匱乏感與智慧的關係

2021-01-18 餘知行

遊學中的一天,六個孩子上午自行活動,我回來時發現於孩子們互相在做生意。


首先是E把自己的玩具以二手的價格賣給B,然後C也把手裡的玩具賣給E,A也學著把玩具賣給了B,不過後來看B想買別人的玩具沒錢了又把錢還給B,但玩具沒拿回,B也沒把玩具還給A。


全程F沒參與,而A雖然參與了,但表現很可貴。


其他孩子則被我嚴厲批評。我告訴孩子們,你們定的人生志向是將來要當老師、當科學家、當軍人,當醫生,而這些職業,是不能以利己之心去從事的,所以我才會教你們如何訓練自己的利他心,如何克服利己心。如果你們定的志向是長大了要做生意,那麼我不會阻止你們從小開始做生意甚至擺地攤。志向是人生路上的指明燈,是檢查和督促自己言行的標杆,如此,有志者事竟成。


孩子們告訴我,學校每年六一節都會舉辦二手物品義賣,可以參加嗎?我說,可以參加,但不要以賺錢之心參加:你喜歡的玩具,如果別人想要,你可以嘗試送人,如果不捨得送人那多少錢也不賣。看見別人手裡有你喜歡的玩具,你可以買,而買是為了讓對方高興。


很多人會認為這是小事,孩子體驗一下社會人生也沒什麼不好。確實,也沒什麼不好,但是我更希望孩子們能從這些點滴的是非中,學會管理自己的心。


我講了一個故事:有一個品行高潔的年輕人路過一池塘,看見很多香氣四溢的荷花,他駐足欣賞,並說到:真香啊!這時河神跳出來說,你這人為什麼偷我的花香?年輕人一聽很慚愧,因為有主之物,不告而取即為盜。不一會,另一人路過看見這麼多荷花,開心地跳下池塘,把所有的花連根拔了帶回家。年輕人問河神,為什麼他摘花你不阻止,而我聞聞花香你卻罵我?河神說,你的心像白紙一樣乾淨,我不忍心有一絲汙漬。而那人的心已經很黑了,所以對他的管教就不用這麼細緻和嚴格。


所謂防微杜漸,即此。


改變利己心,才能減少貪慾,減少貪慾才能改變匱乏感,改變匱乏感才能提升生命質量和價值。


「窮」和「匱乏」是兩碼事。很多人過的不幸福,並不是因為「窮」,而是「匱乏感」。物質的匱乏感會演變成對一切的不安全感,這時不僅會讓人變得焦慮、患得患失、充滿恐慌,而且因為過於在乎自己的得失,心胸慢慢變得狹隘而自私,這時就會越來越沒有智慧。幾乎所有在生活中做的那些不明智的決定,都跟強烈的匱乏感或不安全感有關。

