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路乾淨整潔,停車整齊劃一
老舊小區煥新顏,農貿市場像超市
……
初秋時節,走上寧鄉街頭
城市面貌發生了巨大變化
盡顯欣欣向榮、和諧文明之風貌
不僅如此
城區面貌在蝶變的同時
市民的文明素養也在悄然提升
一個文明的城市一定是個有溫度的城市,一定是人人講文明、人人有愛心的城市。可以說,市民的文明素質最能折射一個城市的文明程度。文明交通人人參與、「微笑服務」沁人心脾、排隊禮讓蔚然成風……如今走在楚溈大地,處處都能感受到溫暖醇厚的文明滋養,時時都能沐浴到清爽宜人的文明新風。
垃圾分類成市民生活「新時尚」
時間:9月6日
地方:釣魚臺九號小區
9月6日,記者在城區釣魚臺九號小區看到,住在該小區10棟601的業主廖桂英和兩個孩子一人手上提著一袋垃圾,走到小區樓下的垃圾桶邊,把分類後的垃圾放進垃圾桶裡。「每天垃圾分類已經很自然,如果不分類的話,就反而不習慣了。」廖桂英說。
「到了周末,我就會叫上孩子一起動手,把家裡快遞的紙箱、醬油瓶、礦泉水瓶、一些破舊的衣服等逐一清理出來,不同的垃圾被我們分門別類地整理好,再分別投放到小區的垃圾桶裡。」廖桂英告訴記者,家裡有3個垃圾桶,每個都有不同的用處:廚房洗手臺邊的一個鐵桶是溼垃圾桶,專裝菜葉、果皮等廚房垃圾;廚房門口一個藍色的垃圾簍裝用過的餐巾紙等,是家裡的幹垃圾袋;茶几邊的一個綠色塑料垃圾桶,裝的則是廢報紙、瓶子等可回收垃圾。
▲市民自發在小區清理垃圾。楊鐵軍 攝
「小區各處都擺了分類垃圾桶,我都會在家裡提前分好類,再投放到相應的垃圾桶內。」該小區4棟業主孫愛連表示,小區垃圾分類設施設備很齊全,宣傳也很到位,經常有物業工作人員上門進行宣講,每個電梯裡也張貼了宣傳垃圾分類知識的海報。
「自從開展垃圾分類後,小區環境變得越來越好了。」孫愛連坦言,如今,對垃圾進行分類早已成為自己和家人的習慣。過去習慣隨手亂扔垃圾,現在不管是幹垃圾還是溼垃圾,大家都很自覺進行分類投放。「現在整個小區都是乾乾淨淨的,住在這樣的小區裡感覺很溫馨、很幸福。」孫愛連說。
據該小區物業工作人員介紹,自去年5月《寧鄉市物業小區垃圾分類實施方案》推廣實施以來,該小區垃圾分類設施日趨完善,小區業主意識顯著提升,垃圾分類逐漸成為小區業主生活的「新時尚」。
互幫互助讓城市更溫暖
時間:9月8日
地方:玉潭公園
9月8日傍晚,玉潭公園廣場和往常一樣熱鬧非凡,成群的市民正聚在一起跳廣場舞、打羽毛球、散步、聊家常,整個廣場沉浸在一片歡樂的海洋中。
「哎喲……」忽然,一聲不和諧的驚呼聲從廣場邊緣傳來,周邊聽到驚呼的市民扭頭望去,原來是一位老奶奶摔倒在了地上。老人滿頭白髮,布滿皺紋的臉因為疼痛而顯得更加蒼老。
這時,一個穿紫色衣的女子快步走了過去,小心翼翼地扶起老人,攙著老人到旁邊公園長凳上坐下,並問老人哪裡不舒服。老人指了指腳,說扭到腳踝了。女子蹲下身子幫老人揉搓了好一會,試著扶老人站起來時,看老人難過的樣子,女子問老人住什麼地方?老人說就住在旁邊的公園道一號小區。女子爽快地說:「那我送您回家吧。」
當天,記者恰好也在玉潭公園散步,親眼見證了這暖心一幕。但無論記者怎麼懇求,女子也不肯告知她的真實名字,只說自己姓周。隨後,記者和周女士一起把老人送到公園道一號小區門口,把老人交給了來接她的家人。
和周女士告別時,周女士坦言,自己平時看到別人有困難,能幫的她都會主動去幫助。「我覺得,在幫助別人的同時,我自己也感到快樂。我們現在生活在幸福時代,寧鄉又正在創建全國文明城市,我希望人與人之間,應該多一點互幫互助,這樣,我們的城市會更加溫暖和美好。」周女士說。
「微笑服務」展風採暖民心
時間:9月9日
地方:市民之家人社窗口
9月9日上午9時,市民之家一樓辦事大廳,辦事群眾來來往往,秩序井然。市人社局40餘名行政審批窗口工作人員準時上崗,一張張笑臉如春風般溫暖,開啟了窗口服務的一天。
「我的社保卡一直沒有領到,請問這是怎麼回事?」「您先不要著急,請出示一下身份證,我這邊先幫您查詢一下具體原因。」在D56號窗口,記者看到市人社局行政審批工作人員劉紅正在耐心細緻地為辦事群眾提供服務。在與前來辦理業務的市民交談時,劉紅始終面帶微笑,為群眾介紹政策、提供服務。
