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5日,香港配音演員、歌手、電影及電視劇演員譚炳文,因肺癌於9月5日去世,享年86歲。
演員、歌手、播音、主持、配音;他或許是香港最多棲的前輩藝人,也是香港業界公認的「配音王」,被譽為無線電視、乃至香港影視界的「配音教父」。
從日本動畫片《阿拉蕾》、《聖鬥士星矢》、《龍珠》,到好萊塢的《星球大戰》、《加勒比海盜》、《蜘蛛俠》。他也是日本演員泉谷茂、濱田晃,韓國演員宋在浩、李德華,包括臺灣演員金超群、美國演員馬龍·白蘭度的常任配音員。離世之前,他以任職44年6個月成為無線電視不連續任職年資最長的配音員。
據悉,他於今年6月因腰痛而進行深入檢查才發現是肺癌並擴散到骨。查出肺癌後,他的心態一直非常樂觀,在積極接受各種電療、化療的同時,還一直希望能多挺些時日。9月4日凌晨,他突然呼吸困難,被家人緊急送醫,經過長時間搶救後,最終還是撒手人寰,在醫院安詳離世。
對於生死,他早已看淡。他說:「要死的時候自然會死,不用太擔心;人生總有一次,最緊要是千萬不要太辛苦。」
「不要太辛苦」是這位86歲仙逝的老人留給世界忠告。
一、肺肺骨轉移發生率10%-15%,患者中位生存期6-10個月
自2010年起,腫瘤已經成為首要死亡原因,肺癌發病率以及死亡率仍居全國眾癌之首。由於發病隱匿,肺癌確診時約有50%為晚期(IV期),骨轉移是主要的血行轉移部位之一。隨著治療方法和技術的進步,晚期肺癌患者的5年生存率逐漸提高,發生骨轉移及骨相關事件(skeletal related events, SREs)的風險亦隨之增高。
骨轉移常預示患者生活質量的下降和生存期的縮短。肺癌骨轉移發生率大約為10%-15%,研究顯示甚至有50%的肺癌患者死後屍解發現有骨轉移。肺癌骨轉移後患者的中位生存時間僅為6個月-10個月,經過治療後1年生存率也僅為40%-50%。肺癌骨轉移的好發部位在脊柱和軀幹骨近端。發生於脊柱者佔50%,股骨佔25%,肋骨和胸骨佔12%。
46%的肺癌骨轉移患者並發SREs。引起SREs的如骨痛、病理性骨折、脊髓壓迫、高鈣血症及相關治療帶來的痛苦等,嚴重影響患者的生活質量。肺癌骨轉移患者一旦發生SREs,將顯著縮短患者生存期,有研究顯示生存時間可縮短一半。若合併嚴重SREs,如高鈣血症、病理性骨折、脊髓壓迫等併發症,患者的生存將進一步縮短 。
二、僅50%肺癌骨轉移有臨床表現:骨痛、病理性骨折、高血鈣症
僅50%肺癌骨轉移患者出現臨床症狀。肺癌骨轉移常伴有嚴重骨痛及SREs,不僅明顯影響患者睡眠、情緒、日常生活能力,而且威脅患者的生存。
骨痛為骨轉移最主要的臨床症狀。隨著腫瘤增大至骨髓腔內壓力>6.67 kPa出現骨痛,且隨病情進展逐漸加重。腫瘤分泌的前列腺素、白介素-1(IL-2)、腫瘤壞死因子(TNF)等疼痛介質及腫瘤侵犯骨膜、神經、軟組織均可導致劇烈疼痛。
病理性骨折常為肺癌骨轉移癌的首發症狀。約1/3患者以骨轉移癌為首發症狀而無原發癌表現。在此前,患者可全無自覺症狀,甚至帶瘤生存數月至數年。高鈣血症是肺癌骨轉移的致死原因之一。肺癌骨轉移晚期還可出現乏力、消瘦、貧血、低熱。
肺癌患者相關心理痛苦主要表現為焦慮、抑鬱、失望及孤獨等。因此,患者心理需求是大量的,如安全感、愛與被愛、理解、自尊等。如果這些需求得不到確認和較好的滿足,就不可能獲得疼痛及其他症狀的緩解。
專家指出,原發肺癌病史的患者出現以下任何情況均可視為骨轉移的高危人群,需進行骨轉移相關檢查:
①骨痛/骨折;
②脊髓或神經受壓症狀;
③鹼性磷酸酶升高;
④高鈣血症。
三、肺癌骨轉移的診斷方法
對懷疑有骨轉移的肺癌患者推薦其進行以下檢查:
1. 放射性核素顯像
