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果必然性的顛覆者:休謨|為什麼說客觀事件本身不存在因果聯繫

2021-01-16 寒冰借火

1739年,在人類的哲學史上是不平凡的一年。在這一年,僅僅28歲的休謨發表了他的在哲學史上佔有重要地位的著作——《人性論》。在這本書中,休謨對人們所習以為常的認知,進行了徹底的反思。在這其中,他對因果的客觀真實性的懷疑尤為震撼人心,並深刻的影響了之後的哲學發展方向。但就像其他很多的哲學家一樣,他的著作在問世後的很長一段時間裡,一直都受到人們的冷落,就如休謨所說,「出版後成了生下來的死嬰」。他後來以更加通俗的形式修訂了這本書,將《人性論》的第一、二、三卷分別進行了出版。然而由於哲學的特殊性,人們沒有辦法像物理學那樣的,通過實驗的方法來對其進行證明。因為哲學所研究的對象,已經超出了一般的經驗範疇,它是對抽象的概念,對人類的知識本身的再認識,很難像科學結論那樣對其進行證偽。這也就導致了,哲學家在其著作剛問世時,很難得到大家的一致認可,而休謨就屬於這樣的一個人。

大衛·休謨:

起初,休謨在哲學方面的建樹,並沒有在社會上引起什麼反響。反而由於他在《人性論》中所宣揚的徹底的懷疑主義,遭到了教會組織的指責。他們認為這種徹底的懷疑態度,會造成對神明的褻瀆,加速道德的敗壞。休謨的《人性論》在起初的十幾年裡,並沒有得到應有的重視,當然這也與其思想的過於超前,對人們的常見的徹底顛覆所引起的不適有關。

這樣的一種局面,對於休謨來說是不幸的,以為沒有任何一位哲學家願意被誤解。儘管休謨在世時,不斷的辯解說人們誤解了他的意思,但在當時他還是被冠以了詭辯者的稱號。

徹底的懷疑主義者——休謨

休謨在《人性論》中的懷疑主義傾向,是滲透到哲學的各個方面的,而這其中最重要的就是他對因果關係的論述。他的觀點是如此的新穎,以至於要在有限的篇幅內,對其進行詳細的介紹也是不容易的。下面,我們將盡我們所能的,對這些內容進行一番介紹,希望能夠對大家有所裨益。

一、因果關係在休謨哲學中的地位

因果關係問題是休謨哲學中最重要的一個問題,在《人性論》一書中休謨用了近一半的篇幅來討論這個問題,它是休謨所真正關心的問題。

休謨的因果關係理論是將傳統的經驗主義原則推向深入的結果,它在認識方法的層次上,將經驗推理的性質、特點和局限性深刻地解釋了出來。使得經驗哲學獲得了更能顯示其本質的新的內涵,對於之後的哲學發展方向起到了巨大的影響。

休謨非常明確地知道,他所探討的因果關係問題的重要意義,因為因果推理所獲得的知識構成了人類生活所依賴的絕大部分知識。而他對這類知識的前提——因果關係的探討是獨一無二的,就像他自己所說的「無論古人還是今人都不曾從事過」。

二、知識的類別

在《人性論》中,休謨將知識分為兩大類:

觀念的關係:它含有類似關係、相反關係、性質的程度關係、數目與數量的關係四類,包含幾何、代數、算數等具有直觀和演繹性質的確定性的知識。比如5+7=12就屬於數目之間的關係,青色比藍色的藍的程度深澤屬於性質的程度關係,這類知識具有直觀確定性或者是基於直觀的抽象後的邏輯演繹,這些都是具有確定性的知識。屬實的事情:它包括同一性關係、空間與時間關係、因果關係三類。在這其中又可以分為兩大類:

空間中物質的關係不具有確定性

同一的關係、空間與時間的關係:這類的知識不具有確定性,它們是屬於感覺關係。關於它們的知識只能由感官被動接納,故而我們無法從中得到任何超出感覺之外的知識。對於這一點是很好理解,比如門前玩耍的一個小孩,這是屬於空間與時間關係,但這個小孩隨時會離開這,故而小孩與房子的空間關係不是絕對的。因果關係:對於因果關係,休謨在《人性論》中指出因果關係是關於推理的知識。只有它能把我們的知識推向處於我們的感覺之外的那些看不見、觸不到的存在及其存在的活動。也就是說,因果關係對於我們的知識是拓展性的,它的結論超出了它的前提範圍,可以得到知識的增量。比如,火把水燒開中火燒與水開間存在因果關係。當我們看到火上坐著的一壺水時,雖然我們並沒有直觀到水開,但我們依然可以超出我們的當下感知而推測出水一會可以開。

