覺察自己內心對於金錢的匱乏感

2021-01-07 心靈之音的空間

關於看到有人向自己做營銷進行商業推廣會出現情緒向內覺察,內心覺著對方是來賺自己錢的,錢被他賺走了自己錢就少了,平常自己花錢也經常覺著捨不得,尤其給外人花錢時心裡特別捨不得。

可是自己每次又硬要充大方,一定要多出以顯得自己很大方,還有內心每次都不允許自己可以從身邊人身上掙錢,實際上是自己內心對錢有很大的匱乏感,又不敢面對,對賺身邊人錢有一種誤解,怕別人說自己愛錢。

認為愛錢不好,沒有認識到錢就是一種貨幣工具,自己是一個管道,自己就是愛錢就是要讓更多錢順利地流進管道。要讓自己這個管道足夠暢通,管道的通向更加多,管道的來回流向更加有價值更加及時。

允許對方來對接自己的管道,也允許自己去對接別人的管道,這是一種非常正常的且有利於擴充自身管道的做法。推而廣之,對於身邊的任何資源、物品,都是同樣的道理。

要日常練習隨時歡迎,甚至主動邀請更多的有價值的資源流進自己的管道裡,也可以真誠地把自己擁有的資源送到更需要它的地方。

沒什麼是不可以的,對自己沒有限制,很有錢,很有愛心,愛滿到溢出來,自然流向他人,充滿了喜悅。

相關焦點

  • 別讓匱乏感影響孩子的一生
    她的童年時代,物質上大家都很貧乏,但媽媽總是保持生活中的美感,時不時給孩子們帶回一些美好小玩意,從來不對孩子傳遞生活艱辛、金錢來之不易、要懂得珍惜這樣的沉重感教育,孩子們一直感覺內心富足流動,所以後來到社會上憑藉自己的能力,各個富有而且有精神追求。
  • 匱乏感,正在毀掉你的下一代
    她的童年時代,物質上大家都很貧乏,但媽媽總是保持生活中的美感,時不時給孩子們帶回一些美好小玩意,從來不對孩子傳遞生活艱辛、金錢來之不易、要懂得珍惜這樣的沉重感教育,孩子們一直感覺內心富足流動,所以後來到社會上憑藉自己的能力,各個富有而且有精神追求。
  • 「想要」與匱乏感
    然而,這裡有個宇宙的悖論:自己不想要的東西,反而唾手可得。 所以,自己想要什麼,就向老天宣告了自己的匱乏感,自己得不到什麼。 因此,想要改變命運,最重要的是清理自己的「想要」的感覺,這種感覺的背後,是「匱乏感」。匱乏感,就是一種你得不到什麼,你很難受,你感覺過得不幸福的感覺。
  • 心理學:比負能量更可怕的是,擁有匱乏感的人
    文/唐若唐若心學原創作品,違者必究決定我們一生幸福的,往往並不是我們的狀態,而是的一種深深的匱乏感。活得幸福的人,很少有匱乏感,他們會從當下看到自己所擁有的,懂得感恩與珍惜,並積極努力去實現自己內心的夢想。而有些人即使表面上看起來擁有所有,但是當他內心匱乏的時候,依然無法掌控與發現自己的幸福。
  • 哈哈 拜拜,匱乏感!
    還有記憶最深刻的,是父母沒有時間關注我的內心空虛、無價值感、無存在感;我在家庭排位裡面最小,我的哥哥姐姐們都很優秀,所以更是加重了我的無價值感、無存在感,感覺自己很渺小,什麼也不能做主,什麼能力也沒有。這在鼓勵諮詢的一個活動:「自尊的開始」裡面,我第一次清楚的明白了我的自卑感從哪來的。
  • 真正內心強大的人,懂得化解內在的兩種偏見,才會活出富足的自己
    ,需要我們持續打破成長的障礙,發現自己內在的富足,如果我們想要變得更為強大,首先我們需要改變是內在的匱乏,只有解決內在匱乏感,我們才能真正變得強大起來。 1、解決我們內在的匱乏感 影響我們內心強大的往往來自我們內心的匱乏,這種匱乏感主要體現在我不配,我不行這種持續的否定中。 真正內心的強大來自我們內在的富足。我們需要去體會自我的力量,如果我們總是認為自己不配,內心否定自己,我們就會變得愈發的脆弱。
  • 改變匱乏感,才能改變生命質量
    有錢、擁有很多物質,也不一定會幸福,根源就是「骨子裡的匱乏感」。 通常人們比較容易看清自己的匱乏感是比較外顯的,比如金錢或時間的匱乏感,但在這下面還有更深的匱乏在施加作用力。 如果按照對生命的重要性的排序的話,那麼應該是這樣的,越底層的越重要。
  • 不要把匱乏感和愧疚感傳遞給孩子,誠實回應他們
    現在很多父母總是把匱乏感以及愧疚感傳遞給孩子,比如「孩子對不起,是爸爸媽媽太窮了」,再比如」不要再浪費了(其實孩子只是正常玩耍導致的,但父母卻覺得浪費了自己買的東西)「等等。一、童年的匱乏感影響孩子一生童年的匱乏感會影響孩子一生。這裡就有人問了,何為匱乏感?
  • 匱乏感
    沒有系統學習過正確價值觀就沒有智慧甄別文藝作品的良莠並容易深陷其中、潛移默化地影響自己的價值觀和言行習氣。因此沒事多讀聖賢文章,少追劇。我告訴她,愛本身並不痛苦,佔有欲才是。愛,意味著付出,意味著真心希望對方好。
  • 《天才槍手》:窮不可以怕,可怕的是讓孩子造成「心理匱乏感」
