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緒是身體的一部分,
學會和它相處,
就會回到它該回的地方。
文 | 心之愛(轉載請聯繫授權)
▼
「有壓力、焦慮的時候我的後背和頸部就會很僵硬,背部會發緊,會覺得疼痛。我試著冥想放鬆,想趕走它,可是越想趕走,背就越疼,脖子也越僵硬……我到底該怎麼辦?」
漂亮的茗怡訴說著自己的焦慮與身體反應,她看上去為此很苦惱。
其實茗怡跳進了情緒的坑——情緒來了,我們想辦法控制或趕走它。不管怎樣,是不允許「壞」情緒的拜訪。
01
可是,我們能趕走自己的情緒嗎?
是不是情緒真的可以被大腦控制,不想讓它來的時候就真的聽話,乖乖不來?
很長時間以來,我們對情緒的理解存在誤區。
在我們每個人的內心深處都知道,情緒要來是阻擋不住的。
但又有另外一個聲音:有情緒是不好的。
自此,我們一次次演繹著分裂:我們一邊試圖阻擋著壞情緒的來臨,一邊又因阻擋失敗而懊惱、沮喪。
茗怡也是這樣,她一邊努力阻擋著焦慮,一邊又體驗著失敗的無助。
結果是:焦慮沒走,脖子依然僵硬,背部依然發緊、疼痛。
02
讓我們害怕的是什麼呢?為什麼像焦慮這樣的情緒來了,我們總是要想法趕走它?
反思之後會發現,面對這些情緒我們首先感受到的是身體上各種不舒服:身體發緊、各種疼痛、心跳加速、出汗、反應遲鈍等等,這些身體的感覺總會讓人不順暢。
出於對身體的自我保護,我們便會本能地想趕走它。
除了自我保護,還有很重要的一點是,在對情緒有限的認知裡,我們很容易混淆情緒以及情緒背後的行為後果。
換句話說,讓我們害怕的不是情緒本身,而是那些最具破壞力的行為以及後果。如果說情緒需要管理,我們要做的不是趕走情緒,而是管理情緒背後的行為。
03
如果情緒不是用來趕走的,那我們需要做一些什麼呢?
知道情緒是身體的一部分,這一點很重要。
因情緒引發的一切身體不適都是在向我們發出信號,這個信號不是指引我們趕走情緒,而是帶著我們回到自己身上。
除此以外,要學著接納情緒。
我們發現情緒像個小淘氣,它不僅趕不走,反而越趕越纏身。這樣的小淘氣出現只是想讓你抱抱它、安慰它、與它多一些互動。慢慢地,它的需求得到了滿足,才會和你一起完成「你好,我也好」的美好願景。
總之,情緒不是用來趕走的,是需要接納的。藉助它發出的信號,我們才能好好地愛自己、保護自己。
(文章作者觀點不代表本機構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