匱乏感,正在毀掉你的下一代

2021-01-13 發現紐西蘭




作者 | 李雪


是什麼決定孩子未來物質能否豐盛?為什麼說寒門很難出貴子,三代才能出貴族?真的是父母必須有錢,才能大概率保證孩子未來富有嗎?


一朋友富有而且修養氣質很好,兄弟姐妹也都如此。她的童年時代,物質上大家都很貧乏,但媽媽總是保持生活中的美感,時不時給孩子們帶回一些美好小玩意,從來不對孩子傳遞生活艱辛、金錢來之不易、要懂得珍惜這樣的沉重感教育,孩子們一直感覺內心富足流動,所以後來到社會上憑藉自己的能力,各個富有而且有精神追求。



見過幾個這樣家庭出來的人,出生於中國最貧乏的年代,父母和大家一樣接近一貧如洗,但即使半年只能吃一頓肉,也願意叫上朋友孩子一起快樂分享,孩子們精神氣質如貴族一般。後來等政治環境一好轉,他們總是能最先找到出路。三代出貴族指的不是必須三代財富才夠培養出貴族,而是內心的匱乏感,經常要三代以上才能轉變。


所以說,不是貧富而是父母對金錢的態度直接決定孩子未來能否豐盛。很多家長不願意痛痛快快給孩子買東西,給孩子花錢的同時反覆強調金錢多麼來之不易、要珍惜東西不可以浪費等等,孩子由此收穫到的是匱乏感和愧疚感,跟金錢的關係沉重艱難。


02

你的匱乏感也許影響了

孩子一生的性格命運

精神分析心理學說,童年親子關係內化成孩子的內在關係模式,從而決定孩子一生的性格命運。通俗點講,父母好比孩子的程式設計師,童年父母給孩子潛意識寫入的是匱乏與沉重,孩子未來怎能豐盛流動?帶著匱乏感來到社會上,潛意識指揮著自己,也容易處處體驗匱乏與沉重。例如不相信自己配得好工作,總是能找到吃力不賺錢的活,即使賺到錢也無法輕鬆享受,一給自己花錢就覺得愧疚,同時容易過度囤積東西,造成更大浪費。例如曾經總被父母說不要浪費護膚品,自己賺錢後忍不住買大量護膚品,卻捨不得用,最後都過期浪費。如果父母經常傳遞的是:物質攀比可恥,比上不足比下有餘就可以了。那麼孩子未來很可能收入一般,賺錢上」不思進取「,卻又同時物慾難填,不清楚自己需要什麼不需要什麼,盲目囤積。



 一媽媽觀察發現,給女兒買的玩具或手工材料,若教育說要愛惜,不要弄壞或浪費,基本上這玩具或材料就被女兒閒置,時間長了不是放壞了就是找不到了,完全違背當初買它們的初衷,造成更大浪費。還有媽媽反饋說,給兒子買了顏料和畫筆,教育兒子不要浪費顏料,結果兒子只用畫筆畫畫,不用顏料。這是為什麼呢?孩子對父母傳遞的能量非常敏感,父母傳遞的是制約和沉重感,孩子一碰到這個東西就能感受到,所以寧願不碰。


孩子不會用頭腦自欺欺人,無論大人認為道理多正確,孩子直接從能量層面感受大人傳遞的是正能量還是負能量。如果父母持續不斷以正確為理由強加各種負能量,孩子最終也就變得如大人一般,活得沉重壓抑,制約在所謂的「正確人生道理」中。


03

怎樣滿足孩子的欲望?


