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皰性疥瘡

2021-01-20 皮科周訊

【新朋友】點擊標題下面藍色字「皮膚科周訊」關注

【老朋友】點擊右上角「...」,轉發或分享此文


上一期病例問答答對者獲獎名單為:

隨波不逐流、楊、Hautarzt Wong、Dr.Pan Bo、吳建華、如果是李白

請以上獲獎者微信回復我們,告知您的聯繫方式,Mediskin小編會及時與您取得聯繫,為您充值話費,感謝您的參與!


上期題目回顧:

有獎病例問答:皰病?疥瘡?

病史摘要:

患兒,男性,4歲,因左掌瘙癢性緊張性大皰伴糜爛1周就診。皮疹特點如圖。

可能的診斷(單選):

A、線狀IgA皮病;B、膿皰瘡;

C、疥瘡;       D、接觸性皮炎

正確答案:C、疥瘡

各選項回答比例統計如下:

下文是該病例的報告。


病例研究:

疥瘡具有如下臨床特徵:包括經典的隧道、結節、以及厚的角化過度的結痂。水皰通常出現在嬰兒及兒童的掌蹠處,而真正的大皰是很罕見的。為了分辨這些,我們把「大皰性疥瘡」定義為,患者有超過5mm的大皰,直接鏡檢或組織學檢查證實具有蟎類、卵、或硬糞塊。通過使用 「疥瘡」,「大皰」和「起皰」關鍵詞搜索,我們於2001年7月檢索了MEDLINE 中自1966年1月1日之後出版的文獻,並選用了經顯微鏡證實的病例作為綜述進行討論。


病例報導

患兒,男性,4歲,體健,瘙癢1周伴左手掌處出現1 - 3cm緊張性大皰和糜爛(圖1)。仔細觀察發現,患處具有5 至7mm的隧道(圖2)。鑑別診斷包括疥瘡、急性過敏性接觸性皮炎、大皰性膿皰瘡、兒童慢性大皰性疾病、單純性大皰表皮鬆解症。隧道處直接鏡檢發現有疥蟎存在(圖3)。給予患者應用5%菊酯乳膏,皮損處完全治癒。


Fig 1. Tense bullae.

圖1. 緊張性大皰。

 Fig 2. Burrow adjacent to erosion.

圖2. 腐爛處附近的遂道。

 

Fig 3. Gravid female mite.

圖3. 懷卵雌蟎。


文獻複習結果:

Table 1. Clinical, laboratory, histologic, immunologic, and treatment data of 19 patients with bullous scabies

表1. MEDLINE檢索入住的19例大皰性疥瘡患者的臨床、實驗室、組織學、免疫學和治療的數據

  


討論:

我們文獻複習發現19名患者都出現了瘙癢性大皰性皮疹。在臨床上需要與類天皰瘡、天皰瘡、節肢動物叮咬反應、急性接觸性皮炎、大皰性膿胞病及大皰性表皮鬆解症相鑑別。大皰性疥瘡的流行病學、組織學和免疫病理學結果與大皰性類天皰瘡相似。一半患者的年齡都超過了60歲。在15例活檢標本中,10例(佔67%)表現出表皮下裂隙伴有不同程度的浸潤,嗜酸性海綿樣水腫,或者二者皆有的特徵。在15例直接免疫螢光檢查中, 5名患者(佔36%)表現為線性C3或者伴有表皮真皮結合處不同的免疫球蛋白相沉積。在8名患者中,有2名(25%)患者血循環免疫球蛋白與基底膜帶結合。在19名患者中,有11名(58%)患者最初被誤診為大皰性類天皰瘡,並應用強的松進行治療。


目前,有幾種學說試圖來解釋大皰的形成機制,包括金黃色葡萄球菌的二重感染,疹反應以及蟎蟲分泌的溶解酶。沒有證據表明為並發大皰性膿皰瘡。所有患者臨床表現均為緊張性大皰。無活檢標本顯示角質層下裂隙,包括感染金黃色葡萄球菌的僅有患者。蟎蟲的疹反應不會表現為在蟎蟲生長相同部位的大皰,該部位的蟎蟲生長已在絕大病例中證實。


Veraldi等人認為,來自蟎的溶解性分泌物可能會改變大皰性類天皰瘡抗原,隨後產生皮膚基底膜帶抗體。這些抗體可能會激活補體並聚集炎症細胞,包括嗜酸性粒細胞以及隨後釋放可能導致表皮下裂隙的酶類。


Scabies has several characteristic presentations including the classic burrow, nodules, and thick hyperkeratotic crusts. Vesicles are frequently present on the palms and soles of infants and children, whereas true bullae are rare. To distinguish these, we arbitrarily defined 「bullous scabies」 as patients with bullae greater than 5 mm and mite, egg, or scybala confirmed on direct microscopy or histology. Using keywords 「scabies,」 「bullous,」 and 「blistering,」 we searched MEDLINE in July 2001 for articles published after January 1,1966 and indexed in MEDLINE as of July 21,2001. Only cases with microscopic confirmation were selected for review.


