新書上架|諾獎作家託卡爾丘克《糜骨之壤》:動物復仇案反思人和自然

2021-01-07 封面新聞

封面新聞記者 張杰

「腳上藏著關於人類的所有秘密,它能告訴我們身體的重要意義,即我們是誰,我們與自然的關係。」這段奇怪的論述來自奧爾加·託卡爾丘克的長篇小說《糜骨之壤》開篇第一章。故事便從一個叫「大腳」的男人的離奇死亡開始。在波蘭邊境被大雪覆蓋的山林裡,隱居著一位身患疾病的老婦人雅尼娜,她精通佔星術、喜歡威廉·布萊克的詩歌,並熱衷動物保護。有一天,雅尼娜的鄰居「大腳」被一塊小鹿骨頭卡住喉嚨,死在家裡,此後兇案接二連三發生……

這部充滿懸疑和犯罪小說色彩的《糜骨之壤》,正是2018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2019年授予)、波蘭國寶級作家奧爾加·託卡爾丘克最新譯為中文的長篇小說。在此之前,國內已經出版的託卡爾丘克作品包括長篇小說《太古和其他的時間》《白天的房子,夜晚的房子》《雲遊》,小說集《怪誕故事集》《衣櫃》等。在這些作品中,託卡爾丘克以她「百科全書式的激情和想像力」,為我們呈現了一個個不同凡響的奇異世界。

託卡爾丘克

在《糜骨之壤》中,託卡爾丘克回歸了相對傳統的敘事方式,不再碎片化地呈現她的故事,而是在一個「動物復仇案」的外殼下,時而幽默諷刺、時而驚心動魄,又時時迸發智慧光芒,洞穿著生命的真相。

主人公雅尼娜過著離群索居的生活。她曾經是橋梁建築工程師,因為病痛的折磨,無法繼續建造橋梁,轉而做了小學老師。她退休後搬到波蘭與捷克邊境的一座山村,一邊教小孩子英語課,一邊替不常居住在這裡的鄰居們照看房產,同時她還和朋友迪迦一起翻譯十八世紀英國詩人威廉·布萊克的詩歌。出於對動物和自然的熱愛,雅尼娜常常心懷憤怒地就當地的偷獵事件向警察局寫信,然而從來沒有得到過回復。

《糜骨之壤》電影劇照

小說便從非法狩獵的「大腳」的死亡開始。他被一根小鹿的骨頭卡住喉嚨,死在自己的家裡,雅尼娜趕到案發現場時,外面的雪地裡還站著幾隻小鹿;緊接著,當地的警察局長被發現死在了一口井裡,旁邊的雪地裡還留下了大量鹿蹄印;警察局長死後的一個月,狐狸養殖場場長福南特沙克也神秘死亡。種種細節和跡象似乎都表面,這是一場「動物連環復仇殺人案」。循著雅尼娜對三位死者生前的回顧,和對他們死亡過程的推測,當地山林裡過度捕獵、非法狩獵的事情也逐漸浮出水面……

毫無疑問,這場連環殺人案是小說的主線,但在這個謎底不是那麼難揭曉的兇殺案之外,小說投注的更多的,是對這個世界,對人與人的關係,人和自然的關係的沉重思考。

雅尼娜給自己認識的每個人都會取了奇怪的外號,他們是「大腳」「鬼怪」「好消息」,她養的狗則被稱為「小姑娘們」。這是因為,雅尼娜認為外號裡暗含著人與人之間最真實的關係:「我一直認為,每個人看待他人的方式不同,因此我們有權利給別人起一個我們自認為與之相宜,同時又適用的名字。因此,我們都是有很多名字的人,我們跟多少人發生多少段關係,就有多少個名字。」

《糜骨之壤》電影劇照

「宇宙中有一個地方,伊甸園仍然存在」

雅尼娜在小說中那些「正常」而「理性」的人眼中,無疑是一個怪人,是一個溢出社會規則和秩序的人。但也正是在這樣一個怪人身上,還保留著憤怒和天真的力量。循著雅尼娜的視線,小說還呈現了更多奇怪而邊緣的人:同樣熱愛威廉·布萊克詩歌的迪迦;生計艱難、喜歡哥德式小說的「好消息」;患有睪丸素自閉症、對秩序有著極致偏愛的「鬼怪」;宛如邏各斯水中女仙或西爾芙空氣精靈的女作家「灰女士」;研究紅翅扁甲的昆蟲學家,等等。

