鹽田千春(Chiharu Shiota),1972年出生於大阪,工作生活於柏林。「我將來想作為藝術家存在於世,除此之外我不想幹任何事」12歲的鹽田千春便知道自己想要做的事,後進入京都精華大學油畫室學習。1994年大二時,鹽田創作的行為作品《成為繪畫(Becoming Painting)》便是她極力想要擺脫束縛的嘶吼。她用紅色的塗料潑向了自己和身後的畫布,讓自己和畫布在某個視角中融為一體。她通過此方式去表達自己迷茫時候的痛苦,以及對藝術與社會的思考。
1996年從京都精華大學油畫系畢業以後很快她就發現「好像在畫畫這條路已經走到極限,好像畫畫只是畫別人的畫;卻與自己一點關係都沒有」,於是轉向行為藝術。她搬到德國,師從行為藝術之母Marina Abramovic。在97到99年間,鹽田千春主要創作與泥土有關的行為作品,她將自己的身體全部交付與泥土、與泥土互溶。鹽田千春說「我試圖一次次把泥倒在自己的臉上,聽身體呼吸的聲音,以重獲意識,找尋自己真正的使命。對我來說,這是一個儀式。但無論是浸泡在泥水中,還將泥漿倒灑在臉上,其表現形式都還未逃脫早前的《成為繪畫》。直到那一根根連接生命與死亡、記憶與遠方的線的出現。1999年,在作品《與 DNA 的對話》(Dialogue from DNA)裡,鹽田千春開始嘗試以線作為作品的主要構成元素:450隻精心搜集、承載著故事的鞋子,各自被一根紅色的線拴住,又延伸到一個點,遠處望去頗為震撼,那些紅線的另一頭,似乎延伸到神秘的空間又或死亡的境域。其實關於線的使用,在鹽田去德國以前就開始進行了。只是那時,絲線僅僅作為作品中一種繪畫表現的構成元素,讓作品更加可視化。而如今在其作品中,絲線不僅牽連時間與空間,還是藝術家情緒的表達與訴說。作品《陸地之上》在搜集鞋子的同時也將鞋子背後的故事一併呈現鹽田千春覺得:「編織讓我能夠像繪畫中的線條一樣去探索時間和空間。線逐漸累積構成一個面;我創造了無限的空間,逐漸延展,好似形成一個宇宙。」從此,她經常收集人們使用過的物件,作為記憶與生命存在過的模樣放入作品中,像是病床、旅行箱、鑰匙、窗和鞋子等,從這些使用過的物件中尋找時間與記憶的編織,去探尋曾經與未來、並深情地訴說每件物品背後的記憶與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