有人問,是不是孩子的欲望都要百分百滿足?孩子的欲求滿足還是不滿足,取決於你的能力和意願。有能力也願意滿足,就輕鬆愉快的盡情滿足,多多益善。沒能力或者不願意滿足,就直言相告:我暫時沒有能力滿足你,或者我就是捨不得錢。父母不需要完美,但至少要誠實。誠實的父母,即使孩子得不到很多滿足,會知道那是父母的問題,不是自己不配得,未來依然可以通過工作賺取豐富物質生活。


有一次孩子要一樣東西,媽媽講各種不給買的理由拒絕孩子,孩子直接問:"媽媽你為什麼見不得我開心?" 孩子經常能簡單通透的看到本質。父母若對自己內心的匱乏感沒有覺察,會無意識地傳遞給孩子。自己小時候沒得到過的快樂順暢,所以也要跟孩子較勁,讓孩子處處擰巴。



王爾德說:「使孩子品行好的最好方法,就是使他們愉快。而這個社會的大多數成年人在讓孩子愉快這點上,都顯得出奇的吝嗇。就在他們或是粗暴,或是和藹地奪走那些讓我們愉快的事物時,他們總會不忘附加這樣一句:這樣做是為了你好。而這真的是一句帶有說服性的辯詞,它會在最後使我們也同意毀滅自己。」


不要評判孩子的欲望,講一堆理由證明孩子不應該提這個要求,甚至自欺欺人說這麼做是為孩子好。孩子需要什麼,就是需要什麼,可能在你眼裡那個根本沒必要,但在孩子心裡就是他想要的。無論買或者不買,請尊重孩子的欲望,你可以不滿足,但是不能自以為是去評判。


04

富養窮養跟經濟能力關係不大


富養窮養取決於父母的心態,而跟經濟能力關係不大。一些身價千萬的父母,去趟香港給孩子帶一堆上千塊的童裝,因為這是父母想要的。而孩子喜歡的貼紙或搖搖車,卻經常跟孩子較勁,給孩子製造匱乏感。這樣的孩子長大一些,容易變得慾壑難填,跑車名表攀比著買,也很難彌補童年的匱乏感。然後所有人都會感嘆一句:就是父母太溺愛了,造成孩子如此奢侈浪費。溺愛幾乎是中國人的萬金油標籤,孩子出啥問題都往溺愛上貼,典型的中國式漿糊邏輯。那些口口聲聲富養就會把孩子養成李天一的網友,按照這個邏輯,豈不是窮養的孩子就要變成馬加爵?



馬斯洛需求層次論眾人皆知,人類一個需求層次滿足後自然向更高層進階,這再自然不過的常識,到了自己孩子身上,有些人竟生出"越滿足越沉溺越瘋狂要求"的妄想,而且以此妄想為理論依據時常跟孩子的需求較勁,看不得孩子順暢開心。身窮窮一時,心窮窮三代,心窮之人一旦擁有權力便容易窮奢極欲,劉志軍成克傑等著名貪官都回憶說出身窮苦是「思想走偏」的原因之一。


誠意面對孩子需求,不跟孩子較勁的父母,都會發現孩子的心是那麼純淨易滿足。在廣州武志紅心理諮詢中心經常有來訪者因為孩子的問題找到我們。一個全職媽媽的兒子4歲,內向膽小,見人從不打招呼也不願意跟人分享零食或者玩具。因為長期限制吃巧克力,兒子對巧克力呈現出成癮般的痴迷。後來媽媽自省,決定徹底放開限制,去香港買了一旅行箱巧克力。孩子開始不敢相信,問媽媽這些都是給我的嗎?媽媽確認說這都是給你的,你想怎麼吃怎麼吃。結果孩子一路主動跟計程車司機聊天,電梯裡見人就招呼,主動分享,單純快樂得像小麻雀。一箱巧克力,就給孩子帶來天堂般的快樂,充沛的能量流動。對孩子來說,快樂不在於價格標籤,而是被父母充分的看見和回應。一網友說得好,如果我能吃2塊巧克力,給你願意給我10塊,剩下8塊都在說:我愛你。



童年長期的匱乏感,逐漸凝固成內心黑洞,真正慾壑難填的都是成年人的黑洞。成年後的黑洞依然可以通過自我覺察療愈。若把最惡劣的想像投射給孩子,通過打壓孩子欲求轉嫁自己的匱乏痛苦,還美其名曰為孩子好,則至少毀三代。


