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是一段鋪滿鮮花的旅程,痛苦是一段布滿荊棘的旅程。

2020-10-26 青苗隨筆

印度前總統尼赫魯曾經說過這樣一句話:「生活就像是玩撲克,發到的那手牌是定了的,但你的打法卻取決於自己的意志。」

《給情緒多點時間》是臨床心理師洪仲清的柔心之作。之所以說柔,是因為它沒有掉書袋一般地擺出各種高深的理論,而是用輕鬆的筆調去引導讀者逐步釋放壓力,袒露自己的心靈,去重新整理、悅納自己,最終學會與自己和解並走向成熟。

整本書共分為四個部分:「給情緒一個出口」「愛與尊重」「父母·孩子·心」和「尊重不完美」。而核心便是給情緒多一點時間,試著與自己和解,不要沉浸在偏執中無法自拔。

比如,當人們遇到困境的時候,發怒似乎是最常見的選擇。一股亂糟糟的情緒湧上心頭,沉重得讓人窒息,人們便飛快地將它們投入怒火當中,來給自己解圍。看上去,因為憤怒,人們更顯強大,更加無畏,但實際上,這卻是對情緒的逃避,某種程度上是對自己無能的掩飾。

人們不知道這些情緒的本源,不知道如何對症下藥,便只能採取治標不治本的方法,但這樣人們無法積累經驗、無法成長。當情緒的洪流再次漲潮時,人們依舊會手足無措,還是只能選擇付之一炬。長此以往,人們就變得任性、偏執,逐漸與自我隔離,成為情緒的影子。

「雖然我們鼓勵堅強,但可以允許自己面對自己的時候脆弱一些。」給自己一個安靜的環境,試著去接受這樣的情緒,耐心地沉浸其中,傾聽它的訴說,通過不斷的反問,去追本溯源。

就像是拿著一個放大鏡一樣,從白色的陽光中打開七色光,把憤怒拆分為慌張、恐懼、擔憂、沮喪等,然後找到它們的緣起,這樣才能釜底抽薪,從根本上解決問題。作者寫道:「耐心體現了一種美德、一種修養,它引導我們在人生的路上學會寬容、理解與愛,也能讓自己過得更加從容和自在,活出幸福和美麗的樣子來。」

書中另一個觸動筆者的地方是有智慧的愛。「好好愛自己,才能愛別人。」在愛情關係中,人們總是不自覺地將全部的自己交給對方,並期盼著同樣的回應。殊不知,這不僅會給對方造成壓迫,也會讓自己患得患失。給自己留一些餘地,不會因為對方的遠離而感覺生活的意義被抽空,也不會因為對方的靠近而迷失自我。人們要懂得愛惜自己,並不是奮不顧身的愛情才最熾熱,地久天長才是愛情最好的歸宿。

現在流行一個詞,叫做「溝通」,其實溝通的本質就是換位思考,如果缺乏了換位思考的基礎,那麼溝通就是一場企圖用言語駕馭別人的流氓行為。

只有在換位思考的基礎上,真正體會別人當下角色的處境,才能得到一個正確且客觀的結論,而且最重要的是,只有換位思考才能避開人與人之間更多的矛盾和痛苦。

孔子說過一句話,叫做:君子之道,忠恕而已。所謂「忠恕」,就是有一種超出世俗的包容,不會站在自己的角度,拿自己本身的優勢當做自己的資本產生任何優越感。

客觀的去看待不同人生存在的不同心境,不同的經歷生出的不同情緒,對一切都能夠包容理解,對於不同的人生,即便有自己不認可的地方,也能夠尊重,不輕易評價,這才是一種修養。

《菜根譚》之中說:持身不可太皎潔,一切汙辱垢穢,要茹納得;與人不可太分明,一切善惡賢愚,要包容得。

立身處事的時候不要太過於清高,對於那些看似汙濁、屈辱、醜惡的東西,要能夠接受;與人相處不能太過於計較,對於善良的、邪惡的,智慧的,愚蠢的人,都要能夠理解和包容。

一個人生命的偉大,並不是在於他能站在制高點去評價別人,甚至是羞辱別人。而是哪怕他自身具備優勢,也能和別人站在同一個水平線去理解別人,去包容別人。這樣一種高於世俗的包容,才能體現人格的偉大和自身的道義。

真正的幸福是雙向的,是共享的,它是建立在不完美之上的,也因此才能不斷向著完美逼近。所以,愛不是籌碼,不是壓迫,愛的限定詞應是理性、智慧與溫和。恰如書中所說:「讓愛自然流動,那麼,感情自然凝聚不散。也許情緒還是會來,只是變淡,淡到引不起什麼波瀾。」當人們明白其中的道理時,便既能承受懼怕與傷害,又能給出寧靜綿長的愛。

其實,情緒不是敵人,它本身就是人的一部分,是真實的自我的一個側影。但它往往是突發的、瞬時的,所以會與理性擦肩而過。人們要做的不是馴服它,而是接受它、悅納它並耐心地等待,直到它承接到理性的雨露並走向成熟,那時人們才能更好地認識並面對這個世界。

萬事由心,很多事情看似是外界因素引起的,實則是因為自身無法調節適度所造成的種種結果。

比如當別人做出不合理的舉動時,我們就會因為對方不合理的行為而發怒、怨恨,這就像是拿別人的錯誤懲罰自己一樣,如果能夠跳出世俗看悲喜的根源,就會發現很多時候換一種角度去看待問題,結局全然不同。

