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文化歷史悠久,關於婚姻流傳下許多經典的習俗,比如說仡佬族婚俗新娘敲掉牙,白族怪婚俗掐新娘,傳統婚俗新人跨火盆等。
一、仡佬族婚俗新娘敲掉牙
仡佬族是貴州最古老的少數民族之一,仡佬族的婚俗至今保留著許多原始的古俗,是研究人類古老婚姻史的活材料。比如訂婚時,要吃「雞卦酒」,用雞股骨佔卜求吉利。
佬族女人出嫁時要自動打掉上顎大齒1-2顆,說是怕女人傷害夫家而產生的習俗。夫家視處女為一種可畏的東西,需打掉牙然後才敢與之成婚,民俗遺風意味深長。
還有「把門枋」、「追姑娘」和「打溼親」習俗,在仡佬族婚俗裡也很有特色。「把門枋」是新娘離家出嫁時,要雙手緊緊地拉著門枋表示不肯離去。
「追姑娘」是姑娘出嫁前要放聲號哭,唱「哭嫁歌」。出嫁前還要乘人「不備」而「逃跑」,讓嫁家嬸娘嫂子等女親戚把她找回來。
「打溼親」則是在新娘娶進夫家之時,一跨進屋,就要用夫家準備好的清水灑向接親的人。傳說這樣可讓清水淋去邪魔求個吉利。
還有一些和別的民族相異的,即仡佬族往往是新娘出嫁時,要撐著傘由迎親和送親的人伴送步行到婆家。到夫家後也不興拜堂,直接就被引入洞房。
二、白族怪婚俗掐新娘
白族的婚禮常常隨著居住地域的不同,存在很大差異。但是都辦得十分隆重而熱鬧,白族的婚禮,實際上在結婚的前一天就已經開始了。
白族的民間藝人被邀請到婚禮上演唱「大本曲」和「吹吹腔」。三弦聲嗩吶聲響成一片,裡裡外外充滿了歡樂氣氛。藝人們更是倍展其能,這就是白族的婚前踩棚習俗。
新娘在哭泣,流露出一種惜別之情。當嗩吶再次吹起時,新娘的哥哥已將新娘背出門外,讓新娘踏上去婆家的路程。一路上少不了樂隊伴奏和迎親者對新郎新娘的調笑。
白族怪婚俗掐新娘,即便是掐痛了、新娘也不能發火。不過新娘也早已做好了準備,緊急處,她會拿出一把剪刀來自衛。膽小的孩子還真不敢上前,只有這樣才能安全進入洞房。
進入洞房後,新郎新娘要喝辣椒酒。酒本來就辣,再加上辣椒,很難下咽。在白族語言裡,「辣」與「親」的發音相近,酒加辣椒意味著親上加親。
白族婚禮上吃「東坡肉」的習俗更特別。肉是用紅曲米染的,事先用麻杆串好,放在碗裡讓新娘吃。新娘用筷子去夾,一夾就是一串,根本無從下嘴。
三、漢族傳統婚俗跨火盆
我國古代婚俗禮儀之一,新娘喜轎迎到男方家院子裡,要從預先擺好的炭火盆上慢慢跨過,意思是燒去一切不吉利的東西,日後夫妻會越過越紅火。
跨火亦稱燎火、躍火,是喪家和送葬者由葬地歸來後,在進家門前,須從一盆火或一堆火上跨過,有的還伴有磨刀、含糖(或吃糖茶)、洗手、燻衣等各種手續。
跨火習俗始於何時,似已失考,但明清史籍上記錄頗多。南北習俗雖有燻衣、礪盂之別,但舉火的主題則是一致的。
關於「跨火」這一習俗,人們曾作出過種種解釋。一說此俗目的是防止死者亡魂隨送葬者的背後返家。
一說「跨火」防範的對象是墳地野鬼。俗信以為墳場乃遊魂野鬼叢集之地,這些遊魂野鬼有追隨生人返歸陽世登堂入室的可能,因此要執刀燎火趕走它們。
一說此俗的意義在於趨吉避兇,變禍為福;以盂盛水有洗手之意,表示此後不再有送葬之事,故含糖品甜以示祝吉,而跨火之舉則有從此遠離不祥、興旺蓬勃的象徵。
總之,這些奇特的傳統婚俗,不僅是古代勞動人民流傳下來傳統,更是經典的民俗文化,需要我們加強保護與發揚光大。
喜歡的朋友,請關注、轉發、分享、點讚、評論、收藏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