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頭條看到一個直擊內心的問題,結合身邊的現實故事感覺心裡有一種說不出來的滋味!
問題,父母都走了之後,兄弟姐妹就散了,基本不往來,是真的嗎?
我的見解,這個問題主要因人而異。但目前現實狀況是,兄弟姐妹之間整體情感普遍大不如從前了,這一點絕不是瞎說的。
無論父母在不在,兄弟姐妹的情感已經無可避免地淡薄了,取而代之的都是斤斤計較的利益算計。
兄弟姐妹散不散主要看利益的掌控,情感的珍惜與否了。眼裡看重親情,利益過得去就行不斤斤計較,無論兄弟姐妹來不來往感情都還在,遇事了還可以互相幫忙,想傾訴至少有人聆聽。
若是看重利益不顧兄弟姐妹情分,那麼到頭來還不如陌生人,落到老死不相往來都是正常的事。
雖然現在交通便捷了,可大家的時間安排卻都很忙,根本沒有多餘的時間拿出來走親戚。爸媽輩亦是如此,即使跟兄弟姐妹住在同一個社群裡,平常除了必要的人情世故,需要互相幫忙時才勉強走一趟,其他的時間都沒有相聚串門的理由。
那麼兄弟姐妹之間缺乏走動,真的是因為太忙了沒有時間來往嗎?
要知道,平常大家都有很多的休息時間,想刷視頻玩遊戲時間都是一抓一大把。跟兄弟姐妹減少走動,可能是潛意識裡追求的滿是對 視頻遊戲的快感,親人在用不著時跟這些比起來一點分量都沒有。
這並不是在針對說誰,而是對誰都一樣包括我們自己在內。爸媽談及兄弟姐妹言語中說的都是批評,不滿意的地方,很少有認同或誇讚。長大了的我們提起表兄弟姐妹反映基本跟爸媽差不多。
爸媽跟我們皆如此,在其他兄弟姐妹鄰居之間就可想而知了。大家都是人情感上並沒有什麼不同。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我們眼裡充滿了挑剔,心裡再也裝不下包容。
倘若一個人培養了批評他人的習慣,那麼眼裡很難再用理性看待是非,只會用情緒化挑刺證明自己的觀點。
長此以往保持這種態度,兄弟姐妹之間再好的感情都會被消失殆盡,父母在還有相聚的理由,父母若是不在了情感的樞紐也就斷了。
我的媽媽他們有兄弟姐妹六個,現在經常打電話嘮嘮家常的也只有兩個。平常雖然對哈都忙,但不至於忙到連打個電話的時間都沒有。
對那些不想打電話的,剛開始那幾年,提到打電話總嫌話費貴,找沒什麼可聊的理由不打。後來乾脆以沒時間打為由搪直接塞過去,兄弟姐妹之間從沒時間聊天當中逐漸疏遠。
就是偶爾打個電話也只簡單說幾句,都沒說太多話就匆忙掛斷。因為大家的心思都沒有放在溝通交流上。這還是奶奶在世的情況,不知道將來奶奶去世了結果會變得怎麼樣。
而且更嚴重的是,兄弟姐妹之間發生一點不愉快的事情,長輩都會把不舒服的情緒灌輸給我們一輩,情緒上我們還沒有成家立業就對他人充滿意見。這勢必會進一步拉大兄弟姐妹情感的裂縫,衍生出更多看不慣不想來往的理由。
近在咫尺的街坊鄰居之間的互動也好不到哪裡去。以前還說遠親不如近鄰,現在各自為戰沒有多少互動的鄰居慢慢地都變得陌生起來。
談起跟鄰居之間的關係,大家聊得最多的話題,還是說著對兄弟姐妹同樣不滿的話。過得好的情緒當中帶酸溜溜的羨慕,過得不好的又忍不住冷嘲熱諷。
現在的情感普遍都變成陌生感,無論家人鄰居之間談論家長裡短,說得最多的也是八卦,沒有了以前那種熱情關心的情感。很少有人願意承認他人的優秀。
尤其是近幾年爺爺奶奶輩還健在,很多爸媽輩的兄弟姐妹之間就已經離心離德開始不相來往了。各自心裡都在盤算著自己的如意小算盤,眼裡都是利益相爭比兄弟姐妹情感更重要。
這種態勢在農村演變得更殘酷,因為在農村老去的爺爺奶奶沒有退休金拿,每個月只有幾十塊錢的社保,這些錢對身體不好的老年人來說根本不夠花。
叔嬸的意識裡只有日子不好過,根本沒有心思顧及到爺爺奶奶的需求。這讓爺爺奶奶的老年生活變得更困難。
街坊鄰居裡經常看到,對父母盡孝時不見他身影,從年邁父母那裡算計利益他跑最快的現象出現。兄弟姐妹之間的矛盾因此鬧得就更大了。
拿我的大姑爸爸的親姐姐來說,雖然我們住在同一個社群裡,家庭之間距離相差不算很遠,但我們之間已經超過二十年沒有來往了。
因為在農村,一般嫁出去的女孩,家裡都不會給田地當嫁妝。可是貪心的大姑她不理解這一點,從結婚開始她就一直試圖想跟爺爺奶奶要田地。