父母在童年滿足了孩子哪些方面,孩子未來在哪些方面就會流動而不執著,有自由去體驗更高級的需求層次。安全感被充分滿足的孩子,將來不會在婚戀中只敢要安全無害的人;物質需要被父母及時肯定回應的孩子,人生追求不會只停留在賺錢層面;一個各方面被充分滿足和自由的孩子,自然綻放不可思議絢爛的一生。歷史上最傑出的藝術家、哲學家大多出身富貴之家或者有貴族供養。



80年代大家物質條件差不多,但父親給了我「富養」的感覺:我想要1他願意給2,絕不會只給0.8。所以我對物質有很好的品味,清晰自己需要什麼不需要什麼。成年後人生追求是了悟真相,在地球上盡情擴展生命體驗,並深信金錢會應我所需流動,富養給與我醉心精神世界的自由。


父母無論貧富,都可以給孩子傳遞:你的欲求很美好,你值得一切最好的東西。那麼孩子未來自然會物質豐盛而且不執著奢靡。



請不要再教育孩子粒粒皆辛苦,而是分享給他工作並獲取金錢的樂趣;請不要再嘮叨孩子珍惜花錢,而是告訴孩子你值得富足美好的物質生活;請不要再傾述養家多辛苦,而是講述你為這個家庭奮鬥的自豪和滿足。為了孩子未來精神和物質的豐盛,請收回我們對待生活的沉重和匱乏感,將希望與豐盛傳遞給下一代。


作者:李雪,廣州武志紅心理諮詢中心

微博:@李雪愛與自由

微信:lixuexinlixue


- End -



/ 推薦閱讀 /


△ 比死更可怕的是,還沒玩命地活過


 4月,紐西蘭要讓全世界嫉妒!

