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把匱乏感和愧疚感傳遞給孩子,誠實回應他們

2021-01-08 中華教育報

現在很多父母總是把匱乏感以及愧疚感傳遞給孩子,比如「孩子對不起,是爸爸媽媽太窮了」,再比如」不要再浪費了(其實孩子只是正常玩耍導致的,但父母卻覺得浪費了自己買的東西)「等等。

一、童年的匱乏感影響孩子一生

童年的匱乏感會影響孩子一生。這裡就有人問了,何為匱乏感?

比如,「三代出貴族」指的不是必須積累三代的財富才能培養出貴族,而是指內心的匱乏感經常要經歷三代以上才能轉變。不是貧富,而是父母對金錢的態度直接決定孩子將來能否豐盛。很多父母不願意痛痛快快地給孩子買東西,花錢的同時反覆強調「金錢來之不易」「要珍惜東西,不可以浪費」等,孩子由此得到的仍然是匱乏感,還有愧疚感,將來他跟金錢的關係也將沉重而艱難。

童年的親子關係會內化成孩子的內在關係模式,從而決定孩子一生的性格命運。通俗點講,父母好比程式設計師,假如父母在孩子童年的潛意識中輸入的是匱乏與沉重,孩子將來又怎能豐盛流動呢?有的女孩就是這樣,以前總是被父母說「護膚品太貴,不要用護膚品」,自己賺錢後忍不住買大量護膚品,卻捨不得用,一直放到過期。

孩子不會用頭腦自欺欺人,無論父母自認為道理多正確,孩子能夠直接從能量層面感受到父母傳遞的是正能量還是負能量。如果父母持續不斷地以自認為正確的理由,強行向孩子傳遞各種負能量,孩子最終會變得如父母一樣,被束縛在所謂正確的人生道理之中,活得沉重壓抑。

二、誠實回應孩子的需求

有人問,是不是要百分百滿足孩子的欲望?

滿足還是不滿足孩子的欲望,取決於父母的能力和意願。有能力,也願意滿足,那就輕鬆愉快地盡情滿足,多多益善;沒能力,或者不願意滿足,那就直言相告:「我暫時沒有能力滿足你」,或者「我就是捨不得花錢」。

父母不需要完美,但至少要誠實。誠實的父母,即使孩子得不到滿足,也會知道那是父母的問題,不是自己配不上,將來依然可以通過自己的努力過上豐富的物質生活。

孩子需要什麼,就是需要什麼,這個需要可能在父母眼裡根本不必要,但在孩子心裡,那就是他想要的。無論父母買或不買,都請尊重孩子的欲望。可以不滿足,但不必評判欲望,孩子自己會形成欲望和實現之間的關聯。

