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親密的關係,也要好好說話

2020-11-03 簡愛的窗戶


我們都知道說話做事要注意分寸,要學會尊重別人,不要傷害到別人,可是我們往往只注意到與陌生人或者關係一般的人之間的說話,因為關係不是很親密,或者根本沒有什麼關係,所以說話就會多注意一些,會顧及很多事情。

但是在與我們關係比較好的人,或者是很親近的人相處的時候,就很容易忽略掉自己的說話做事方式,很容易因為自己的言語不當傷害到對方而不自知,或者因為關係很親密,根本不在乎有沒有傷害到對方。

其實我們更要注重自己的親密關係,越是親密的人,越要注意分寸,越要好好說話,如果總是不注意自己的語言,總是傷害到對方的尊嚴,那麼終有一天會危及到自己的親密關係。

再好的關係都需要好好溝通,好好說話

人與人之間相處,不管是什麼樣的關係,都要好好說話,但我們總是忽略了與自己親近的人的說話方式,因為覺得關係很親密,對方是愛自己的,不會輕易因為幾句話就離開自己,所以就很容易忽略掉對方的感受,然後總是肆無忌憚地說話。

久而久之,對方也會非常反感,感覺到自己總是被忽視,或者受到了傷害,這很容易影響到彼此之間的關係。

不管是夫妻之間,還是父母與子女之間都要學會好好說話,在平時說話的時候還是要顧及一下對方的感受,對方再包容你,也不能毫無顧忌,不要讓在乎你的人寒心。

不僅如此,如果有什麼意見不合,或者產生了什麼矛盾,都要學會冷靜,並且及時地溝通解決問題,要及時化解矛盾,讓感情升溫。

賈靜雯說過這樣一句話:「這世上根本沒有什麼最完美的伴侶,只有通過溝通、包容,耐心磨合而產生的另一半。」

夫妻之間要懂得好好說話,好好溝通,父母與子女之間也要懂得相互理解和包容,在一個家庭當中,不管是什麼角色,什麼身份,都要能夠換位思考,站在對方的角度去考慮問題。

有話就好好說,有問題就好好溝通,再親密也要有邊界感,這樣的關係才能越變越好。

直接說出自己的真實感受

在一段關係中,如果自己有什麼想法,就要直接說出來,有什麼不滿或委屈也要表達出來,要讓對方知道你的想法和感受,而不是讓對方猜來猜去,非要對方看懂你。

很多夫妻之間就是這樣,明明有想法也不說出來,但就是表現出很不高興的樣子,總是讓對方猜不透,如果猜得不對,又是一頓不滿,兩個人之間的嫌隙也會越來越深。

你要知道一個人再了解你,也不是你肚子裡的蛔蟲,你遇到了什麼事,有什麼想法和感受,對方也不可能完全準確地猜到,所以這就需要你自己直接表達出來。

《風平浪靜的閒暇》裡,綠婆婆說過一句話,很多男女之間的不幸,就是因為話說得不到位導致的。

與其讓對方猜,還不如直接表達出來,免得產生更多的誤會和麻煩,這其實是吃力不討好的事情。

你的想法、你的委屈、你的不滿,如果都藏在心裡不直接說出來,對方也根本不知道你到底在想什麼,不知道你的需求,自然也無法滿足你,很簡單的道理,你不說別人當然不知道。

而且如果兩個人都不想表達,還總是說出一些違背真實意願的話,只會讓兩個人之間的矛盾越來越深,你只有表達自己真實的想法,對方才能更了解你。

託爾斯泰說,把自己體驗到的感情傳達給別人,而使別人為這感情所感染,也體驗到這些感情。

不是每個人都有非常強的共情能力,不是每個人都能看透你,想讓別人了解你的感受和想法,就要直接表達出來。

表達自己的真實感受,說出不一樣的想法,也不代表會傷害到對方,就算受到反駁,也總比藏在心裡好,至少這樣做會讓對方更進一步地了解你,知道你喜歡什麼,不喜歡什麼,不會觸碰到你的底線。