相關焦點

  • 白茶清歡:父母的不自律,正在毀掉下一代
    ,我這馬上就結束了,一會兒我直接去醫院找你,保姆遲疑了片刻,跑回了家。父母的不自律正在毀掉他們的下一代,這句話不是危言聳聽,因為現實就是這樣,如果那個孩子去了醫院後被查出是其他病該怎麼辦父母是孩子生活的參照,你不知節制,不懂子女,他又怎麼會輕易的服從你的管教,畢竟這世上沒有什麼比父母的親身示範更有說服力的教育,而且孩子感受父愛母愛,接受父母教育的過程,往往是以生活細節的形式進行學習,做父母,做父母的,在衣食住行這些細節上越是缺乏自律,孩子從你身上吸取的營養就越少,更重要的是這些東西是他將來獨自面對世界所必須的鎧甲上一塊兒都不行。
  • 匱乏感
    如果是希望從這段關係裡得到什麼,那就不是愛,而是為了滿足自己匱乏感的交易而已。交易帶來的佔有欲和患得患失感一定是痛苦的。因此當我們跟對方說「我愛你」的時候,其實是在乞討:「你要愛我」。只有有效處理好自己的匱乏感,才有能力享受愛的美好。
  • 看清匱乏感
    匱乏感、需求感,一直是被我們抗拒的感受。我們尋求一切想要彌補這種仿佛缺了點什麼、不圓滿不滿足的感受。特別是修行人可能會覺得「無欲無求」才是修行圓滿的象徵。原來匱乏感,它根本不是一種缺少獲得某物的感受,而是缺少了「給予」才有的感受。這真是個顛倒的世界!
  • 你的沒耐心,正在毀掉你
    01 太多人的耐心正在被消磨你的身邊有沒有這樣的人?寫作,寫了一個月,覺得看不到希望,放棄了;健身,健了兩個月沒有瘦下來,放棄了;讀書,讀了兩本書覺得並沒有成長,放棄了;護膚,倒騰了2周沒有起色,放棄了...沒有耐心正在慢慢的毀掉很多人,他們一開始興致勃勃,立下了無數個flag,可是在短期之內根本看不到回報,就開始急躁,漸漸的失去耐心,開始放棄。
  • 別讓匱乏感影響孩子的一生
    你的匱乏感也許影響孩子一生的性格命運精神分析心理學說,童年親子關係內化成孩子的內在關係模式 有一次孩子要一樣東西,媽媽講各種不給買的理由拒絕孩子,孩子直接問:"媽媽你為什麼見不得我開心?" 孩子經常能簡單通透的看到本質。父母若對自己內心的匱乏感沒有覺察,會無意識地傳遞給孩子。自己小時候沒得到過的快樂順暢,所以也要跟孩子較勁,讓孩子處處擰巴。 王爾德說:「使孩子品行好的最好方法,就是使他們愉快。
  • 「想要」與匱乏感
    所以,自己想要什麼,就向老天宣告了自己的匱乏感,自己得不到什麼。 因此,想要改變命運,最重要的是清理自己的「想要」的感覺,這種感覺的背後,是「匱乏感」。匱乏感,就是一種你得不到什麼,你很難受,你感覺過得不幸福的感覺。 根據吸引力法則,匱乏感只會吸引來匱乏的事物。
  • 哈哈 拜拜,匱乏感!
    ,而匱乏感卻不單純是指物質的匱乏。別跑遠了,再回到匱乏感的話題上,就是內心的各種匱乏感限制著我很多年都作繭自縛,走不出自己內心那個看不見摸不到的邊界線,害怕別人看不起,害怕別人不認同自己,恐懼貧窮,恐懼生老病死。還好還好,我很幸運,我的灰色世界裡面照進了光:【萬物皆有裂痕,那是光照進來的地方】。如今我大踏步的往前走,大聲跟【匱乏感】說拜拜了。拜拜,匱乏感!
  • 哭窮式教育,正在慢慢毀掉你的孩子
    當時她想摸摸一個小朋友帶的芭比,卻被小朋友一句「讓你媽媽給你買啊」,一下子刺傷自尊心。 網友說,那是她第一次感覺自卑的情緒在心裡蔓延。
  • A63:匱乏感是一種惡疾!
    其實,貧窮並不是惡疾,匱乏感才是!貧窮容易導致匱乏,繼而滋生出強烈的匱乏感。為了存續而渴望擁有資源是生命體求存的本能。求而不得,只會不斷的強化匱乏感,匱乏感會像血管中的病毒一樣填滿你生活的每一寸剩餘空間。越是急於清除它,反而滋生的越快,擴散的越廣,病變的越利害。
  • 匱乏感的由來
    萬物有靈,皆因念起,不管你今生選擇了怎樣的劇本,其本質都是來源於靈魂的需要和業力的牽引。我們所有人經歷的一切,本質都源於靈魂的許可,靈魂不會像肉體一樣,感知你的歡喜和痛苦,而是以你需要提升和解決的問題為目標去規劃你的一生。就像是一個全身充滿匱乏感的人,是無法拿出愛來給別人,也無法承受別人給他的愛的。
  • 反智主義,正在從兩個方面摧毀中國下一代