比如在生活中別人惹我們生氣的時候,大多數情況下別人惹我們生氣,是因為角色不同立場不同所帶來的不可控因素造成的結果。

換一種角度來看,如果你是對方的時候,你也會做出同樣的舉動,我們站在自己的角度去面對這一切的時候,就會感覺到難過,這就是生氣的其中一個原因。

其二,即便是遇到那些有意而為之的惡行,我們也應該明白,別人之所以做出這麼愚蠢而又邪惡的事情,也是因為別人本身善樂觀的錯誤和認知淺薄造成的邪惡。

那麼相比之下,說明我們的靈魂比對方要乾淨,比他們更加理性,品德也更加高尚,我們也有高於對方的優越性,當我們面對這種局面時,應該是帶著一絲憐憫去同情對方的醜惡,更需要秉持一種從上而下的寬懷包容對方的卑劣,而為什麼要生氣呢?不就是因為我們無法將自己從情緒拉到理智的層面調節適度嗎。

《菜根譚》之中說:當怒火慾火正在沸騰處,明明知得,又明明犯著。知的是誰?犯的又是誰?此處能猛然轉念,邪魔便為真君矣。

當一個人的憤怒或慾念仿佛沸水翻騰時,人是不能控制自己的,雖然他知道這樣做是不對的,但偏偏又去觸犯。知道這個道理的人是誰,明知故犯的又是誰,如果這個時候能冷靜下來,弄清楚問題的根本,就會有一種突然覺悟的念頭,那麼邪惡的魔鬼都會變成慈祥的天王了。

很多問題之所以存在,並不僅僅是問題本身,而是我們無法用正確的態度去處理問題而引發的結果。

就好像情緒帶來的問題一樣,我們都知道情緒是不可控的,情緒所引發的結果也是糟糕的,卻極少有人能夠改正自己情緒的弊端,為什麼我們明知故犯呢?其中有兩個原因:第一個是我們自身的認知淺薄。

我們無法用更深的角度和更包容的狀態去理解那些現象,所以一旦別人做了不好的事情我們就會生氣,從來沒有換位思考,站在對方的角度,或者缺乏包容人本身卑劣性的寬懷之心。

就是自己對於情緒管理的不自律性。沒有更好的覺悟和毅力來管控自己的情緒,任由情緒佔據了內心,沒有事情時內心平靜,事情一旦出現內心馬上急躁起來。

一念可以使火焰變紅蓮,也可以使地獄變成樂土,很多人都知道能夠徵服自己的情緒,就能夠徵服一切,但是改善認知,提升覺悟才是管理情緒的前提。如果不能從根源處覺醒,那麼只是表面的壓抑情緒,這對於自身來說沒有任何益處。

能夠從事情的根源處著手,理性的看待問題產生的根本,在事情發生時有效控制自己的心性,才是我們應該修養的地方。

有一個年輕人到一個陌生的城市,為了確定明天能否繼續趕路,就問坐在路邊的一個大爺說:「這位大爺,請問明天天氣怎麼樣?」

這個老人沒有看他,就說:「明天天氣不錯,是我喜歡的天氣。」年輕人又問:「那明天是晴天嗎?」老大爺說:「不知道。」

年輕人又問:「明天是下雨天嗎?」老大爺又說:「我也不知道。」年輕人疑惑的說:「你都不知道是什麼天氣,那你怎麼會喜歡呢?」

老人抬頭看了看他,就說:「我知道自己沒法控制天氣,所以不管天氣怎麼樣,我都會喜歡。」

《道德經》之中說: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人生的際遇對於人生來說只是輔助,而自身的心性才是重要的根源,人生最重要的也不是遇到什麼樣的天氣,而是不管遇到什麼,都能坦然的接納。

不要總將自己的人生寄托在平順的際遇上,而是應該磨練自己的心性,不管自己遇見什麼樣的生活,都能用更高的狀態去釋懷和寬容。

所謂磨練心性,首先得要靜氣。而真正的靜氣,不是遠離喧囂城市,而是在心中為自己修籬種菊。而一個人真正的貴氣,就是你的靜氣。優秀的人,都藏有靜氣的品質。

無事時,心能靜氣;有事時,心能安定,是一種本事,是一種修養,是一種境界。人生太閒,反生惡習,人生太清,反生俗情,世人只有靜心,才能經受世間俗事的衝擊。有一顆安靜的心,才能通透明亮,亦可看清內在外在遼闊世界。