相關焦點

  • 匱乏感
    沒有系統學習過正確價值觀就沒有智慧甄別文藝作品的良莠並容易深陷其中、潛移默化地影響自己的價值觀和言行習氣。因此沒事多讀聖賢文章,少追劇。我告訴她,愛本身並不痛苦,佔有欲才是。愛,意味著付出,意味著真心希望對方好。
  • 別讓匱乏感影響孩子的一生
    ——學國學經典智慧,修身養性、齊家、治國、平天下,為您提供有價值、有意義的延伸閱讀。三代出貴族指的不是必須三代財富才夠培養出貴族,而是內心的匱乏感,經常要三代以上才能轉變。所以說,不是貧富而是父母對金錢的態度直接決定孩子未來能否豐盛。很多家長不願意痛痛快快給孩子買東西,給孩子花錢的同時反覆強調金錢多麼來之不易、要珍惜東西不可以浪費等等,孩子由此收穫到的是匱乏感和愧疚感,跟金錢的關係沉重艱難。
  • 哈哈 拜拜,匱乏感!
    ,而匱乏感卻不單純是指物質的匱乏。別跑遠了,再回到匱乏感的話題上,就是內心的各種匱乏感限制著我很多年都作繭自縛,走不出自己內心那個看不見摸不到的邊界線,害怕別人看不起,害怕別人不認同自己,恐懼貧窮,恐懼生老病死。還好還好,我很幸運,我的灰色世界裡面照進了光:【萬物皆有裂痕,那是光照進來的地方】。如今我大踏步的往前走,大聲跟【匱乏感】說拜拜了。拜拜,匱乏感!
  • 看清匱乏感
    匱乏感、需求感,一直是被我們抗拒的感受。我們尋求一切想要彌補這種仿佛缺了點什麼、不圓滿不滿足的感受。特別是修行人可能會覺得「無欲無求」才是修行圓滿的象徵。原來匱乏感,它根本不是一種缺少獲得某物的感受,而是缺少了「給予」才有的感受。這真是個顛倒的世界!
  • 「想要」與匱乏感
    所以,自己想要什麼,就向老天宣告了自己的匱乏感,自己得不到什麼。 因此,想要改變命運,最重要的是清理自己的「想要」的感覺,這種感覺的背後,是「匱乏感」。匱乏感,就是一種你得不到什麼,你很難受,你感覺過得不幸福的感覺。 根據吸引力法則,匱乏感只會吸引來匱乏的事物。
  • 匱乏感的由來
    就像是一個全身充滿匱乏感的人,是無法拿出愛來給別人,也無法承受別人給他的愛的。那麼他的人生課題之一,就是要消除自己的匱乏感。或許你會期待一個身披戰甲,腳踏七彩祥雲的人來將泥潭中的你一把拉起,讓他成為點亮你生活的一道光。但其實「期待別人的拯救」本身就是一種內在的匱乏,而這種匱乏是無法吸引到高頻率的能量,卻只會給你帶來恐懼和壓抑。
  • 心理學:比負能量更可怕的是,擁有匱乏感的人
    有時你不知道的是,其實比負能量更可怕的是你的匱乏感,這才會讓我們的人生有一種深深無力感覺,總認為自己無法擁有幸福,總是陷入到過去生活的困頓感,而無法走出來。1、拖垮我們人生的,不是金錢而是匱乏感什麼樣的人會有匱乏感,本質上是缺心靈自由的能力。從小到大,他們是被物化長大,活在一種深深的欲望中,卻忘記了內心的自由與探索能力。
  • 匱乏感,正在毀掉你的下一代
    三代出貴族指的不是必須三代財富才夠培養出貴族,而是內心的匱乏感,經常要三代以上才能轉變。所以說,不是貧富而是父母對金錢的態度直接決定孩子未來能否豐盛。很多家長不願意痛痛快快給孩子買東西,給孩子花錢的同時反覆強調金錢多麼來之不易、要珍惜東西不可以浪費等等,孩子由此收穫到的是匱乏感和愧疚感,跟金錢的關係沉重艱難。
  • 不要把匱乏感和愧疚感傳遞給孩子,誠實回應他們
    現在很多父母總是把匱乏感以及愧疚感傳遞給孩子,比如「孩子對不起,是爸爸媽媽太窮了」,再比如」不要再浪費了(其實孩子只是正常玩耍導致的,但父母卻覺得浪費了自己買的東西)「等等。一、童年的匱乏感影響孩子一生童年的匱乏感會影響孩子一生。這裡就有人問了,何為匱乏感?
  • A63:匱乏感是一種惡疾!
    其實,貧窮並不是惡疾,匱乏感才是!貧窮容易導致匱乏,繼而滋生出強烈的匱乏感。為了存續而渴望擁有資源是生命體求存的本能。求而不得,只會不斷的強化匱乏感,匱乏感會像血管中的病毒一樣填滿你生活的每一寸剩餘空間。越是急於清除它,反而滋生的越快,擴散的越廣,病變的越利害。
  • 改變匱乏感,才能改變生命質量
    有錢、擁有很多物質,也不一定會幸福,根源就是「骨子裡的匱乏感」。 改變匱乏感,才是改變生命質量的根本。
