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讓「匱乏感」捆綁了你的人生

2021-01-18 張德芬空間


前幾年,由於霧霾,房價,以及擁堵等原因的影響,「逃離北上廣」的聲音甚囂塵上,部分自稱被大城市生活壓得喘不過氣來的人,決心退出一線,轉戰二三線城市工作,還有人說已經厭倦了城市的喧囂,要找一塊世外桃源過安逸的生活。

 

 

記者採訪了一位從廣州辭職返回老家發展農業的白領,他說「過去我看著南下打工潮,認為去廣州就會有好前途。沒想到到了廣州以後,才發現廣州除了人多壓力大,其他沒有什麼好。」

 

這讓我想起一個從不愛爬山卻偶然登上山頂的朋友,他說「我站在山外的時候一直好奇山頂會有絕美的風景。可當我到達山頂的時候,眼中卻毫無風景,只有來自雲層的壓力」。

 

為什麼,我們到哪裡都無法遇見想要的風景?其實答案不在外界,而在自己心裡。如果我們心裡有甜,世界就是甜的,心裡有澀,世界就是澀的,心裡有壓力,世界就是充滿壓力的。

 

世界,不過是我們內心的映射。

 

以前有個來自安徽的老同事,她和我同一天來上海,就緊張兮兮的問我:周,你說這個單位壓力大不大啊,你看我能適應嗎?

 

後來去採購日用品,我買一大堆,她就買只牙刷和一包紙巾。她說對工作不確定,所以不能多買東西浪費錢。

 

她的話成了預言,三個月以後,因為部門有些變化和調整,安安感覺危機四伏,生怕領導不要她,就跳槽去了另一家公司。沒多久,又聽說她在另一家公司也做得不順利,就回了老家。

 

但是據說回了老家,她也是在單位裡戰戰兢兢,沒有突破和進步。


看到她的狀態,我想到了一個詞,叫做匱乏。內在匱乏的人,無論自身客觀條件多麼優秀,但內心對自己始終不認同。

由於童年裡被父母嚴苛管教,又少有讚賞,所以覺得自己乏善可陳, 沒有自信。另外,安安的父母給他經濟上也經常製造危機,每買一樣東西,就會告訴她有多貴,然後還加一句錢很難賺。

 

她對父母有愧疚感, 認為自己是家裡的負擔,亦認為掙錢很難,人生是艱辛乏味的過程。這個影響導致她在步入社會以後少了對未來的憧憬,而更多的是恐懼和焦慮。

 

延伸到生活和工作裡,我們在一起的時候,會很小心翼翼,很怕被大家看不起或者給大家製造麻煩。而在工作中,她又不敢展示自己,而只會埋頭苦幹,讓領導無法重視她。

 

在心理學上來分析,一個人發展的穩定性和突破自我的可能性,往往來自於對自己以及對世界的信任,信任自己的能力,同時還信任世界是公平的。


但是內在匱乏的人,卻時常因為這雙重的不信任而給徒增恐慌和焦慮,導致對環境適應不良,也很難獲得良好的自我發展。

 


我特別喜歡一句諺語:你需要在口袋裡經常放兩張字條,一張寫的是「我只是一顆塵埃」,另一張寫的是「世界為我而造」。

 

雖然歷經苦難,居無定所,但是無論身處何處,都不因客觀條件的有限就妥協和退縮。

 

內在富足的人,通常對自己有清晰的界定,從來都認為自己是優秀的,無論何時何地,都能依靠自己創造未來。


他們的心裡通常藏著三個信念:


世界是美好的,人與人是互助的,自己是可愛的。

 

相信世界美好,就會在心裡種下一份美好的願望。相信人與人是互助合作的,就會願意付出也懂得感恩,而擁有良好的人際關係,相信自己是可愛的,就會信任自己有適應不同環境,以及實現目標的能力。

 

我的朋友詠和她的老公都來自農村,毫無家世背景,畢業後一起去廣州打拼,從打工到創業,從擠出祖屋到擁有自己的幾套大房子,他們只用了七年的時間。詠說她從來沒有懼怕過什麼,好像一切都志在必得,而且,在最緊張的時候也沒有想過要特別的省錢。