CASE REPORT

A healthy 4-year-old boy presented with a 1-week history of pruritic, tense, 1- to 3-cm bullae and erosions on the left palm (Fig 1). Closer examination revealed 5- to 7-mm burrows (Fig 2). Differential diagnosis included scabies, acute allergic contact dermatitis, bullous impetigo, chronic bullous disease of childhood, and epidermolysis bullosa simplex. Direct microscopy of a burrow revealed Sarcoptes scabiei (Fig 3). The patient responded to permethrin 5% cream with complete resolution.


DISCUSSION

In our review of the literature, all 19 cases presented with a pruritic bullous eruption. The clinical differential diagnosis includes pemphigoid, pemphigus, arthropod bite reaction, acute contact dermatitis, bullous impetigo, and epidermolysis bullosa.  The epidemiologic, histologic, and immunopathologic findings of bullous scabies mimic bullous pemphigoid. More than half the patients were older than 60 years of age. Of 15 biopsy specimens, 10 (67%) featured a subepidermal split with variable infiltrate, eosinophilic spongiosis, or both. Of 15 direct immunofluorescence studies, 5 (36%) showed linear C3 alone or in combination with various immunoglobulins at the dermoepidermal junction. Of 8 patients, 2 (25%) had circulating IgG binding to the basement membrane zone. Of 19 patients, 11 (58%) were initially given a misdiagnosis of bullous pemphigoid and treated with prednisone. 


There are several theories to explain the mechanism of bullae formation including superinfection with S aureus, id reaction, and secretion of lytic enzymes by the mite. There is no evidence to support concurrent bullous impetigo. All patients presented with tense bullae. None of the biopsy specimens revealed a subcorneal split, including the only patient who grew S aureus. An id reaction to the mite is unlikely as bullae occurred at the same location that mites were demonstrated in most cases.


Veraldi et al has proposed that lytic secretions from the mite could alter bullous pemphigoid antigen with subsequent production of antibasement membrane zone antibodies. These antibodies could activate complement with recruitment of inflammatory cells, including eosinophils and subsequent release of enzymes that would produce a subepidermal split.


本文出自:J AM ACAD DERMATOL

the American Academy of Dermatology, Inc.(2003)