注意語氣,學會尊重,太多矛盾和衝突都是不好好說話的結果

我們說要學會直接表達自己真實的想法,但這種表達也是要注意分寸的,要注意自己說話的語氣,表達的方式,要在不傷害別人的前提下,表達自己的想法和感受。

在表達的時候要用平和友善的語氣去說,而不是向對方發洩情緒,不是對對方大喊大叫,甚至抱怨和指責對方,這樣的表達方式只會引來更多的矛盾。

就算是對方傷害了你,你也要給對方留有一些餘地,在說話的時候只是用溫和平淡的語氣表達自己的感受,而不是過度指責,你的表達是為了與對方好好溝通,了解彼此的想法,進而解決問題,不要讓自己因為沒有好好尊重對方,而讓溝通變得無效。

與人相處,特別是自己的家人,無論是伴侶、父母,或是孩子,都要注意自己說話的語氣,至少要學會尊重對方,不要踐踏對方的尊嚴。

伴侶再讓你生氣,也不要說一些過分的話;孩子再讓你懊惱,也不要不尊重孩子;父母再讓你無奈,也不要說一些傷人的話。

《欲望山莊》裡說:「柔軟的舌頭,可以挑斷一個人的筋骨,語言有時候比暴力更能傷人。」

與家人相處,學會尊重是最基本的,就算關係再親密,也要好好說話,好好溝通,不要忽略對方的感受,無視對方的尊嚴,不要因為自己錯誤的說話方式以及控制不住的情緒,而把家人越推越遠。

任何關係都需要好好說話

很多矛盾和衝突都是因為不好好說話導致的,很多親密關係的破裂也是因為情緒失控,說了一些很傷人的話導致的。

不只是親密關係,任何關係都要學會好好說話,不同的場合,不同的身份,就要說不同的話,哪些話該說,哪些話不該說,心裡都要有數,不要隨意跨越邊界,也不要隨意說到別人的痛點,更不要隨意踐踏別人的尊嚴。

《好好說話》這本書裡有這樣一段話:說話雖然簡單,但可不是一件小事,說什麼話,很重要,用簡單的話去傷害別人,可能造成的後果很大,用簡單的語言去溫暖這個世界,可能給人帶來的就是一時、一天乃至一生的幫助。

有時候你不經意的一句話就傷害到了別人,甚至會給自己帶來一些不必要的災禍,而你的一句善良溫暖的話,又能給別人帶來溫暖,也會給你自己創造更好的人際關係。

好好說話,真的很重要,我們要做到遇事不抱怨,對人不指責,無論關係好不好,親不親密,都不要隨意說傷人話,好好說話,真的能減少非常多的矛盾和衝突,減少很多不必要的麻煩,是利大於弊的事,於人於己都好。

