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個月,微信上線了一個聊天時的新功能,「搜一搜」。
如果說「拍一拍」主要是為了有趣好玩,那「搜一搜」就顯得實用很多了。
在和好友聊天的時候,如果有不懂的新詞或內容,不需要退出微信去搜索。
只要長按聊天氣泡,就能在菜單中點擊「搜一搜」尋找答案,更方便快捷。
原本是個挺暖心的功能,有人卻用它在別人面前賣弄起了自己的學識,惹人生厭。
我朋友小妮,前幾天發了條朋友圈,吐槽公司同事總是喜歡甩鍋、辦事不靠譜的行為。
她原本只是想發洩下心中的不滿,收穫朋友們的義憤填膺和安慰。
沒想到,她大學時的一位學長,看到了她的朋友圈後,特意在微信上找她聊天,發表起了長篇大論。
他滔滔不絕地發來一段又一段的長文字,核心思想就是:
「小妮,發朋友圈解決不了任何問題,你必須跟你那位同事面對面談談。
你以前上學的時候就不喜歡直接面對,老是逃避,我搜了一下,你這種叫逃避型人格......」
還發來了一張「搜一搜」上的截圖,上面是「逃避型人格」的詳細介紹。
小妮無語了,這位學長以前學生時代就經常喜歡逮著人就說教。
有次中午下課,她和同學正討論一個問題,不巧被學長聽到了,就過來給她們講解。
本來幾分鐘內能說完的事吧,這位學長偏要扯了一大堆其他知識,純粹是在滿足自己想要「掉書袋」的欲望。
半小時過去了,小妮和同學心在滴血:大哥,你也太能講了,食堂的菜早就被打光了......
有一種油膩,就叫做好為人師。
總是一副居高臨下的樣子,說的話基本上都是為了自嗨,也不管對方愛不愛聽,有沒有用。
這種人,不但情商低,而且極度自戀,讓人唯恐避之不及。
前幾天,一個妹子在網上曬出了自己的遊戲布景圖,還細心地摳圖、附上文字介紹。
原本只是開開心心地想分享自己的遊戲心得,把遊戲成果和大家交流。
沒想到,一位粉絲348萬的科普類大V博主劉大可先生,轉發了妹子的微博,還評論了一段尖酸刻薄的話語:
「非常醜陋,下這麼大的辛苦規劃一座山水畫的中國古典城市,結果滿腦子能想到的就是同樣的東西放在一起,像抽屜裡的領帶一樣整整齊齊。
這就是用吉他彈《百鳥朝鳳》,不知道什麼地方該用什麼審美。
可這也怪不得擺的人,畢竟30年來的中國人都沒怎麼上過美術課。」
妹子平白無故被說教了一頓,沒有生氣,還很謙虛地說自己確實審美不夠,比較現代化。
劉大可先生卻又一次居高臨下地回復了:「不,你只是沒審美,和現代化沒關係。」
他還附上了自己的遊戲布局圖,大言不慚地自己誇自己:「這當然會是最漂亮的擺法。」
這麼自信,還以為他能擺出一幅清明上河圖呢,結果評論區紛紛翻車,網友們都在嘲笑:
「哈哈哈哈哈他擺的也不怎麼樣啊,怎麼那麼自信啊教教我。」
「以為多好看呢,就這?那個小姐姐脾氣也太好了。」
「美學修養沒看出來,沒素質倒是挺沒素質的。」
這是什麼迷惑行為,上趕著去轉發人家的東西,批評人家「非常醜陋」,然後迫不及待地發自己的,這現實中得多缺優越感啊。
就像楊笠的那句「為什麼看起來那麼普通,但是他卻可以那麼自信。」
有些人喜歡站在某個制高點上俯瞰眾生、揮斥方遒的毛病,確實挺讓人難以理解的。
越是只學到了點皮毛的人,就越喜歡不請自來地在別人面前侃侃而談,展現自己的優越。
