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從母親三年前去世之後,我們兄弟姐妹之間再沒有一次一起相聚過。突然見到這個問題,才意識到這樣一個事實。
母親去世後,大家一般都是有事才相互走動了。也就很少有大家一起相聚的機會了。雖然大家都還相互惦記,但卻很少見面了。
我想,沒有事就不再走動見面是有客觀存在的原因的。兄弟姐妹每個人都成立了家庭,接納了新的家庭成員,形成了每個小家庭的相對獨立的環境。這個時候的關係已經不單純是有血緣關係的兄弟姐妹之間的關係了。每個家庭都有了自己的家庭生態和個性特徵,無論物質上的還是精神上的東西都有了不小的區別。即使想要串門走動,也不像之前那樣無所顧忌了,要考慮一些東西,比如經濟的計較、習慣的適應、性情的妥協等等。
有父母在的話,這些都還可以不怎麼理會,因為主題是父母。可沒有父母的時候,這些就突顯出來了。
是的,父母在的時候,兄弟姐妹相聚是一件很自然的事。父母都健康的日子,父母家就是自己的家,也是每個孩子的家,誰想去就去,想什麼時候去就什麼時候去。矛盾吵鬧都有,但就是像有一種割不斷的東西牽引著回家的方向。過年過節,大家無論在哪裡,從事什麼職業,都要儘量聚到一起。現在想想,那時候大家的想法也是一致的,一是去見父母表達孝心,二是趁此機會大家聚一下見個面。父母在,其實是給大家提供了一個能夠相聚見面的機會和理由。就算是父母生病,也都成了大家相聚和見面的機會。
父親去世得早。後來母親漸漸老了,不能自理了,就輪流在我們各家住。這時候,母親住在誰的家,誰的家就是大家相聚見面的地方。因為母親在那裡,兄弟姐妹中任何人任何時候去到母親居住的那家,也都能夠坦然。但畢竟相比到父母家,隨便的程度大大降低了。因為畢竟這裡是另一個家庭的生活方式。
等母親去世後,每個小家庭的相對獨立性突顯,加之沒有了老人這一大家都必須共同惦記著的核心,兄弟姐妹間各忙各的事,也就少有走動了。
也許,如果應該主動創造相聚的機會,來繼續我們的親情。但再想回到有父母在的那種狀態,也是沒有可能了。
或許這也與整個社會發展的規律相一致。就像樹的生長要分叉一樣,一個家庭也是要隨著時間的流逝,漸漸向各個方向分支伸展的。每個人都會老去,在這個過程中,兄弟姐妹的親情,延伸到兒女輩會淡漠一層,延伸到孫子輩又會淡漠一層,如此下去,出了五伏,也就基本上是鄰人了。
這其實涉及到了人類面對時間的無奈,也只能慨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