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對於「飯圈文化」、「飯圈女孩」,我們大多數人的印象裡,它基本就是一個「低齡狂熱、缺乏理智、氪金」的代名詞,感覺就是一群青少年無腦追星,青春期的鬧劇而已,早晚都會回歸正常社會。
畢竟,誰沒年輕過,誰沒追過星?
之前,我也是這樣認為的,直到看完一篇大V的10+爆文,我思考半天,幡然醒悟:部分「飯圈女孩」,就是一群自私冷酷、目標明確的群體性罪犯!
容我娓娓道來。
02
事件的主角是兩個人,某「仙」大V和他的妹妹之間的對話。
大V的乾媽請求大V勸勸她上初中的女兒,好好學習別沉迷飯圈。大V答應,開始和妹妹對話(篇幅原因,部分截取):
僅讀於此,我相信大部分讀者和我一樣,覺得這是一位認清事物本質、心智成熟的優秀少女,她的所謂「飯圈」行為,只是一種生活調劑,而不會沉迷其中,別人完全不用為其操心。
直到繼續看下去,才明白自己錯的多離譜。
看到這裡,我先是為「飯圈女孩」的清醒認識與縝密邏輯所打動(事件主角之一的大V,此刻已經被折服,並自我懷疑,開始認同飯圈女孩,覺得這也是一種社會現象),但讓我心悅誠服?又做不到,總感覺有什麼地方不對。
左思右想,最後恍然大悟這不就是一場「網絡暴力」、「群體性霸凌」嘛!
03
這位飯圈女孩是聰明的,她清楚知道,自己的飯圈行為,只是在藉助追愛豆從而獲取一種快樂,發洩的快樂、掌控的快樂。
她也是狡詐的,在為自己行為辯解中,很巧妙的把飯圈愛好與遊戲、追劇等其他娛樂愛好畫上等號,降低其行為的「惡」,並動搖發問者概念,讓其產生自我懷疑。但是,她無法迴避或故意迴避的一個關鍵是:飯圈群起而攻之的網上噴人,會對別人造成傷害,嚴重的傷害。
她更是自私的,為了一己之欲的快樂,肆無忌憚的攻擊別人,造成損失,又歸結於群體,無需承擔任何責任。
一個初中生、飯圈女孩,有條理的闡述自己為惡的根源,毫不在意,仿佛是一件司空見慣、普通的日常活動。
這讓我渾身發冷。
04
我知道或許有人會覺得這沒什麼,純屬是我多想,我也抱著最大的善意期望如此,但惡行,就是惡行,甚至,它只是更大惡行的一個起點。
飯圈女孩可以為了一個目標,迅速組成一個臨時性群體,共同在網絡上出擊,佔領輿論,打擊對方。
當然,也不用承擔責任和損失。
不少娛樂圈事件,都少不了她們的身影
看似只是造了一些娛樂圈的瓜,那是因為,和飯圈女孩戰鬥的,同樣是飯圈女孩,傷害僅限娛樂圈及明星。
但噴人這種無風險的快樂,她們不會僅局限於娛樂圈。
校園裡,可以針對某個老師、同學噴;社會上,可以針對某個事件噴。
網絡是寬廣的,她們總能找到志同道合的「同志」;戰鬥是快樂的,她們總能為群體性的「勝利」而歡呼。
風險,沒有,對別人的傷害,重要嗎?
自己爽第一!
05
人類最大的悲劇,就是重複歷史。
類似飯圈女孩這種群體性作惡,在歷史上並不是第一次出現,未來也絕不會消亡。
往前翻幾十年,這種行為是全國性的,並影響了一代人,持續了很多年。
往後看,待其成年,進入社會後,他們會化身一部分激進的鍵盤俠,站在道德制高點,肆無忌憚的網暴他人。
開水燙貓事件後,一批網民給當事人父母
也正是這群噴子的存在,網絡上的戾氣越來越重,2017年全球網絡暴力排名中,中國排名第八。
戰鬥力槓槓的。
06
沒錯,網絡暴力事件,不是因飯圈女孩而起,也不會隨大眾對飯圈女孩的關注而亡。
但需要注意的是,「飯圈」,可能演變成為一批有想法、有認識、智慧高、學習能力強的「網絡暴民」孵化地。他們借著追愛豆的名義,不斷試探、磨礪自己的爪牙,並熟練的應用它,然後隨著年齡的增長,在其他的領域應用它,並反向影響該領域。
只為自己快樂!
這並不是危言聳聽,想想我們周圍那些爛出奇的電視劇電影、流量明星和娛樂圈,不已經深深被飯圈影響,並紮根其中了嗎?
很可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