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報導,中國香港配音演員、歌手、電影及電視劇演員譚炳文,因肺癌於9月5日上午11點逝世,享年86歲。
譚炳文是TVB資深演員, 也是很多內地港劇迷公認的老戲骨,出演過《我和春天有個約會》《九品芝麻官》及1983年版《射鵰英雄傳》《神鵰俠侶》等影視作品。
他更是香港配音界的始祖人物,16歲開始進入配音界,曾為《藍精靈》《聖鬥士星矢》《龍珠》《水滸傳》《包青天》等影視作品做粵語版配音。2014年獲得終身成就獎,有「配音王」之稱。
譚炳文
雖然86歲了,但是譚炳文一直不言退休,今年5月他才和TVB配音組完成了續約改造,原計劃休整一段時間之後就開始新的工作。結果剛預約不到一個月,就被查出了肺癌晚期。
汪曼玲稱:「他當時因為腰痛正在為是否做手術而煩惱,後來不斷找不同的醫生深入檢查才得知是肺癌並擴散到骨。」
查出肺癌之後,其實譚炳文的心態一直都非常樂觀,在積極接受各種電療、化療的同時,還一直希望能多挺些時日,在今年再搞一次生日聚會,沒想到這一遺願最終未能實現。
昨晚凌晨12時許,譚炳文突然因呼吸困難,被家人緊急送醫。經過長時間的搶救之後,最終還是撒手人寰,在醫院安詳離世。
3個月前確診肺癌,為何9月就離世?這當中的許多細節,其實相當值得深究。
吸菸是肺癌的高危因素,然而譚炳文身為配音演員,由於吸入尼古丁會出現嗓子咳嗽沙啞的情況,因此配音演員一般都是不吸菸的。
我們常常把吸菸和肺癌緊密掛鈎,好像說到肺癌就一定是吸菸惹的禍,而真實情況是,還有很多從未接觸過菸草的女性,由於廚房油煙等因素,同樣是肺癌的高發人群。
很多吸菸的人都不會去早期篩查肺癌,就更別說那些較少接觸菸草的人,這種心理上的不重視或許也是導致肺癌錯過最佳治療的原因之一。
除此之外,還有一個非常常見的誤導因素,導致了譚炳文延誤了肺癌的診斷。
近些年來,譚炳文的身體狀況其實一直不佳,心臟和脊椎都有問題。
除了心臟做過搭橋手術和安裝了心臟起搏器外,尾龍骨的骨刺對他折磨也很大,出入一度要拄拐杖和看護陪同,每周都要做兩次物理治療。
而肺癌骨轉移同樣會導致骨痛,譚炳文極有可能是將肺癌骨轉移導致的骨痛,誤認為是骨刺導致的,從而延誤了及早診斷。但其實,這兩種骨痛並不完全相同。
癌性骨痛的特點是位置固定、疼痛逐漸加重,夜間癌痛更加明顯;胸椎轉移會產生束帶樣疼痛;腰椎轉移常常發生沿下肢外側向足外側的放射性疼痛,在咳嗽和排便等活動時疼痛加重。
因此,特別是老年人,在遇到類似骨質增生或椎間盤脫出的坐骨神經痛時,就應該警惕骨轉移!