成大事者,耐得住寂寞,亦守得住孤獨。必有一顆靜氣的心,在安靜中思考格局,格局更加遼闊遠大。

人在安靜中,才能保持靜心的狀態,更能專一的思考一個目標,不會受外界的誘惑而浮躁不安。

世界瞬息萬變,人心很多時候,受著嘈雜環境的影響,靜不下心,精力分散。所謂無欲,才能抵擋誘惑,是一種生命的安靜,成大事者,越靜心越處亂不驚。

人有多靜氣,就有多貴氣,骨子裡的那種貴氣,是萬金難換的。老子說:貴氣的人都有六種品質,厚德、善良、守信、謙虛、正直、堅持。

浮躁的社會,更需要一顆靜氣的心看世界,讓自己的心,安靜下來,沉澱自己的靜氣,越有靜氣,越有貴氣。

內心安靜的人,才能安然若素,淡泊明志,回歸身心的靈動和通透。內心安靜的人,才能領悟到,不是風在動,不是幡在動,都是自己的心在動。

淡泊明志,寧靜致遠,才能身處喧囂,堅守自己心靈的一份淨土,才能在誘惑的世界,擁有清醒的頭腦,追求自己內心最深的高度。

心靜是一種修行,讓內心保持心如止水的安靜,負重前行時,可以冷靜的思考,解決所有的難題。

靜一天靜以清,人靜以涵,地靜以寧,物靜以生,心平心靜氣,志遠天地寬。水面平靜,才能映出月缺月圓;心保持平靜,才能轉換萬物的所能,感通天地的磁場。

人生如夢,聚散無常,有因有果,人安似水,深淺有序,心安之處便是港灣。人生在世,如身處荊棘,心不動則人不妄動,不動則不傷;如心動則人妄動,傷其身,痛其骨,才能體會到世間,諸般痛苦,心動則物動,心靜則物靜。

一個人在心靜時,才能找到初心,才能看清前路,才能淡看風雲,強大內心,忘記悲傷,嚮往快樂,扛起今天的一切,迎接明天的希望。

當你內心坦蕩光明,就不懼怕人生的災難與黑暗,內心就在強大,格局就在擴大,你吃的苦,你收的罪,都是成就你的人生格局。

月有初一,也有十五,哪能事事都圓圓滿滿,有逆境自有順境,人心淡定從容,才能把有限的生命,活出充實具有飽滿的氣場。

有多靜氣,就有多貴氣,心態越是好,精神越是安靜,身體越是被淨化的好,越是情緒穩定,外在呈現出的氣質,越是純粹,越是乾淨,越是透明。

真正的貴氣,就是你的靜氣,是多少錢都買不到的一種氣質,而是與生俱來,或後天培養的優秀品質。

曾國藩說的話:「人心能靜,萬變紛紜亦澄然無事。不靜則燕居閒暇,亦憧憧亦靡寧。靜在心,不在境。」

世人只有靜心,才能經受世間俗事的衝擊。有一顆安靜的心,才能通透明亮,亦可看清內在外在遼闊世界。成大事者,耐得住寂寞,守得住孤獨。必有一顆靜氣的心,在安靜中思考格局,格局更加遼闊遠大。人在安靜中,才能保持靜心的狀態,更能專一的思考一個目標,不會受外界的誘惑而浮躁不安。

世界瞬息萬變,人心很多時候,受著嘈雜環境的影響,靜不下心,精力分散。所謂無欲才能抵擋誘惑,是一種生命的安靜,成大事者,越靜心越處亂不驚。人有多靜氣就有多貴氣,骨子裡的那種貴氣,是萬金難換的。老子說:」貴氣的人都有六種品質,厚德,善良,守信,謙虛,正直,堅持。浮躁的社會,更需要一顆靜氣的心看世界。讓自己的心,安靜下來,沉澱自己的靜氣,越有靜氣越有貴氣。內心安靜的人,才能安然若素,淡泊明志。回歸身心的靈動和通透。內心安靜的人才能領悟到,不是風在動,不是帆在動,都是自己的心在動。

淡泊明志,寧靜致遠,才能身處宣洩,堅守自己心靈的一份淨土。才能在誘惑的世界,擁有清醒的頭腦,追求自己內心最深的高度。心靜是一種修行,讓內心保持心靜如止水的安靜。負重前行時,可以冷靜的思考解決所有的難題。靜一天靜以清,人靜以涵,地靜以寧,物靜以生,心平心靜氣,志遠天地寬。水面平靜,才能映出月缺月圓。心保持平靜,才能轉換萬物的所能,感通天地的磁場。

人生如夢,聚散無常,有因有果。人安似水,深淺有序,心安之處便是港灣。人生在世,如身處荊棘,心不動,則人不妄動。不動則不傷,如心動,則人妄動。傷其身,痛其骨,才能體會到世間,諸般痛苦,心動則物動,心靜則物靜。一個人在心靜時,才能找到初心,才能看清前路。才能淡看風雲,強大內心,忘記悲傷。嚮往快樂,扛起今天的一切,迎接明天的希望。

當你內心坦蕩光明,就不懼怕人生的災難與黑暗。內心就在強大,格局就在擴大。你吃的苦,你受的罪,都是成就你的人生格局。月有初一,也有十五,哪能事事都圓圓滿滿,有逆境自有順境。人心淡定從容,才能把有限的生命,活出充實具有飽滿的氣場。

有多靜氣,就有多貴氣,心態越是好,精神越是安靜。身體越是被淨化的好,越是情緒穩定,外在呈現出的氣質越是純粹,越是乾淨越是透明。真正的貴氣就是你的靜氣,是多少錢都買不到的一種氣質。而是與生俱來,或後天培養的優秀品質。曾國藩說的話:」人心能靜,萬變紛紜,亦澄然無事。不靜則燕居閒暇,亦憧憧亦靡寧,靜在心,不在境。

真正的修行不在山上,不在廟裡,不能脫離社會,不能脫離現實。要在修行中生活,在生活中修行。你的工作環境就是你的道場、你的壇城。

修行是什麼,是不是一定要脫離生活跑到廟裡拜佛念經呢?是不是一定要專職打坐、閱讀靈修書呢?

當生活出現了問題,我們總感覺是生活的問題打亂了我們的修行。其實修行與生活是一體的,修行的目的也是為了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離開了生活談修行,總不免是在逃避問題!