田地在靠種地為生的農村,算是家裡最重要的財產。代代都遵循只傳嫡系姓氏繼承人,加上爺爺奶奶輩思想比較封閉,他們普遍都有重男輕女的想法,家裡的田產只留給嫡系延續香火的男孩。
不給嫁出去女孩分田產,還有一個明確的原則;若是不堅守原則嫁出去的每個女孩都分田產,那麼家庭的田地用不了幾代就刮分完了,這讓繼承姓氏的男孩根本無法生存。
所以無論大姑再怎麼吵鬧,爺爺奶奶都恪守原則不打算給她分田地。這讓大姑心裡對爺爺奶奶產生很不滿的情緒。像心病一樣困擾著她對爺爺奶奶埋怨一輩子。
大姑結婚隨後沒幾年爸爸也跟著結了婚,爺爺奶奶就把家裡的田地產一分為二給了爸爸跟二叔。眼看著什麼都撈不到了的大姑坐不住了,把矛頭指向爸媽跟爸媽索要。
爺爺奶奶都不給,爸媽自然也不會讓她稱心如意,至此爸媽跟大姑之間的姐弟情產生了裂縫。
因為爸爸經常需要出去找活幹養家餬口,家裡只剩下媽媽,大姑就把怨氣撒到媽媽身上,年輕的媽媽自然也受不了這窩囊氣;伴隨著爭吵一來二去親人之間產生了老死不相往來的縫隙。
後來等我們長大了,像我們結婚這樣的人生大事大姑都沒有來參加送祝福。
爺爺奶奶那裡得不到理想的田產,大姑一直對爺爺奶奶耿耿於懷。大姑心裡的怨氣,遠遠地超過為人子女該有的孝順。
她不跟我們來往就算了,她連爺爺奶奶她都不想多看幾眼。過去二十年當中,她一年來見爺爺奶奶都沒幾次,年邁的爺爺奶奶從她那裡獲得的物質回報更是寥寥無幾。前幾年爺爺奶奶過生日,大姑都不願意回來參與看望爺爺奶奶。
直到去年爺爺在我們家離世,爺爺去世前幾天她才匆忙來看一眼就走,來我們家裡她都沒跟媽媽說半句話。
大姑看完爺爺回家後,過兩天八十多歲的爺爺去世了。沒想到作為爺爺親生女兒的大姑,卻沒來送爺爺一程,看爺爺最後一眼。
爺爺的整個葬禮,過後按照當地習俗祭奠給爺爺上墳多次,她都沒有出現過一次。仿佛她跟爺爺之間從沒有任何關係一樣。
而且在我們的身邊,和大姑一樣的兄弟姐妹關係還有很多。爺爺奶奶活著時都沒有來往的情感,爺爺奶奶去世了就更沒有必要來往了。
農村裡遺傳著原始的善和惡,善良性格軟弱的總被其他兄弟姐妹數落更是數不勝數。
以上是關於爸媽輩兄弟姐妹之間常見的故事。爸媽輩兄弟姐妹都多,有鬧得水火不相容的,有內心充滿意見表面仍然笑臉相迎的,也有互相幫忙情感很好的。生活很少感覺到孤單感,過得也算是很熱鬧。
到了我們八零九零後這一輩開始,結果跟爸媽輩大不相同了。因為到了我們這一輩輩,親兄弟姐妹最多也就兩個人,除此之外親近一點的只有表兄弟姐妹了。
而爸媽還沒有老,我們就已經迫不及待各奔東西沒有多少感情聯繫了。因為從讀書時候起我們的世界就遇見不同的人,開始為各自到前途努力奮鬥。
偶爾有休息的時間大家都有手機陪伴,結婚後除了在外面偶遇,一年到頭見不了幾次面都是常有的事。
遇到事情想找個人說說心裡話,和平常人一樣打開微信通訊錄才發現沒有幾個人可以說心事,包括親兄弟姐妹也變得跟陌生人一樣無話可說。
兄弟姐妹之間分隔時間長了,內心都默契建立起對彼此缺乏信任感。覺得說多了會被看不起,過不好就沒臉說。因為各自選擇的人生不同,產生的價值觀都不一樣,兄弟姐妹的情感也變得名義上的擺設。
將來爸媽輩不在了,這種形式會更嚴峻徹底把大家分割成兩個世界的人。可能這就是時代的變化吧,每個時代裡都有本本分分安穩求生活的,也有堅持不懈拼搏功成名就的。選擇的路不同,過程自然無法遇到,更不會擁有共同的目標。
兄弟姐妹的起點是親情,過程被利益牽引到不同的世界,建立各自的家庭擁有比兄弟姐妹情更親密的親人。
所以說,面對日漸疏遠的兄弟姐妹情感,我們也用不著耿耿於懷。因為我們的兄弟姐妹情感只在起點,過程就看各自的本領怎麼進行創造了。
歸根結底,不是因為我們的兄弟姐妹之間情感變了。而是我們彼此的價值觀不同了,像爸媽跟大姑鬧到老死不相往來,說到底還是敗給了利益。
倘若看重兄弟姐妹之間的情感,想維護這份難得的親情,那麼只有一種辦法。多包容,不要跟他們發生利益糾葛。從別的渠道提升自己的價值,做到擁有能力顧及幫助其他兄弟姐妹,只有這樣才能保持健康的兄弟姐妹情。
最後想說,「父母在人生尚有來處,父母去人生只剩歸途」!與其糾結兄弟姐妹之間會不會散,不如趁著爸媽健在多孝順他們。做人一輩子不容易,期望我們都能做到無愧於心,無愧於情,無愧於爸媽。
你覺得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