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儒王陽明:情緒穩定,是一種修行和能力

2020-09-09 慢節拍的寶藏女孩

你的情緒裡,藏著你的人生。——題記

很久沒有遇到過這樣的情況了,公司新來的一個文員,小姑娘長相甜美,第一印象就令人喜歡。但是共事了一段時間卻發現,這個小姑娘因為沒有工作經驗,做起事情來比較毛躁,而且特別喜歡向別人抱怨。

每天抱怨的內容是和她一起畢業的同齡人考取了律師證或者公務員,而自己卻在普通的公司裡忙碌不堪。小姑娘看得出來心氣兒很高,剛畢業的時候大家的心境都是如此吧。理想生活總是風花雪月,但現實卻是金戈鐵馬。

在這樣的抱怨裡,她的情緒越來越不穩定,有一次竟然因為空調壞了,沒及時修好,忍受不了熱的環境而亂摔東西。

小姑娘最終因為沒能適應工作環境,最終離開了公司。

把脾氣拿出來,那叫本能;把脾氣壓回去,才叫本事。

你有什麼樣的情緒,就有什麼樣的生活。擁有穩定的情緒,才是一個人最好的修養;別讓情緒影響了生活,淪為情緒的奴隸。

大儒王陽明認為情緒是一種能力,是一種可以通過智慧和修養來獲得的能力。

能夠控制好自己情緒的人,不會患得患失,也不會杞人憂天,只會活在當下,做好自己眼前的事情。

王陽明在被貶到貴州龍場時,是他人生最灰暗的時刻,他已經到了山窮水盡的地步。被貶的龍場是個漫步瘴毒之氣的地方,這對於三十多歲,且身體一直不好的王陽明來說,面臨著生死考驗。

不僅受到環境的影響,王陽明還沒有地方可以住,今天住在這個山洞,明天住另外一個山洞,過著衣不蔽體居無定所的生活;這樣有上頓沒下頓的生活,所有的生活來源都需要自己親力親為。

本是一介書生的王陽明,在這樣的環境之下不僅養活了自己,還悟出了「致良知」的道理。

「致良知」在當下的意思就是,在發生事情的時候要遵從自己的內心,不要刻意壓抑情緒,敢於面對事情的發生,與情緒做朋友,才能成為一個情緒穩定的人,實現自我的完善。

王陽明因為能夠靜下心來面對艱苦的生活環境,並始終遵從自己的內心做事,從絕望中尋找希望,活在當下,最終創立了「陽明心學」。

唯有穩定的情緒,知行合一,立足當下,有一顆活在當下的心態便是「致良知」。

情緒穩定的人,是能做到致虛守靜的人。致虛守靜,出自《道德經》,意思是使心靈的虛寂達到極點,使生活安靜堅守不變,它是一種氣質,也是一種修養。

諸葛亮一生崇尚寧靜,追求「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的境界,所以他能在靜中產生極高的智慧和讓人嘆為觀止的奇謀妙略。

情緒穩定的人,淡泊以明志。躁動不安的心被物質世界牽絆住,越是急功近利,越是浮躁不安;倒不如放下欲望,珍惜當下擁有的,回歸純粹的心,細細地品味生活。

「萬物靜觀皆自得,四時佳興與人同。」宋人的詩句總是能給人帶來安靜,在安靜中才能觀照萬物,讓人對生活充滿盎然的興致。

從容穩定,境由心生。永遠保持一顆樂觀、寧靜的心,你的生活總會陽光燦爛,即使偶有風雨,也會在彩虹出現後煙消雲散。

生活裡的明白人,往往都願意心平氣和地接受外界拋來的疑難雜症,他們懂得被情緒支配,是浪費時間的行為,保持情緒穩定,與情緒和諧共處,才是珍惜自己。

與情緒和平共處,是一個人最頂配的修養,把自己修為好了,你的世界就會煥然一新,因為你的境界和心態,已經變得不一樣了。

(作者:慢節拍的寶藏女孩,堅守筆格,執筆寫點滴生活。)