近些年來一直在說,靶向治療和以PD-1/PD-L1抑制劑為代表的免疫治療,徹底改變了肺癌的治療結局。譚炳文從發現肺癌到離世僅3個月,似乎是對這一觀點的反駁,其實不然。
吸菸的肺癌患者很多查不出驅動基因,用不上靶向治療,但免疫治療的效果較好。這是因為菸草中的致癌物質在對肺部的正常細胞進行刺激時,導致的突變是多種多樣的。
同一個腫瘤中存在多種突變類型的癌細胞,產生的錯誤蛋白分子類型也就越多,就越容易被人體的免疫系統識別,免疫治療的效果也就越好。
而那些不吸菸的人,患上的肺癌很多是由某一較為突出的驅動基因導致的,這個單一的驅動基因導致了肺癌的發生發展,因此,針對這一個驅動基因的靶向藥就能發揮很好的療效。
譚炳文極有可能屬於後者,但現實是他並未進行靶向治療,而是進行了電療和化療。
電療就不說了,估計是針灸治療的輔助治療,用於止痛。而86歲的老人,在身體本身狀況不佳,有多種基礎疾病的情況下,接受化療並不是明智之舉。
這樣的高齡老人,在接受基因檢測並發現驅動基因陽性的情況下,使用靶向治療完全有可能活更長時間。當然,這些都猜測,具體情況目前不得而知。
除了骨痛,其實還有一症狀預示著譚炳文或許早已患上癌症,那就是體重的變化。
據相關新聞報導,從2019年開始,譚炳文被心臟及脊椎的毛病折磨得瘦了30多斤。這點其實非常可疑。
腫瘤是一個消耗性的疾病,一大症狀就是患者在短時間內迅速消瘦。譚炳文的心臟和脊椎毛病並非2019年才出現,但卻在這一年導致體重迅速下降,這並不符合邏輯。
事實上,醫生在問診時,若面對體重短期內減輕這一症狀,首要排除的病症之一就是腫瘤。忽視了這個最為明顯的徵兆,直到今年5月才診斷,實在可惜。
因為「突發」的呼吸困難,11個小時後,譚炳文未能搶救成功。
據文獻統計,約50%~60%的癌症晚期患者普遍存在呼吸困難,肺癌患者呼吸困難的比例更是高達74%。
目前,癌症患者呼吸困難的病理生理機制尚未完全明確,其可能是由肺癌、合併症(如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以及放化療所引起。
呼吸困難誘發隱私包括肺部感染/肺炎、肺癌組織梗阻、貧血和肺纖維後的肺栓塞、化療藥物和放療等。在肺癌的進展期,呼吸困難的發生常常由多種因素共同引起,並且症狀很難得到有效緩解。
很難確定譚炳文具體是因為何種因素導致了呼吸困難,並且,這種呼吸困難是突發的。可能是化療導致的肺部併發症,可能是感染導致的間質性肺癌,等等。
對於肺癌患者來說,警惕急性呼吸困難的發生,及早做好相關準備非常重要。
目前,臨床上應用多種藥物和措施來緩解肺癌患者的呼吸困難症狀,包括阿片類藥物、抗焦慮藥物、擴張霧化藥物、支氣管藥物和氧療等。
阿片類藥物被認為是緩解腫瘤患者呼吸困難的最佳藥物,其作用原理是降低患者的呼吸運動和氧耗量,從而使得患者得以休息,而不是通過增強呼吸的方式以緩解症狀。經口或腸外途徑給藥都可以,其中嗎啡是最常使用的藥物。
茶鹼類有舒張支氣管 、抗炎、增強膈肌力量、增強低氧呼吸驅動、抵抗低氧呼吸抑制等作用,從而改善患者呼吸困難的症狀,目前廣泛應用於臨床。支氣管擴張劑(如沙丁胺醇)可有效緩解由氣道阻塞引起的呼吸困難。
抗生素的應用能有效控制肺部感染,改善患者呼吸功能。對於合併肺部感染尤其是伴有粒細胞缺乏症的患者,可根據其病情需要應用經驗性抗生素治療,並留取標本進行細菌和真菌培養,根據藥敏結果進行降階梯治療,調整抗生素的應用。
抗焦慮治療在緩解呼吸困難中具有一定的作用。研究表明苯二氮卓類藥物,如安定和蘿拉西泮,產生抗焦慮、鎮靜催眠的作用,可部分緩解由於焦慮所加重呼吸困難患者的症狀。
心理治療能夠一定程度改善患者疲乏、焦慮、抑鬱、悲觀等情緒, 從而降低呼吸困難的程度及發生的頻率,提高生活質量。綜合的呼吸訓練、精力管理、舒緩護理等對緩解呼吸困難症狀也有作用。
胸腔/心包穿刺術能夠在較快的時間內減少胸腔/心包積液量,緩解患者呼吸困難的症狀。提高血紅蛋白治療,改善貧血。糖皮質激素和利尿劑也可有效緩解呼吸困難的症狀。對於終末期的癌症患者,氧療可一定程度緩解呼吸困難的症狀,提升患者生存質量。
在中國,肺癌知識的普及仍然任重道遠。事實上,肺癌依然是中國發病率和死亡率最高的癌症,絕大部分患者在診斷時就已經發生了轉移,導致疾病預後差。
除了菸草控制不足,肺癌的早期篩查不被重視也打一大原因。當出現體表無痛性包塊、體重下降、疼痛、頭暈頭痛或者肢體活動受限、食慾下降、咯血、便血等症狀時,應警惕癌症的可能。早發現,早診斷,早治療!
責任編輯:覓健科普君
封面圖片來源:攝圖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