煮飯、洗碗、做家務,也是一種修行。修行,總會讓人想到偏安一隅的山林隱士,幕天席地、禪坐、行腳,苦苦思考宇宙中生的意義。然而修行的定義絕非如此狹隘,在生活中修行,不知要比那些「躲起來」獨善其身的人勇敢多少倍,平衡工作與家庭、壓力與健康……在錯綜複雜的關係中尋求平衡,反而更能讓我們看清生活的本貌。

不要把修行變成一種逃避現實生活或煩惱的藉口。修行不是一種逃跑的方式;修道不是修一條逃跑的道兒。修行更不能成為一種心靈的娛樂。

當修行從實際問題入手,每一個實際問題都是入口。每一個問題是道場,每一件煩惱的事是道場,每一次情緒的旋風是道場,每一次恐懼的到來是道場,每一個念頭是道場。

如果你婚姻有問題,有問題的婚姻就是你的道場;如果你和老公的關係有問題,和老公的關係就是道場;如果你和同事發生矛盾,與同事的矛盾就是道場;如果你陷入生活的無聊,這無聊就是道場;如果你出現了錢的問題,錢就是道場;如果畏懼生死,生死問題就是你的道場。道場在你每一個受難處,道場在你每一個受卡和被卡處。修行必須從那裡進行。

不要移過婚姻的問題、同事的問題、無聊的問題、錢的問題、生死的問題,而跑到寺廟、禪堂、山林或修行者多的地方,去玄談道去,去冥想佛或菩薩去,去念阿彌陀佛或大悲咒去。修行不是為了遇見佛,而是為了遇見你自己。修行應該哪裡有問題在哪兒修,修通這個問題。在寺廟、在禪堂、在大山林、在修行者多的地方心情好、沒問題,那有什麼用?

修行也不是向他人顯示你的自我:「看我修行得多好?」「我是一個修行者。」修行是向你自己的生活顯示,「看,這個問題難不住我」、「它不是問題」、「什麼也不能帶給我問題或煩惱」、「存在只能給我喜悅」。

心中的修行就是在不斷肅清恨及所有的負面情緒,讓愛把自己的心充滿。人在世間生存,柴米油鹽醬醋茶,喜怒哀樂愛惡欲,常常遇到許多煩惱,人生不如意事常八九嘛,沒掙到錢啦,沒升到職啦,沒出名啦,求愛被拒啦,孤獨寂寞啦。

如果讓這些倒黴事時時縈繞心頭,情緒就常常負面。本來不如意事就佔到人生八九成,人還要讓負面情緒佔據心頭,那是十分不智的選擇。

修行的過程就是要盡力將所有的負面情緒清除出去,所有的貪嗔痴,所有的怨恨嫉妒,所有的失意煩悶。

打坐也好,冥想也好,哲思也好,反正要把所有這些令人不快的念頭從心頭消除盡淨,不斷壓縮它們在心中所佔據的空間和時間,一直壓縮到不讓它們佔據一絲的空間和時間,才算成功。在清空負面情緒之後,當然是讓正面情緒佔據整個心靈的空間和時間。

我不覺得這事有多難,所以我對抑鬱症這件事總是無法理解。只要時時想著高興的事,讓美與愛把自己的生命充滿就可以了嘛。

一個是佔滿所有的空間,一個是佔滿所有的時間。這樣做真的很難嗎?在有生之年不斷地修行,天天修行,目標就是一個快樂平靜美好的人生。

人生是一段旅程,我們行走在其中,帶著四季的風塵,帶著未知的風景,我們在人生旅途上苦苦修行。

向著燦爛的朝霞,沿著旖旎的風景,我們山一程,水一程,風一更,雨一更的穿過蒼茫,走過泥濘。

累了,在時光的角落是停歇,渴了,在歲月的小溪中暢飲,痛了哭了,我們在心底暗暗記下這些風景。

在路上,我們生命得到了肯定,一路上,我們有失敗也有成功,有淚水也有感動,有曲折也有坦途,有機遇也有夢想。

一路走來,我們熟悉了陌生的世界,我們熟悉了陌生的面孔,遇人無數,匆匆又匆匆,有些成了我們忘不掉的背影,有些成了我們一生的風景。

相聚,分離,過客匆匆,偶遇,邂逅,進進出出,痛苦、憂傷,品味人生,幸福、快樂,漸漸的一切都歸於平靜。孤獨也好,寂寞也好,我們學會了欣賞和寬容,我們在不同的風景中,磨礪身心。

在不同的旅途中,享受過程,背著行囊不斷修行。人生四季,我們從懵懂到成熟,從純真到清澈,從繁華到安寧,從學習、領悟到從容,一個起點,一段旅程,整個過程必須親自體驗,才知道是沙漠還是綠洲。