    可以認為,反智主義,正在摧毀中國下一代。讀書無用論思想的灌輸讀書無用論常常被看作是少部分人的觀點,因此批判讀書無用論的人很多是站在批評個人的角度在看待這個問題。但實際上讀書無用論是植根於整個中國的大的文化背景下的產物。
  • 匱乏感與智慧的關係
    我說,可以參加,但不要以賺錢之心參加:你喜歡的玩具,如果別人想要,你可以嘗試送人,如果不捨得送人那多少錢也不賣。看見別人手裡有你喜歡的玩具,你可以買,而買是為了讓對方高興。很多人會認為這是小事,孩子體驗一下社會人生也沒什麼不好。確實,也沒什麼不好,但是我更希望孩子們能從這些點滴的是非中,學會管理自己的心。
  • 運用吸引力法則的感悟——匱乏感是阻礙我們幸福的很大因素
    我不斷地看書,不斷地看別人的事成,不斷總結,突然我找到了事情的根源,就是匱乏感和不配得感。我回想最近的狀態,原來我一直處在緊張焦慮之中,儘管我一直努力愛自己,去逛街散心旅遊吃美食,但是我最近意識到,這些愛自己只是暫時的哄自己,我內心的匱乏感卻一直沒有消失。比如,這幾年的周末,我總是早起,很少睡懶覺,因為我總說周末太寶貴了,我不捨得每分每秒,我要努力去讓自己去玩去開心。
  • 三天可見的朋友圈,正在毀掉你的人際關係
    由此可見,設置三天可見的朋友圈,正在毀掉你的人際關係。當今社會,已成為一個網際網路時代,我們越來越依賴朋友圈去了解一個人。猜測一個人的喜好,查看一個人的近態,揣摩一個人的品味.......可當他很嚴肅的對我說:「自從你畢業之後,去到外地工作,奶奶想你的時候,便會去看一下你的朋友圈。可最近她點進你的朋友圈看照片,什麼也看不到了。剛才很著急的找我,問我你是不是刪了她......
  • 《天才槍手》:探究窮孩子家庭,要怎麼彌補孩子的「心理匱乏感」
    一顆心理匱乏感的種子就此種下,從孩子們開始違背自己的道德,試圖用作弊來賭博自己的未來。 心理學中的"皮革馬利翁效應"告訴我們:你真心希望得到某事,你就真的會得到它。相反,如果你覺得做某一件事情難於登天,那麼你所遇到的困難和阻礙就會如約而至。可是,面對無望的現實生活,窮孩子的家庭該如何幫助孩子走出"窮思維"呢?
  • 心理學:比負能量更可怕的是,擁有匱乏感的人
    有時你不知道的是,其實比負能量更可怕的是你的匱乏感,這才會讓我們的人生有一種深深無力感覺,總認為自己無法擁有幸福,總是陷入到過去生活的困頓感,而無法走出來。1、拖垮我們人生的,不是金錢而是匱乏感什麼樣的人會有匱乏感,本質上是缺心靈自由的能力。從小到大,他們是被物化長大,活在一種深深的欲望中,卻忘記了內心的自由與探索能力。
  • 《天才槍手》:窮不可以怕,可怕的是讓孩子造成「心理匱乏感」
    在進入貴族學校後與其他富家子弟一對比,多年來在心裡埋下的匱乏感一下子生根發芽,造成他們做了一個錯誤的選擇。可見,內心的健康對於孩子的發展有多麼重要,無論家庭是貧窮還是富有,我們應該從小培養孩子富足的內心,讓孩子的心理遠離匱乏感。一、那麼,在教育的孩子的過程中,你是否犯了以下一些錯誤,讓孩子的內心逐步匱乏?
  • 是什么正在毀掉你幸福的婚姻
    但是往往現實中有很多東西正在摧毀我們的幸福生活。1、誘惑婚姻的本質是就是互相忠誠,現實的婚姻生活中,當愛情的甜蜜期已過,剩下的是柴米油鹽等等,枯燥乏味的婚姻生活,外面的花花世界誘惑有很多,往往有一些經不住誘惑,從而背叛婚姻。導致我們的婚姻破裂。愛情需要我們彼此忠誠,忠於愛情的人,才會擁有真正的幸福!
  • 你的「嘴硬」,正在慢慢毀掉你
    ,給你陪伴,引你成長,助你堅強。你的「嘴硬」,正在慢慢毀掉你,別再不當回事。有些人,正在往偏了走,不再想著提升自己,有些人,是活到老學到老,從未偷過懶。一個年輕人向愛因斯坦提出了這樣一個問題:「成功的秘訣是什麼?」愛因斯坦便寫下了這樣一個公式:a=x+y+z。
  • 改變匱乏感,才能改變生命質量
    有錢、擁有很多物質,也不一定會幸福,根源就是「骨子裡的匱乏感」。 改變匱乏感,才是改變生命質量的根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