----END----

作者簡介:土生土長的南方姑娘,用樸實的文字寫走心的文章,與你一起談情感談成長。

相關焦點

  • 好好說話,是親密關係的秘密
    每當這個時候,我們的第一反應就是逃離這個家,等心情平復了再回來。其實,這也是個策略,但並不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在《好好說話》中提到一個觀點:權利對等,才能享受親密關係。人和人之間對等是好好說話的前提,也是溝通的基礎。比如說,和朋友之間我們可以無話不談,是因為我們站在一個平等的臺階上。
  • 關係越好,越是要「好好說話」
    很多時候,毀掉一段親密關係的,可能只是一句無心的話。生活中,很多關係親密的人(比如父母、夫妻),相處的質量並不高。哪怕生活在同一屋簷下,彼此也經常感到孤獨與疏離,不是瘋狂地吵架、就是話不投機半句多。這些矛盾,很多都是因為表達的方式不當引起的,面對關係越好的人,我們越是要「好好說話」。
  • 親密關係中,好好說話有多難
    尤其是在親密關係之中,人更不容易控制自己的情緒,所以,往往用最負面的情緒在和最親密的人交流溝通。人人都會疲累,需要身體的安慰和心理的支撐,這是親密關係中很重要的環節。說話多用「我」開始,少用「你」開始,別把責任都歸結到對方身上,也從自身找找原因。
  • 親密關係中的溝通:積極傾聽,及時反饋;心平氣和,好好說話
    日常生活中,我們常把兩個人是否爭吵、是否冷戰、是否欺騙或背叛,作為關係是否親密的衡量標準。正所謂相愛容易相處難,相處越久越會發現,決定親密關係是否長久的核心能力不是彼此如何相愛,而是如何化解彼此的矛盾和不滿。很多分手的真正原因不是不愛,而是無法忍受痛苦、糾結和矛盾。畢竟,人的首要需求是逃離痛苦,然後才是嚮往溫暖。
  • 親密關係 | 不如好好吵架
    一千對伴侶就有一千種相處模式,怎樣才能好好吵架,讓親密關係中的衝突起到積極的正向作用?筆者認為掌握好以下三個「學習」和六個「不」原則,不僅不會傷感情,還有助於親密溝通。學習傾聽,給對方說話的機會每個人都更關注自己,每個人也都有表達的訴求。當衝突發生時,為了保護自己不成為那個被指責、被批評的對象,往往會不自覺地防衛,這就阻止了傾聽,中斷了你了解對方的機會。在衝突中,雙方都需要表達,務必先練習讓自己停下說,聽她/他說。
  • 家庭的幸福,要從好好說話開始
    我們常說:說話是門藝術,話要好好說。但家庭往往是最容易被我們忽視的地方:越陌生,越禮貌客氣;越親密,越無所顧忌。因為知道對方永遠不會怪我們,我們反而將言語的刀子衝向家人。夫妻之間的任何小問題都可能會變成影響家庭幸福的大麻煩,即使是婚姻裡再親密的兩個人也是獨立的兩個的個體,也會有各自的感受,再親密的人也會被言語刺得不舒服。向親人發脾氣,是最愚蠢和懦弱的行為。很多時候,換一種說話方式,兩個人的心情會截然不同。
  • 遠離有毒的話語,好好說話,好好愛
    想在一個群居環境中獲得良好的生存體驗,就要好好溝通,好好說話。 說出口的語言是千變萬化的,如何利用這不同的搭配帶來不同的表達效果的語言,達到自己預期的目的,就變得非常關鍵了。 情侶關係和夫妻關係,是群居環境中最親密的、最無私的關係,所以雙方的語言交流變得極其重要,遠離有毒的話語,好好說話,好好愛,才能讓生活更加幸福、美滿,才能讓愛情更加長久、甜蜜。 《有毒的話語》正是從心理學角度,分析情侶和夫妻之間的語言相處之道。親密關係走到深層,是兩顆心靈的碰撞、溝通和交融,會產生很深的心靈聯結。
  • 關係越好,越是要「好好說話」,兩人之間的感情才更好
    很多時候,毀掉一段親密關係的,可能只是一句無心的話。生活中,很多關係親密的人(比如父母、夫妻),相處的質量並不高。哪怕生活在同一屋簷下,彼此也經常感到孤獨與疏離,不是瘋狂地吵架、就是話不投機半句多。這些矛盾,很多都是因為表達的方式不當引起的,面對關係越好的人,我們越是要「好好說話」。
  • 好的夫妻關係,要從好好說話開始
    讓原本溫暖的一句問候,變得成了一場家庭矛盾糾紛,久而久之影響著夫妻關係的和諧。公寓是那種酒店式的,一門一戶,很長的一個走廊,以至於說話稍微大一點廊頭巷尾聽的分毫不差。那家的女人在家帶孩子,一個大的,一個小的,男的不知做什麼工作。只是經常會聽到他家的吵架聲,有時半夜也在鬧騰。一次夜裡,忽然聽到女人委屈的在哭喊著:你一天不進家,我自己帶倆孩子一天,累了也沒人幫一下,要你有什麼用?不幫忙,回來還亂發脾氣。
  • 好好說話,好好愛自己
