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很多父母總是把匱乏感以及愧疚感傳遞給孩子,比如「孩子對不起,是爸爸媽媽太窮了」,再比如」不要再浪費了(其實孩子只是正常玩耍導致的,但父母卻覺得浪費了自己買的東西)「等等。
一、童年的匱乏感影響孩子一生
童年的匱乏感會影響孩子一生。這裡就有人問了,何為匱乏感?
比如,「三代出貴族」指的不是必須積累三代的財富才能培養出貴族,而是指內心的匱乏感經常要經歷三代以上才能轉變。不是貧富,而是父母對金錢的態度直接決定孩子將來能否豐盛。很多父母不願意痛痛快快地給孩子買東西,花錢的同時反覆強調「金錢來之不易」「要珍惜東西,不可以浪費」等,孩子由此得到的仍然是匱乏感,還有愧疚感,將來他跟金錢的關係也將沉重而艱難。
童年的親子關係會內化成孩子的內在關係模式,從而決定孩子一生的性格命運。通俗點講,父母好比程式設計師,假如父母在孩子童年的潛意識中輸入的是匱乏與沉重,孩子將來又怎能豐盛流動呢?有的女孩就是這樣,以前總是被父母說「護膚品太貴,不要用護膚品」,自己賺錢後忍不住買大量護膚品,卻捨不得用,一直放到過期。
孩子不會用頭腦自欺欺人,無論父母自認為道理多正確,孩子能夠直接從能量層面感受到父母傳遞的是正能量還是負能量。如果父母持續不斷地以自認為正確的理由,強行向孩子傳遞各種負能量,孩子最終會變得如父母一樣,被束縛在所謂正確的人生道理之中,活得沉重壓抑。
二、誠實回應孩子的需求
有人問,是不是要百分百滿足孩子的欲望?
滿足還是不滿足孩子的欲望,取決於父母的能力和意願。有能力,也願意滿足,那就輕鬆愉快地盡情滿足,多多益善;沒能力,或者不願意滿足,那就直言相告:「我暫時沒有能力滿足你」,或者「我就是捨不得花錢」。
父母不需要完美,但至少要誠實。誠實的父母,即使孩子得不到滿足,也會知道那是父母的問題,不是自己配不上,將來依然可以通過自己的努力過上豐富的物質生活。
孩子需要什麼,就是需要什麼,這個需要可能在父母眼裡根本不必要,但在孩子心裡,那就是他想要的。無論父母買或不買,都請尊重孩子的欲望。可以不滿足,但不必評判欲望,孩子自己會形成欲望和實現之間的關聯。
父母無論貧富,都可以向孩子傳遞:你的欲求很美好,你值得擁有一切最好的東西。那麼孩子未來自然會物質豐盛,而且不執著於奢靡。
【以上就是父母要誠實回應孩子需求的相關內容,你是否有要補充的,可以給我們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