只因為童年時,父親在家裡最艱難的時候,還給她省出錢來買肉吃,並且說:沒關係,即使今天什麼也沒有了,明天天一亮,爸爸照樣可以掙到錢。


這樣的樂觀和豁達,成就了她富足的內心,讓她在每次遇到困難的時候,仍覺得希望就在前方,所以沒有緊張和焦慮。

 

心理學有句話,即我們的投射,而每個人的投射又各有不同。童年裡父母對待我們的態度,決定了我們看待世界和自己的眼光。

 

富足者因為一直被父母接納,所以相信世界是安全的可靠的,因此能盡情的做自己並完成自我實現。匱乏者因為一直被拒絕或否定,因此懼怕世界,也阻礙自己去發展自己的能力。

 

我一位心理學老師曾說過,要想解決當下的問題,就得先解決心裡的飢餓和匱乏,要想獲得好的關係,就要先讓內在達到穩定與和諧。

 

首先,和過去的自己告別。


匱乏感並非與生俱來,而是來自父母家庭的影響。因此要和過去那個不安的自己告別,告訴自己「過去不由我決定,但是未來可以由我創造」。

 

第二,發掘自己的優點。


匱乏者也是自我不認同者,所以發現並且強化優勢非常重要。我們可以在紙上寫出自己的優點並大聲朗讀,或者請家人朋友來指出自己的優點,加以強化。


信任是可以積累的,對自己的信任也是一樣,當我們向內在不斷告訴自己,我們是優秀的,我們在某方面是無可取代的,並通過發揮優勢來穩定這種感覺,自我信任就會慢慢建立。

 


第三,相信世界是公平的。


《金錢的靈魂》的書裡說,世界上的確有幾十億人口,但宇宙創造了這麼多人,也同時為所有人提供了足夠豐富的,但遺憾的是很多人並不相信這個定律。


我們要擺脫匱乏感,就要堅信世界對每個人都有均等的機會,無論自己身處哪裡,學識和能力如何,只要我們付出與他人同等的努力,就有獲得成功的機會。

 

第四,給自己構建一個美好的藍圖。


根據潛意識的原理,人人都具備心想事成的能力。匱乏者要走出匱乏,就要在心裡構建一個豐盛的畫面,這個畫面包括自己有理想的職業,和諧的關係,健康的身體等等。畫面詳細而且具體,通過無數次的重溫來驅動我們的行動力,最終讓我們真的獲得畫面中那些美好的東西。

 

有哲學家說,每個人都被幽閉在自己的意識裡,因此人生是去是留不是重點,重點是我們的意識是被匱乏,還是富足所左右。


北上廣不是世界唯一的舞臺,只要我們有富足的內心,到哪裡都會是最好的選擇。

 

