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到孝順,腦海裡第一個畫面就是聽老一輩人說「誰家誰家孩子真孝順,這父母真有福。誰家誰家孩子不孝順,長大肯定沒出息。」那麼什麼是孝順呢?什麼是不孝順呢?在我們從小的學習教育中並沒有很清晰很明確的定義。
圖片來源於網絡
孝順一詞是漢語詞語,出自《國語·楚語上》,原指愛敬天下之人、順天下人之心的美好德行。後多指盡心盡力奉養父母,順從父母的意思,孝順現在應該理解為,孝敬父母長輩,順應天理善意。
早在春秋時期,孔子的得意弟子仲由就曾百裡負米,也是二十四孝第四孝。仲由早年家中貧窮,常採野菜勉強充飢,卻從百裡之外負米回家侍奉雙親。父母死後,他做了大官,奉命到楚國去,光隨從的車馬有百乘之眾,所積的糧食有萬鍾之多。坐在壘疊的錦褥上,吃著豐盛的筵席,他常常懷念雙親,慨嘆說:"即使我想吃野菜,為父母親去負米,哪裡能夠再得呢?"孔子讚揚其說:"你侍奉父母,可以說是生時盡力,死後思念哪!"
圖片來源於網絡
但現在生活條件沒有那麼艱苦,不必臥冰求鯉。孝順便是當父母身體不好需要我們照顧的時候,需要我們餵吃餵喝的時候,一定要有耐心陪他們渡過難關。飲水思源,知恩回報,當父母需要我們的時候,可以成為他們的雙手;可以成為他們的雙腳;可以成為他們的雙眼;可以成為他們的拐杖。
小的時候,父母為培育子女長大,他們含辛茹苦,日夜操勞,傾注他們所有的愛。上學的時候,有父親辛苦掙來的血汗錢去交學費,回到家的時候,有母親天天為我們洗衣做飯。而今,子女長大了,成家了,卻不能將父母照顧,快節奏的生活現狀,總是忙的像是不會停轉的陀螺。光陰似箭,日月如梭,時間在飛快的流逝,無情的歲月迫使著匆忙的腳步,可憐父母已經慢慢變老。
圖片來源於網絡
無奈這個社會給我們的壓力,即便心中銘記烏鴉反哺,羔羊跪乳,但確實有很多時候無法抽身,也不能對父母日夜陪伴,好在有養老機構的存在,據了解,目前養老機構的服務和條件遠遠不是多年前能媲美的,有24小時醫療,定期體檢,專業護工等等,還有一些年齡相仿的新朋友,也有時間做一些自己喜歡做之前又沒時間做的事,比如釣釣魚,喝喝茶,練練書法,唱唱歌,跳跳舞。很多事是我們都望塵莫及的,有人每天陪他們散散步,聊聊天,說說貼心的話語,溫暖他們的心,讓父母少一些苦悶的孤獨,多一些快樂的微笑,讓老人每天過得充實。
圖片來源於網絡
其實孝順父母並不難,難得的是我們是否用心為父母考慮過,是否盡心的想過如何讓父母的晚年過的開心,快樂。今天是我們孝敬父母,明天,就是孩子孝敬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