伸出愛的手,共同克服「婚後沉默症」

2020-10-01 中國青年報

很多人都明白,婚姻生活的平淡並不可怕。但平淡並不代表默默無言,倘若在沉默中埋下隱患,就極可能危及婚姻的根本。

和冷戰不同,婚後沉默症並不是某一段時間內夫妻交流的言語過少,而是一方或雙方在長時間內出現「冷場」。這種冷場也不一定只在男性身上發生,女性同樣有可能發生婚後沉默的現象。其主要原因在於有的人有一種錯誤觀念,認為結婚了就要踏踏實實過日子,談戀愛時的卿卿我我甜言蜜語都不需要了,因此忽略了婚後夫妻感情的交流。其他原因還包括夫妻長期異地,一方或雙方不善表達情感,或是婚姻本身出現了背叛等危機,都有可能使夫妻一方或雙方陷入婚後沉默。

這種沉默不僅離間著夫妻間的情分,更無形地疏離著雙方的心靈,長此以往,對婚姻有著潛在的傷害,可見「婚後沉默症」其實是一種警戒信號。

既然婚後沉默症對婚姻中的雙方都是一種傷害和折磨,那麼,該如何解除婚後沉默症這顆「定時炸彈」呢?

首先,若對方是天性木訥少言,你就不能強求他(她)改變長久養成的個性。但可以通過慢慢疏導、潛移默化來感染、引導對方,使其一點點地改變、開朗起來。也可「扮可憐」,請對方換位思考,利用人的「同理心」,吸引對方打破沉默。

其次,提倡「男女平等」。這不僅是指家庭社會地位的平等,也指處理日常家務瑣事權力共享,若其中一方表現得過於強勢,常常越俎代庖,本該兩個人商量的事,一個人就拍板做決定了,即使對方願意開口也是放空炮,不如不說更省事。可見,即便一方多能幹,也要有意識地「放權」,給對方一個舞臺表演。比如遇事多徵求對方的意見,多問幾個「為什麼」,讓他(她)在無意識間步入你設好的「開金口」的溫柔陷阱。

第三,心懷寬容,共同創造新生活,多創造交流感情的機會,改善家庭生活質量。既要在堅持原則的前提下,適度對對方的錯誤給予原諒,同時,面對對方的失意,多從生活、心理全方位讓他(她)感受到你的愛,用你的熱情主動去打動、感化他(她)。

婚姻不是一段情感的終結。只有雙方不斷地發展和培養感情,平凡的生活才會樂趣無窮。千萬別讓沉默葬送了你美好的婚姻!

(作者系湖南省作家協會會員,心理諮詢師)