3.第二類知識的特殊性

在《人性論》中,休謨指出第二類的知識與第一類別的有著顯著的區別,它是屬於「關於事實的事情」。關於這類知識,無論它們的真實性的證據有多大,也不能排除與其相反的事實的存在。比如,太陽明天將會升起這個命題,對於它的反命題太陽是可以存在的,即太陽明天不會升起。它們二者之間並不蘊含矛盾,二者同樣都可以被想像到。當然這裡只是說我們對其想像上的不矛盾而無關其事實,但第一類就無法被同時想像到,比如5+7等於12和5+7不等於12就會導致矛盾。這類的知識,都是屬於或然性的知識,它們的正確性必須滿足充足理由律。

三、因果關係雙方的聯結是基於二者的恆常會合

1.因果關係正確性的充分條件

對於這個問題的說明,休謨喜歡以兩個彈球為例。這個例子,用休謨的話說,「與我們用感覺和反省所知道的任何因果關係的例子一樣完美」。對於雙球碰撞這個例子,休謨是這樣說的:桌上放著兩個撞球,其中一球處於靜止狀態。這時,另外一個運動的球向其運動過去,兩球相撞。在這之後,靜止的撞球開始運動。對於這個例子,如果我們用平時的因果關係去推理,我們會認為靜止球之所以開始運動,是由於運動球對其的撞擊。

對於這種我們習以為常的認知,休謨這樣說道:

在這兩個球碰撞後,運動從一個球傳遞到另外一個球,而且在碰撞發生與靜止球開始運動之間沒有時間間隔,也沒有空間的間隔。因此,時間和地點上的「接近」是因果關係的一個必可可少的條件。同樣的,我們還可以發現作為原因的運動總是先於作為結果的運動,因此時間的在先性同樣是一切原因的必不可少的條件。但這還不是事情的全部。讓我們用其他同樣的球在同樣的情況下試一下,我們將總是發現,一個球的撞擊引起另一個球的運動。於是,這裡就有了第三個條件,即原因與結果之間的恆常會合。每一個與原因相似的對象總是產生某個與結果相似的對象。除了以上所說的時間與空間的接近性、原因的在先性和原因與結果的恆常會合這三個條件外,再也無法從該事件中發現其他任何東西。第一個球運動,碰到第二個球,第二個球馬上運動起來。當我們用同樣或相似的球,在同樣或相似的情況下做此實驗,會發現當一個球發生運動和衝撞,總有另一個球的運動發生。

2.對因果關係的恆常會合條件的質疑

休謨指出,對於時間與空間的接近性、原因的在先性我們是很容易感知到的,它是我們的感性直觀到的,因而是毫無疑問的。但對於第三個條件,即原因與結果之間的恆常會合卻是值得商榷的。對於這類事件,無論與之相似的對象的恆常會合發生多少次,在形式上也只是一種重複,我們並不能從中產生關於對象之間相互聯繫的「新」的概念。兩個球的相撞無論發生多少次,我們也可以毫無矛盾的將第一個球的運動與第二個球的運動分開考慮,而不必將二者認為成因果關係。

可事實上我們確確實實是這麼認為的,我們總是在這種恆常會合後,作出一個球是另一個球運動的原因的判斷。對此休謨說,我們要問的就是,對於這個判斷我們是如何作出的,它的本性是怎麼樣的?

