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沒有經歷過這樣的場景:
最後你筋疲力盡地攤在沙發上「怎麼與人溝通這麼費勁呢」。
你以為你把話說明白就算是溝通了。
其實你以為的只是你以為,對方根本毫不在意。
那麼我們的溝通到底是哪裡出來問題?或者說我們如何能高效溝通?
方法只有一個,那就是搞定溝通中的《關鍵對話》這是一個書名,也是一個解決溝通問題的技巧。
什麼是關鍵對話呢?
比如你在一個單位時間足夠長、能力也比較突出,自己認為到了該升級的時候。
而你的老闆總認為時機未到,這就是觀點有很大的差距。
比如一年一度的公司高層會議上,大家針對新的營銷方案提出不同的觀點。
每個觀點都影響著接下來公司的戰略部署放在哪,這時的對話就存在很大的風險。
比如網絡有關於女性之所以被男性尾隨,是因為女性穿著暴露的話題。
究竟是還是不是,在網上引起了強烈的爭議,這裡的爭議指的就是情緒非常激烈。
而面對以上種種的關鍵對話,人們一般的應對方式有三種:
比如你回家,父母經常就你沒有對象的問題在,你耳邊嘮叨著不停,而你為了避免和父母爭吵選擇了沉默。
你對父母苦口婆心的解釋想先把事業做起來後,在考慮找對象的問題。
而父母不依不撓,緊接著意見不合的你和父母開始爭吵,這就是想處理,但沒有處理好。
以上三種,我們肯定會傾向與第三種,誰都希望溝通能順順利利,能高效地解決問題。
具體要怎麼做呢?
《關鍵對話》給出了兩大原則:
書中有這樣一個案例,一對小姐妹玩了一天回到家中都想去上廁所。
姐姐說她比較著急希望妹妹能讓她先去,而妹妹不甘示弱說她更著急,作為姐姐要讓著她。
倆人就這樣一直爭吵,甚至上升到了誰自私誰不自私的話題。
兩個孩子的目的是想上廁所,但她們倆的做法卻完全相反,讓目標遙不可及。
有句諺語說:我們經常走著走著就忘記當初的目標是什麼了。
其實放在溝通中也一樣,明明是想讓兩個著朝著東邊的方向走去,結果聊著聊著方向變成了西方。
一位女領導站在前面開會,希望能讓大家節約公司的資源,讓大家節儉起來。
此時下面的一位同事突然站起來說:「您誰讓我們節儉,但自己卻給自己蓋了一座新樓當作辦公室」。
此話一說下面鴉雀無聲,女領導手握著桌角,青筋暴起。
大家都以為她會對同事用自己的權威進行譴責,但她並沒有。
而是在緩和了幾分鐘後解釋道,那座樓原本是要給營銷部用作辦公室的。
並當即讓營銷部把預算報上來,在查看了價格表後,把多餘的選項刪了下去。
信誓旦旦的說,「不是只有你們需要節儉,我也需要,這位同事的意見提出的很好」。
也是在這次的會議後,公司的資源浪費度明顯地下降。
事後作者去採訪這位女領導,問她是如何忍住不當眾不發火的。
女領導解釋道,當她聽到同事的質疑後,確實心裡不舒服。
但她想著如果當眾發火,心裡舒服了,但她的目的就達不到了。
畢竟她開會的目的不是為了爭吵,而是為了解決公司資源浪費的問題。
所以,在對話中,我們要時刻謹記的自己最初的目的是什麼,不能因為對話中的一些「小意外」而走錯了路。
即讓對方在毫無壓力的情況下,使得對話進行下去。
什麼時候你會感覺到不安全呢,我的感受是當我覺著不被尊重的時候。
有次和朋友出去逛街,在一家飾品店的我停下了腳步,想看看耳飾。
她因為沒有耳洞,只能看著我在一旁自己挑選的性高彩烈。
這時聽到店員對其他顧客說所有的耳飾都可以換成耳夾,也就是說即使沒有耳洞也可以帶。
朋友聽到這樣的話也躍躍欲試,便問店員有耳夾的樣子可以看看嗎。
然而這個店員回復了句:「不好意思,如果你需要的話,只能選好樣子我們重新幫你換而耳夾」。
我覺著這話沒有太大問題。但接下來店員說了句:「都啥年代了,耳夾都一個樣」。
聽到這樣的話,朋友的臉色當時就變了,冷著臉說:「啥年代?不好意思我不是這個年代的人,不知道耳夾啥樣」。
就這樣倆人的對話陷入了僵局。
回想起當時的場景,簡直不是關鍵對話,而是上升到關鍵衝突了。
不可否認,店員的話太不尊重人,讓一向溫柔的朋友沒了安全感,才會大動肝火的理論了幾句。
我不知道店員是有意為之,還是無心之過,但她一定沒有看過這本《關鍵對話》。
否則在她知道自己說錯話的時候,想的不是如何挽救,而是針尖對麥芒地互懟。
其實作者針對這樣關鍵的時刻,給出了一個說話模板,把對方的尊重還給對方,進而重新把對話氛圍拉回到安全區域。
這個模板叫做:對比法。
包含兩個部分:
如果我是店員,在我說出」都啥年代「這句話,看到對方的臉色變了後會說:
「我不希望你覺著我是說你不是這個年代的人(否定誤會)。
而是看到你的穿著很時尚,怎麼會不知道耳夾而好奇,所以說錯了話」(肯定自己對對方的尊重)。
估計朋友至少不會有那麼大的火氣。
所以,打造安全感的對方氛圍,前提是要對對方保證尊重,對話才更高效的進行下去。
總所周知,溝通是門技術,而這門技術大學未交,人生必備。
掌握了關鍵對話,就能解決溝通中80%的難題。
所以謹記關鍵對話的兩大原則很重要:
關注我,運用知識的力量和你一起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