來源:中國婦女報

相關焦點

  • 婚後失語症:無話可說的婚姻
    而短片中的夫妻就屬於婚後失語症,這個症狀並不是指一個人,而是指夫妻之間的狀態,往往這種症狀並不會讓人意識到。一般只會認為對方不愛自己了,或者認為驗證了男人一結婚就會變這句話的真理,時間越長,對夫妻關係傷害越大。失語症最明顯的一個現象就是,夫妻之間話語越來越少,哪怕坐在一起,基本不說話,更有甚者聽不見對方跟自己說話。
  • 婚姻失語症:比爭吵更可怕的是,無話可說
    明明以前無話不說,恨不得每分每秒都跟對方分享,但從什麼時候開始,婚姻成了一座沉默的墳墓? 想要離婚,怕別人覺得自己矯情;不想離婚,但兩人沉默的對視時,感受到的痛苦是實實在在的。「我拉著你的手,就像左手握右手,感覺是沒了,但要分開卻很難。」 馮小剛的電影《一聲嘆息》中的臺詞,道出了無數夫妻的現狀。
  • 別讓婚姻,輸給了「沉默」
    夫妻之間有共同興趣尤為重要,有時候一起去做彼此喜歡的事情可以增加愛情的溫度。我們可以試試下面三個方法 1、培養共同愛好培養一樣共同的愛好,例如運動,看書,社交等等。當有了共同愛好,既可以增加感情也可以有話題可聊,拉近彼此的距離。 美國科學研究指出,兩個人一起生活久了,夫妻越來越像對方,因為雙方的生活習慣,飲食結構相同,夫妻面部肌肉得到鍛鍊。笑容和表情逐漸趨於一致,讓原本有差異的兩個外貌看起來也有了相似之處。如果相方的外貌特徵,性格相似,婚後就容易找到共同語言,並且,夫妻一起生活時間越長,感情越好,長得越像對方。
  • 有戀愛恐慌症怎麼辦?戀愛恐慌症的表現
    收錄於話題 #戀愛恐慌症戀愛恐慌症是戀愛過程的一種心態現象,心態活動表現為害怕失去、怕被拒絕和怕失去自由等。戀愛恐慌症的表現  戀愛恐懼症的人往往對婚姻和愛情持有一種消極的態度,想的是如果最終要失去還不如從未得到過,尤其是受過情傷的人更甚。
  • 中年夫妻的婚姻通病「婚後失語症」,怎樣改善冷漠的夫妻關係?
    在我們專業領域,我們把這種情況稱為「婚後失語症」。心理上把這種情況稱為中年危機。指婚後曾經特別親密的夫妻變得陌生起來,成為最「熟悉的陌生人」絕大多數的夫妻會出現「婚後失語症」的原因也很簡單,那就是溝通存在問題。有的夫妻是覺得每天沒有什麼必要交流的東西,該說的都說了,沒話說了所以就不說話了。
  • 如何逃離「恐婚症」?其實很簡單,這幾個步驟不能少
    大概是因為曾經對愛情失望過,大概是沒有準備好去迎接婚姻,只想著一個人瀟灑過日子,害怕自己婚後沒有自由。所以越來越多的人開始恐婚,這對婚姻發展的趨勢造成了一個很大的難題。那麼恐婚症到底是怎麼造成的呢?我想每個人都會有自己不同的處境,但是如果想要克服恐婚症,其實也不難,做到以下幾點就可以。
  • 婚後沉默症:沉默不是金,是毀掉你婚姻的殺手
    伴侶雙方在婚後製造小驚喜的次數基本為零,甚至是溝通的次數和時間都逐步減少。沉默成了現代婚姻最大的殺手!可是明明之前他們關係那麼好,那麼親密,是人人羨慕的一對兒,是什麼讓伴侶慢慢變得沉默?調查研究表明:男人在婚後的沉默,常常表現為,覺得和伴侶溝通是浪費時間;喜歡一個人獨處,遇事不願意和伴侶商量;從不向伴侶低頭;認為取悅伴侶是虛偽、庸俗的表現;在相互溝通時,常常顯得心不在焉。
  • 恐婚症怎麼辦 恐婚女會有什麼樣表現
    她們看待婚姻更多的是看到了結婚典禮當天的喜悅和快樂,和新人們之間的幸福,很少年輕的女孩子們會去想想到婚後的生活瑣碎事情。但是當女人過了二十五歲以後,情況就有所不同了,婚姻對於她們,成了需要解決的問題,而結婚後生活問題也都成了她們需要考慮的事情了,應該說,現在的生活水平是日益提高了,但隨之而來的是更加嚴重的生活壓力。往往會給她們帶來一定的壓力。
  • 今天,我只是想說說你的拖延症
    一個人如果拖延症「病」到骨子裡的時候,你會發現他做任何事情沒有動力也沒有激情。這就是習慣形成性格,性格決定命運的道理。只說道理不給方法,不是我的風格,說了這麼多,重點來了,如何克服拖延症?我們要克服拖延症