父母無論貧富,都可以向孩子傳遞:你的欲求很美好,你值得擁有一切最好的東西。那麼孩子未來自然會物質豐盛,而且不執著於奢靡。

【以上就是父母要誠實回應孩子需求的相關內容,你是否有要補充的,可以給我們留言。】

相關焦點

  • 別讓匱乏感影響孩子的一生
    所以說,不是貧富而是父母對金錢的態度直接決定孩子未來能否豐盛。很多家長不願意痛痛快快給孩子買東西,給孩子花錢的同時反覆強調金錢多麼來之不易、要珍惜東西不可以浪費等等,孩子由此收穫到的是匱乏感和愧疚感,跟金錢的關係沉重艱難。
  • 匱乏感,正在毀掉你的下一代
    後來等政治環境一好轉,他們總是能最先找到出路。三代出貴族指的不是必須三代財富才夠培養出貴族,而是內心的匱乏感,經常要三代以上才能轉變。所以說,不是貧富而是父母對金錢的態度直接決定孩子未來能否豐盛。很多家長不願意痛痛快快給孩子買東西,給孩子花錢的同時反覆強調金錢多麼來之不易、要珍惜東西不可以浪費等等,孩子由此收穫到的是匱乏感和愧疚感,跟金錢的關係沉重艱難。
  • 【薦讀】請不要再對孩子傾述養他有多辛苦
    很多家長不願意痛痛快快給孩子買東西,給孩子花錢的同時反覆強調金錢多麼來之不易、要珍惜東西不可以浪費等等,孩子由此收穫到的是匱乏感和愧疚感,跟金錢的關係沉重艱難。很多家長不願意痛痛快快給孩子買東西,給孩子花錢的同時反覆強調金錢多麼來之不易、要珍惜東西不可以浪費等等,孩子由此收穫到的是匱乏感和愧疚感,跟金錢的關係沉重艱難。  精神分析心理學說,童年親子關係內化成孩子的內在關係模式,從而決定孩子一生的性格命運。通俗點講,父母好比孩子的程式設計師,童年父母給孩子潛意識寫入的是匱乏與沉重,孩子未來怎能豐盛流動?
  • 不要向孩子傳遞匱乏感 它會影響孩子的一生
    這樣的教育方式可能傳遞給孩子一種匱乏感。最近,有一篇文章在微信朋友圈裡傳得蠻熱,《你的匱乏感將影響孩子一生》。每一個家長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未來能生活得物質豐盛、精神愉悅。心理專家提醒,那麼,請不要將你的匱乏感傳遞給你的孩子。A一個人的內心決定了他的行為模式,當一個人內心有匱乏感時,他又會有怎樣的行為模式?
  • 《天才槍手》:探究窮孩子家庭,要怎麼彌補孩子的「心理匱乏感」
    但是,手中的金錢直接促成了小巴和琳之間的"雙贏"——一種"合理的"知識和金錢之間的互換,背後隱藏的還是窮人家孩子掙扎無助的"致富之路"。 班克和琳一起做起了作弊生意,他們的錢越滾越多,但是倔強的琳開始思考:人生只有贏嗎?金錢能帶給我什麼自由?
  • :成年人的匱乏感,源於童年的不滿足
    這個現象非常普遍,大部分的人都即使有錢都不願意花費在自己身上,即使自己已經能夠滿足自己的需求,追求更好的東西,他們依然感到「匱乏」。其實這種「匱乏感」都是來自於童年的經歷,很多人在童年家長沒有滿足孩子的需求,導致孩子形成一種錯誤的認知,所以才會有很多成年人不捨得給自己花錢。
  • 《天才槍手》:窮不可以怕,可怕的是讓孩子造成「心理匱乏感」
    因為成績好進入了貴族學校,看到富二代Grace和pat生活富足,雖然他們不學無術但是依舊用錢買到了好成績,導致主角內心激起幫助富二代作弊賺錢的想法,最終作弊被發現,因此付出了沉重的代價:他們為了獲得出國的學費,幫助富二代考試作弊,葬送了本來光明的前途,不得不讓人惋惜與心痛。因為生活條件貧困,兩位主角的從小內心較為自卑。
  • 匱乏感
    一部《蝸ju》,教壞了太多女孩和幹部。沒有系統學習過正確價值觀就沒有智慧甄別文藝作品的良莠並容易深陷其中、潛移默化地影響自己的價值觀和言行習氣。因此沒事多讀聖賢文章,少追劇。我告訴她,愛本身並不痛苦,佔有欲才是。愛,意味著付出,意味著真心希望對方好。
  • 和男人相處,永遠不要做一個誠實的女人
    我們都知道,誠實是一個人與生俱來的品格。為人處事的過程中,誠實固然美好,但對待愛情,女人需要轉換思維。全部坦誠相待,男人對你了如指掌,自然會操縱你的所作所為。想要掌握愛情的主動權,女人需要學會「不誠實」。男人約你吃飯,你可以適當拒絕,理由就是沒有時間。無論他是否相信,女人都不要去糾結。