他們身上多多少少都有著無法被常人理解的地方,也有些承受著病痛,或是有些種種怪癖,他們或主動或被動地選擇了遠離世俗的生活。也許是作家在他們身上寄予了更多改變的力量和可能,在普瓦斯科維什這座山村,一邊存在著殺戮和毀滅,但另一邊也存在著希望。「宇宙中有一個地方,還沒有毀滅,那裡的世界還沒有顛倒,伊甸園仍然存在。」「在這裡,人類不受愚蠢和僵化的理性規則所支配,而是遵從於內心和直覺。人們不會沉迷於徒勞的閒扯,炫耀自己的所知,而是通過發揮自己的想像力,創造出非凡的事物。國家不會施加日常的壓迫與束縛,而是幫助人們實現自己的希望和夢想。人類也不是系統中的某一種模式,不是一個角色,而是自由的生物。這就是我腦海中的景象。」

《糜骨之壤》電影劇照

託卡爾丘克也把更多希望投注在了孩子身上。「孩子們總是那麼的柔軟輕盈、自由不羈、天真爛漫。他們不會進行成年人用來侵蝕自己生活的無聊閒談。遺憾的是,人越長大,就會越屈服於理智的力量。就像威廉·布萊克所說的那樣,變成天王星的公民。」

布萊克的詩歌貫穿於小說全篇

小說波蘭語的原著書名來自英國詩人威廉·布萊克的詩句「讓你的犁頭碾過死人的屍骨」,布萊克的詩歌也貫穿於小說全篇。這些神秘而具有寓言性的詩句,跟隨著雅尼娜尋找兇手的足跡,一次次啟示著我們去思考生命的來源,反思人類的行為,尋找心靈深處還依然存留的天真、善意,和在理性與秩序中日漸丟失的靈性。而託卡爾丘克小說中的預言性和呈現出的未來視野,一次次拓寬著我們的作家和讀者的視野,這本新書也同樣會令你在倒吸一口冷氣的同時感到驚喜。

《糜骨之壤》曾在2017年被改編為電影,搬上影幕,並拿下了多種國際電影獎項。最引人矚目的是入圍第67屆柏林國際電影節主競賽單元,並榮獲了亞佛雷德鮑爾銀熊獎。此外,這部小說還入選了2019年布克國際獎短名單、2019年美國國家圖書獎長名單、2020年國際都柏林文學獎短名單等多種國際文學大獎。