幸福是一段鋪滿鮮花的旅程,痛苦是一段布滿荊棘的旅程,我們不沉迷青山綠水,不懼怕風雨兼程,我們收納各種風景,我們收穫無窮的抗爭和突破,我們畢生收穫著不同的風景。

老子說:致虛極,守靜篤。浮躁的社會,我們需要讓心安靜下來,養養自己的靜氣,長長自己的貴氣。

修養自己的德行,用大道的思維和眼光超脫於世俗之外,這種豁達深遠的德行,才能讓自己的生命在世間存在的過程變得更有意義。

古人云:「凡心靜則神悅,神悅則福生。」靜心可使一個人的精神自在愉悅,精神愉悅自然就會有福氣降臨。

寧靜,是一種恆久的力量。翁同龢曾寫過這樣一句話:每臨大事有靜氣,不信今時無古賢。自古以來有成就者,越是遇到大事,越是心靜如水,處亂不驚。

當一個人尋尋覓覓,歷經滄桑風雨,最終你會發現:一切都將消失,一切都是浮雲變幻,唯有寧靜的力量可以帶你穿越塵世的那段歲月,光芒永存。

寧靜,是一種精神的境界。寧靜,不僅僅是人存活於世的一種態度,更是一個人在面對種種變遷後,心性的升華與境界所在。

王維說:行到水窮處,坐看雲起時。氣定方能神閒,人生需要經歷,經歷滄桑,才養得出靜氣。

人生走到山窮水盡時,不妨坐下來看看天空,看那雲捲雲舒,看那水變成雲,雲化作雨,雨又落在山間匯成溪流,在豁達超脫中覺醒。

寧靜,是一種人生的覺醒。蘇軾說:回首向來蕭瑟處,也無風雨也無晴。經歷過高峰,遭遇過低谷,人生起起落落中,心胸得以開闊,精神得以平靜。無論人生多麼艱難,外在的境遇怎麼改變,內心都和這份悟得的喜悅在一起,如如不動,隨緣自在。

有人帶了兩幅名為《寧靜》的畫,請禪師指點。其中一幅畫的是一個平靜的湖,湖面如鏡,群山倒映,藍天白雲點綴其間。

另一幅畫都是崎嶇和光禿的山,上面是憤怒的天空,下著大雨,雷電交加,山邊翻騰著瀑布,看來一點都不平靜。靠近看時,看到瀑布後有一樹叢,上有一鳥巢,雌鳥安坐巢裡。

禪師選擇了後者,並解釋道:「寧靜並不等於一個完全沒有困難和辛勞的地方,而是在那一切的紛亂中間,心中仍然寧靜,這才是寧靜的真正意義。」

月有圓缺花有開落,人生豈能全如意。豐子愷也說:既然無處可逃,不如喜悅。既然沒有淨土,不如靜心。既然沒有如願,不如釋然。

順與逆不過是是人生的正反面,浮與沉都只是生命的一部分。人生懂得放下,才能在有限的生命裡活得充實、飽滿、豐盛,氣場才能強大圓融。

世上只有一樣東西,能始終經受住生活的衝擊,那便是一顆有靜氣的心。氣靜,精神自然通透明亮,意念亦可遼闊久遠。

把心柔軟下來,明了自己的人生價值,升華自己的生命格局,靜氣便會內化到自己的身心裡,流動在自己的血液與神經中。光明生靜氣,萬物靜觀皆自得,四時佳興與人同。

曾國藩說:「心靜則體察精,克治亦省力。」意思是心靜能夠體察事物的本質,發覺事物的精微,處理事情也能夠省力,即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靜中觀心,真妄畢見。一個人在夜深人靜時,自己獨自靜靜坐著,觀察自己的內心,才會發現自己的妄心全消而真心流露,這時候,就會覺得精神舒暢、明朗。

「每個人在骨子裡,其實都需要一個留白的空間,一個停頓,就像一段音樂正是有了休止符才能讓人產生共鳴。」

皮克·耶爾在《安靜的力量》一書中極力倡導安靜的生活方式。每周抽出一點時間,關掉電腦、拋開手機、逃離都市喧囂,通過靜坐,透過冥想進入內心世界。人生如夢亦如幻,朝如晨露暮如霞。在這喧鬧的凡塵,心安之處便是故鄉。

一個人最難能可貴的是面對自己,享受孤獨。周圍一切的喧囂和嘈雜,只會讓我們的靈魂變得浮躁,焦慮。生命中真正的喜悅,都是源於獨處時內心深處的充實和寧靜。享受孤獨的人,才能領悟到生活的深邃。

追求靈魂安靜的人深諳斷舍離之真義,明了人生苦短的真相,懂得刪繁就簡,去偽存真,一心一意選專注於自己真正想從事的精神活動,從而使自己的靈魂得到純粹與祥和。

靈魂的自我安靜不是一種單純的歡愉形式,是一種高級的精神享受與精神境界。積極開闊、從容明朗、平靜祥和,是超越了人生利害而達到的內在幸福與歡喜,是精神的至簡境界。

內心安靜,才能回歸身心的靈明與通透。內心豐富,才能直指精神天地的蓬勃與蔥蘢。在內心修籬種菊,通透自己的心靈,保持方寸靈臺的淡泊寧靜,這何嘗不是一場人生的豐盛。

周國平說:安靜,是因為擺脫了外界虛名浮利的誘惑。豐富,是因為擁有了內在精神世界的寶藏。

儒家的經典《大學》裡講:止定靜安慮得。也就是:知止而後有定,定而後能靜,靜而後能安,安而後能慮,慮而後能得。而佛家講的修行的次第是戒定慧。

其實,很多學派的觀點也都一樣,想要獲得智慧,都必須先能夠做到靜,做到定,我覺得儒家的修習次第更清楚。就是只有首先做到知止,才有可能做到靜。

那知止要止什麼呢?說白了,就是我們無窮無盡的欲望。管子是用君主和百官來比喻我們的心和九竅的關係,我覺得非常好,從管理的角度也更容易理解。就是說,如果心,也就是思維,是君主,而九竅是百官的話,我們上邊說到的這些問題,就像君主直接插手具體的事務,那必然就會引發混亂。這也就是我們不能真正靜下來的原因。也就是這裡說的,故曰上離其道,下失其事。毋代馬走,使盡其力;毋代鳥飛,使弊其羽翼。