3.我們是如何作出因果關係的判斷的

我們把相似現象的反覆出現,

對此,休謨指出由於經驗中相似現象的反覆出現,使人們把自然發展的進程看成是一律不變的,並因而斷定將來的事情也必定與過去已經發生過的事情相似。「我們所沒有經驗果的事例必定與我們所經驗過的事例相似,而自然的進程是永遠一直不變的繼續進行著的」。如果我們要從理性層面證明因果推斷是可能的,那麼這些證明必定是以這個「自然的一律性」為前提的。這樣的證明總是具有如下形式:在過往的事例中,但凡A事件發生,B事件總是一律的出現,所以如果未來有一個A事件發生,我們就會推斷B事件一定會出現。這就是休謨所發現的「自然的一律性」

4.對因果條件之自然的一律性的詰問

休謨說,既然自然的一律性是我們得以作出因果關係判斷的根本,那麼我們就必須保證這個條件是可靠的,於是對於此問題他做了深入的思考。

自然一律性的反面在邏輯上是有可能的對於這點,我們還以撞球為例,我們可以在邏輯上想像出在兩球相撞後,撞球B可以不發生運動,也可以兩球都不運動,還可以構想其他任何情況。所有這些,在邏輯上都是有可能的,而且是無矛盾的,B球不是一定要運動。

根據經驗的或然判斷不能證明自然的一律性或然判斷與概念的邏輯推理不同,他不是發現觀念本身之間的關係,而是根據已有的經驗去推測還未曾經驗果的事情。當我們用或然性推斷去證明自然的一律性,若這種或然性推斷有可能,那它只能建立在因果關係上。而因果關係的一切推斷又是建立在將來必定與過去相似的自然一律性的假設之上的,這樣在邏輯上就會出現循環論證,從而失去證明的價值。

總結

對於客觀事件中的因果關係,休謨指出這只是我們的假設,它永遠都不能被證明,我們所經驗過的那些對象與我們所未曾發現過的那些對象之間是必然相似的。休謨以這個結論第一次動搖了因果推理必然性的基礎,儘管後來哈有很多人試圖用其他方法重新確立自然一律性,但都無法改變休謨結論的邏輯,那就是自然一律性是無法用理性或經驗的方法來證明的。我們對於客觀經驗的因果推論,只是基於大量以前發生過的事情的歸納,它只是一種歸納意義上的或然判斷,不具有必然性。

