鹽田千春(Chiharu Shiota)代表日本國參加了今年的威尼斯雙年展,用鎖和紅色的繩子將展廳營造成了一片充滿愛的海洋。看鹽田的作品,可是難為了那些密集恐懼症們,密密麻麻的編織出的日式情境也許多少讓中國觀眾有些距離。
鹽田千春 Chiharu Shiota
鹽田千春1972年出生於大阪,現在工作生活在柏林。1996年從京都精華大學油畫系畢業以後,她搬到德國,師從行為藝術之母阿布拉莫維奇,在裝置、行為、錄像領域展開創作。
鹽田千春的作品多以拉直的眾多根黑線隨機交錯地覆蓋一些物體為主題,猶如《西遊記》裡的盤絲洞,表達現代人混沌、迷茫、無法擺脫、生存於困頓之中的黑暗、壓抑心理。
皮膚的記憶 Memory of Skin
在2001年橫濱雙年展上,作品《皮膚的記憶Memory of Skin》讓她開始在日本和國際上受到廣泛的關注。藝術家的創作通常與童年受到的創傷、記憶有關,Shiota對記憶的使用甚至到了有點偏執的地步。
她小的時候,曾經目睹了鄰居家的一場火災,她至今仍清晰的記得鋼琴在大火裡垮掉的聲音。後來,她開始嘗試把這種對她來說刻骨銘心的記憶轉換成相對安全的可見的形式。她在房間裡拉滿無數密密麻麻的棉線,從地板到天花板到牆,為所有東西作繭,包括燒過的鋼琴。這是她對記憶和遺忘的迷戀。
鹽田千春的作品,也是對亞洲、歐洲文化轉換的一種嘗試。她在紐約第一個個展《At Goff + Rosenthal》上,她燒掉幾十把椅子,然後也給它們纏上無數的線。足足用掉14公裡的棉線。從四面八方織起來的線網構成一個封閉的空間。還冒著糊味的椅子,消失在觀眾的視線中。這只是她所構建的場景的一個例子。它們給觀眾留下深刻的印象:死亡、壓抑、災難的綜合震撼。
鹽田經常被拿來與Eva Hesse比較,但她與Gertrude Goldschmidt更有相似之處——都把「線」作為主要材料。而線之於鹽田,更象是畫布,是二維的空間,用線作畫筆構成的幾何刺繡。
在這個虛偽,無止境的世界,我用『泥土』作為創作的材料。我試圖一次次把泥倒在自己的臉上,以重獲意識,找尋自己真正的使命。對我來說,這是一個儀式。我小時候的玩具娃娃已經變得破爛骯髒,逃脫了與我的關係。她有了自由,但不能呼吸。恐懼,面對生活無法相信任何事物,死亡和現在。在浴室裡我把泥漿澆到頭上,聽身體呼吸的聲音。我想要接觸泥土。
「沉睡間」即在生與死的混沌中這次發表的另一個大作是以床為系列的,這一系列的作品是怎樣誕生的呢?
鹽田:96年我到德國後,在最初的3年中搬了9次家。漸漸地有一種不知道自己在哪裡的感覺。做夢夢見自己在日本,起床時會分不清這裡是德國還是日本。因此,產生了一種很強烈的想法,希望可以加固自己所在的地方。從而開始在自己柏林的家裡編織床。那之後剛好趕上發表作品的機會,就使用了這個創意。
對這一作品你是怎樣考慮的呢?
鹽田:床是人大多數人出生也是死亡的場所。我對這一生死混淆的場所懷有感悟,那裡給我一種不安與混沌的印象。
將人們思念彼此相連的紅線
最初的作品最裡面是被燒毀的家,從那裡伸展出紅色的絲線。塞蒙的詩中有這樣的一節「不管路把我帶到何處,那裡都會有令人懷念的灶火在燃燒。只是我從來不曾感受過什麼是自己的國家、自己的故鄉。」因為當時對詩句懷有同感,便在作品中設置了具有故鄉意味的家。
鞋子裡面既有令人愉快的留言,也有十分沉重的。有婚禮時穿過的鞋,也有去逝的丈夫的鞋子,相對來說遺物相當多。另外,其中還有一位坐輪椅的人,為了重新站起來而買的鞋子,結果還是沒能再行走,因此把用不上的鞋子送到了這裡。這樣一來,仿佛漸漸看到了本應看不見的鞋子的所有者們的存在,藉由眼前的鞋子,感受到了他們強烈的存在感。雖然展出的只有留言條,卻似乎可以看到留言的那個人,我覺得這一部分成了一個很特別的作品。
大概,是……因為我想讓看到自己作品的人能被一瞬間帶到另一個世界。美術雖是視覺的產物,但如果你想將觀眾帶到視覺以外的領域,就要花打量時間。在這一過程的某個時刻,我會突然明白:「這個作品已經完成了啊」。而且,也清楚了自己創作它的意義。
在2015年威尼斯藝術雙年展上,遊客們進入日本館,首先映入眼帘的就是一片紅色填充的天花板和牆壁,讓遊客身臨其境這般豔麗的迷宮。chiharu shiota的「手中的鑰匙」由紗線和5000多把鑰匙組成。
線網將屋頂融入到錯綜複雜又精心製作材料中,形成了起伏感,遊客可以在下方漫步。在充滿鑰匙的紗帷下,整個空間中心的兩艘船穿行其中,觸碰交織材料和金屬網。
這個裝置使用了從全球收集而來的成千上萬把使用過的鑰匙,旨在探索記憶概念。「對於保護我們身邊重要的人和事來說,鑰匙是非常重要而又讓人熟知的。它們激發了我們要去打開門探索另一個未知世界的靈感。
帶著這種想法,在這個裝置中,我們使用了普通市民提供的在他們長期的日常生活中充滿了回憶和記憶的鑰匙。當我在空間中創作時,每個提供鑰匙的人的記憶會首先和我的記憶進行碰撞,這些碰撞的記憶會反過來和來自世界各地參加威尼斯藝術雙年展的人們記憶相結合,讓他們有機會用一種全新的方式更好地理解彼此的感覺。
關於ART DATA LAB
ART DATA LAB 2013年成立於紐約,是一家持續關注來自世界各地青年藝術家的非盈利藝術空間,它將通過展覽、講座,為國內外藝術家提供一個最具活力和交流的信息平臺。
目前位於三裡屯SOHO的空間約40平米,「DATA」譯為綜合性雲數據平臺,旨在將藝術與技術、信息融為一體,使其成為一種活動的視覺藝術文化,從而探索當代藝術的多元創作可能。
首席贊助機構:北京頤提斯國際藝術教育
首席合作媒體: 《VISION》 青年視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