最後一句:毋先物動,以觀其則。動則失位,靜乃自得。這裡的毋先物動,很多朋友可能會覺得不好理解。我們不是總是說要有憂患意識,要有風險意識,要提前解決風險嗎?那這不就是先於物而動了嗎?這裡還是有很大的差別的。

因為我們絕大多數人所謂的憂患意識,是因為恐懼、好惡這些東西,而預設了立場,自動腦補了場景,這和根據事物發展的本來規律去做好預案是完全不同的,區別就在於我們到底是根據的是我們腦補的場景,還是事物發展的本來規律。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這種生活的體驗:同樣一個場景,每個人看到的重點都是不一樣的,同樣的一張照片,可能過了幾年、十幾年以後,你才發現了這種照片裡你從來沒有注意過的細節。原因就是我們的看是用心在看。

同樣一個新聞事件,每個人關注的焦點也不一樣,這其實是我們用心在聽。這裡的用心聽、用心看不是褒義詞,是用心的欲望。

我們獲取信息的方式是自我強化,就是我們只會注意那些我們想關注的信息,而這種方式的自我強化,就讓自己進入一種固定思維的模式。現在很多資訊類軟體,新聞類的APP,就是根據你的閱讀習慣,不停的給你推薦同類的內容,是一種信息的養成。通過看你被推送信息的列表,基本可以反映你是一個什麼樣的人。

現在的大數據、雲計算,基本可以根據你的瀏覽習慣、消費習慣等等,對你的下一步的動作或者說偏好做出相對來說比較精確的預測。而我們自己,則在這樣一個我們的注意力營造的陷阱裡坐井觀天,無法突破。

其實,這個時候,我們是在一個很低的水平上實現了所謂的邏輯自洽。如果不能跳出我們自己注意力的陷阱,我們就很難看到真實的世界,也就是真相。

這還只是眼睛的欲望,耳朵的欲望也很可怕。我們基本也只是喜歡,或者只能聽到那些我們想聽到的東西。我碰到多太多人,根本聽不進去別人在說什麼,他可能只是聽到了你說的某一個詞,然後就跟你滔滔不絕的開始講他的觀點,但是,你發現,你們說的根本不是一回事。我們有時候只喜歡聽那些能讓我們愉悅的,而有些時候,只是別人的聲音不是那麼適合你的耳朵,這個人的話,我們可能就聽不進去了。

其實,就是欲望、私慾這些東西讓我們不能得靜。其實,如果我們留意,就會發現,在一群人裡真正的牛人都是那些異常冷靜的人,別人喊打喊殺的時候,他只是跟在後邊,到了關鍵的時候再出手,一次性解決問題。

我們喜歡表現給別人看,是怕別人不能認識到自己的價值,通過猛打猛衝、出頭、鬥狠來刷自己的存在感。

真正的高手是能做到「智者能愚」的。大智慧的人懂得大智若愚,懂得環境危險的時候韜光養晦。「愚者不必能智」,笨的永遠笨,不懂得如何運用智慧。孔老夫子說:唯上智與下愚不移

我們都知道,老虎捕殺動物的時候,是很低調的;老鷹撲殺地上的獵物時,也是非常低調的。低調就是要在下一輪的進攻中做到致勝一搏。

姜太公的《六韜》裡說:聖者將動,必有愚色。也就是先表現出來笨笨的樣子,其實是在麻痺敵人,然後出其不意、攻其不備,一擊得手。

孔老夫子在評價衛國大夫寧武子的時候說:其智可及也,其愚不可及也。(《論語·公冶長》)人很重要的一個本事是在複雜的環境裡學會裝笨,而我們最擅長的是裝聰明。這才是愚不可及的本意。

讓自己靜下來,讓自己一身靜氣,可能是這個浮躁的時代,最難做,但是也最應該做到的一件事。

誰也不能主宰變化,只有走在變化前列。想要不掉隊只有以充分準備應萬變、適時超車,以「硬核」或獨一無二技能安身立命。

終身學習是核心競爭力。「家有千金,不如一技傍身」。未來充滿變數,世上沒有永遠盒飯。許多職業難以「從一而終」。每一工作轉換就是一輪知識更新。歲月被懶惰被支配而苟且。人生非是「短跑」是「馬拉松」,跑得快不如跑得久。

做喜歡事情新奇每一天。活到老學到老,「物以稀為貴」。把熱情緩釋到每一天。不在最合適年紀錯過生命花樣。許多「感人」既轟轟烈烈又細水長流。

沒有天生王者,人生皆可由白紙升華為傳世名畫。能力不斷更新、包裝升級才不被淘汰。歲月不饒人,我們也不饒過歲月。

多數求穩者不思進取。努力在於回首時難以忘懷。「所有的蛋」放一個筐中危機四伏。有些願望當時沒實現永遠錯過了。最持久競爭優勢是學習能力勝過對手。強大至無可替代才不被悄無聲息淘汰。被動淘汰者永遠是懶人、庸人。

有些「貪玩」生活是貌似快樂。毅力和能力謂之學習核心。強中自有強中手,停止不前就要被淘汰。職場所用或為學校所學5%-10%,其它能力皆為「後學校」所得。花時間於要事,不被瑣事纏身。不將餘生活成「他人」警世故事。

最美好的生活方式是和一群志同道合的人,一起奔跑在理想的路上,回頭有一路的故事,低頭有堅定的腳步,抬頭有清晰的遠方!