相關焦點

  • 王陽明智慧:情緒穩定,是一個人最大的成熟
    王陽明智慧:情緒穩定,是一個人最大的成熟 當壞情緒湧上心頭時,人就會不受控制,變成一個衝動的「魔鬼」,傷人又傷己。很多人也理直氣壯地認為:「我就是天生脾氣差,就是控制不住自己,能怎麼辦呢?」而在王陽明看來,情緒穩定不是一種天賦,而是一種能力,是一種可以通過智慧和修行來獲得的能力。
  • 穩定的情緒,是最好的修養
    人在情緒上頭的一剎那,是一隻不受控制的野獸,做出的決定,只能傷人傷己。「衝動是魔鬼」,不穩定的情緒是一顆定時炸彈,讓自己和他人苦不堪言。在王陽明看來,穩定的情緒不是天賦,而是一種能力,是一種通過智慧和修行就可以獲得的能力。
  • 情緒穩定,是一個人最好的修養
    當壞情緒湧上心頭時,人就會不受控制,變成一個衝動的「魔鬼」,傷人傷己,特別危險。壞情緒就如同一顆定時炸彈,令人猝不及防,提心弔膽。心學專家王陽明認為情緒穩定不是一種天賦,而是一種能力,是一種可以通過智慧和修行來獲得的能力。
  • 王陽明:磨是世上最好的修行,熬是人生最濃的滋味
    ,並且親手為自己設計搭建了「何陋軒」和「玩易窩」。王陽明的「心學」,時常被我們誤解為是一種空想主義,其實並非如此。比如王陽明曾經一度告誡自己的弟子:「別懸空虛想,要在事上磨練」。為人擔不起大事,經不起磨鍊,也就無法成為一個敢擔當,有能力的人。
  • 感情裡,情緒穩定是一種巨大的能力
    於是,那個脾氣大的人,一臉羞愧與謙卑,訕笑著,諾諾地在「老師」面前,如同一個犯了錯的學生,等待著被「修理」成情緒穩定的「具備自我調節能力」的人。而另一方也滿懷期待地等著對方「改改自己的脾氣」!這類在關係中發生情緒的真相是怎樣的呢?在這個「脾氣大」的人最初還沒有脾氣的時候,某些方面對自身的認同和接納尚未完善,當有一個外力來餵養自己的需求點,並且提供情緒價值來肯定、欣賞和認可自己的時候,這個人會滿足於這份餵養,並且為了得到持續性的餵養,或者為了維護一份尊嚴與虛榮,而試著努力維持被欣賞的特質。
  • 王陽明:熬是人生最濃的滋味,經歷磨練,人生才是一場完整的修行
    王陽明曾經說過:「人須在事上磨練,做功夫,乃有益。若只好靜,遇事便亂,終無長進。」人生在世,每個人的生活都是憂喜參半的,都會有過那麼一段非常難熬的日子。王陽明一再告誡弟子,人生在世,不經過磨練就沒有擔當。人只有在 遭到一些變故和一些挫折之後,保持一顆平常的心,把命運給我們的痛擊或苦楚,當成是磨練我們的心性。
  • 王陽明:最好的修行是斷舍離
    在這個物慾橫流的社會,最好的修行,是斷舍離。 01 、斷絕貪慾王陽明說:「減得一分人慾,便是復得一分天理。何等輕快脫灑,何等簡易!」王陽明所謂減「人慾」,並不是要求我們做一個無欲無求、超凡脫俗的人。而是了解自己的真實需求,不被虛假的欲望所蒙蔽。人有七情六慾,這是天理。
  • 王陽明:一個人不開心的真正原因,智慧不夠!
    但王陽明在生活中一直保持積極樂觀的情緒!王陽明在龍場的時候,跟他去的隨從都相繼病倒,只有他自己安然無恙。王陽明自己說:「我來龍場兩年,也被瘴毒侵害,但是我卻安然無恙,這是因為我始終保持了積極的情緒,樂觀的心態,沒有像其他人一樣悲悲切切,抑鬱哀愁。」現代科學也證明,積極的情緒有助於身體健康。一個人如果快樂,體內就會分泌出一種激素,提升身體狀態。
  • 王陽明:情緒不好,是因為智慧不夠
    今天的科學研究表明樂觀積極的情緒對健康有益。如果一個人快樂,那麼他的身體會分泌一種荷爾蒙,並迅速改善他的狀態;另一方面,如果這個人感到悲傷和沮喪,那麼他的狀態將會越來越糟。 王陽明認為幸福不是天賦,而是能力。這種能力可以通過自己的智慧和實踐獲得。王陽明憑藉自己的智慧,在逆境中保持了愉快的心情,使他得以在這片毒土上生存。
  • 情緒穩定,是成年人的底層能力
    如林徽因所言:「記憶的梗上,誰不有兩三朵娉婷,披著情緒的花。」然而大喜大悲時,稍有不慎,人就容易淪為情緒的奴隸。若想不被情緒左右,就要學會做情緒的主人。可見,憤怒時,最重要的便是穩定情緒。此時爭論,只會激化情緒,越爭越怒,「怒」升級為「大怒」,言行就會受情緒控制,促使人做出一些出格的行為。理智之人,往往會在開始憤怒時,便遏制住自己爭論的衝動,避免情緒的惡化。