作者 | 周周,心理學愛好者,專欄作者,8歲孩子的媽媽,用愛和智慧理解生活。微信公眾號:周周的茶話會



你可能還喜歡看


決定生活層次的,不是你擁有的物品,而是你擁有的空間

恰到好處的親密,都需要一點「小聰明」

  越滿意自己的人,越不「在意」他人的評價

相關焦點

  • 匱乏感
    如果是希望從這段關係裡得到什麼,那就不是愛,而是為了滿足自己匱乏感的交易而已。交易帶來的佔有欲和患得患失感一定是痛苦的。因此當我們跟對方說「我愛你」的時候,其實是在乞討:「你要愛我」。只有有效處理好自己的匱乏感,才有能力享受愛的美好。
  • 別讓匱乏感影響孩子的一生
    你的匱乏感也許影響孩子一生的性格命運精神分析心理學說,童年親子關係內化成孩子的內在關係模式如果父母持續不斷以正確為理由強加各種負能量,孩子最終也就變得如大人一般,活得沉重壓抑,制約在所謂的「正確人生道理」中。怎樣滿足孩子的欲望?有人問,是不是孩子的欲望都要百分百滿足?孩子的欲求滿足還是不滿足,取決於你的能力和意願。有能力也願意滿足,就輕鬆愉快的盡情滿足,多多益善。
  • 匱乏感的由來
    萬物有靈,皆因念起,不管你今生選擇了怎樣的劇本,其本質都是來源於靈魂的需要和業力的牽引。我們所有人經歷的一切,本質都源於靈魂的許可,靈魂不會像肉體一樣,感知你的歡喜和痛苦,而是以你需要提升和解決的問題為目標去規劃你的一生。就像是一個全身充滿匱乏感的人,是無法拿出愛來給別人,也無法承受別人給他的愛的。
  • 匱乏感與智慧的關係
    我告訴孩子們,你們定的人生志向是將來要當老師、當科學家、當軍人,當醫生,而這些職業,是不能以利己之心去從事的,所以我才會教你們如何訓練自己的利他心,如何克服利己心。如果你們定的志向是長大了要做生意,那麼我不會阻止你們從小開始做生意甚至擺地攤。志向是人生路上的指明燈,是檢查和督促自己言行的標杆,如此,有志者事竟成。
  • 看清匱乏感
    匱乏感、需求感,一直是被我們抗拒的感受。我們尋求一切想要彌補這種仿佛缺了點什麼、不圓滿不滿足的感受。特別是修行人可能會覺得「無欲無求」才是修行圓滿的象徵。原來匱乏感,它根本不是一種缺少獲得某物的感受,而是缺少了「給予」才有的感受。這真是個顛倒的世界!
  • 匱乏感,正在毀掉你的下一代
    02你的匱乏感也許影響了孩子一生的性格命運精神分析心理學說,童年親子關係內化成孩子的內在關係模式,從而決定孩子一生的性格命運。通俗點講,父母好比孩子的程式設計師,童年父母給孩子潛意識寫入的是匱乏與沉重,孩子未來怎能豐盛流動?
  • 「想要」與匱乏感
    所以,自己想要什麼,就向老天宣告了自己的匱乏感,自己得不到什麼。 因此,想要改變命運,最重要的是清理自己的「想要」的感覺,這種感覺的背後,是「匱乏感」。匱乏感,就是一種你得不到什麼,你很難受,你感覺過得不幸福的感覺。 根據吸引力法則,匱乏感只會吸引來匱乏的事物。
  • 心理學:比負能量更可怕的是,擁有匱乏感的人
    有時你不知道的是,其實比負能量更可怕的是你的匱乏感,這才會讓我們的人生有一種深深無力感覺,總認為自己無法擁有幸福,總是陷入到過去生活的困頓感,而無法走出來。1、拖垮我們人生的,不是金錢而是匱乏感什麼樣的人會有匱乏感,本質上是缺心靈自由的能力。從小到大,他們是被物化長大,活在一種深深的欲望中,卻忘記了內心的自由與探索能力。
  • 哈哈 拜拜,匱乏感!
    ,而匱乏感卻不單純是指物質的匱乏。別跑遠了,再回到匱乏感的話題上,就是內心的各種匱乏感限制著我很多年都作繭自縛,走不出自己內心那個看不見摸不到的邊界線,害怕別人看不起,害怕別人不認同自己,恐懼貧窮,恐懼生老病死。還好還好,我很幸運,我的灰色世界裡面照進了光:【萬物皆有裂痕,那是光照進來的地方】。如今我大踏步的往前走,大聲跟【匱乏感】說拜拜了。拜拜,匱乏感!
  • A63:匱乏感是一種惡疾!
    其實,貧窮並不是惡疾,匱乏感才是!貧窮容易導致匱乏,繼而滋生出強烈的匱乏感。為了存續而渴望擁有資源是生命體求存的本能。求而不得,只會不斷的強化匱乏感,匱乏感會像血管中的病毒一樣填滿你生活的每一寸剩餘空間。越是急於清除它,反而滋生的越快,擴散的越廣,病變的越利害。
