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催婚」已經成為了現代年輕人的最大焦慮來源。
中國關工委健體中心曾有逼婚現狀調查報告顯示:25歲到35歲的單身男女被逼婚率高達86%。甚至有3%的青年,還沒到法定結婚年齡,就被父母逼婚了。
到底是應該嫁給愛情,還是嫁給該結婚的年紀。
室友小羅是個25歲的單身女青年,工作穩定,社交圈也很豐富,一直是個獨立且活潑開朗的姑娘,直到某一天深夜,我才發現她也會撕心裂肺的嚎啕大哭。事後,我問她:「你的生活裡還有什麼不開心的嗎?」她說:「其實就是件小事,催婚,網上不都說過來25歲,父母就都會開始催婚嗎,如今我也逃不過這條鐵律。」
「有時候,感覺自己像個貨物,而不是他們的女兒」小羅和我說到。父母和親戚們把小羅的手機隨便的告知了鄰居,媒婆或者適齡對象的家人,導致每天總有陌生號碼來電,詢問小羅是否需要相親,毫無隱私安全可言。
演員杜淳在採訪中說過,只要有三姑六婆來家裡,父母就會提醒他,誰誰生了娃,誰誰孩子都幾歲了,直接跳過催婚變成催生。
陳喬恩的母親也同樣,每次去劇組探班,或遇到與女兒同齡的男生,都會追著問對方怎樣,是否單身。不管是事業有成的明星,還是默默生活的普通人,似乎都逃脫不了被催婚的命運。
「為什麼中國父母喜歡催婚?」
對於這個難題,著名節目主持人孟非,今年說過一段非常霸氣的話:「就閒的唄,沒有自己的生活。」
中老年人退休後閒暇時間多了,需要新寄託,兒女的婚事就成了父母新的焦慮點。在經歷過一段時間的催婚以後,小羅選擇拉黑了父母。
她說每天絞盡腦汁地想怎麼與父母溝通,還要同時面對不知道哪裡的陌生來電,已經消耗了她全部的精力,每天沒法專心工作,也越來越陷入自我懷疑,對於父母也有些不好的情緒,拉黑可能是讓彼此冷靜的最好方式。
而在催婚狀態下的子女一旦妥協,未來婚姻若出現問題,很容易遷怒到自己的父母,造成更大的家庭問題。這個時候,只能真誠地與父母交流自己的婚戀觀,對有催婚焦慮的父母也應進行自我調節,例如培養自己的新愛好或者養只小寵物。
張小嫻說過:一個女人過著怎樣的生活,就會有什麼樣的男人愛上她。你是誰,便會遇見誰。如今小羅已經和父母和解,也和自己和解。現在的她,就算現在單身也無所謂啊,因為努力去做好自己,好好工作,去保養,去旅行,你可以成為任何你想成為的自己。
愛人之前首先要學會愛自己。對於任何一個未婚的人來說: 只有應該結婚的愛情,沒有應該結婚的年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