ECT與PET/CT是篩查骨轉移的主要手段。目前ECT是骨轉移首選的篩查方法,具有靈敏度高、全身骨組織一次成像不易漏診的優點。PET/CT對於骨轉移的靈敏度、特異度更高,選擇恰當的顯像劑對於骨轉移寡病灶的診斷更為重要。
2. X線
故X線並不作為骨轉移的常規檢查手段,而是常用於對有臨床症狀的部位(如疼痛、病理骨折)或其他影像學檢查(如ECT或MRI)所發現的異常進行補充評估。
3. CT/增強CT
CT較常規X線平片檢測骨轉移瘤的靈敏度高,是對骨轉移的診斷、骨質破壞程度評價較實用的工具。CT對全身骨顯像檢查陽性而X線平片陰性、有局部症狀、疑有骨轉移、MRI禁忌的患者較有價值。
4. MRI檢查
MRI對骨轉移的診斷有較高的敏感性和特異性,可顯示ECT無法顯示的早期骨轉移灶,尤其適用於檢測脊柱的轉移灶,伴有神經症狀的患者。增強MRI有助於顯示更多轉移灶。
5. 骨活組織檢查
病理學診斷是肺癌骨轉移確診的金標準。通常情況下,穿刺活檢不會引起病理性骨折事件的發生。
四、肺癌骨轉移的治療
《肺癌骨轉移診療專家共識》(2019版)指出:
治療肺癌骨轉移的目標是提高生活質量、延長生命、緩解症狀及心理痛苦、預防或延緩病理性骨折等SREs。肺癌出現骨轉移時即為全身性疾病,應採取以全身治療為主的綜合治療方式,包括:肺癌(原發病)的系統治療(化療、分子靶向治療或免疫治療)、放療、手術、止痛、雙膦酸鹽和心理支持治療。)
放射治療是肺癌骨轉移有效的治療方法之一,能夠減輕或消除症狀、改善生活質量、延長生存,還能預防病理性骨折和脊髓壓迫的發生及緩解脊髓壓迫症狀。放射治療包括外照射和放射性核素治療兩類。下面著重介紹體外放射治療:
體外放射治療是肺癌骨轉移姑息性放療的首選方法,對經化療和雙膦酸鹽治療後仍無法緩解的頑固性疼痛、椎體不穩、即將發生病理性骨折和脊髓壓迫症的患者,局部放療可迅速有效地緩解骨破壞和軟組織病變導致的疼痛。對於長骨骨折患者,放療可有效控制疼痛,並有可能促進骨折癒合。
隨著放療技術的發展,立體定向放射治療(SBRT)的出現給肺癌骨轉移患者帶來了新的希望。SBRT可顯著提高患者的局部控制率,並可顯著緩解骨轉移引起的疼痛症狀,給患者帶來更好的生活質量。
體外放射治療適應證:
①有疼痛症狀的骨轉移灶,緩解疼痛及恢復功能;
②選擇性地用於負重部位骨轉移的姑息性放療(如脊柱或股骨轉移);
③骨寡轉移SBRT治療。
常用劑量及分割方法:
①300 cGy/次,共10次;
②400 cGy/次,共6次;
③400 cGy/次,共5次;
④800 cGy/次,單次照射(頑固性疼痛、已發生或即將發生的病理性骨折的患者,推薦劑量為8 Gy/次-10 Gy/次);
⑤對於寡轉移或者形成軟組織腫塊的骨轉移病灶可適當提高放療劑量,包括採用SBRT技術。
單次放療適應症:
①非中線骨轉移;
②行動不便急需解決骨痛的患者。
多次放療適應證:
①因其他治療止痛無效因疼痛需要放療的骨轉移患者;
②有骨折風險患者。對大多數無椎體骨或重要結構骨轉移的初治骨轉移瘤患者,可推薦單次大劑量放療。但再放療和病理性骨折的發生率高於分次放療。推薦單次放療用於活動及搬運困難的晚期肺癌骨轉移患者。
體外放療療效評價:
①疼痛改善程度:
❖ 完全緩解:指疼痛明顯減輕或基本消失,恢復正常活動,基本可以不用止痛藥。
❖ 部分緩解:指疼痛減輕,止痛藥使用明顯減少,因骨轉移所導致的功能障礙部分緩解;
❖ 無效:疼痛略減輕或無明顯緩解,止痛藥物劑量不能減少。
②影像學檢查。
TOMO放射治療系統作為立體定向放射治療設備,是目前先進的腫瘤放療技術的代表。TOMO放療的優勢:
①患者固定穩固且舒適;
②呼吸調控至最小化,呼吸造成的靶區移動減少至最小程度;
③不同影像模式易於切換(MR到4DCT,PET到4DCT等);
④設備對射線的衰減影響減到最小程度,準確計算患者的劑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