  • 《天才槍手》:探究窮孩子家庭,要怎麼彌補孩子的「心理匱乏感」
    一顆心理匱乏感的種子就此種下,從孩子們開始違背自己的道德,試圖用作弊來賭博自己的未來。 心理學中的"皮革馬利翁效應"告訴我們:你真心希望得到某事,你就真的會得到它。相反,如果你覺得做某一件事情難於登天,那麼你所遇到的困難和阻礙就會如約而至。可是,面對無望的現實生活,窮孩子的家庭該如何幫助孩子走出"窮思維"呢?
  • 不要把匱乏感和愧疚感傳遞給孩子,誠實回應他們
    現在很多父母總是把匱乏感以及愧疚感傳遞給孩子,比如「孩子對不起,是爸爸媽媽太窮了」,再比如」不要再浪費了(其實孩子只是正常玩耍導致的,但父母卻覺得浪費了自己買的東西)「等等。一、童年的匱乏感影響孩子一生童年的匱乏感會影響孩子一生。這裡就有人問了,何為匱乏感?
  • :成年人的匱乏感,源於童年的不滿足
    其實這種「匱乏感」都是來自於童年的經歷,很多人在童年家長沒有滿足孩子的需求,導致孩子形成一種錯誤的認知,所以才會有很多成年人不捨得給自己花錢。一、成年人的匱乏感,源於童年的不滿足1、家長貶低孩子每當孩子有需求的時候,家長總是負面回應,甚至貶低孩子——「你也配?」
  • 改變匱乏感,才能改變生命質量
    有錢、擁有很多物質,也不一定會幸福,根源就是「骨子裡的匱乏感」。 改變匱乏感,才是改變生命質量的根本。
  • 匱乏感—是你不幸福的根本原因!
    通常人們比較容易看清自己的匱乏感是比較外顯的,比如金錢或時間的匱乏感,但在這下面還有更深的匱乏在施加作用力。如果按照對生命的重要性的排序的話,那麼應該是這樣的,越底層的越重要。當你開始選擇不隨著環境改變,你才具備了改變自己環境的前提。當你不敢遵從自己內心的感受時,好運和幸福並不會憑空降臨到你身上。內心的力量感,需要不斷的做有勇氣的選擇,一次一次練習。內心的力量就如同身體肌肉的力量一樣,用則進,退則廢。
  • 《天才槍手》:窮不可以怕,可怕的是讓孩子造成「心理匱乏感」
    有朋友給我推薦了《天才槍手》這部泰國拍攝的電影,看完電影的我感觸頗深:可怕的不是窮,可怕的是因為窮造成了孩子心理存在匱乏感,從而導致孩子走上錯誤的人生軌道。《天才槍手》是根據轟動一時的2014年亞洲考場作弊案改編的。該影片講述的是兩位天才主角利用自己的高端作弊水平賺錢上學的故事。男主班克和女主小琳家庭條件十分貧困,從小缺乏物質。
  • 從「得不到」到「我不配」:成年人的匱乏感,源於童年的不滿足
    成年人的匱乏感,大多來自於童年時期的不被滿足,物質上的條件可以解決,但是孩子心理上的創傷,難以隨著時間癒合。一、成年人的匱乏感,源於童年的不滿足1、家長的延遲滿足教育「今天乖,明天再帶你來買」,家長口裡的明天一直不到來,孩子心裡的希望與失望就越大。
  • 運用吸引力法則的感悟——匱乏感是阻礙我們幸福的很大因素
    最近,我處在人生的瓶頸中,感覺身心疲憊,也就是所謂的低頻期,能量非常低。所以,我希望拯救自己,所以我想到了吸引力法則。我不斷地看書,不斷地看別人的事成,不斷總結,突然我找到了事情的根源,就是匱乏感和不配得感。
  • 覺察自己內心對於金錢的匱乏感
    可是自己每次又硬要充大方,一定要多出以顯得自己很大方,還有內心每次都不允許自己可以從身邊人身上掙錢,實際上是自己內心對錢有很大的匱乏感,又不敢面對,對賺身邊人錢有一種誤解,怕別人說自己愛錢。認為愛錢不好,沒有認識到錢就是一種貨幣工具,自己是一個管道,自己就是愛錢就是要讓更多錢順利地流進管道。要讓自己這個管道足夠暢通,管道的通向更加多,管道的來回流向更加有價值更加及時。
  • 育兒經驗:灌輸「養你不容易」觀念會增加匱乏感
    內心的匱乏感,經常要三代以上才能轉變不是貧富而是父母對金錢的態度直接決定孩子未來能否豐盛。很多家長不願意痛痛快快給孩子買東西,給孩子花錢的同時反覆強調金錢多麼來之不易、要珍惜東西不可以浪費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