  • 女人恐婚症有什麼樣的表現
    現如今的生活當中,很多的女性朋友已經出現了恐婚症的問題,這種恐婚症已經成為了一種十分嚴重的心理疾病,女性在婚姻即將來臨的時候很有可能並沒有準備結婚
  • 楊超越被男粉要求握手,手剛伸出就被助理打斷,誰看到付菁的表情
    面對一路的粉絲擁堵,沒想到過程中居然還有一位男粉在離楊超越很近的時候,伸出了手,要求和楊超越握手。對於常人來說,握手再正常不過了,一種打招呼的方式而言,但明星不行,一是為了女星們的安全著想,而是這種情況下 要是大家都上來握手,豈不就容易造成事故?
  • 如何在與拖延症的戰鬥中佔上風
    然而,不管我們想了多少種辦法,我們卻始終沒法去克服這個毛病。甚至有的人不幸陷入到拖延怪圈中:越想早做,越想做好,就越拖延,越拖延就越自責內疚痛苦,越痛苦就越想克服這個毛病,越想克服這個毛病就越拖延……情況越來越惡化,甚至到無法自拔的地步。《拖延心理學》這本書就對我們生活和工作中種種拖延現象及拖延成癮的成因做了深入的描述和分析,進而幫我們找到一條有效克服拖延症的道路。
  • 愛情中最難抵達、最難被克服的「距離」不是時間,而是「沉默」
    沉默,讓婚姻冰冷至極。昨天收到了一條投稿,是一位28歲的已婚女網友。她新婚不久,丈夫卻變得越來越冷漠,不愛和她說話了。兩人平日在飯桌吃飯的時候,只能聽見吞咽聲、筷子碰碗聲、以及最後吃完了一個沉默著去廚房洗碗,一個躲進書房裡玩手機看書。為此,她很苦惱,覺得丈夫的心根本就不在自己身上了,得不到回應,感受不到愛。她說,她的孩子身體從小就不太好,她日夜操碎了心。而丈夫始終沒有參與進來,每一次孩子生病去醫院,都是她自己時刻守候著。
  • 如何面對「恐男症」?
    匿名用戶@知識星球 提問: 輝哥,我有輕微的恐男症,原因是小時候被男人欺負過,攔在我經常要經過的路口,不讓我通過的那種。
  • 揭秘:男人婚後為何變沉默
    男人喜歡用沉默來珍藏私密。有時,會在緊急情況下編個謊言,有時則會想盡辦法隱瞞些什麼,為了防止她對他的透明控制和監督,他就選擇了沉默。沒有了蛛絲馬跡的追尋,他的世界就可以清靜很多。 揭秘:男人婚後為何變沉默!
  • 習慣拖延怎麼克服,這裡有靠譜的回答
    這往往是拖延症在作怪。所以,想要提升執行力,我們得學會如何克服拖延症,而想要克服拖延症,我們先要了解導致拖延症的原因。斷絕了誘惑,往往就能專注,就能克服拖延。知道原因後,我們想要克服拖延,提升執行力,戰勝拖延症提高執行力能讓你在職場上走的更遠哦~歡迎關注 幫助你利用碎片化時間學習與分享!
  • 恐婚症 | 為什麼他遲遲不願意和你結婚?
    女友多次詢問陳亮,得到的卻是他支支吾吾,不肯透露真實的心聲,為此女友很不開心,認為陳亮不夠愛她,或者正準備和她分手。 陳亮在和好兄弟訴苦時說,自己不是不愛她,也不是玩弄感情,不願對感情負責,而是他嚮往自由、無拘無束的生活。
  • 「失語式婚姻」:沉默比爭吵可怕多了
    前五年為了孩子,一直忍著;後五年,兩人沉默著過日子。最後,她實在受不了無話可說的煎熬,決定離婚。 想要離婚,但要顧慮孩子,還怕別人覺得自己矯情;不想離婚,但兩人沉默著對視,那種痛苦就像針扎一樣。還有個很好的比喻:「溫水煮青蛙」,沒有動力和勇氣跳出去,同時死於這安逸的假象。 沉默這個殺手,太冷了。
  • 這個時代的「厭男症」和「厭女症」
    話題|  這個時代的「厭男症」
  • 「父親缺席症候群」,說的就是那些回家玩手機、不與家庭交流的爸爸
    作者認為,孩子會在4歲左右進入俄狄浦斯階段,與父親形成競爭關係,共同爭奪母親的關心和愛。研究表明,在四歲之前,即俄狄浦斯情結尚未得到強化時期,孩子喜歡父親並形成良好的依戀關係,母子分離就能順利進行。因此,父親是引導孩子離開母親走向更廣闊世界的重要橋梁,如果此時父親缺席,母子分離就會不順利,造成孩子無法自立,一直黏著母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