相關焦點

  • 新書上架|《七國銀河》將戰國七雄融入星空,科幻作家寶樹、阿缺聯...
    這本書由銀河獎、星雲獎、冷湖獎三獎得主寶樹、阿缺聯手創作,將戰國七雄設定於銀河中,讓遙遠的過去在浩瀚的宇宙中「重生」。《七國銀河》是寶樹、阿缺的合著首秀,這種形式放眼百年中國科幻史也極其罕見。縱觀大多數作品的成書過程,往往是由一位作家擔綱完成,作品中亮點與缺點並存。但寶樹和阿缺採用合著的形式,充分發揮各自所長,補位對方的不足,使《七國銀河》成為二人創作才華的集大成之作。
  • 露易絲·格麗克在家發表諾獎演說:我被哀傷或渴望的孤獨的人類聲音...
    全文已在諾獎官網上刊登。考慮到疫情並未緩解,今年的領獎與演講環節以線上方式舉行,諾獎評委會已將獲獎證書與獎牌寄送給她,她也寫了一篇獲獎演說提交給評委會。以下是全文。露易絲·格麗克展示諾貝爾獎章。 圖片來自諾獎官網當我還是個小孩子的時候,大概是五六歲吧,我的腦子裡上演著一場競賽,一場能夠選出世界上最偉大詩作的比賽。
  • 《我的野生動物朋友》:與動物牽手,和生命交流
    原標題:與動物牽手,和生命交流 接力社推出新書《我的野生動物朋友》4月17日,由接力出版社主辦,北京動物園協辦的「與動物牽手,和生命交流——《我的野生動物朋友》新書發布會暨攝影作品展啟動儀式」在北京動物園科普館召開。本書作者蒂皮特地從遙遠的非洲發來新書寄語:「在我還小的時候,我沒有意識到這本書可以證明,我們和動物,甚至是那些令人驚異的動物能結下真正的友誼。
  • 作家袁凌的新書《生死課》
    以前遠方沒覺得父親多愛母親,但是母親大半年前生病去世後,一向有能人之稱的父親就一寸寸垮掉了。看起來軟弱平常的母親,大約是父親和世界之間的擋箭牌。遠方問父親:「你想好了?」「想好了」。父親接著說,不要讓你弟急著來找,找到的時候,我也早走了。你自己安排回來一趟,和你弟一起把後事了了。
  • 陳丹青:雖然我沒讀過莫言的書,但我知道他獲諾獎與作品無關
    每年諾貝爾獎的評選都讓國人十分牽掛,因為在莫言之前就一直沒有中國籍的人拿過獎,像楊振寧、高昆等人拿獎時都是美國籍。2012年,莫言一舉摘下了諾貝爾文學獎。這麼一來,中國也打破了0獲獎的尷尬紀錄。正因莫言的成功意義重大,所以他也瞬間紅了,其作品一下子也被各大出版商蹭著熱度大賣了一把。
  • 在戰時依然嚮往燻魚白菜的諾獎詩人,如此生命才抵禦了滄桑
    陳黎 文學報有這樣一位諾獎作家,他成名於20世紀30年代,獲獎時已84歲高齡。1984年的諾獎頒獎詞稱讚說, 「他那饒富新鮮感、官能之美和豐沛原創性的詩作為人類的頑強不屈和多才多藝提供了自由無羈的形象」。
  • 諾獎新桂演說全文:世界快死了,我們沒有注意到
    瑞典當地時間12月10日16:30,諾貝爾獎頒獎典禮在斯德哥爾摩舉行(和平獎除外),而在三天前,也就是當地時間7日,託卡爾丘克已作為新晉得主發表了題為「溫柔的敘述者」的獲獎演說。在演說中,託卡爾丘克發出「 世界快死了,我們沒有注意到」的震耳警告。在她看來,某種意義上世界是由文字構成的,誰能講故事編故事,誰就有掌控權,因此如何敘述這個世界具有巨大的意義。
  • 女兒被殺,母親用三塊廣告牌復仇
    第二部作品《七個神經病》講述了一個沒有創造靈感的作家如何被迫捲入了一群「神經病」爭端的故事。這更像是馬丁對自己的調侃和嘲諷。就在莉婭以為他要往神經喜劇一去不回頭,五年後的這部《三塊廣告牌》,卻重新回到了馬丁·麥克唐納最喜歡探討的主題:借暴力來讚頌人性的善良。
  • 諾獎得主愛德華·莫澤在西北大學作學術報告—新聞—科學網
    愛德華•莫澤(Edvard Moser)馬騫  攝影 9月26日下午,西北大學「諾獎論壇」第四講——2014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得主,著名心理學家、神經科學家,挪威科技大學卡夫利科系統神經科學研究所和記憶生物學中心創始主任愛德華
  • 「猜字謎」賭博案:按詩句猜動物?猜了你就輸了
    原標題:按詩句猜動物?猜了你就輸了  綿陽江油警方破獲系列「猜字謎」組織賭博案 數千人參與,涉資600餘萬元  「深山幽僻是誰家」、「淙淙溪水帶刀槍」、「誰間桃園幽水處」……按詩句競猜一種動物,你能猜出其中的字謎答案嗎?
  • 這套諾獎得主的經典繪本,再不買,就買不到了
