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生活中,無論是朋友之間,還是親人之間,我們是不是經常會遇到下面的場景:
你怎麼了?有什麼事可以說出來-----我沒事
有什麼需要幫忙的嗎------沒有
我們一起出去走走怎麼樣-------好像沒有聽見一樣
你到底想怎麼樣------沉默不語
當我們和親人一起溝通交流的時候,總是在小心翼翼的維護著自己的形象,生怕製造矛盾。可是明明很多時候,我們不開心;明明很多時候,我們很生氣;明明很多時候,我們好想發脾氣。卻總是話到嘴邊又咽了下去,因為我們不想傷害自己最親近的人。
可是我們卻沒有意識到,我們這種不發脾氣、不表達自己真實情感的行為,卻對親人造成了一種隱形的傷害。而這種行為就是&34;行為。
什麼是&34;呢?
我們先來看生活中的例子:
周末的早上,你想好好的睡一個懶覺,但是你的愛人早已經規劃好周末和你一起去出遊。但是你因為太累了,想好好休息。所以當愛人一遍一遍叫你起床的時候,你心裡滿是怨言,卻又不好回絕,因為你們的感情很好。
於是你強迫自己起床收拾上路,結果一路上你都不開心。愛人問你怎麼了,你卻說沒事。但是一路上,你很少和愛人聊天,他和你說話,你也當做沒有聽到。
這個時候,你的行為就是&34;。
所以我們總結出&34;的定義就是:以看似沒有敵意的方式來表達憤怒的一種手段。
我們為什麼會出現&34;的行為呢?
當出現 狀況,讓我們無法掌控、不好拒絕的時候,或者雙方發生衝突的時候,我們就會不由自主的啟動&34;行為,是想它來掩飾自己的真實情緒,儘可能的保護自己。
這和我們的生活環境、成長環境以及心理歷程有關。
1> 童年的成長經歷
在童年的時候,我們總是會被父母管教的很嚴格,而處於弱勢的我們沒有能力和父母對抗,只能通過一些行為來表達自己的不滿。
比如父母總是催促我們&34;,這讓我們感覺心裡很不舒服,但是又不能直接對父母說&34;,這個時候我們就會採取被動攻擊----拖拉。大人越催,我們的動作越慢,還很有理由地說:&34;
而實際上,這就是我們面對父母的高壓,做出的對抗。這種現象如果不能得到改善,那麼隨著孩子長大,就會變得越來越叛逆。
2> 害怕失去
我們每一個人都有在意的東西或者事物,比如愛人、工作或者晉升的機會。但是當有些事情困擾著我們的時候,我們可能會為了這些事物,暫時的放棄自己的原則,選擇沉默不語。
但是實際上,我們的內心是非常不滿的,甚至很憤怒。因為意識到我們一旦表達出自己的不滿和憤怒,我們就會失去這些擁有的事物或者是即將到來的機會。所以我們選擇沉默。
但是憤怒終究還是在我們心中無法消退,我們只能通過某種方式發洩出來,這也屬於被動攻擊的一種。
3> 自卑
在社交關係中處於劣勢的人,容易產生自卑。
這種自卑的心理會造成對自我認知的偏差,甚至會引起對自己的價值否定。
即使這樣,把自己處於弱者的位置,反而更能夠引起別人的同情和幫助。這種情況下的行為是為了吸引別人對自己的同情目光,從而得到自己想要的東西。
但是這種行為最後也會引發別人的不滿。因為博同情並不是長久自己
被動攻擊行為掩飾了人的正常的情緒變化,是一種自我保護的行為,同時也是一種利用另一種方式來回擊對方的行為。
如果經常使用被動攻擊,壓抑自己的不良情緒,到最後只能是將這種不良情緒最大化,到時候造成的後果也是不堪設想的。
怎麼樣才能避免被動攻擊行為呢?
最好的辦法就是發洩出你的憤怒。
作家羅蘭曾說過:&34;
這段話就說出了情緒疏導的重要性,即要學會控制和調整自己的情緒,既要適時地發洩自己的不良情緒,也要學會適時制止自己的不良情緒,控制自己的情緒泛濫。
比如:當對某一件事情有異議的時候,我們完全可以把自己的想法清楚明確地表達出來。而不是將一切想法和情緒都藏起來。這樣既不利於交流也不利於自己的心理健康。
工作上,自己正在忙的不可開交的時候,同事讓自己去做額外的工作,而這份工作內容本來就是他自己的。這個時候怎麼辦呢?
明確的拒絕:對不起,我很忙。
而不是一邊答應同事,一邊在心裡抱怨。
當和家人之間有問題衝突的時候,尤其是某一件事讓自己感覺到不舒服時,一定要說出來。
一次朋友回到家發現自己的房間被弄得亂七八糟,後來才知道是出嫁的小姑子回來了,然後到自己的房間亂翻一通,至於找什麼東西,並沒有給家人說。朋友後來發現自己少了一支口紅,那是生日的時候,老公送自己的禮物。
朋友忍無可忍地當著公婆的面,對自己的老公說:&34;
她發完脾氣之後,公婆對她態度特別好,而且她的小姑子也變得很自覺了。這就是發脾氣的魅力。
所以當我們的利益受到損失的時候,我們要表達出自己內心的不滿,不要讓別人牽著鼻子走,只有這樣,我們才能夠爭取到自己的最大利益。
當你再生氣的時候,不要過於忍讓,而是要勇敢的表達出自己的不滿,或許你會發現,這就是生活改變的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