世間法裡,你最執著的事物,就是對你傷害最大的,也是最能考驗你的。他傷害你的時候,你如果不動心,能放下他,你才過關。

積善成德,聖心備焉。這個世間並不美好,但正因為還有一些看透生活本質,依舊選擇善良的人存在,才讓我們相信,這個世界還是溫暖的。

就像羅素所說:「在一切道德品質之中,善良的本性在世界上是最需要的。」小善也是善,在目及之處,存一絲善念,在一步之遙,伸出一雙手。

或許只是不經意的一個善舉,卻在無形中改變了一個人的命運。所以,別輕易放棄善良,你若盛開,清風徐來,命運不會虧待善良的人,你只管負責精彩,老天自有對你更好的安排!

世上只有一件東西,能始終經受住生活的衝擊:一顆懺悔有歸宿寧靜的心。世間法裡,得到是快樂,實際上是貪念的滿足,業的累積罷了。真正的快樂是付出,是愛,是大愛。

如果你覺得自己和別人有很大的分歧,希望你不要刻意去迎合別人,你做你認為對的選擇,走好自己的每一步,相信上天一定不會虧待你。有些東西,你不必刻意地去爭,屬於你的一定不會走遠,一定會留在你的身邊。

人生本就是離別的集合體,如果不珍惜每一次的相遇,那一輩子就太短了;如果分開後總想要遺忘對方,想著不如不見,那一輩子就又太長了。共勉!

