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北島
追你的人太多,並不是一件好事。
之前看過一句話:
「知道為什麼你女朋友的手機裡,總有異性發來的消息嗎?不是因為她魅力大,而是因為她會回復。」
在你被很多人追的時候也是如此。那些人追你,看到的是這件事的可行性,他們覺得你會同意自己的追求,才會這樣去做。
簡而言之,就是對方覺得你好追,才會追。
就像某戀愛秘籍裡講過一個追求秘訣:
不要去追很優秀的人,浪費時間還不一定有結果,反而是那個很普通的人,你稍微付出一點就會感動,這才是戀愛時的首選。
需要注意的是,那個好追的人,僅僅是戀愛的首選,並非結婚的首選。
一個人有沒有魅力,看的從來都不是有沒有人追,同樣的,當追你的人很多時,並不能證明你的魅力足,也不是一件值得炫耀的事,原因有兩點。
炫耀過了頭,真正愛你的人都想退後
感情裡,總有人覺得當自己有人追,喜歡自己的人才會有危機意識,從而追求的更加猛烈,想得到的想法更盛。
這樣說其實沒什麼錯,從心理學的角度分析也是對的,因為在愛情裡,當有競爭者存在的時候,愛你的人確實會有危機感。
但要注意的是,當這種危機感過了頭,喜歡你的人也會放棄。
好比你喜歡一個人,在追求對方的過程中,如果得知對方還有除了你以外的其他追求者時,你會怎麼做?
多半會更努力的對她好,企圖讓她選擇你。
如果,那個人的其他追求者比你優秀好多,或者是追求者的數量龐大時,你還會拼命的想得到嗎?
大多不會,因為你會計算投入和回報比,甚至還沒開始追就否定了自己。
心理學中,有個名詞叫做「刻板效應」,指的是一個人對別人的評價,會因為一兩個突出的標籤而定型。
好比說起山東,會想到那裡的人都愛吃蔥;想起陝西,會想到那裡的人愛吃麵;想起東北,會想到那裡特別冷...
這種刻板效應,不一定準確,但多多少少會影響一個人的判斷。
放在感情裡也是如此,當一個人知道自己喜歡的人身邊不乏追求者時,是會根據自己的刻板效應,對這個人做出定義的。
這種定義,每個人都不同,只是再不同也無非這幾種:
覺得對方花心、覺得對方備胎多、覺得戀愛後被替換的危險係數高、覺得追求起來難度高等等。
記得《那年的夢想》裡,有句話是這樣說的:「不要揮霍愛情,愛是會耗盡的。」
在你把別人的喜歡,當成炫耀的資本時,其實就是在揮霍別人的愛,你覺得對方追你很輕鬆,但真正付出的人,才知道多麼不容易。
一來二往的,追你的人多了,你的名聲差了,真正愛你的人也有可能會因為你的那些「追求者」放棄愛你。
被太多人追,只有「你好追」這一種解釋
前段時間,有位讀者朋友發消息問我:追自己的人太多,應該怎麼選擇?
單純聽起來,確實覺得她可能比較優秀,才那麼多追求者,但問了詳細的情況後才發現,真的不是這樣。
和異性朋友相處了一段時間,對方挑了個日子就表白;出去認識的朋友,沒幾天就問能不能在一起。包括一些朋友介紹的對象等等,加起來確實不是小數字。
我問她:「那些人怎麼追的你,怎麼表的白。」
她說:「就發消息啊,每天發消息什麼的,聊的多了就表白了。」
感情裡,很多人都容易產生這樣的誤解,以為對方說了表白的話,就證明是真的喜歡,有沒有追的過程,追了多久根本不在意。
這樣的話,你如何判斷對方是否是真的喜歡你?
錢鍾書和楊絳第一次見面時就一見鍾情,即使這樣兩個人書信往來了很久,才確定了戀愛關係。
王小波喜歡李銀河,給對方寫了不少情書,哪怕表白被拒,也依然堅持寫情書給對方,直到李銀河願意和他戀愛。
葉芝喜歡茅德·岡,從一開始就表了白,被拒絕後等了幾十年,直到明白茅德·岡真的不會喜歡他,才娶了別人為妻,年老之際生了病,還想和茅德·岡見面。
感情,也許真的不需要時間來證明情感的真摯性,可是當一個人什麼都不付出,僅僅是說了一句表白時,這不是真正的追求。
就像有人送了一捧花,就覺得自己付出過;有人買了一個廉價的禮物,就覺得自己用了心;有人什麼都沒做,還覺得自己付出挺多。
這樣的人,要說是追求,不如說是試探,試探你和他有沒有可能有結果。
一個人這樣做的時候,說明你遇見了錯的人,那個人沒有真心給你,每個人都對你是如此的時候,說明你是錯的人,才配不上別人的真心。
若真的如此,你真的還要炫耀嗎?
《我的凡人箴言錄》裡寫道:「為什麼炫耀,因為重視;為什麼重視,因為渴望;為什麼渴望,因為缺乏。」
感情裡很多事都是如此。
在你炫耀一個人有多愛你的時候,大多是你沒有安全感;在你炫耀追求你的人很多時,大多是你無法證明自己的價值。
只是就算你這樣做了,了解你的人知道你什麼水平,不了解你的人,可能還會定義你「備胎很多」,這樣一來,真的值得嗎?
有句話是這樣說的:「萬人追,不如一人疼,萬人寵,不如一人懂。」
那個一個頂百個的人,才應該是每個人的選擇,在遇見之前,別輕易浪費自己的感情,別輕易相信別人的追求。
你總該明白,追你的人很多,並不是一件值得炫耀的事,甚至會降低你的價值。
—END—
今日話題:
你覺得追求的人多,魅力值一定高嗎?
歡迎留言,一起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