也就是說,前後相繼的客觀事件中並沒有因果關係本身,就像康德所言它只是我們的知性認知客觀世界的知性範疇而已。對此沒有原因,我們就是這樣來認識世界的。

以上圖片來自網絡

相關焦點

  • 因果論證:議論文寫作技能訓練4
    二、因果關係的特性1、普遍性:因果關係是普遍存在的,也普遍存在可能性推理中。可以說可能性推理的主要對象是有因必有果,有果必有因。所以當看到一個現象發生,人們就想尋找它產生的原因:當有一個原因發生,人們就想分析它產生的結果是什麼:當看到已經發生的現象,人們就想建立與它們之間的因果聯繫。2、時序性:因果關係總是原因先發生,結果後發生,是引起與被引起的關係。但是並不代表先後發生的兩件事就有因果關係。
  • 因果命運論:因果下的我們,都很「無奈」
    跟朋友閒聊,他說:「前段時間跟朋友聊及到自己兒時當牽牛娃的一段興趣,然後不覺得感嘆,任由一頭牛的再強再壯,卻依舊逃脫不了被一根細繩給牽著走的命運。 朋友沒好氣地白了我一眼,道:「不管是命運,規矩,還是因果,或是別的什麼,歸根結底不都一樣,不都是一根繩子在牽著我們的同時也約束著我們,朝向某些似乎早就被預定好的方向行去。」
  • 「因果」究竟是什麼?我們為何逃不脫這張因果的「網」?
    在現實生活中,沒有人會把因果聯繫起來看,總是光看果,而忘記了去尋找因。每一次輪迴的歷史都是自己親手寫好的,誰也無法篡改。在因和果的排序中,當善的因多於惡的因的時候,他命運的結果就會呈現出好的一面。如果惡的因超過善的因,那麼他命運的呈現形式就會差一些,或者更差一些。也就是說:因果面前,人人平等。
  • 經歷過感情背叛的人,如何看待因果
    ,為什麼我會碰到這樣的事情?曾經有遭遇感情傷害的人問過我:「艾老師,我真的不覺得自己在這段感情中做錯了什麼,就算我做得不夠好,我也沒有做錯啊,我每天辛辛苦苦為了這個家……」是的,你沒有做錯什麼,你甚至做得很好,那麼,為什麼還是會遭遇這些事情呢,如果從因果的角度看你,至少,這個人當初是自己選擇
  • 人們信奉的因果律其實是經濟規律
    尤其是動物或者植物,更是不可能感覺到了,只是人通過移情的作用,把自己的感情移注在外物上,就以為虧欠了什麼,其實根本沒有虧欠什麼,只是人在自我感覺。那就要把這種心理上的虧欠補償回來,心裡才好受一些。比如家裡的狗被餓了兩頓,主人感覺過意不去,就給狗買了一些好吃的作為補償,算是一種經濟補償了。
  • 世人不知有因果,因果何曾饒過誰
    人不可以迷信,可是,很多事情,都是有因果的。世人不知有因果,因果何曾饒過誰。世間萬物有因有果,許多事情,許多時候不過是自己的因,造就了自己的果。人這一生不去迷信,但是有些事情必定要知道,這世間從來沒有所謂莫名其妙的事情,許多時候不過是自己無形之中種下的因果而已。善有善報,惡有惡報,這一輩子種下了善因,會得善緣,做錯了事情,做了惡毒的事情,終將會受到命運的懲罰。
  • 因果輪迴,如影隨形。
    卻不明白,福可修,不可求得。心靈的淨土就是一塊福田,善惡一念,因果即生。無需抱怨命運多舛,貧窮或富貴,都是前世今生的因果所得。人生本就是一場修行,與其抱怨不如努力過好當下,與其情緒低落不如一路高歌。世上最公平的莫過如因果,一切妄念唯心所造。世上最厲害的風水,莫過於人心,福禍本無門,在心一念。
  • 命運好壞,因果註定
    在我們的現實生活中,總有那麼一些人感覺自己命運不怎麼好,身邊無積蓄,子女不孝順,身體病痛,婚姻不順,各種人生痛苦都集中在他一人身上,對前途迷茫,感到人生無望。更有甚者,會去找人算命,算算自己何時能發財,婚姻什麼時候和諧,生病什麼時候能好。如果聽到好消息,心靈上能得到些慰籍,但是聽到壞消息,則整個人天天都處在惶恐不安的日子裡。一個人的命運好壞,和其平時積善行惡是有因果關係的。
  • 妻子靠推理確認丈夫出軌|因果錯覺:不得不警惕的心理缺陷
    閨蜜二話不說:&34;於是,張女士鼓起勇氣找丈夫談話:&34;丈夫看其如此認真,心中不免疑惑,說:&34;&34;&34;張女士拿出簡訊質問丈夫。丈夫一臉無辜,回想當天確實很平常,自己壓根沒見任何&34;,更不可能去賓館消費。可是,信用卡消費記錄不會有假,這張信用卡也的確在丈夫的錢包裡。怎麼會出現這樣的情況?
  • 愛情有因果,因果有輪迴,種什麼因得什麼果
    即便如此,人們依然會選擇為愛不顧一切,就算那個人根本不愛你。愛情應該是單純的,是願意全心全意為他人付出。即便如此,也有人只是單純享受愛情的喜悅,縱情在各種人之間,不付出自己真正的感情。不管你在愛情中是付出還是玩樂,上天都會給我應有的因果輪迴。佛說:愛情,也有因果輪迴!
