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談起這個觀點,讓我想到友人講起的一件事。那時友人的女兒在大學城讀大三,同宿舍的一位室友談起了戀愛,對象是大學城的一位小夥子。
這位小夥子是東北人,在大學城開了個自助小火鍋店,連初二也沒有讀完,倆人具體怎麼談的戀愛,沒人透露細節,但女生很快就懷了孕,只好停課休假回家生孩子。其結果如何,友人沒有談,據說現在還懸著。
我很疑惑,都生了孩子了,還沒有結婚成家,算個什麼事啊?那我們認為的純真而又美好的愛情呢?難道這就是我們應該面對的現實嗎?
二
我認為,從相識相會到披嫁衣入洞房,過去俗稱這個階段是「處對象」,而如今卻是我們眼中的「愛情」。
這種定義,與現實社會激烈衝撞之後,它就夾著更多的其他因素,讓愛情有了針對性和可選擇性。
有的說,愛情是一種相互依偎,是付出而不是索取。有的說,愛情是神聖的,又是曲折的,它如一首歌。有的認為,愛情就是100%純情奶糖,它的成份=真心+思念+快樂,有效期=終生,營養=溫馨+幸福+感動等。
所有期待和擁有愛情的人,所期盼的最終結果是「幸福」二字。
三
對於愛情,我想談點歷史,說點典故,想想還是算了,因為史上的詩句太多,名人的愛情故事太具體,有一種「問世間情為何物?直教人生死相許」的滄桑感和滿足感。
歌德說,「青年男子誰個不善鍾情?妙齡女人誰個不善懷春?這是我們人性中的至神至聖。」這讓我們認識到,愛情確實有一種高尚的品質和氣度,有一種直抵人們內心深處的美。
一是品行。愛情的長久和結果,是以品行為前提的。有的年輕人不走正道品行不端,談情說愛隨隨便便。剜進籃裡就是菜,不去談什麼愛不愛,
二是財富。看看抖音上的故事,許多是朝著錢財談朋友,這個條件不過關根本不去談什麼愛情。有的戀愛首先看這個背景,否則連談都不談。
三是交往。亂交往是一種現象,把美好的愛情摻進了雜質。交往的手段不同,語言傳遞的速度不同,讓愛情更加多變。我的一位年輕朋友,還因此上當受騙過,對愛情充滿了恐懼。
四是素質。如同我上述所說,一個大學生和一個初中生,愛情成功的概率有多大?這不能否定,也不能一概而定。古人說,門當戶對。也是有一定道理的,需要因人而異因人而定。
五是更換。頻頻地更換男友女友,會減輕愛情的純度。現在說不行就不行,不行就拉倒,說換就換,已經成為城鄉中的一種普遍現象。這種無所謂的態度,會讓愛情索然無味。
從以上五種變數中,我為年輕人提供了一個「緣在前,心在上,愛在中」思路,為開啟愛情旅程作個參考。
四
先說,緣在前。
俗話說,有緣千裡來相會,無緣對面不相識。愛情其實就是一種緣分。一根紅線,兩段相思,三生緣定。
最近,我參加友人兒子的婚禮,被他們的愛情故事深深打動。孩子們說,他們是在西安旅遊時相識的,屬於一見鍾情式的愛情。你情我願,兩情相悅。春節前,男方把女方送到南方的家,這場疫情就把他們連在一起,成就了一場美好的愛情。
現在不少年輕人認為,愛情就是一場與名利的聯婚賽跑,一味地相信緣分,如天上的白雲漂浮不定,能看清卻抓不住。愛的時候沒有理由,分手的時候卻有數個藉口。愛情常常無視世俗,世俗卻常常檢驗愛情。擁有的時候不知珍惜,失去時方知可貴,這是愛情的通病,也使緣分茫然。
所以,緣分決定著愛情的旅程。不把緣分當作事的年輕人,愛情裡要是摻雜了和它本身無關的算計,那就不是你所想擁有的愛情,起碼不是真正意義上的愛情。
五
二談,心在上。
看撒貝寧主持節目,其中談到愛情的一個環節記憶深刻,他說,愛情對於人們來說,岀身、籍貫、文化、習慣等都不是多重要,但要有一些相通相融的東西是很重要的,那怕是一個會意的眼神,一個示意的微笑。
愛情是需要真實,需要持久的,是我們所知道的最甜也是最苦的東西。保證它長久,又支撐它的,是我們的一顆心,讓真正的愛情不離不棄。
六
三談,愛在中。
愛情,其實就是一種生活,與你愛的人默默牽手走過,系上圍裙為她煲一鍋湯,風起的時候為她理理亂發,有雨的日子拿把傘為她撐起一片晴空。
愛情,其實就是一份思念,出門在外時的一個電話兩份牽掛,可以讓彼此的心在等待的相思中一起回家,可以把似水的柔情化為平安祝福的話。
愛情,其實就是一份慰籍,你渴時的一口水,倦時的一杯茶,委屈時一句噓寒問暖的話,生氣時的一點幽默一朵花,讓你不再睏倦心裡開花。
愛情的歡樂和幸福,雖然甜美無比,也只有美德存在的地方才能生存。現實中,當兩人之間有愛情的時候,是不會考慮到年齡的問題,經濟的條件,相貌的美醜,個子的高矮,等等外在的無關緊要的因素,但一定要考慮到品德這個愛之基,因為它能保證你圓滿完成愛情旅程走向婚姻。
有愛的旅程幸福,缺愛的旅程短暫。
七
再聊幾句,送給年輕的朋友們。
請年輕朋友們相信,時代越發展,社會越進步,愛情的旅程會越清晰,這個普世的哲學之理,告訴我們人間有愛,愛是永恆,除非你自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