作者:青苗

相關焦點

  • 婚姻是一段漫長的旅程,充滿荊棘和挫折,也有無限的風景
    老人說他們的婚姻一開始是錯誤的,但是我認為所有因為愛而走到一起的婚姻都沒有錯。問題在於許多人不知道手拉手的婚姻需要小心管理。只要你好好想一想,不要放棄,好好澆水,你就會變得蓬蓬勃勃。一本好書需要用心去讀,用心去理解,並且經常閱讀。如果你像馬一樣閱讀,心不在焉,你將無法感知書中美麗的句子和精彩的故事內涵。婚姻更是如此。一個好的婚姻是兩個人互相促進,一起成長。沒有人是完美的。每個人都是獨特的。在生活中,我們應該互相看看對方的優勢和長處,並從中學習。成長、感恩、愛和寬容應該貫穿於婚姻的整個過程,並努力使之與生活平等。
  • 愛情是開啟心鎖的一段旅程
    所以,我想在這裡談談愛情,年輕人都渴望和仰慕的愛情,需要開啟心鎖擁有感情的一段旅程。二我認為,從相識相會到披嫁衣入洞房,過去俗稱這個階段是「處對象」,而如今卻是我們眼中的「愛情」。現代的愛情,夾雜著有許多影響它的因素,讓這段溫馨而又浪漫的旅程,充滿了變數。一是品行。愛情的長久和結果,是以品行為前提的。有的年輕人不走正道品行不端,談情說愛隨隨便便。剜進籃裡就是菜,不去談什麼愛不愛,二是財富。看看抖音上的故事,許多是朝著錢財談朋友,這個條件不過關根本不去談什麼愛情。
  • 一段旅程,終將與餘生相遇
    所以那個陪伴的人也決定著你的後半生是安然還是痛苦,我不願轟轟烈烈,也不願爭執不休,只願安然自若常伴左右,直到生命的盡頭。這種想法是這樣的,一直存在著,但是現實也殘酷的,有時隨著催促聲的崛起,我也深感無奈,想著或許就是他了吧!隨便將就吧!胳膊擰不過大腿的!事實並非如此相處下來發現兩個世界的人是難以融合的,也不能平衡,就算我想將就,也不能阻止我的小宇宙爆發!
  • 人生是一段從平原走向叢林的旅程
    03 人生是一段從平原走向叢林的旅程>我認為綜藝節目《奇葩說》的選手花希說的一段話很不錯:「人生是一段從平原走向叢林的旅程。「這個時候我的好朋友,他好不容易找到了一條鋪滿玫瑰花瓣的路。」「我怎麼忍心去打擾他呀。」 我們突然和一個親密的朋友保持距離,心裡當然會很失落。可是,成長成為一個成熟而體貼的人,就是要允許那些你在乎的人,他們也能去擁有一段,和你無關的時光。人生這座電梯,來來往往會經過很多人。有人往外出,也有人往裡進。
  • 人生是一段旅程,我們應該如何走這段路?
    人生是一段旅程,有的人選擇走,有的人選擇跑,有的人選擇止步不前。選擇走的人,是因為他知道要踏踏實實走好每一步;選擇跑的人,是因為他急於到達終點;而選擇止步不前的人,他懶得前進,甚至察覺不到自己的狀態。當跑步人遇到了走路的人,跑的人心裡會想:「他走的真慢,沒有我快」。
  • 人生,就是一段在成長中不斷與痛苦和磨難達成和解的旅程
    在好笑之餘突然發現,主人公尼爾的一路遭遇,其實就是一段人生縮影。我們把「回家過聖誕節」比作一個目標,回家的這段路是完成目標我們所要付出的成本。我們預期的成長是尼爾計劃的那段為期兩個小時的飛行,簡單快速無風險。我們可以把這條路稱為簡單模式。
  • 與自己和解的旅程
    實際上每一個人都有能力找到適合自己的最佳路徑,只是常常能量不足,那麼讓我來邀請你參加一段旅程,在這段旅程中你會遇見幾個素昧平生的夥伴,雖然素昧平生但是大家彼此敞開心扉,每一次對話中,一點相信,一點啟發,一點陪伴,幫助你跨越一層層障礙,看到自己最真實的需求,並付諸行動一點點靠近併到達。一段旅程結束,每個人載著滿滿的能量各奔前程,然後彼此相忘於江湖,再見就是機緣。
  • 人生,是一段孤獨的旅程,要學會為自己喝彩!
    人生,是一段孤獨的旅程,陪伴你到最後的只有自己,所以,在人生旅程中,你需要為自己喝彩,常常為自己加油,而不是將希望寄托在別人身上
  • 人生是個還債的旅程
    人生在給予中前行,在溫暖中邁步,因此要把「受人滴水之恩,應以湧泉相報」作為人生的目的,把人生當作還債的旅程。只有及時歸還,才能累積自己的福分,積攢自己的功德,所到之處菩提花開,芬芳滿懷。家人無私地付出,你要用心呵護,竭盡全力照顧好他們,就是維護自己的幸福。
  • 婚姻是一場可遇而不可求的人生旅程!
    婚姻是一場可遇不可求的的人生旅程,在這段人生旅程中,兩個人需要相互尊重和理解,才能共同走完!結婚之後組建了一個溫馨的家庭,這個溫馨的港灣就像一架馬車、一艘小船,而婚姻中的兩個人既是乘客也是駕駛員。要想馬車一路平平安安、小船順風順水,就需要兩個人齊心協力共同努力才行!兩個人的心要擰在一起,勁才能往一處使。
  • 人生本就是場挑戰自我的旅程
    ▼一場帶著挑戰色彩的旅程喬一卡,曾經的雜誌編輯、曾經如廣告狂人中一樣為創作偉大的廣告而奮鬥著。那一天,與平常沒有什麼不同,她卻停下來,走出了平凡日常中的冒險一步,辭職,離開舒適圈,她迎來一場帶著自我挑戰色彩的出走。
  • 生而為人,就是場一個人的旅程
    因為害怕孤獨,所以我們需要陪伴,但卻忘了,生而為人,其實本就是場一個人的旅程。 沒有人可以陪你走到最後,即便是家人。 劉同在書中記錄了奶奶去世,自己回家送奶奶最後一程的這段經歷。 生老病死乃人生常態,是每個人生而就知曉的道理。
  • 人生,是個還債的旅程(必讀)
    作為人生的目的,把人生當作還債的旅程。只有及時歸還,才能累積自己的福分,積攢自己的功德,所到之處菩提花開,芬芳滿懷。家人無私地付出,你要用心呵護,竭盡全力照顧好他們,就是維護自己的幸福。朋友給予的溫暖,你不僅要用心銘記,更要通過行動及時回饋他們的恩情,而不是僅僅停留在感恩這句話上,實際的付出更能體現你的誠意。感恩是情誼的延續,幫助是情誼的鞏固。
  • 人生是一場和自己和解的旅程
    才發現之前發生的一切,就像是一個故事,而主角好像並不是自己,各種情節都是暴風雨般的來過,最終卻都又輕輕的走了,我們總是會從發生過的故事裡學會一些道理,作為下一段旅程的財富。人生沒有跨不過去的坎,時間最終都會給出解決辦法,漸漸地所有經歷過的事情都可以再淡然地講給別人聽。 就像在平地上發現了一個大坑,一開始你總是忘記有一個坑,不停得掉下去,過一段時間它還在哪裡,但你已經學會繞過它了。
  • 生命旅程只有一場,一個人走有點可惜
    哥們的傳奇勵志經歷似乎讓我也看到一絲希望和一線曙光。之前不管跟家人還是朋友,都堅定表現出對未來情感生活的失望乃至絕望。一個人在重慶過了三年,日復一日的單調生活,看似規律和習慣,但心底對一場未知的相遇,和一個異性的渴望,其實從未完全泯滅過。只是因為對那場相遇和那個人,看似無所期待的背後,是十分的珍視和慎重。誰都知道,越是看得重要的東西,你越是裝作毫不在意。
  • 人生,是個還債的旅程(經典必讀)
    作為人生的目的,把人生當作還債的旅程。只有及時歸還,才能累積自己的福分,積攢自己的功德,所到之處菩提花開,芬芳滿懷。家人無私地付出,你要用心呵護,竭盡全力照顧好他們,就是維護自己的幸福。人生是個還債的旅程,獲得溫暖要報以真誠;得到幫助要出手援助;贏得支持要繼續維持;取得指導要時刻銘記;擁有陪伴要緊跟前行
  • 賈平凹:生命是孤獨的旅程
    「我」顯得更加孤獨;「他人」會暗示一種生命是一段陪伴的旅程。 一種是與生俱來的孤獨,你自己創造的。一種是他人帶來的「孤獨中的色彩」。試著想想,你願意進入「我」的無限回憶,還是更願意讓「他人」進入你的世界呢?
  • 人生,是一段孤獨的旅程,要學會為自己喝彩!(深度好文)
    人生,是一段孤獨的旅程,陪伴你到最後的只有自己,所以,在人生旅程中,你需要為自己喝彩,常常為自己加油,而不是將希望寄托在別人身上。為自己喝彩,你必須首先需要認識自己並真正地相信自己、欣賞自己。來看一個小故事:一個人得了重病,處於昏迷狀態,快要死了。突然,他感覺到自己被抬上了天空,站在一個像是法庭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