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很多人把貧窮歸結為個人問題,認為是他們不夠努力造成的,其實即使那些非常努力的孩子,一樣會墜入貧窮的深淵。
美國麻省理工學院的兩位學者,阿比吉特·班納吉,埃斯特·迪弗洛,在2019年出了一本書《貧窮的本質》。書中他們詳細介紹了自己的研究成果,貧窮的真實原因是什麼?他們也因為研究貧窮問題,而獲得了2019年諾貝爾經濟學獎。
貧窮的真實原因是什麼呢?兩位學者認真研究了為什麼非洲還有10億人在挨餓,他們發現這些窮人因為吃不飽飯,因而就沒有力氣,沒有力氣就不能勝任體力活,不能幹體力活會讓他們更窮。
如果說上述例子離我們比較遠,那我舉一個我們身邊的例子,假如你在富士康工作,當你每天工作12個小時之後,你會發現你任何事情都不想做。沒有了閒餘的時間,你就無法學習,更沒有時間社交,因此你就只能困在這個圈子內。
你可能會說,不可能一直挨餓呀,不可能一直加班呀,如果非洲這些饑民擁有了足夠的糧食,他們會作何選擇呢?研究人員隨機選擇了一些貧窮家庭,當以低價賣給他們糧食的時候,他們並沒有買更多的糧食,以備不時之需。他們擁有足夠吃幾天糧食的時候,他們會買更多的肉和魚,也就是說他們選擇了「消費升級」,而不是儲蓄,或者投資。
同理,你看富士康的那些員工,當他們擁有足夠休息時間的時候,也不會用在學習或者社交上,而是用這些時間打遊戲,或者刷抖音,把自己閒暇時間全部給打發掉。
在很多貧困地區,你會發現他們在紅白喜事上,經常大操大辦,把家裡僅剩的儲蓄花費殆盡,甚至還要向親戚鄰居舉債度日。
這是這個社會群體常年形成的一種思維習慣,這個思維習慣叫:人有近憂,必無遠慮。也就是說,你經常為了腳下的路磕磕絆絆而擔心,那麼你就沒有時間看清遠方的路,做出預先的選擇。
也就是說貧窮會限制個人思維帶寬,他們只能看到眼前的一點點東西,而不能著眼於未來。有句俗話講,整日為小事操心的人,沒有時間想那些大事。
於是很多人成了生活的奴隸,成了金錢的奴隸。奴隸做的每一件事都是他必須做的 —— 或者是威逼、或者是利誘,反正必須做 —— 沒有什麼多餘的可選項。對忙碌者來說,餘閒只能是強行製造出來的。你應該專門設定固定的時間用作餘閒。
如果一個人忙得沒有餘閒,你就別指望他能思考大事 —— 說好聽點他就是一個工具人,說極端點他是一個奴隸。
而如果你生活在這樣一個群體當中,會很難從中脫身。比如書中講到一個案例,尤努斯創辦了專門借錢給窮人的小貸銀行——格萊珉銀行,後來這種小貸銀行在南亞地區普及開來,小貸銀行收取的平均年利率約為25%,你可能會說這不是高利貸嗎?可是本地小販的貸款利率更高,甚至100%,因為這裡的違約率高得驚人,如果你沒有如此高的利率,根本運轉不下來。
所以如果你生活在這樣一個群體當中,周圍的環境讓你無法脫身,周圍的環境也不可能讓你擁有更廣的視野。如果你問這些家庭的父母,將來希望自己的孩子從事什麼工作,他們十有八九會告訴你,他們希望孩子能成為公務員、教師、護士等「鐵飯碗」的工作。他們對於做慈善,做義工等工作,既不感興趣,也不能夠理解。
本篇介紹到這裡,您是否還覺得,貧窮歸咎於個人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