  • 第60天,踐行第10課1.因果法則
    一、踐行《世界上最神奇的24堂課》第10堂課-因果法則凡事都是有因有果的,這句話相信大多數人是理解的。本堂課強調了內在「因」改變外界的「果」。比如:「凡夫俗子不理解事件的因果,他們只想到要改變自己的作為」;「凡夫俗子不理解事件的因果,他們被自己的感受和情緒所控制」;「一個明白凡有果,必有因的道理的人,就會不偏不倚地思考問題」。
  • 知與行的必然性
    但是你注意到了,這不代表你的牌是無限的,即便是有限的,依然可以營造出現在這樣的豐富世界。我多講講這個例子就是想說明知行合一的重點,也就是它所揭示的必然性。你做什麼,取決於你的知,你的知,取決於你做什麼。老祖先說,莫要看其言,且看其行。是這個道理的簡單註解。下面說真正的問題:也就是底牌如何得知的問題。
  • 懂因果的人,從不佔便宜!
    懂信因果的人通常願意自己吃眼前虧,而把好處讓給別人。因為他知道學習吃虧對自己的將來大有益處,學吃虧不但可以使別人歡喜,更可以藉此機會砥礪自己的堅忍和仁慈的品德。吃虧就是佔便宜。眼前所吃的虧將來必定能得到更大的報償。把因果參透了,才真正曉得,這個世界上有沒有佔便宜的人?沒有;有沒有吃虧的人?也沒有。為什麼?
  • 懂因果的人,從不佔便宜
    把因果參透了,才真正曉得,這個世界上有沒有佔便宜的人?沒有;有沒有吃虧的人?也沒有。為什麼?他要償債的,殺人要償命,欠債要還錢,因果通三世,麻煩在此地。其實欺負別人、迫害別人,是他不懂得因果報應。如果真正懂得因果報應,不敢幹這個事情,他要報償。
  • 夫妻之間也有「因果」,你給對方的一切,都會回到自己身上
    人與人之間的關係以及相處方式,同樣關係到了因果。不知道大家有沒有這樣的感受,當一對夫妻長時間的相處下,他們兩個的行為方式會越來越像。你會發現對方突然變得主動關心你,問候你,那種態度和你之前對他的態度很像。又或者是兩個人爭吵,似乎你不經意間會發現你有的時候會採用他的那種語言方式去對待他。
  • 人情,人格,人品,人為,人生,因果
    什麼樣子的感情成就什麼樣子的人格,什麼樣子的人格成就什麼樣子的人品,什麼樣子的人品成就什麼樣子的為人,什麼樣子的人為成就什麼樣子的因果,什麼樣子的因果成就什麼樣子的人生。感情真實成就人格尊嚴,人格尊嚴成就高尚人品,高尚人品成就為人魅力,為人魅力成就善緣因果,善緣因果成就幸福人生。
  • 不管你相不相信,因果報應的規律都是客觀存在的
    一天,他到廟裡祈求神明告知自己為什麼是這樣的命運。當天夜裡,夢見有人對他說:「你不要怨恨世道的艱難、個人的際遇。其實,你這一生的命運全是你自己造成的,怨恨又有什麼用?你上輩子喜歡以虛偽的言詞博得忠厚長者的好名聲。遇有難為之事,你明知事情辦不成,卻極力慫恿他人去做,以使人感謝你的肯定。遇有惡人犯法,你明知他罪不可恕,卻再三為其辯解,以獲得對你的感激。
  • 姻緣的因果
    現在的人,離婚的人很多、年齡大的和年齡輕的都有、其實離婚的原因並不是什麼大不了的事兒、 而是太個性了。都忽略了一件事情、因果關係。鬥轉星移、15年後,兒子大婚時爸爸來了、說他近些年來一直一個人生活、非常的孤獨和悽慘、 想回家了。兒子笑著問他,我是你的兒子不假、 可是這麼多年你盡過當父親的責任嗎?你不養我小,我能養你老嗎?爸爸在慚愧中走啦。媽媽在兩個孩子的陪伴下,現在生活的非常幸福!爸爸因病歸仙路。客官:其實這就是因果。
  • 《親密關係》:培養「極致因果」思維,修復破裂關係,拒絕恐懼
    牛說:吃我一點牛糞,它能賦予你勇氣。火雞吃了一點牛糞,煽動翅膀,竟然能飛到第一根樹幹。第二天,又吃了一點,飛到了第二根樹幹……沒過多久就飛到了樹頂。很簡單的故事。大家都明白,讓火雞飛到樹頂的原因不是牛糞,而是糞便帶給火雞勇敢的心理暗示。但你知道火雞為什麼不敢飛嗎?進一步探尋才知道火雞小時候親眼見到飛在天上的父母被獵人開槍射殺,導致她「恐飛」。
  • 「為人一定要信因果,因果報應,真實不虛?」
    前言:為人一定要信因果,舉頭三尺有神明,這是千真萬確的,善惡到頭終有報,只是早與來遲,不是不報,是時辰未到,時辰一到,一定得報。人生變幻莫測,來日並不方長!世間的一切,其實都存在著因果,當下你所做的一切都是在為以後輔路,當我們發出善心去幫助別人那一刻,已經在播種福報。人一定要多做善事,善有善報!人生啊,真是種豆得豆,種瓜得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