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癒你的情,撫慰你的心,關注我,為你解憂。
我們本就一個人來到這個喧嚷的世界,又在明了這個世界的意義後,一個人向世界說「再見」,可謂,生不帶來,死不帶去。
大多數人,想要做到孔子所說的「朝聞道,夕死可矣」的境界,過於困難;但想要做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相對容易些。
我們逐漸長大,再到成熟的過程中,不就是在追尋著《論語》裡,所追求的「中庸」之道嗎?
所謂的中庸之道,簡單理解:就是萬物持衡的意義,如何去持衡自己的生活與工作,或是如何持衡自我認知與世界觀點,又或是如何與自身獨處,在眾人歡愉和獨自孤單之間找尋自我。
在生活中,想要達到這兩種情緒平衡的狀態,最佳的方式,就是我們學會與孤獨建立友誼關係。
「人不知而不慍,不與君子乎?」,用這樣的態度,對待外界所帶來的事,都有持衡的心態,不也是件愉悅的事情嗎?
有人會提出質疑,怎麼可能有人對待是否,或所遭受的任何事,以不在乎的方式處理呢?
這並不是不在乎,而是一種從容坦然態度面對。
人不知道或不了解自己,卻不去遷怒他人,而是自我反思,有沒有先記住他人,這是擁有完整的獨立自尊人格,不受外界過多的幹擾。
所謂的自我認知,從容不迫,也是人生必要的修煉課程;同時,還是一種自我修行最高境界,採用中庸的態度,尋求世界的真理。
那人如何擁有一個完整的獨立自尊體系?最基本的,就是先學會與自身孤獨作伴。
白巖松曾講過,當一個人不能獨處時,他的內心充斥著焦慮與彷徨;也就是,學不會品味獨處時光中,那份重新認知自我的感覺。
讓你真正將孤獨作為朋友前提為前提,就要學會做到這三件事。
為什麼將讀書設為能與孤獨作伴的第一個方式呢?
因為,當你真正進行深入閱讀時,會處於一種交心的狀態,所有情感會隨之流露;這時,書會成為你最忠實的朋友;在獨處時,最豐盈的精神食糧。
當小希遭受到人生第二次重大打擊後,她利用閱讀,重拾內心最真實的自己;與書作伴,讓她交到了無數個知識淵博的學者,或富有能量的朋友。
讓她度過了暗無天日那段最艱難的低谷期;重新讓她樹立起自我認知的能力,學會不拋棄,不放棄自己,找到自身價值所在。
而,這些所謂淵博的學者和充滿能量的朋友,就是每一本她在那段時間所看的書。
這一切都來自閱讀帶給她不窮盡的力量;同時,讓她學會與內心孤獨的自己對話,去認識和了解那個小時被所有人忽略掉的自己。
面對小時候的自己,對於小希來說,這莫過是去挑戰一項不可能完成的任務,充滿挑戰性,內心充滿排斥。
人們總以為自己幸運地避過一些不想面對事,就以為不會再發生;但,事實是越想逃避,就越會發生,只有選擇面對,才是唯一的解決辦法。
閱讀,讓小希找到了為什麼她之前的生活總是如此糟糕的答案。
因為原生家庭的緣故,讓她總認為自己與他人完全不同,甚至影響到了她後續生活和人際關係。
這些源自於,她與父母之間原本就存在的問題,只有處理好她與父母之間的問題,才能讓她一點點找回原本的自信與愛的能力。
自我復原,重新認識一個全新的自己。當你知道為了什麼想要變得更好,身邊任何一件因自己而變好的事,都值得欣喜。
運動常常讓我們體內產生多巴胺,讓我們情緒變得舒適起來,這是生理上的變化。
而,心理上,會為自己能做到每日規定的運動量,內心成就感油然而生,自信心自然提高不少。
身心上,一定程度有了或多或少的正向反饋;這時,你的內心是強大的,孤獨感也會隨之減少。
當我們在運動時,嘗試著傾聽自己運動中每一個呼吸聲,這會讓你感受到生命存在,是如此美好。
感受到,前所未有的力量感和安全感;因為人在運動時,所有的感官,都處於打開的狀態,讓你保持專注度。
譬如:當你正在做瑜伽,大腦就會有某種聲音,提示你下個動作,要做到儘可能的標準,才處於最舒適的狀態,感受自己每一次呼吸,身心更舒暢了。
你會感受到你與孤獨彼此共存著,能夠和諧相處;因為,在你感受自己身心變化時,都覺得是一種自我超脫,證明自己原本就是一個鮮活,充滿活力的人。