  • 別讓「匱乏感」捆綁了你的人生
    我一位心理學老師曾說過,要想解決當下的問題,就得先解決心裡的飢餓和匱乏,要想獲得好的關係,就要先讓內在達到穩定與和諧。匱乏感並非與生俱來,而是來自父母家庭的影響。因此要和過去那個不安的自己告別,告訴自己「過去不由我決定,但是未來可以由我創造」。 第二,發掘自己的優點。匱乏者也是自我不認同者,所以發現並且強化優勢非常重要。
  • 從「得不到」到「我不配」:成年人的匱乏感,源於童年的不滿足
    成年人的匱乏感,大多來自於童年時期的不被滿足,物質上的條件可以解決,但是孩子心理上的創傷,難以隨著時間癒合。一、成年人的匱乏感,源於童年的不滿足1、家長的延遲滿足教育「今天乖,明天再帶你來買」,家長口裡的明天一直不到來,孩子心裡的希望與失望就越大。
  • :成年人的匱乏感,源於童年的不滿足
    其實這種「匱乏感」都是來自於童年的經歷,很多人在童年家長沒有滿足孩子的需求,導致孩子形成一種錯誤的認知,所以才會有很多成年人不捨得給自己花錢。一、成年人的匱乏感,源於童年的不滿足1、家長貶低孩子每當孩子有需求的時候,家長總是負面回應,甚至貶低孩子——「你也配?」
  • 《天才槍手》:窮不可以怕,可怕的是讓孩子造成「心理匱乏感」
    有朋友給我推薦了《天才槍手》這部泰國拍攝的電影,看完電影的我感觸頗深:可怕的不是窮,可怕的是因為窮造成了孩子心理存在匱乏感,從而導致孩子走上錯誤的人生軌道。《天才槍手》是根據轟動一時的2014年亞洲考場作弊案改編的。該影片講述的是兩位天才主角利用自己的高端作弊水平賺錢上學的故事。男主班克和女主小琳家庭條件十分貧困,從小缺乏物質。
  • 匱乏感—是你不幸福的根本原因!
    通常人們比較容易看清自己的匱乏感是比較外顯的,比如金錢或時間的匱乏感,但在這下面還有更深的匱乏在施加作用力。如果按照對生命的重要性的排序的話,那麼應該是這樣的,越底層的越重要。
  • 《天才槍手》:探究窮孩子家庭,要怎麼彌補孩子的「心理匱乏感」
    接下來,我們就以《天才槍手》為出發點,探究從孩子家庭要怎麼彌補孩子的"心理匱乏感"。 這一切的悲劇背後都有一種狹隘的人生觀,名為"心理匱乏感"。 因為金錢和家庭背景上的不足,孩子很可能會在社會和周圍人的眼光裡,時時質疑自己、批評自我,在他們的眼中看到的都是自己的不足。與富人孩子相比,從窮家庭出生的孩子,更容易有這種心裡落差。在殘酷的現實面前,孩子充滿了挫敗感,最終走向了深淵。
  • 育兒經驗:灌輸「養你不容易」觀念會增加匱乏感
    內心的匱乏感,經常要三代以上才能轉變不是貧富而是父母對金錢的態度直接決定孩子未來能否豐盛。很多家長不願意痛痛快快給孩子買東西,給孩子花錢的同時反覆強調金錢多麼來之不易、要珍惜東西不可以浪費等等。精神分析心理學說,童年親子關係內化成孩子的內在關係模式,從而決定孩子一生的性格命運。通俗點講,父母好比孩子的程式設計師,童年父母給孩子潛意識寫入的是匱乏與沉重,孩子未來怎能豐盛流動?
  • 運用吸引力法則的感悟——匱乏感是阻礙我們幸福的很大因素
    我不斷地看書,不斷地看別人的事成,不斷總結,突然我找到了事情的根源,就是匱乏感和不配得感。我回想最近的狀態,原來我一直處在緊張焦慮之中,儘管我一直努力愛自己,去逛街散心旅遊吃美食,但是我最近意識到,這些愛自己只是暫時的哄自己,我內心的匱乏感卻一直沒有消失。比如,這幾年的周末,我總是早起,很少睡懶覺,因為我總說周末太寶貴了,我不捨得每分每秒,我要努力去讓自己去玩去開心。
  • 覺察自己內心對於金錢的匱乏感
    可是自己每次又硬要充大方,一定要多出以顯得自己很大方,還有內心每次都不允許自己可以從身邊人身上掙錢,實際上是自己內心對錢有很大的匱乏感,又不敢面對,對賺身邊人錢有一種誤解,怕別人說自己愛錢。認為愛錢不好,沒有認識到錢就是一種貨幣工具,自己是一個管道,自己就是愛錢就是要讓更多錢順利地流進管道。要讓自己這個管道足夠暢通,管道的通向更加多,管道的來回流向更加有價值更加及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