    在進入貴族學校後與其他富家子弟一對比,多年來在心裡埋下的匱乏感一下子生根發芽,造成他們做了一個錯誤的選擇。可見,內心的健康對於孩子的發展有多麼重要,無論家庭是貧窮還是富有,我們應該從小培養孩子富足的內心,讓孩子的心理遠離匱乏感。一、那麼,在教育的孩子的過程中,你是否犯了以下一些錯誤,讓孩子的內心逐步匱乏?
  • 匱乏感—是你不幸福的根本原因!
    通常人們比較容易看清自己的匱乏感是比較外顯的,比如金錢或時間的匱乏感,但在這下面還有更深的匱乏在施加作用力。如果按照對生命的重要性的排序的話,那麼應該是這樣的,越底層的越重要。金錢、時間、注意力、認知開放性/對生命的好奇和探索、內在力量感/愛的能力,所以最大的匱乏不是金錢的匱乏、時間的匱乏,而是勇氣和認知開放性的匱乏。人與人所有的差異,本質上都是意識狀態或者認知結構的差別,而不是他們所擁有的身份、年齡或財富等表象上的區別。
  • 匱乏感的由來
    就像是一個全身充滿匱乏感的人,是無法拿出愛來給別人,也無法承受別人給他的愛的。那麼他的人生課題之一,就是要消除自己的匱乏感。或許你會期待一個身披戰甲,腳踏七彩祥雲的人來將泥潭中的你一把拉起,讓他成為點亮你生活的一道光。但其實「期待別人的拯救」本身就是一種內在的匱乏,而這種匱乏是無法吸引到高頻率的能量,卻只會給你帶來恐懼和壓抑。
  • 《天才槍手》:探究窮孩子家庭,要怎麼彌補孩子的「心理匱乏感」
    窮孩子們空有學識,卻沒有錢讀書留學,一邊面對家庭的困境,一邊看著有錢孩子們做儘自己想做的事。一顆心理匱乏感的種子就此種下,從孩子們開始違背自己的道德,試圖用作弊來賭博自己的未來。 心理學中的"皮革馬利翁效應"告訴我們:你真心希望得到某事,你就真的會得到它。
  • 「我捨不得給自己花錢!」:成年人的匱乏感,源於童年的不滿足
    這個現象非常普遍,大部分的人都即使有錢都不願意花費在自己身上,即使自己已經能夠滿足自己的需求,追求更好的東西,他們依然感到「匱乏」。其實這種「匱乏感」都是來自於童年的經歷,很多人在童年家長沒有滿足孩子的需求,導致孩子形成一種錯誤的認知,所以才會有很多成年人不捨得給自己花錢。
  • 心理學:覺察會讓你的內心變得強大,如何覺察,請遵循三個原則
    ,其實最好的方法是學會覺察,我們對自己覺察越深,我們就越能跳出原有的世界,看到日益強大的自己。張德芬曾說,親愛的,外面沒有別人,只有自己。從心理學角度上來說,世界是我們內心的投射。我們所看到的世界與我們內心的映射息息相關。人最怕的是完全入世,看不到世界的幻影,才會變得樸素迷離。
  • 看清匱乏感
    匱乏感、需求感,一直是被我們抗拒的感受。我們尋求一切想要彌補這種仿佛缺了點什麼、不圓滿不滿足的感受。特別是修行人可能會覺得「無欲無求」才是修行圓滿的象徵。原來匱乏感,它根本不是一種缺少獲得某物的感受,而是缺少了「給予」才有的感受。這真是個顛倒的世界!
  • 育兒經驗:灌輸「養你不容易」觀念會增加匱乏感
    即使家庭物質的確貧乏,也不要對孩子傳遞生活艱辛、金錢來之不易、要懂得珍惜這樣的沉重感教育,因為這並不妨礙保持生活中的美感。爸爸媽媽可以時不時給孩子們帶回一些美好小玩意,讓孩子們感到內心的富足流動,這樣才會使他們有精神追求,並且有一天憑藉自己的能力獲得好的物質生活。
  • 從「得不到」到「我不配」:成年人的匱乏感,源於童年的不滿足
    這與他童年時期的經歷有著莫大的關聯,小的時候舅舅舅媽就喜歡用「窮養」的方式教育表哥,平常發現表哥做了與學習無關的事情,非打即罵,造成表哥心裡對於物質的滿足有強烈的渴望與恐懼。成年人的匱乏感,大多來自於童年時期的不被滿足,物質上的條件可以解決,但是孩子心理上的創傷,難以隨著時間癒合。
  • 《金錢的靈魂》:如何改善你與金錢的關係,創造豐盛富足的人生
    ③最後,我們來看一下:掘棄內心深處的匱乏感,與金錢連結。很多人會經常說:我沒有足夠的時間,沒有足夠的金錢,我不夠聰明、不夠漂亮、不夠成功、不夠富有,這背後的思維是潛意識裡的匱乏。在家庭中,匱乏感讓我們購買更多的東西,甚至會把一些不需要的東西放入購物車。在市場上,我們必須努力為自己爭取更多的利益,「多多益善」。只有掘棄內心深處的匱乏感,才能提升生活的品質。我們每個人當下擁有的生活,都是你過去無數次說出的語言、做出的行為,以及信念所累加出來的結果,是你創造和選擇了自己想要的人生。我們要時刻覺察那些匱乏的念頭,並保持積極的思考。
  • 匱乏感與智慧的關係
    首先是E把自己的玩具以二手的價格賣給B,然後C也把手裡的玩具賣給E,A也學著把玩具賣給了B,不過後來看B想買別人的玩具沒錢了又把錢還給B,但玩具沒拿回,B也沒把玩具還給A。全程F沒參與,而A雖然參與了,但表現很可貴。其他孩子則被我嚴厲批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