婚前同居在現在的情侶中已經非常普遍了,而且有年齡愈來愈小的趨勢。
經濟的共同承擔、欲望與激情的滿足、相處的便利等都是我們選擇婚前同居的理由。
但很多時候,年輕情侶在同居前,都無法理解同居真正的意義,只是貪圖表面的方便,最終無法走向長期穩定的婚姻,今天就讓我們來聊聊婚前同居。
1. 增強了同居雙方的惰性
在我平時的諮詢中,當我問到一些夫妻或者長期同居的情侶:「你們愛對方嗎?」89%的人回答愛,但更多的是習慣,10%的人能確切地答出愛對方的具體原因,1%的人表示不愛。
人們在熟悉的生活中容易養成惰性,當兩個人同居時間久了,任何的改變都會給雙方帶來壓力,所以關係雙方傾向於不發生改變,而這種惰性導致的停滯,成為了很多感情變淡甚至分開的主要原因。
有時看似利於關係發展的同居,背後也有不可忽視的壓力,同居意味著經濟上的支出變得更多(很多同居過的情侶都有共鳴,兩個人同居之後花錢是1+1>2的)、感情上的投入更多、受到更多的限制和約束、對親密行為和性的需求更多、發生摩擦和矛盾的機會更多......
在沒有準備好之前就進入同居關係,會比不同居關係進展得更困難。
2. 持續性的損耗感情和信任
之前就有男性小夥伴給我私信,說他女朋友總是想要看他的手機,或者知道他出去是去哪了,如果有她不認識的朋友,還得從頭跟她解釋這個人的來歷和他的人際關係,他覺得自己很累,久而久之就形成了迴避約束的模式,在兩個人產生矛盾時,他更經常採用強迫、消極和迴避的應對方式來處理問題,才同居了一年,他就感覺兩個人的感情快消磨殆盡了。
我問他,你女朋友同居前會這樣管你嗎?他說也會,但程度低多了。
這就是一個很典型的例子,生活在一起的時間長了,對對方的言語、行為、表情等都有了一定的習慣和了解,也就少了很多的秘密空間,特別對年紀比較輕的情侶來說,她們渴望自由反對限制和約束,就更加容易在控制與被控制的交替中損耗了感情和信任,導致感情濃度下降迅速。
1. 你的敵人可能不是同居本身,是時間
一開始談戀愛或異地的戀人,雙方都有自己獨立的社交圈和生活時間,實際上算起來,一個月在一起共處的時間還不如同居後一星期多,時間久了本身就對感情濃度的維持是一種考驗。
2. 選擇同居的動機很重要
有些情侶在激情期,為了方便發生關係和希望有更多甜蜜共處的時間,就倉促進入了同居狀態,但兩個人的實質感情基礎是很不牢固的,任何一點價值觀或思想行為上的衝突,都有可能導致一方搬走,這是很不理智的選擇。
好的同居動機,應該以結婚為目的。兩個人有了婚約,為了更快更好地適應婚姻的節奏,選擇同居,彼此共同努力地控制支出、維持感情濃度、加深信任,才能更好地走入婚姻。
3. 舒適區的相互侵犯
在我們一個人住的時候,我們會有自己習慣的舒適區,比如:回到家先躺在沙發上玩會手機,累了快睡覺時才去洗澡;喜歡把隔天要穿的衣服放在床上,方便出門;聽到自己喜歡的歌會在家放聲歌唱;愛通宵打遊戲等等。
而在同居的生活裡,很多時候,伴侶只允許我們有「共同的舒適區」,而對我們本身的舒適區行為表現出挑剔、嫌棄和限制,難以適應舒適區互相磨合的情侶,就很容易在同居中攻擊對方,導致矛盾升級。
有了上面這些知識,正確認識婚前同居,你才能把握好和伴侶從戀愛步入婚姻的進度,讓你不再為「住到一塊」而煩惱。
有感情問題,可以找我聊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