▲市人社局行政審批工作人員正在為辦事群眾提供熱情服務。
「工作人員很熱情,服務很周到,原本以為很繁瑣的事情,沒想到這麼順利就把業務辦完了,非常感激!」向劉紅諮詢完社保卡信息採集相關問題後,市民李小姐連聲稱讚。
劉紅告訴記者,自己負責社保卡信息採集、異常卡處理等多項業務。在社保卡信息採集高峰期,每天要接待超500名辦事群眾。「有些群眾在等待時難免產生急躁的情緒,工作人員的一抹微笑能讓辦事群眾感到更舒心、更貼心。」劉紅說。
「微笑服務的開展,提醒我們在日常工作中,笑容多一點,做事快一點,效率高一點,用周到的服務贏得群眾對我們滿意的評價。」市人社局行政審批科工作人員張磊在市民之家D87號窗口負責養老保險服務相關業務辦理,經常要接待一些年齡偏大、行動不便的辦事群眾。
面對這些特殊群體,張磊總是面帶微笑,堅持多問幾句、多跑幾步,細心指導辦事流程。張磊的耐心接待和高效服務讓辦事群眾在輕鬆的氛圍中消除了困惑,解決了問題。採訪當天,一名受到張磊幫助的辦事群眾還特意在留言簿上寫下了情真意切的感謝信。
如果說文明是一座城市最好的名片,那麼「微笑服務」便是這張名片上美麗的底色。近年來,市民之家人社窗口積極推行「微笑服務」,進一步提升為民服務水平。憑藉過硬的業務素質、貼心的服務態度,市人社局行政審批科的工作人員也收穫群眾的滿意和好評。今年1至8月,市民之家人社窗口共接待受理42986件業務,群眾滿意率為100%。
排隊禮讓蔚然成風
時間:9月10日
地方:市人民醫院
9月10日上午10時,記者在市人民醫院看到,6個掛號收費窗口前均排起了長長的隊伍。儘管人員眾多,但大家都自覺排好了隊。眾人或輕聲聊天,或查看手機,不急不躁跟隨隊伍依次向前,整個一樓大廳呈現出秩序井然的景象。
其間,一個小男孩試圖離開排隊隊伍往前走,但其隨即被一旁的媽媽拉回,這位年輕媽媽耐心地低下身子,安撫小男孩說:「老師在學校是不是教了小朋友要排隊禮讓?我們要和大家一起排好隊才可以去掛號哦。」在媽媽的教育和安撫下,小男孩不好意思地低下了頭,拉著媽媽的手乖乖回到了隊伍中。
「現在到醫院看病,排隊禮讓已經成了習慣。」正在排隊的市民周林表示,醫院安排了不少志願者引導,地上、牆上到處都有排隊禮讓的標識,市民素養也有很大提升,基本上自覺排隊。
排隊禮讓,是公共場所最基本的文明表現,它就如一面鏡子,在很大程度上可照出一個人文明素養的高低。採訪當天,記者還走訪了寧鄉各大校園、窗口單位、公交車站,發現排隊禮讓已經成為市民和遊客的文明習慣。整齊排列的隊伍成為了文明風景,點綴了大美寧鄉。
文明交通成常態「 風景」
時間:9月11日
地方:市區多處十字路口
9月11日上午8時,記者來到寧鄉城區金洲大道與創業大道十字路口,看到不少行人走到斑馬線前都先看紅綠燈,遇紅燈就耐心等候,綠燈亮起時則快速通過斑馬線。
▲市民遵循紅綠燈規則文明通行。陳燕 攝
「媽媽,現在沒車,我們能過去嗎?」「寶寶,紅燈停、綠燈行。別急,我們要等綠燈亮了再走。」在該十字路口,剛從超市購物出來的市民李女士,手裡拎著兩大袋商品,正和兒子一起等紅綠燈。面對兒子提出的問題,李女士給予耐心解釋,並教育孩子要遵守交通規則。因正值上班高峰期,該路口的人流量和車流量都很大,但在紅綠燈的引導下,這裡人車分流、交通順暢,未出現擁堵現象。
隨後記者來到金洲大道與花明北路十字路口,看到該路口交通秩序井井有條。只見一名交警站在十字路口中心交匯處,配合紅綠燈的變化,不斷變換著手勢,引導車輛和行人通行。戴著紅袖章的志願者分布在各路口維護交通秩序。記者注意到,在交通繁忙的路口,除了紅綠燈的指示外,交警的指揮疏導也發揮了積極作用,再加上志願者的引導及斑馬線前「禮讓行人」標語的引導,市區各處的交通秩序呈現整體向好態勢。
自覺遵守紅綠燈交通規則是市民文明素質的直觀體現。近年來,我市在全國文明城市創建工作中,大力動員引導廣大市民文明出行,取得了良好成效。採訪當天,記者通過走訪市區多處交叉路口,觀察紅綠燈下的文明出行狀況,整體來看,車輛駕駛員均能按照紅綠燈指示行駛,行人過馬路不闖紅燈,文明交通已成常態「風景」。
原標題:《【文明遇見更美好的寧鄉】文明一個人,溫暖一座城~》
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