遊學中的一天,六個孩子上午自行活動,我回來時發現於孩子們互相在做生意。
首先是E把自己的玩具以二手的價格賣給B,然後C也把手裡的玩具賣給E,A也學著把玩具賣給了B,不過後來看B想買別人的玩具沒錢了又把錢還給B,但玩具沒拿回,B也沒把玩具還給A。
全程F沒參與,而A雖然參與了,但表現很可貴。
其他孩子則被我嚴厲批評。我告訴孩子們,你們定的人生志向是將來要當老師、當科學家、當軍人,當醫生,而這些職業,是不能以利己之心去從事的,所以我才會教你們如何訓練自己的利他心,如何克服利己心。如果你們定的志向是長大了要做生意,那麼我不會阻止你們從小開始做生意甚至擺地攤。志向是人生路上的指明燈,是檢查和督促自己言行的標杆,如此,有志者事竟成。
孩子們告訴我,學校每年六一節都會舉辦二手物品義賣,可以參加嗎?我說,可以參加,但不要以賺錢之心參加:你喜歡的玩具,如果別人想要,你可以嘗試送人,如果不捨得送人那多少錢也不賣。看見別人手裡有你喜歡的玩具,你可以買,而買是為了讓對方高興。
很多人會認為這是小事,孩子體驗一下社會人生也沒什麼不好。確實,也沒什麼不好,但是我更希望孩子們能從這些點滴的是非中,學會管理自己的心。
我講了一個故事:有一個品行高潔的年輕人路過一池塘,看見很多香氣四溢的荷花,他駐足欣賞,並說到:真香啊!這時河神跳出來說,你這人為什麼偷我的花香?年輕人一聽很慚愧,因為有主之物,不告而取即為盜。不一會,另一人路過看見這麼多荷花,開心地跳下池塘,把所有的花連根拔了帶回家。年輕人問河神,為什麼他摘花你不阻止,而我聞聞花香你卻罵我?河神說,你的心像白紙一樣乾淨,我不忍心有一絲汙漬。而那人的心已經很黑了,所以對他的管教就不用這麼細緻和嚴格。
所謂防微杜漸,即此。
改變利己心,才能減少貪慾,減少貪慾才能改變匱乏感,改變匱乏感才能提升生命質量和價值。
「窮」和「匱乏」是兩碼事。很多人過的不幸福,並不是因為「窮」,而是「匱乏感」。物質的匱乏感會演變成對一切的不安全感,這時不僅會讓人變得焦慮、患得患失、充滿恐慌,而且因為過於在乎自己的得失,心胸慢慢變得狹隘而自私,這時就會越來越沒有智慧。幾乎所有在生活中做的那些不明智的決定,都跟強烈的匱乏感或不安全感有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