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好孕姐
「你這麼大了,不結婚可怎麼行?」
「你不結婚,我和你爸死了都閉不上眼!」
「婚都結了,不生孩子叫什麼事?」
「不生孩子,我和你爸整夜急得睡不著覺!」
以上對話,出自我表姐和她父母,作為熟悉旁觀者,我幾乎全程見證了表姐被逼婚的全過程:結婚前,老兩口裝抑鬱症,說是為表姐操心的睡不著,急著半夜哭,嚇得表姐隨隨便便就把自己嫁掉了。結了婚,開始催生孩子,不生就繼續哭,說是看不到外孫不放心,然後表姐就從一個女強人變成了老媽子,看得我扼腕嘆息。
我在旁邊看著這一番苦口婆心,心中不覺產生了一個疑問:為何中國父母總喜歡催婚催育?或許因為我在國外長大的緣故,幾乎沒見過外國父母如此熱衷於讓子女繁衍後代(他們一般親自上)。
懷揣著疑問,我去諮詢了相關領域的專家,這才被告知其中暗藏的心機有多深,其中不僅要從中國文化說起,還要講述人性的自私,或許比較長,但看明白了,你會更明白問題所在。
▲發展心理學:中國父母的控制欲
一切還要從控制欲講起,熱播劇《知否》中曾出現過一句話,父母之愛子則為之計深遠。很多人誤會「計深遠」就是催婚催育,其實不然,這放到國外,無非就是幫助孩子在事業上發展和夢想實現,在國內被狹隘概括為催婚催育。
想知道為什麼,那我們就要先從中國父母的行為模式去了解。
不知道大家是否了解過發展心理學,作為解構家庭親子關係中重要的一環,發展心理學曾指出親情關係分為:高響應低要求的 Permissive-寬容型、高響應高要求的 Authoritative-權威型、低響應高要求的 Authoritarian-獨裁型、以及低響應低要求的 Uninvolved-漠視型。
其中,高響應低要求的 Permissive-寬容型被認為是最適合父母和孩子之間感情維繫的方式,聯繫到現實生活中,指的就是父母尊重孩子的獨立性和思想性,不會控制孩子的選擇,他們的位置更傾向於知心友人和共享成長的親人。
然而,中國父母卻並非如此,傳統的中國親情模式更傾向於低響應高要求的 Authoritarian-獨裁型。「低響應」,便是不需要孩子的反應;「高要求」,則是要求孩子達成自己的要求。
看到這,大家應該明白了,為何中國父母會不斷對子女催婚催育,不過是因為習慣了「高要求」,而子女若不能及時達成,就會讓他們產生一種失控感,覺得自己父母的威嚴被挑戰。要知道,Authoritarian型父母是最容易進入Parent Ego State狀態中,在他們的認知中,孩子屬於自己的附屬物,不具備獨立人格。
▲催婚催育下的「小心機」
①養兒方知父母恩
或許作為旁觀者的我太過冷漠,總能看清表姐父母苦口婆心背後的故事。
作為小輩裡最為獨立的孩子,我清楚明白表姐對父母的疏離,後來被逼著結婚生子後,雙方的態度才逐漸和緩。一次聊天,老兩口說了句養兒方知父母恩,我這也才明白,在老一輩的認知中,子女不結婚便不知道為人父母的辛苦,也就不知道他們這些年的辛苦。
所以,催婚催育是為子女「計深遠」,也是為自己「計」,為自己的晚年「計」。
②養兒防老的長遠打算
「你現在三十歲,不結婚沒什麼,但等到你五六十歲呢!到時候誰來伺候我們?」
面對我的疑惑,專家笑著說出了這句話,表明父母思考的更多,其中最常用來要挾子女的一句話便是「老了以後你怎麼辦」,這話聽著關心,其實更多的是父母對自己未來的焦慮。
是子女的未來,更是中國父母的未來,他們老去更快。假設活上八九十歲,倘若子女不婚不育,那將來八十歲的父母身邊就沒了年輕人伺候了。
③中國的倫理精神
父母不說,而撻之流血,不敢疾怨,起敬起孝。
——《禮記內則》
這是出自我國《禮記》中的一篇,中國孩子從小被家國文化所裹挾,習慣了將個人利益放置於集體利益之下,而父母也是成長與這種有毒的環境之中。他們習慣了群體性生活。
中國倫理精神也是如此,習慣將父母與子女捆綁為一體,父母催婚催育不光是為了孩子,更多是為了自己將來做打算,畢竟光子女一代是用不了幾十年的,未來還是要靠年輕人。
【話題討論:你身邊也有類似的長輩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