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媽媽打電話,聽到鄰居老人去世的消息,唏噓不已,老爺子去世6天後,兒子才從大洋彼岸匆匆趕回,面對已經父親開始腐爛的屍體,兒子失聲痛哭,卻永遠不能喚一聲「爸爸」......
老人的老伴已經去世多年,唯一的兒子非常爭氣,一路「打怪升級」,去美國留學後,留在了那裡,娶妻生子,是標準的「別人家的孩子」。
本來兒子打算接父母一起去美國生活,老伴在世時,倆人偶爾會去美國探親,因為不適應國外的生活,所以大部分時間還是在國內居住。老伴去世後,老人就再也不愛去美國了,退休後就一個人在國內生活,倒也自得其樂。
誰知一天在家時,老人心臟病突然發作,因為沒有得到及時救治,所以不幸去世。兒子最開始打電話沒人接,後來總也打不通才發現異常,等到回來時,已經天人永隔。
掛了電話,心裡很不是滋味,想起了「網紅」鄭強校長的一席話:
凡是兒子回不來之處,你買5套房也沒用,我跟你講,兒子跟你還有點感情,等到了孫子輩,房子也保不住,別說房子被賣,清明在地下都得哭,這墳都守不過4代!
這話說得異常殘酷,殘酷到讓人難以接受,卻又是那樣現實。
在以前的鄉土中國,我們是禮俗社會,每個家庭都是一個大家族,社會沒有統一的信仰,所以自古以來,人們傾向於把願望寄托在祖先身上,後輩祭祀祖先是最為莊嚴而重大的事件,以求祖先福蔭子孫。
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祭祀的觀念愈發淡薄,尤其是打拼在外的子女,很少有人會在清明千裡迢迢趕回老家祭拜先祖。年輕人對於老輩的一些傳統看得很開,很多年輕人甚至不知祖墳在哪裡。
有很多優秀的孩子走出國門,在異國他鄉工作和生活,又經歷著洋文化對傳統文化的衝擊,甚至慢慢「忘了本」,所以兒子越有出息,家族越有可能「斷根」,這句話有跡可循,絕不是危言聳聽。
雖然現在年輕人都想得開,但是在中國根深蒂固的觀念裡,只有兒子才能「傳宗接代」,而兒子越有出息,觀念就會越先進,不拘泥於傳統習俗,他們只崇尚科學,甚至會把很多習俗歸類到迷信。
社會的進步,城市化進程的推進,受教育程度越高的人,越容易突破傳統觀念的束縛。以前家庭的族譜非常重要,而現在給孩子取名字很少按照家譜來,甚至,孩子隨母性都已經見怪不怪了,尤其是二胎開放以來,二寶隨媽媽姓的越來越多。
很多高學歷的人群,思想走在時代的前列,選擇丁克的比比皆是,他們崇尚自由、追逐自我價值的實現,不想被孩子束縛,所以就選擇不生,用老話講,也就是「斷根」。「不孝有三,無後為大」的古訓離這批新新人類越來越遠。
通訊和交通工具的發達,讓人們無論身處何地,都可以瞬間聯繫到彼此,哪怕遠隔萬水千山,也能很快地完成「瞬移」。以前信件往來盼望回復的迫切心情,遠離家鄉那濃濃的鄉愁,正在離我們漸行漸遠。
在外拼搏的子女們,越有出息,工作越忙,離家越遠,紮根於遠離家鄉的大城市,雖然回家的路途並不遙遠,但是承受著生活和工作的壓力,回家哪怕很便捷,現實也並不允許。
如果成家立業再有了孩子,新一輪生命輪迴又開始了,回故鄉更是一種奢望,孩子對於家鄉的記憶更加遙遠和模糊。
於是,工作的地方被重新定義為家鄉,而祖祖輩輩紮根的那片故土已然成為他鄉。
寫到這裡,想起了小時候非常喜歡的歌星童安格的那首歌《把根留住》
「擦乾心中的血和淚痕,留住我們的根」, 我們的根,就在家鄉,父母在,人生尚有來處,父母去,人生便只剩歸途,有事兒沒事兒,常回家看看。
你的家鄉,還在你心底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