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七夕這個花式秀恩愛的日子,河南開封的一哥們兒這節過得有點有失顏面:
8月25日,河南開封一男子在七夕節花一元買代金券請女友吃夜市,
女友非常生氣地咆哮:
「七夕你就帶我來吃這個東西?咱們在一起這麼久了,你怎麼這麼摳啊?」
最後女子猛地一個巴掌打了過去,揚言一聲「分手吧」轉身匆匆離開。
最終,男子忍無可忍掀翻桌子。
在這場鬧劇中,有一段對話很有意思:
男孩:
「一元包子吃著不香麼?你這樣整非得要我請你吃大餐才高興是吧!你咋那些虛榮?」
女孩怒氣難消:
「要是我虛榮,我會跟你在一起,我們在一起吃飯有一支口紅貴嗎?」
到底是這個女孩「物質」,還是男孩「缺乏儀式」?
其實,我覺得這就是他們兩個人的問題所在。
物質與愛情孰重?沒有唯一答案。
什麼才是儀式感?沒有固定答案。
我們往往把物質與儀式感掛鈎,這便是衝突所在,
男人的理性思維,看到的是解決問題:餓了就吃飯,冷了就添衣,渴了就喝水。
而女人的感性思維,重視的是感受:飯要去哪吃,衣是誰給披,水是多少度。
換句話說,缺少儀式和物質的愛情,真的會被扇耳光,只有當這種儀式感達到兩者的平衡,才可以稱得上舒服。
01、
「提前一個月讓我期待生日禮物,最後收到的是淘寶9.9包郵的玫瑰花彩妝盤。」
女生往往不能接受這樣的結果,她們並不是物質、虛榮,只是接受不了這種落差,就好比碼字上萬,結果沒過審。
男子七夕1元請女友吃飯,如果這是在平常,倒也不是多麼嚴重,甚至可以說「勤儉持家」,但重點是發生的時間。
有的人排隊10小時,只為了在七夕第一個領上結婚證,有的人花了一塊錢請女友吃了一頓飯被扇耳光,還有的人忘記送花而爭吵……
絕大部分女孩們(當然也包括男孩子)重視的是儀式感,追求一些意義,這種「紀念」性的活動,也許認真對待了並不會留下什麼印象,但沒認真對待,往往就會留下印記、嫌隙。
感性的人都會注重儀式感,代表愛情的日子,紀念日都會去精心準備,高調示愛,尤其是在這個花式秀恩愛的時代,往往會激發人內心的攀比欲,把那種奢華當作習慣、標準,而當與現實差距過大時,就會爆發出來。
我們往往會忘記:人們有個節日儀式感,追求一些意義,是很不錯的,也是應該的,但這只應該是生活的調味品,不應該是主食。
02、
村上春樹說:
「儀式感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情,沒有小確幸的人生,只不過是乾巴巴的沙漠罷了。」
就拿那個被扇巴掌的那個男生來說,有很多人都把儀式感當作了家庭作業,應付了事,又或者他們從根本上就覺得「那樣」就足夠了,已經很好了,只是男女生在思維上的一種明顯差距,與「愛不愛」也並不需要掛上鉤。
所以,會學習的、會成長的那一方,才會收穫幸福,只有在儀式感這件事上達成共識,減小差距,才會真的有儀式感。
有很多情侶,他們就很認可9.9的儀式,甚至是在一起吃了一頓外賣,送了一朵花,就足夠了,但這只是一種極端,就好比那些花大價錢的豪華禮物是另一種極端。
用心製造生活中的小浪漫,是兩人共同的默契。婚姻幸福的秘訣,就是不管工作有多忙碌,也從未放棄過為對方用心準備的儀式感。
其實,儀式感並不一定都得要轟轟烈烈,平凡生活的柴米油鹽裡,只要花一點小心思,也可以為對方製造滿滿的驚喜感。
還記得,烏魯木齊有一對小夫妻,結婚才剛剛129天,丈夫每天都會為妻子準備愛心便當,妻子的手機裡已經保存了上百張便當的照片,對於她來講,這就是丈夫簡簡單單的儀式感。
只要我們肯用心,儀式感就藏在每一件不再驚天動地,卻用心至極的小事裡,而這一點小小的儀式感,恰恰就是生活最好的調味劑。
03
很多人都反對「物質」「虛榮」,那說明他們還沒有真正經歷過。
物質與愛情猶如婚姻的兩足,缺一不可,也需要把持有度,就像那句話說的:
富人不一定擁有幸福婚姻,所謂皇宮有哭泣,貧窟有笑聲。
虛榮也罷,不走心也罷,都只是偏重了感受,忽略了現實,只有達成和解、共識,才會把愛情經營成婚姻,日子才會過得舒心。
儀式感不分高下,也不論好壞,呈現方式也不盡相同。儀式感存在的意義就是讓生活變得更加有格調,而不是簡單的生存。
既然你認為要有儀式感,何不更加用心一點呢?
很多好的婚姻,都把這份浪漫的儀式感,變成了生活中潛移默化的互動和習慣。
儀式感,永遠只存在於兩個人的心中。
有的人認為在七夕領結婚證是最有紀念意義的,有的人卻覺得這個日子最不合適,真正的儀式感都應該是來源於內心,來源於共識。
「儀式感和金錢無關,只關乎你的內心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