相關焦點

  • 疥瘡的治療
    經典的疥瘡表現為劇烈瘙癢,伴有小的剝脫性紅色丘疹,累及手指、手腕、腋窩、乳暈、腰部、生殖器和臀部(圖2、3)。結痂性疥瘡為少見臨床變型,表現為鱗屑、結痂和皸裂性斑塊,常發生於免疫功能低下人群。圖3. 疥瘡臨床表現疥蟎的根除方式有賴於臨床表現(經典性、結痂性或地方性疥瘡)和患者人群(例如不同年齡階段人群)。
  • 「疥瘡」是什麼皮膚病?得了「疥瘡」應該注意些什麼?
    近幾年,在門診經常是能看到患「疥瘡」的患者,而且多是以聚居的人群為多,例如入住養老機構的老人或工作人員、寄宿學校的學生等,因為「疥瘡」具有傳染性,往往是有一個人出現症狀,就陸續一個宿舍或者一個班裡面的人都出現皮疹症狀,讓人很是頭大。今天我們就來說說「疥瘡」是一種什麼皮膚病,得了「疥瘡」後應該如何處理和注意事項。
  • 疥瘡怎麼治療
    核心提示:人體感染疥蟲後,先出現的症狀就是皮膚瘙癢,而且會在瘙癢部位迅速出現小皮疹、小水皰等,但一般需要經過經20天左右的潛伏期才出現瘙癢及皮疹症狀,那麼疥瘡該如何治療呢?   人體感染疥蟲後,先出現的症狀就是皮膚瘙癢,而且會在瘙癢部位迅速出現小皮疹、小水皰等,但一般需要經過經20天左右的潛伏期才出現瘙癢及皮疹症狀,那麼疥瘡該如何治療呢?  一、疥瘡怎麼治療?  首先一旦確診,應該隔離患者,避免疥瘡傳播給他人。
  • 導致疥瘡的元兇是什麼?
    核心提示:導致疥瘡的元兇是什麼?疥瘡是怎麼形成的?疥瘡是疥蟲感染引起的 ,在現代生活中,疥瘡不多見了,多在衛生條件不好的地方發生,比如衛生條件差的集體宿舍、農村、牧場等,患上疥瘡疾病之後,患者是瘙癢程度往往是非常劇烈的,一般的情況是白天稍輕一些,夜晚就會出現加重的情形,患者往往由於搔抓,導致遍體出現搔痕,甚至是全身血跡斑斑的狀況。
  • 最新「疥瘡診斷標準」來了,國際疥瘡控制聯盟權威發布!
    疥瘡(Scabies)是由疥蟎在人體皮膚表皮層內引起的接觸傳染性皮膚病,目前仍是世界性問題。據估計,全球約1.5億至2億人受到疥瘡的影響。任何年齡、種族和社會經濟階層的人群都易感。2017年,世界衛生組織(WHO)將疥瘡添加到被忽視的熱帶疾病分類中。由於缺乏標準化的診斷方法,疥瘡的臨床和流行病學研究受到限制。
  • 疥瘡是最癢的皮膚病?為什麼瘙癢多發生在晚上?揭開疥瘡真相
    談疥瘡色變,疥瘡是很常見的一種皮膚病,集體宿舍、賓館、學校都是高發人群。歷史上乾隆也曾得疥瘡。
  • 奇癢無比話「疥瘡」
    在皇上生疥瘡的時候,全身奇癢難耐想要用手去抓時,皇后拼力制止,而皇上也是心疼皇后的主兒,就鬧脾氣似的躺在榻上,用自己的手指摳著被子,想像這是自己奇癢難忍的皮膚,也是很可愛了!最後,皇上塗抹了硫磺,疥瘡就被治好了!咦,那疥瘡到底是怎麼回事呢?疥瘡,是疥蟎寄生於人類皮膚所導致的一種傳染性疾病。
  • 說說龜的疥瘡病
    今天收到龜友入澤的私信問龜的疥瘡病該怎麼治療,一想到之前的推文中並沒有介紹龜的疥瘡病,所以今天來系統的說一下龜的疥瘡病。很多龜友對疥瘡病並不是很熟悉,甚至不知道這個病是什麼病,當然,推文中會穿插很多圖片,可以幫助各位龜友深入了解。
  • 一種奇癢的皮膚病,疥瘡
    以前上學時不能理解,進入臨床以後終於知道什麼是「奇癢」,這種癢真的是「奇癢」今天就跟大家介紹一下這個常見皮膚病【 疥瘡 】一、 疥瘡是什麼?疥瘡俗稱「鬧瘡」 「疳瘡」,是由疥蟎在人體皮膚表皮層內引起的接觸性傳染性皮膚病。疥蟲(疥蟎)長什麼樣?
  • NEJM 臨床圖片:疥瘡
    在最新一期 N Engl J Med 上,來自密西西比大學醫學中心的 Brodell 博士等人報告了一例誤診為多種疾病的疥瘡
  • 疥瘡是什麼樣子的,該如何診斷?