不僅只是一個活著的生命體,而是帶有感知,懂得思考,身體會從自己每個動作上,有著不斷變化的人,全身充滿奇妙。
運動,讓我們身體各種感官都運作開來,感受每塊肌肉從放鬆到緊繃,再由緊繃到放鬆,整個過程結束後,你會有個更棒的身體,帶給的變化,是讓人興奮的。
整個過程,是你與孤獨建立共生共存的階段,深刻地感知你的孤獨正在感受你的每次流汗與發力,這是外界無法讓你體會到的神奇感覺。
獨處是最佳聆聽音樂的時光,最能感受作者內心所要表達的意味,歌聲裡情緒的變化,讓自身情緒和感覺神經,跟著被帶動。
音樂能夠治癒人心,這句話從沒欺騙過人。
當你用欣賞的態度,聆聽一首優美的歌曲時,你與世界,將會拉開距離,讓你暫時活在自己的小世界裡,甚至能與音樂產生某種共鳴。
他人歌聲裡,有著別樣的故事。當然,我們能從別人的故事裡,找尋與自己似曾相識的記憶,從而,讓自己與他人情感上產生碰撞,擦出火花。
這個世界,每個人都是獨一無二的,但故事裡的某些情感卻十分類似,這就是為什麼,許多人在聽到別人的故事中,感同身受的原因。
不要低估人類感知外界的能力。所有的感知力,讓我們感受到自身所有的情緒,帶給我們不同的感受;同時,能從情感創傷中,產生復原的能力。
「孤獨,是一個人的狂歡」,這句歌詞第一次只覺得挺文藝的;但,重聽後,才能深切體會到,作者背後那些心酸苦楚。
不是我們不想長大,而是想保留那一絲絲的真切,最懂得自己想要什麼的,只有自己。在自己的世界裡,獨自歡愉。
曾有時,無論我們怎樣使出渾身解數,身邊人都不能切身體會,你的不如意,你的悲傷,你的不甘心;
他們能做的,只有傾聽你的故事,讓你傾述所有心中感傷後,默默在你身邊支持你的人,這是身邊人給予的力量。
真正能解決自身負面情緒的人,始終要回到自身,只有自己放下了,在獨處時,所出現的各種情緒化握手言和,你才能真正與孤獨的自己引起共鳴。
從前,總是害怕外界人和事的小希,現在找到了真正害怕的答案,讓自己真正變強起來,找到那個原本有著完整獨立自尊人格的自己。
對於小希,這是一個不小的挑戰。因為逃避太久了,自我搏鬥的能力,過於薄弱;這讓她在一段時間裡,不知如何找回,產生過迷茫和焦慮。
從不斷自我改變的過程裡,她漸漸意識到,如何才能徹底地找回,原本有著完整獨立自尊人格的自己,才真正學會與孤獨相處。
雖說,最了解你的人是你的對手,但最懂你為了什麼而去改變的人,恰恰是你的內心。
不忘初心,說得就是自己不忘本心的堅定意志。只有自己懂得要讓自己成為一個怎樣的人,才能堅定有力一步又一步,朝著既定的目標走去。
我們常常覺得不能做到的事情,當下定決心去做的那天起,才懂得自己有能力去做到,而且比想像中的要好得多,已然找回完整的獨立自尊人格。
一個真正有著認知力和感知力的人,內心都是充盈的,且持有不畏懼孤獨的態度。
面對打擊和挫折時,人們往往比不過嬰兒時的自己,抗壓性甚至弱於小時候學走路,學說話的自己。
因為,隨著我們逐漸長大,受到外界的種種影響,讓我們開始對自己的能力產生懷疑,感覺沒有小時那麼自信,導致我們每回遇到棘手的事,就頻頻受挫。
沒有小時那樣,無論遇到何事,持有一顆積極的心態,去面對挫折。心態變得脆弱後,這會讓一些人感受挫敗後,就會不斷出現焦慮的情緒。
當你焦慮時,解決辦法,首先要讓自己獨自靜坐十幾分鐘,感受自己身心的變化,學會與內心孤獨的自己對話,交流為什麼自己會產生這樣或那樣痛苦感受。
等時間到了,你再醒來,會發現你肩上的擔子輕了許多。這是一種自我冥想的方法,冥想能讓你更加體會到來自另一個世界的自己,這也是情緒放鬆的方式之一。
所有方式方法,都是為了讓自己不再處於緊張的狀態,保持中庸的態度看待無常世界,生活將會更美好。
當你感受到無助,迷茫,甚至焦慮時,不妨放慢腳步,回到一個人的狀態,充滿電後,再起航。
希望上述方法,能讓你找到內心原本的充盈,不畏孤獨的自己。
—END—
今日話題:
你感覺,獨處時的自己有何不同?
期待你的留言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