    「好好說話,」是當下最提倡的可以讓一個人快樂的重要方式。 自從進入婚姻,自己習慣性的稱婆婆、媽媽十幾年了。這個好習慣需要感恩我的父母,感恩我的媽媽。任何人也無法取代一個孩子在媽媽子宮十個月的「親密關係。」同吃、同睡、同呼吸……成年後再好的親密關係也無法取代,一個孩子在媽媽子宮的十個月的親密互動。
  • 一家人,要好好說話
    ,表面上看,這些話對我們的生活,以及我們與家人之間的關係並沒有造成什麼影響,父母不會因為這樣的話就怨恨自己的孩子,伴侶也多半不會因為一句話就產生隔閡。要知道,組成你家庭的家人們才是你最重要的人,我們不應該忽視語言的力量,面對家人,我們應該做的是保持耐心,包容與愛,好好說話。
  • 再親密的關係 也禁不起「有毒的話語」
    《有毒的話語:親密關係中哪些話不能亂說?》 羅伯特·紐伯格 著 北京聯合出版公司廣州日報訊 (全媒體記者孫珺)為什麼有些人越吵越愛,有些人一吵就分手?法國精神分析學家、夫妻和家庭治療師羅伯特·紐伯格在《有毒的話語:親密關係中哪些話不能亂說?》
  • 其實,毀掉一段親密關係的,往往是你的「太會說話」
    但是在親密關係中,一個人太會說話反而成為了一種缺點。但是,不以解決問題為目的的吵架,只是對兩個人親密關係的消耗。所以在婚姻中,我們要做的不是在嘴上爭輸贏,而是要化解爭端、達成一致目標。只有這樣的爭論才是有意義的。當你在語言上佔了上風的時候,不要沾沾自喜。其實,即使你說的對方啞口無言,對你的婚姻來說也是毫無益處的,甚至正是你的口若懸河,使得對方對你越來越抗拒,離你越來越遠。
  • 夫妻爭吵的導火索:「你怎麼說話呢?」、「你能不能好好說話?」
    拖地時,婆婆嫌小梅的拖布太幹拖不乾淨,讓小梅多蘸點水再拖,小梅覺得老人歲數大了,就聽著吧。等活都幹完了,回到臥室裡,看到躺在床上的張新,小梅就打開了話匣子:「你能不能說說你媽,孩子還小,總是用舔完的筷子給孩子夾菜,孩子生病了怎麼辦?你說我們是沒給生活費還是怎麼地,我為了把碗洗得乾淨點,多用了幾滴洗潔精,你媽也要說我一通。
  • 我們能不能好好說話,不傷人」
    人和人的關係出現縫隙,往往是因為不再好好說話了。無論是與另一半還是父母,皆是如此。我看過一個故事:丈夫加班,很晚才回到家。他看了眼整潔的地板和陽臺上晾好的衣服,什麼都沒說,卻突然問:「有沒有給每盆花澆水?」妻子還沒說話,他嘆了口氣:「你為什麼總要我催著做,就不能主動點兒?」
  • 一個家庭的幸福,從好好說話開始
    我們常說:說話是門藝術,話要好好說。但家庭往往是最容易被我們忽視的地方,越陌生;越禮貌客氣;越親密,越無所顧忌。因為知道對方永遠不會怪我們,我們反而將言語的刀子衝向家人。,再親密的人也會被言語刺得不舒服。
  • 一個家庭的幸福,從好好說話開始
    我們常說:說話是門藝術,話要好好說。 夫妻之間的任何小問題都可能會變成影響家庭幸福的大麻煩,即使是婚姻裡再親密的兩個人也是獨立的兩個的個體,也會有各自的感受,再親密的人也會被言語刺得不舒服。 向親人發脾氣,是最愚蠢和懦弱的行為。 很多時候,換一種說話方式,兩個人的心情會截然不同。
  • 《三十而已》鍾曉芹離婚:一段感情的悲劇,從不會「好好說話」開始
    現實生活中,很多人在親密關係裡也像陳嶼一樣,從來都不懂得如何與另一半「好好說話」。這樣的行為恰恰就是是扼殺親密關係的「元兇」。夫妻之間的隔閡、爭吵、冷戰,大多都是「不會好好說話」造成的。除開個人性格因素的原因,這其實也與其原生家庭的教育有關。原生家庭的傳統表達方式,讓很多人耳濡目染。
  • 最好的修養,是好好說話
    好好說話,是一種智慧,也是一種修養。掌握了說話的藝術,很多時候可以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同時為自己奠定下良好的人脈關係1,急事,慢慢說越是著急的事越不能火燒火燎的倒出來。一來是說話的人因為著急會邏輯混亂,口齒不清,從而導致聽的人云裡霧裡,兩個人還容易因為兩個人暫時無法理解彼此的意思而爭的面紅耳赤。二來是情緒具有很強的感染性,說話的人將焦躁的情緒傳給對方後,對方也會因此著急焦躁,一趕做事就容易出錯。
  • 《好好說話》:想要通過道歉真正修復關係,這3點必不可少
    《好好說話》這本書中提出了3個步驟,只要執行照做,就可以修復絕大部分關係。01 形式上,展現羞恥感不要怕尷尬美國一位溝通專家約翰·卡多指出:「對不起」之所以會有力量,在於道歉的人是否充分展現出「羞恥感」,羞恥感展現得越多,道歉就越有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