  • 延遲滿足已成為「過去時」,孩子的匱乏感才更值得重視
    孩子一聽,立刻大哭不止,哭的她心裡也不舒服,覺得不買對不起孩子,買又怕慣壞孩子,就這樣陷入矛盾之沼痛苦不堪,問我這個玩具到底要不要給孩子買。我告訴她:不買這個玩具,讓你和孩子都不愉快,如果這個玩具不會影響你的經濟情況,為什麼不去買呢?有時候規則是冷冰冰的,我們還是要看到自己和孩子當下的感受。
  • 怕孩子貪心就不給他買玩具?孩子的匱乏感就是這樣培養出來的
    01 不給孩子買玩具,可能會引發「禁果效應」羅密歐與朱麗葉的故事想必大家都知道。他們不顧家族的反對,誓死也要在一起。但從心理學的角度來說,正是家族的反對引發了「禁果效應」,才讓這份感情變得難捨難分,堅不可摧。所謂「禁果效應」,用通俗點的話來說就是「得不到的才是最好的」。越是禁止,人們越容易產生逆反心理和好奇心,對被禁的東西就越發嚮往。
  • 育兒經驗:灌輸「養你不容易」觀念會增加匱乏感
    使孩子品行好的最好方法,就是使他們愉快生活質量並非由物質決定,而是由心靈決定。即使家庭物質的確貧乏,也不要對孩子傳遞生活艱辛、金錢來之不易、要懂得珍惜這樣的沉重感教育,因為這並不妨礙保持生活中的美感。
  • 「想要」與匱乏感
    所以,自己想要什麼,就向老天宣告了自己的匱乏感,自己得不到什麼。 因此,想要改變命運,最重要的是清理自己的「想要」的感覺,這種感覺的背後,是「匱乏感」。匱乏感,就是一種你得不到什麼,你很難受,你感覺過得不幸福的感覺。 根據吸引力法則,匱乏感只會吸引來匱乏的事物。
  • 匱乏感與智慧的關係
    遊學中的一天,六個孩子上午自行活動,我回來時發現於孩子們互相在做生意。
  • 哈哈 拜拜,匱乏感!
    一:拜拜,資源匱乏感!曾經我分享我學習過的身心靈整理、家居整理、時間管理、中醫育兒、寫作特訓營,目標管理。。。,有好心的朋友提醒我,不要這麼傻乎乎的什麼都分享出去,這樣就會把以後自己的潛在客戶引流到別人那裡,別人還會免費坐享其成你的學習成果。
  • 離婚後,如何消除對孩子的愧疚感
    為了孩子考慮,儘量不要選擇離婚,這是沒有錯的——但這個選擇的背後,一定是基於對孩子真正的好。不管怎麼說,如果婚姻最終結束,家庭解體,為人父母通常對於孩子會有愧疚感,這種愧疚感是基於人性善良,只有心存敬畏、心地善良的人,才會深陷於這樣的愧疚當中,如果不能解脫自己,那麼,這種愧疚感可能會讓自己背負沉重的心理枷鎖,對應的,自己也不可能過得幸福。
  • 看清匱乏感
    匱乏感、需求感,一直是被我們抗拒的感受。我們尋求一切想要彌補這種仿佛缺了點什麼、不圓滿不滿足的感受。特別是修行人可能會覺得「無欲無求」才是修行圓滿的象徵。原來匱乏感,它根本不是一種缺少獲得某物的感受,而是缺少了「給予」才有的感受。這真是個顛倒的世界!
  • 心理學:比負能量更可怕的是,擁有匱乏感的人
    他們習慣一切都用金錢衡量一切,比如網上有些人經常會感嘆認為自己不幸福,是因為自己沒有錢。事實上,心理學發現,當金錢實現溫飽的時候,影響我們幸福與金錢沒有多大的關係,更重要是我們內在的匱乏感,要麼認為自己不配,要麼認為自己不值得。和這種人在一起,你會感覺到一種深深的壓力與無力,他們每天都在擔憂與害怕,惶恐與不安。
  • 從「得不到」到「我不配」:成年人的匱乏感,源於童年的不滿足
    成年人的匱乏感,大多來自於童年時期的不被滿足,物質上的條件可以解決,但是孩子心理上的創傷,難以隨著時間癒合。一、成年人的匱乏感,源於童年的不滿足1、家長的延遲滿足教育「今天乖,明天再帶你來買」,家長口裡的明天一直不到來,孩子心裡的希望與失望就越大。
  • 別讓「匱乏感」捆綁了你的人生
    她的話成了預言,三個月以後,因為部門有些變化和調整,安安感覺危機四伏,生怕領導不要她,就跳槽去了另一家公司。沒多久,又聽說她在另一家公司也做得不順利,就回了老家。 但是據說回了老家,她也是在單位裡戰戰兢兢,沒有突破和進步。看到她的狀態,我想到了一個詞,叫做匱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