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大課堂發現母親的偉大,古往今來有太多的讚歌,若不是親生的媽媽呢?
這是條生命,不撿他們,就可能會餓死。
這句話出自「拾荒媽媽」張菲,她燃燒自己的一份力量,給那些被遺棄的嬰兒活著的希望,就像照亮他們前進的指路燈。
唐代詩人韓愈曾經在詩歌《誰氏子》中寫道:「白頭老母遮門啼,挽斷袖衫啼不止。」他向我們描繪出了一幅滿頭白髮的母親拉斷衣袖也留不住孩子的圖景。在現實社會中,也不乏這樣的「誰氏子」。
宏大課堂相信從嗷嗷待哺的幼兒,到成家立業,每個人的成長都離不開家庭的支持,雖說社會的走向不可避免地指向家庭的分化,但這並不是人情淡漠的藉口。
張菲是一個特殊的母親,她在自己青春年華的26歲時,就決定收養被人遺棄的嬰兒,並用自己單薄的肩膀,依靠拾荒把30多名棄兒撫養成人。
時間轉眼過去了近40年,張菲媽媽燃燒自己的力量,給那些被人遺棄的嬰兒,或者因為殘疾被人遺棄的嬰兒,照亮了前進的道路。
這過去的日子,張菲媽媽並沒有固定的工作,她就靠微薄的低保收入和拾荒撫養這些被人遺棄的嬰兒。
這樣的日子一定很難,可張菲媽媽毅然決然地堅持初衷,愣是把28名孩子拉扯長大。
正是張菲媽媽用她辛辛苦苦拾荒給幼小的孩子帶來希望,即使生活很辛苦,經濟上再困難,她都沒有停止過收養棄嬰。
她給這些棄嬰一個家,一個溫暖的港灣,小小的瘦弱的肩膀上,撐起的是那麼多棄嬰的未來。
而張菲媽媽之所以有這樣的舉動,更多的是來自自己的經歷,所謂感同身受也不過如此吧!
有些人為了養個男孩,會拋棄剛出生的女嬰;有些人為了減輕家庭負擔,會拋棄自閉症或有其他疾病的孩子……
但人性千種,也總有人默默無聞地奉獻,願意為被遺棄的孩子提供幫助,給予他們生存的希望。
世上有一種人,自己身世悲慘,卻還懂得去幫助別人;她視自己的不幸而不見,卻見他人的不幸而悲天憫人。
宏大課堂發現張菲媽媽從小也是一個棄嬰,但她是幸運的,因為她被一個好心的媽媽收養,原本一切可以很美好,不幸的是在她8歲那年,養母就去世了,之後她便一直流浪。
23歲那年,她在流浪途中看見了棄嬰的屍體,心中很不是滋味,便做出了收養這些被遺棄的孩子,並將他們撫養長大的決定。
這些被拋棄的孩子,大多都患有先天性疾病。
多年前用自己的善舉感動千萬人的「拾荒媽媽」張菲媽媽再次出現廣州了。這些年,她依然沒有停止過收養棄嬰。
自從她的事情被報導了以後,很多好心人都給予捐款捐物,就是讓她收養的棄嬰,得到更好的治療。
宏大課堂觀察發現這些年在社會各界的關注下,有不少的身患重病的棄嬰,都得到了治病治療。而張菲媽媽,自己本身就有牙齒脫落的病。但她覺得那些嬰兒比她更需要治療,所以她最終把自己的病一拖再拖。
這次她再出現在廣州,她的牙齒已經屯不得了,所幸知道她事情的醫院,答應免費為她治療。
這些捐款和幫助對於她而言,也不過是杯水車薪,因為還有9名棄嬰和她一起生活。一個10口人的家,開銷不可謂不大。再加上現在拾荒也越來越難做了,但面對一切,她都咬牙堅持了下來。
如今再次曝光於人前,拾荒媽媽張菲憑著自己的事跡出現在藝術博覽會上,被評為「最平凡而最有力量的感動人物」。
這次的曝光,讓更多人看到了拾荒媽媽的偉大,於是很多好心人,紛紛捐款,幫她解決孩子們的醫療費和學費。
張菲媽媽感動了千萬人,用自己的善舉感動了國人。
按常理來說,張菲就可以說是這群孩子的母親,這種再造之恩甚至比生養之恩更大。
但是,在她把多名棄嬰被撫養成人之後,卻多半不聯繫她!
可她說,有的孩子長大後就再未聯繫她了,還有的看到她收到捐款的新聞,就打電話說沒錢了,來要錢,實在令人唏噓。
」之前有個孩子叫小敏(化名),突然出現在家門口,我看她腳受傷,連路都走不穩,就帶她去看病,可好了後她就悄悄走了,最後一次聯繫還是兩年前,她家小孩生病找我借錢。「
當然,也不是所有孩子都不懂感激,比如小青(化名),她是這些孩子中學習成績最好的,一直沒忘記張菲的養育之恩,逢年過年都會寄來幾千塊補貼家用,還時常買點小禮物。
儘管為這些孩子付出了大半輩子,卻要面對不聯繫的現實,但張菲心裡還是比較看得開的。她說,」我也不求孩子們大富大貴,畢竟都是普通人,只要他們過好自己的生活就可以了。」
儘管拾荒媽媽心態樂觀,但對我們許多父母來說,卻非常有教育意義。
宏大課堂想說,養育孩子幾十年,卻養成了「白眼狼」,這是教育的一種失敗。對孩子本身來說,缺乏感恩之心的人生,也是貧瘠的。
因此,生活中父母除了給提供孩子物質條件外,還要注意「感恩」教育。
父母可以不對孩子索求,可必要的感恩教育還是要做好,人活一輩子,懂得感恩才能被人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