通過打擊別人來滿足自己的自戀心理,從中獲得快感達到自我滿足的行為,真的挺low的。
19世紀法國著名畫家貝羅尼,有一次到瑞士旅遊。
一日,他在湖邊散步時,看到美麗的景色,決心用畫筆描繪下來。
他坐在湖邊,專心致志地作畫,絲毫沒有注意到旁邊來了三位英國女遊客。
這三位女遊客駐足觀看了一會,便開始指手畫腳地批評起來。
一個說這兒不好,一個說那兒不對,顏色不真實,水的色澤不亮麗。
畫家貝羅尼不但沒有生氣,反而虛心地接納了她們的意見,將畫面作了修改。
事後,還向著這3位女遊客鞠了一躬,笑著說:「感謝你們,讓我的畫變得生動多了。」
第二天,貝羅尼在車站又遇到了昨天那三位女遊客,她們正在交頭接耳地討論,看到貝羅尼便上前打聽:
「先生,我們聽說大畫家貝羅尼正在這裡度假,所以特地來拜訪他,請問你知不知道他現在在什麼地方?」
貝羅尼聽了,又彎下腰對她們鞠躬,彬彬有禮地說:「不敢當,我就是貝羅尼。」
三位女遊客大吃一驚,想起自己昨天在大師面前的放肆和無禮,羞愧地跑開了。
果然,越是成熟的稻穗,越懂得彎腰。
就像陳丹青曾說,我在很多時候都是無知的,所以我從來不敢隨便指點別人。
越自我感覺良好、對自己自信無比的人往往越沒什麼真本事,只是沉浸在自我營造的虛幻之中。
而真正博學、在某個領域有深度造詣的人,往往越是謙虛謹慎,虛心好學。
2條建議,送給想要戒掉油膩、避免低情商自嗨的你。
①懂得逆火效應。
作家成甲說過自己親身經歷的一個小故事。
他春節回老家過年,在酒席上和親戚大哥聊到學習的話題。
大哥說:「我們家的人就是沒有讀書的基因,我當年讀書就不行,我兒子現在也不行,還是你們這種有讀書天賦的人厲害。」
成甲解釋說,其實讀書學習這件事情,在很大程度上不受基因和天賦的影響,努力可以彌補天賦不足。
親戚大哥馬上反駁道:「那為什麼電視上《最強大腦》裡面的那些人,學習能力特別強,看一遍就能記住很多東西。而我們這種人,電視劇看了沒幾天就忘了演的啥了。」
這就是典型的逆火效應:當我們想要去更正別人的錯誤看法時,反而會讓他們的錯誤看法更加根深蒂固。
你越是引經據典,擺事實、講道理,對方越不肯承認自己錯了,反而越擁護自己原先的錯誤觀點。
這就是說教沒用的原因。有時候你大費口舌想要說教別人,別人卻只會更堅信自己原先的看法。
就像《少有人走的路》作者斯科特·派克說過:「停止把談話當作一種用來說服別人或證明自己正確的方式吧!」
那些試圖通過說教、指點別人來彰顯自己能力的人,往往會四處碰壁,徒增別人厭惡。
②明白自己並沒有指指點點他人的權利。
每個人都是獨立的個體,都有自己獨特的生活方式。
作為旁觀者的我們只能管中窺豹,能看到的永遠是冰山一角。
因此,並不是你看不順眼就有權利去幹涉、指手畫腳的。
三島由紀夫說:「人生的道路該如何走下去,這問題應該由自己去面對。
這個問題必須透過閱讀、自我思考,才能想出答案。而這方面,老師幾乎沒傳授過我什麼。」
參差百態乃是幸福本源,別將自己狹隘的視角,對準別人廣闊的人生。
別讓「好為人師」這個油膩的毛病,暴露了你的情商低。
共勉。
作者:小椰子,人生必須活得swag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