    疥瘡是疥蟲傳染造成的皮膚病,會造成劇烈的瘙癢感,還可能會造成疥瘡結節,治療時需要徹底殺滅疥蟲,同時避免再次傳染,一定要到正規皮膚病醫院進行治療,下面來講講疥瘡的症狀和診斷。
  • 【北京兒童醫院皮膚病科普】疥瘡(1)
    疥瘡是一種古老的疾病,在世界各國都有發病,我國早在公元前14世紀就有疥的記載。建國前疥瘡較常流行。
  • 【專家提醒】溼疹久治不愈查查是否長疥瘡
    記者日前從廣州市第一人民醫院獲悉,門診發現有不少疥瘡患者被當作溼疹、皮炎等其他皮膚病誤治,病人久治不愈,苦不堪言。醫生提醒說,患者溼疹、皮炎若久治不愈,排除一些基礎病後,可查一下是否長疥瘡。 驚!
  • 野生鱷龜腐皮疥瘡怎麼辦
    飼養了一段時間圖左的公龜出現了水土不服的現象腐皮,疥瘡,野生鱷龜腐皮怎麼辦,換水的時候還因為要抽調隔板清理髒東西的時候被母佛咬了一口,傷口很大。所以一併處理。用鑷子挖除腐皮部位後。  用尖頭鑷子挑破疥瘡處的表皮,圖為疥瘡與被母龜咬傷部分的縫隙,挑出疥瘡後。在腐皮疥瘡以及被母龜咬傷的部位用雙氧水衝洗後再用自來水衝淨,塗上碘伏後撒上雲南白藥分吸乾傷口出水分,幹養1天左右即可下水。
  • @深圳家長,寶寶身上長了硬疙瘩,小心是疥瘡!
    再後來寶寶的小姨過來幫忙帶寶寶,不到一周,小姨也開始身上瘙癢了…經過多處打聽,寶寶和媽媽、小姨來到深圳市慢性病防治中心皮膚科就診,接診的黃樹宏醫生對小靜的皮膚進行了診治,通過皮膚鏡檢查,醫生診斷為疥瘡,這是一種常見的慢性傳染病。
  • 你癢我也癢的疥瘡,其危害與護理方法要知道!
    皮膚科醫生脫下手套,丟進垃圾桶,對外科醫生說:「這是疥瘡!」一聽到疥瘡這個診斷,外科醫生、護士、護工都忍不住抓了抓頭,再抓了抓身體,面面相覷的說:「你是不是也覺得癢起來了!」沒錯,疥瘡就是有這樣的魔力,常常讓人(尤其是醫護人員)光聽到這個病名就覺得癢了!今天我們就來認識一下疥瘡。
  • 疥瘡是怎麼來的?6個接觸因素,希望你沒有中招
    疥瘡指的是疥蟎侵染皮膚表皮層引起的接觸性傳染性皮膚病。在日常生活中經常可以聽到有人患上了疥瘡,疥瘡並不是什麼很嚴重的病,但是它的蔓延速度很快,對人的身體影響很大。疥瘡大多是與人或物接觸就可以傳染給自己的,所以需要提高警惕。
  • 久治不愈 你可能還不了解 帶你走向疥瘡的世界
    疥瘡是一種由疥蟲引起的慢性接觸性傳染性皮膚病。疥瘡多發生於皮膚細嫩、皺褶處,疥瘡奇癢難忍,傳染性極強,蔓延迅速,常為集體流行。根據疥瘡的發病特點,中醫學中又有「疥瘡」、「蟲疥」、「膿疥」、「溼疥」、「膿窩疥」等名濟南膚康中研皮膚病醫院於主任介紹說。
  • 為什麼疥瘡反覆發作?多是疥蟲沒殺乾淨造成的
    疥瘡是由於疥蟲感染皮膚導致的皮膚病,疥蟲是非常微小的,很容易發生傳染,不容易被徹底殺滅,這就導致了疥瘡容易反覆發作,下面來介紹一下疥瘡的相關知識,幫助大家更好的應對疥瘡。    1、疥瘡是疥蟲感染引起的,疥蟲卵會潛藏在皮下,孵化3-4天後形成幼蟲,這樣周而復始,一般的藥物對皮膚表面的疥蟲都能殺死,但潛藏在皮膚隧道內的成蟲和蟲卵卻很難被殺死。  2、疥蟲可通過人與人的接觸傳染,如同臥一床、相互握手等,容易發生交叉感染。
  • 延禧攻略之"疥瘡是個什麼鬼?"
    剛剛追到第19集,就趕上乾小四皇帝染上了疥瘡,周身紅疹,奇癢無比。疥瘡,這可是皮膚科常見病啊!首先要肯定編劇於正這次的醫學功課做得不錯。治療疥瘡的外用藥思路沒有問題,現代治療疥瘡的常見外用藥中就有10%的硫磺乳膏。可是如此治療卻不見好,最後遊醫葉天士稱皇帝的疥瘡是勞心過度+血痰未清,魏瓔珞在其指導下故意用言語刺激皇帝大怒,吐出淤血得以痊癒。吐淤血治疥瘡這skr神馬操作,我想一眾專業的皮膚科醫生都看不懂了吧……雖說是電視劇而已,不必太走心,但咱們也一起來看看疥瘡到底是個什麼鬼?該如何對付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