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從何時開始,催婚成為了很多年輕人的噩夢,「每逢春節被催婚」道出了很多大齡未婚青年的心聲,「父母花式催婚」「租個男友/女友回家過年」更是成為近年的熱門話題。
臺灣學者孫隆基在其著作《中國文化的深層結構》中寫道:「在集體主義文化的中國,一個人是不完整的,他甚至都不能構成存在的社會單元,如沒成過家的單身漢與大齡不婚女、瘋子等等,他們會被排斥在家族體系之外,缺乏話語權,物質利益上也會被忽視,必須結婚生子構成了一個完整家庭,然後這個家庭才會構成一個被尊重的社會單元,而存在於社會與家族體系中。」可見,中國特色的婚戀目的不在戀愛,而在於組建家庭、傳宗接代。在中國的家族體系裡,人與人的差異性不復存在,明確的自我邊界不復存在,有的只是大一統的標準。也就是說,中國人認為自己一定要和別人活得一樣,似乎「不一樣」就意味著「不正常」。中國家長甚至覺得「孩子不正常」就意味著「自己不正常」。
所以,當自家的孩子到了適婚年齡卻還落單,又聽七大姑八大姨說「你們家孩子怎麼還沒結婚、沒生孩子呢」「他家孩子三十好幾了還沒結婚呢,我都抱孫子啦」,主流的中國家長就會感到特別焦慮,並且將這種焦慮傳遞給孩子——「你怎麼還沒結婚、還沒孩子?你知道我在村裡多沒面子嗎?」隨後,孩子們也會感覺到焦慮。有些家長特別喜歡打親情牌,千方百計的想要你儘快走入婚姻,生下孩子。經常會說的應該是這句話:「我要你結婚都是為了你好啊!你以後老了身邊沒個孩子,孤孤單單地老無所依,我怎麼放心走啊」。小編的父母甚至說過:「你要是不結婚沒個孩子,我死不瞑目」不過小編並不是容易妥協的人啊,但是聽到他們這樣說,心裡也確實有些難過。對大多數中國父母而言,幹預子女婚事不僅是一種普通的「習俗」,而且根本就是「政治正確」的一件事。
如果他們超然地表示不幹涉子女婚姻,很有可能會讓自己變成旁人眼中的「異類」。或許你家父母並不想催婚,但七大姑八大姨的熱切和焦慮也會影響他們去關心考慮你的人生大事。殊不知,這種集體無意識的催婚往往會毀了孩子的終身幸福。
去年回了一次湖南老家,組織初中同學弄了一場同學聚會,跟一些人談了很多。有很多被催婚的人,我發現催婚的父母絕少去系統而設身處地地為子女去考慮婚姻問題,其中不乏大量父母尤其是身為女人的母親渴望自己女兒是個有收入五官端正的男人就嫁。父母沒有意識到自己無法對子女婚姻負責,很多結婚後離婚的子女去怨懟父母,子女os「明明我聽你的結婚,但現在離婚你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撇清自己,明明當時你說結婚我百益無害,但你現在卻說全是我的問題」。在戀愛過程中,因為催婚而分手、性情大改的人大有人在。
催婚的事情在中國大陸是常態,但在其他地區真的沒多少這種事兒。我之前有臺灣的同事。曾問過一個女性同事他們那裡結婚是否會催婚。她說他們一般都不會催婚。很多女性三十幾歲了還沒結婚也很常見。我另外一個臺灣同事,她去年國慶小長假還帶著自己的父母家人去了趟日本玩。之前還去了其他國家玩。她現在年齡也是三十幾歲,人很好看,會化濃妝,也會淡妝。周末會去學插花,去戲劇院欣賞歌劇,還去流浪動物之家領養小動物回家照顧。也有美國的同事,他大我一歲,問過他家人對他的婚姻或是愛情有什麼看法沒。他很平靜地跟我說,沒有,他的愛情他家人從不過問。在美國,大家都這樣。家長更注重於享受自己的生活。
真的希望80後90後的父母學會享受自己的老年生活,不要再去過多地插手兒女們的婚姻。如果你希望自己的孩子幸福,那就讓他們隨心而走。你們無端蠻橫地插手可能會導致他們的生活一地雞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