  • 在生活中,如何控制自己的情緒?
    在生活中,如何控制自己的情緒?明代大儒,心學的創立者王陽明說過,你控制不好自己的情緒,是因為你的智慧不夠。這話是非常有道理的,王陽明經歷長期的修煉,思考,提出心學理論,自己做出了傑出貢獻,成為三不朽的聖人,他的很多自己,都深得此法,都成就了事業,如徐階,張居正,曾國藩,孫中山,日本的東鄉平八郎,稻盛和夫等人
  • 王陽明:做個內心有光的人
    與這位高中的秀才相似,王陽明能成為一代大儒,良好的心態不可或缺。,一種本真的保持。好心態是一種智慧,就像《菜根譚》中說:「性躁心粗者,一事無成;心和氣平者,百福自集。」內心的光是柔和的,是對自己情緒的控制。做一個內心有光的人,用微笑代替生氣,用努力代替抱怨。當你覺得世界對你不公時,不妨想一想,可能是你做的不夠。
  • 王陽明:心態決定你投入生活的狀態
    與這位高中的秀才相似,王陽明能成為一代大儒,良好的心態不可或缺。「此心光明,亦復何言」,王陽明的這句話大抵是對其一生最準確的總結。一顆充盈而光明的心足以照亮來時的路。王陽明與友人同遊,友人指著巖中花樹問:「如此花樹在深山中自開自落,於我心亦何相關?」王陽明回答說:「你未看此花時,此花與汝同歸於寂;你既來看此花,則此花顏色一時明白起來,便知此花不在你心外。」
  • 一個人真正的成熟,是情緒穩定
    情緒就是心魔,你不控制它,它便吞噬你。 保持情緒穩定,從容而又快樂地過好這一生,是我們最大的能力,亦是我們最大的福氣。日常性的在朋友圈宣洩自己的各種負面情緒,和姑父吵架、生意不好、生活中遭遇的不快……一開始親戚朋友們都還紛紛上前去安慰她,但漸漸的卻都選擇了遠離。
  • 為何自己總是會意識到要控制住自己的想法和情緒,不能脫離掌控?
    為何自己總是會意識到要控制住自己的想法和情緒,不能脫離掌控?這個想法是正確的,從古至今,那些能控制自己的情緒和思維,知進知退的人,幾乎都是了不起的人,如明代大儒王陽明,他的弟子聶豹,徐階,張居正,清朝的曾國藩,現在的周恩來等等。
  • 王陽明:男人如何成大器?能力不是唯一,人生低谷時,記住24個字
    王陽明一生成就斐然,不僅做到了文人的最高志願「立功立言立德」三不朽,還和孔子並稱為「聖人」,而他的一生也不是一帆風順的,王陽明第一次、第二次參加科舉都沒有通過會試,第三次他才考過。王陽明認為人在低谷時,能力不是唯一,只有做到這24字才能走出低谷成就大器。
  • 王陽明:身處泥濘,仍能遙看滿山花開
    王陽明被尊為宋代大儒,更是心學一派的開創者,他雖出自書香門第,但是多次參加會試卻名落孫山。世人嘲笑他,換作常人心理上則會面臨巨大壓力,王陽明則不然,他說:「世人以不得第為恥,我以不得第動心為恥」。言外之意就是,有上榜就有落榜,不用過於在意。如果你過分在意結果,那麼在王陽明看來這才是令人羞恥的。
  • 王陽明:一個人最大的本事,就是能控制自己的情緒,4句話告訴你
    王陽明說,人為了生存,難免要追求一些能使自己感到安全的東西,諸如金錢、名利、地位。不過,有的人是在「良知」的指導下追尋這些,有的人卻只是一門心思地追求外物。如果我們的內心永遠盯著那些外物,必然會累得死去活來。
  • 王陽明:男人慾成大器,能力不是唯一,人生低谷時,修煉好24個字
    王陽明:男人慾成大器,能力不是唯一,人生低谷時,修煉好24個字王陽明是明代「心學」的集大成者,他的智慧和才能在明朝那個時代達到了常人難以企及的頂點。王陽明那神奇莫測的智慧,來源於他的心學思想和躬行踐履的功夫。這24個字便是王陽明提到的12種2字「心學」。
  • 王陽明:決定一個人內心強大的,不是金錢的多少,而是本性的回歸
    王陽明:決定一個人內心強大的,不是金錢的多少,而是本性的回歸在中國歷史上,有這麼一個說法:「立德立功立言」的完人有「兩個半」,王陽明是其中一個,另一個是諸葛亮,還有半個完人是曾國藩。王陽明在日本、新加坡、韓國被視為聖人,尤其是日本人把王的「心學」視為經世治國之學。其智慧值得我們每一個人去學習和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