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管成功的人,還是失敗的人,生活在這個世界上的人都會有一種相同的體驗:人生,充滿了苦難與挑戰。
而且,越是成功的人,所遇到的苦難與挑戰,越強、越大。
我們去聽一些成功者對自己成功過程的講述,我們會發現,這些人都經歷了一般人無法承受的苦難以及挑戰。
……
如果說,這個世界上所有的一切都是被設計好的,那麼,為什麼會有這樣苦難與挑戰的設計呢?
把在這個世界中的人生都設計得順順利利的,不是更好嗎?不是更能體現設計者的慈悲嗎?
要回答這個問題,答案就在甲骨文前身「黃帝密文」的造字邏輯中。
按照甲骨文前身「黃帝密文」的造字邏輯來看,在「重疊結構世界」中的「顯性世界」部分,其中,所存在的事物以及所發生的事情,都是為了幫助人認識「重疊結構世界」以及進行「心智系統轉換」練習用的。
在「顯性世界」中的人生充滿了苦難與挑戰,就是為了幫助人進行「心智系統轉換」練習的。
今天是心智玩家在醫院裡連續護理腦出血嗎媽的第三十八天。
在這三十八天裡,心智玩家明白了人生為什麼充滿了苦難與挑戰的設計原理。
這樣的設計,就是為了幫助人用於「心智系統轉換」練習。
而且是很精準的練習,就是訓練在「心智系統轉換」練習中,最重要的一部分練習——體驗「感知的主體」。
練習者能夠體驗到自身的「感知的主體」,是「心智系統轉換」練習中,最為基礎,也最為決定性的一步練習。
這一步練習練不好,根本無法推進後續的「心智系統轉換」練習。
在順順利利的生活狀態中,練習者很難清晰地體驗到,並把握住自己的「感知的主體」。
因為在順順利利的生活狀態中,「顯性人體的意識」會起主導作用,這樣,對「感知的主體」的體驗就會被弱化。
而在苦難與挑戰的生活狀態中,練習者卻比較容易地體驗到,並把握住自身的「感知的主體」……
爸爸媽媽同時病倒,並且媽媽罹患嚴重的腦出血,對於心智玩家小夥伴們來說,就是遇上了人生的苦難與挑戰。
心智玩家小夥伴們能夠順利地走過這38天,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心智玩家小夥伴們能夠很清晰地感受到了自己的「感知的主體」。
並且按照「感知的主體」所感應到的指引去做事。
媽媽的病情,在醫生看來是很嚴重的,但是到目前為止,一切進展都很順利,媽媽的病情也非常穩定。
即使用「120急救車轉院」這種非常耗時的事情,媽媽也異乎尋常地順利。
正常的等待轉院車,快的需要等四個小時,遲的要七八個小時,甚至當天都不一定能等來。
因為120急救車,並不是專門負責轉院的,而是急救優先,轉院次之,在這個基本原則下再兼顧行車路線進行調度,所以,通常等待「120急救車轉院」,需要大量時間。
醫院裡的醫生、護士、護工、病患都提醒心智玩家要提早約車,可是心智玩家的「感知的主體」感應到的指引就是,不用著急,結完帳後再約車。
結果,媽媽的轉院,異乎尋常地順利。
媽媽總共有三次轉院,其中,第一次和第三次,都是早上8:00叫的車,排在八十多號。
第一次只隔了一個小時,心智玩家小夥伴們剛剛忙完,坐下來準備等轉院車,擔架車就從電梯裡出來了。
第三次更順利,只隔了10分鐘,120的確認電話就回過來了,又過了十多分鐘,擔架車就進了媽媽病房。
……
所以,在這段時間裡,心智玩家不但更清晰地體驗到了自身的「感知的主體」,而且對王陽明所說的「隨感而應無物不照、此心不動隨機而動」,有了更清晰的體驗。
對於「心智系統轉換」的練習者來說,在練習的過程中,一定要體驗到自身的「感知的主體」,並且牢牢守住自身的「感知的主體」。
這樣,練習者在各種各樣的生活場景中,「感知的主體」自然能感應到「該怎麼去做」,之後,去做就對了,一切都會超乎想像地順利。
我們人所能感覺到的這個「顯性世界」裡面所存在的事物以及發生的事情,都是為了幫助人們用來認識「重疊結構世界」以及練習「心智系統轉換」用的。
所以,在遇到苦難與挑戰的時候,千萬不要恐懼、驚慌,而是明白:幫助你練習「心智系統轉換」最好的時機到了。
在這樣的練習中,我們可以更有效地感受到自身的「感知的主體」。
強化自身「感知的主體」的感受,並且牢牢地守住,自然就能感應到做事的「指引」,這種「指引」也就是王陽明所說的「義理無定在」的「義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