    《Man Gave Names to All Animals》創作於1979年,這首歌用輕鬆押韻的歌詞、輕快的節奏,來「解釋」動物的名字由來,對於小朋友來說,這首歌實在很適合。He wasn't too small and he wasn't too big-"Ah, think I'll call it a PIG".
  • 諾獎得主為你詳解
    諾獎得主為你詳解 2021-01-15 13:39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湃客
  • 北大天才在美國讀博,坐在車裡等女友被槍殺,諾獎得主惋惜不已
    北大天才在美國讀博,坐在車裡等女友被槍殺,諾獎得主惋惜不已 讀書改變命運,這是一句放在世界任何地方都行之有效的道理,在中國更是如此。消息一經報導,芝加哥大學經濟學教授、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拉爾斯·彼得·漢森惋惜不已,他說,範軼然是他最好的研究生,是經濟與金融界寶貴的知識資源。而且他正在運用公司財務理論與經濟動力學的工具與見解,研究金融機構和市場監管的作用,這是一項了不起的科學探索。
  • 河南作家青青的新書《在一切潮流之外》:從張愛玲看更廣闊的女性
    11月21日,河南作家青青攜新書《在一切潮流之外——張愛玲傳》在海匯港尚書房與河南作協副主席、作家喬葉暢談她們眼中的張愛玲。初衷:通過張愛玲,看到更廣闊的女性寫張愛玲的想法早就埋在青青心中。「梳理她們的生命,也是梳理整個女性世界的生命。張愛玲的一生沒有落入俗套,沒有從世俗出發,而是從生命出發。
  • 98歲的諾獎得主楊振寧,他的3個子女現狀如何?果然是虎父無犬子
    而關於家教家訓家風,其實很多人都應該和楊振寧學習,他不僅僅只是中國科學院院士,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許多人心中遙不可攀的泰鬥,他本身高貴的品格也一一通過潛移默化或者苦口婆心,全都傳授給自己的
  • 咪蒙新書好評率99.8%,羅振宇新書卻慘遭一星差評
    公眾號「出書熱」公眾號5年了,不少新媒體人除了把公眾號做得風生水起外,還掀起了一波「出書熱」:2017年9月3日,咪蒙在北京中關村言幾又書店辦了新書《初次愛你,請多關照》的籤售會▲咪蒙新書籤售會2017年8月15日,「饅頭說」張偉出版《歷史的溫度》,籤名版8000本,籤名藏書票版本3000本。正式上架前加印了2次。
  • 2021年奧斯卡最佳國際電影獎申報片單概覽(歐洲篇)_電影號圖文...
    阿格涅絲卡·霍蘭與《江湖郎中》一起,在三個國家的榜單上都獲得了令人印象深刻的壯舉:她的作品——2018年的《糜骨之壤》(Pokot)和2012年獲得奧斯卡提名的《黑暗瀰漫》(In Darkness)——曾兩次代表自己的祖國波蘭出徵奧斯卡;1986年的《憤怒的收穫》(Angry Harvest)代表德國獲得奧斯卡提名。
  • 閱讀這位諾獎得主的小說,如同在多維空間中歷險
    這樣抑制一下作家如湧泉似的文思,以便讓讀者能夠跟上。 人們歷來指責瑞典皇家學院當年沒有把文學獎授給兩位文豪託爾斯泰和普魯斯特,有許多獲獎者在文壇上又只是曇花一現的人物;一名負責接待的人員在申辯時說「諾貝爾獎不是世界盃比賽」,這次決定再度使人對諾貝爾文學獎的權威性表示懷疑。不管怎樣,大家開始知道了那時七十二歲的克洛德·西蒙已經默默創作了四五十年,出過十七部小說。
  • 「懸疑推理輕小說第一人」早安夏天入駐快點閱讀 新書《潘朵拉之盒...
    《潘朵拉之盒》上線喜大普奔,奔走相告,早安夏天入駐快點閱讀啦!!!著有《推理筆記》、《超級學園探案密碼》等熱門推理小說的「懸疑推理輕小說第一人」早安夏天,日前已入駐快點閱讀,並將連載他的新書《潘朵拉之盒》,這次他會帶來怎樣的驚喜呢,一起來看看吧。
  • 普利茲獲獎歌劇《天使之骨》上演,以魔幻現實主義手法講述人口販賣...
    這部《天使之骨》以魔幻現實主義手法,使用多種音樂素材,來表現人口販賣的主題。本月18、19日,在第22屆北京國際音樂節上,《天使之骨》於保利劇院上演。在這部當代歌劇裡,觀眾看到了一個關於人口販賣的現代寓言,也可以看到令人眼花繚亂的音樂流派在一部歌劇當中融為一體。在演出之前的發布會和音樂會導賞上,杜韻對這部作品進行了解釋和說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