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以為家》:如果你不能好好養我就請別把我帶到這個世界

2020-10-11 Rita電影說

《何以為家》絕對是今年五一檔的一匹黑馬,在觀眾沉溺於漫威宇宙終局之戰的氛圍中,這部現實主義題材的電影獲得了口碑票房的雙豐收。《何以為家》淘票票評分以9.1分的高分與復聯4持平;豆瓣評分以8.9分的高分略勝復聯4。「一個孩子將自己父母告上法庭」這一句話劇情梗概就足夠吸引人了。



個人很喜歡《何以為家》這個片名翻譯。對孩子而言,有父母的地方叫做家,有愛才有家;而影片中的主人公贊恩從小沒有從父母那裡得到過關懷和愛,他不能像其他孩子一樣去學校讀書,而是整日在雜貨店裡做雜役,他的父母甚至都不知道他的出生年月。這樣的家還算什麼家?而離開了這個家,何以為家?



贊恩從小是個乖巧懂事勤快的孩子,他愛他的妹妹們,至少比他的父母更愛她們。他看穿了父母的心思,不想讓年僅十一歲的妹妹嫁給雜貨店老闆。他甚至幫妹妹隱瞞她初次來例假的事情,因為他聽說在這裡窮苦人家的女孩只要來例假就會被送到另一個男人家裡。但終究紙包不住火,妹妹被父母拋棄了。



贊恩因為不滿父母將妹妹強行送去給雜貨店老闆做老婆而離家出走。輾轉了幾個地方的贊恩花光了從家裡帶出來的一丁點錢,沒得吃沒得住,一個人流浪街頭。他扯掉遊樂設施頂端女神的衣服,使她的胸膛裸露,舉手投足間看得出贊恩對母性的疏離。



脫離了原生家庭的贊恩幸而遇到了在遊樂場餐廳打工的哈瑞。哈瑞作為一個非法移民,為了避免被驅逐出境,帶著剛出生的兒子約納斯躲躲藏藏,她自己沒有合法身份,約納斯同樣也是一個身份見不得光的孩子。贊恩在哈瑞家裡照顧約納斯,哈瑞上班供給這兩個孩子吃住,這個三人組成的臨時家庭獲得了短暫的安寧。



哈瑞因身份問題被捕,贊恩獨自拉扯幼小的約納斯。然而撫養一個嬰兒遠比自我謀生難得多,無奈之下的贊恩甚至做起了「毒品飲料」,將其賣到地下場所。在這裡,贊恩賺到過錢,也遭受過凌辱。哈瑞的家也因交不上房租被房東上鎖,贊恩帶著約納斯走投無路。贊恩甚至將約納斯放在街頭(腳用繩子綁住——贊恩的妹妹們在幼時也經常遭受此種對待),他遠遠地看著是否有好心人將他帶走。贊恩想擺脫這樣的生活,也想給約納斯一個安穩的生活。辦假證的老闆說可以幫贊恩偷渡到瑞典,也能夠幫約納斯找到一戶好人家。此時老闆給出的這條路對於眼前一片漆黑的贊恩來說是最好的出路。



回家找身份證明的贊恩發現被迫嫁給雜貨店老闆的妹妹死了(因懷孕流產失血過多而亡,還有重要的一點:她沒有身份證明沒有醫院肯接收),從小與妹妹要好的贊恩一怒之下用刀捅傷了那個男人,贊恩入獄。母親幾次探望贊恩,但贊恩絲毫不領情。母親告訴他上帝帶走一個東西必定會送來一件禮物,妹妹走了,而她又懷孕了。贊恩從小承受著成人世界裡的痛苦和責任,他不想母親生下這個孩子,不想讓這個無辜的生命來到這個世上遭受苦難。



贊恩將父母告上法庭:如果你不能好好養我就請別把我帶到這個世界。



​在法庭上,贊恩的母親哭訴著自己遭受的痛苦,但她似乎從來沒有想過自己的孩子與自己一樣遭受著痛苦。既然她只能給自己的孩子餵水和糖,無法滿足他們正常的生長需求,那她為什麼就從來沒想過不要帶這些孩子來這個世界受苦呢?生孩子是為了減輕家庭的負擔,如同贊恩一樣的長子,可以做雜役照顧弟弟妹妹;而女兒長大了可以送出去給有錢人家,自己能夠得點小錢補貼家用。這樣真的對家庭公平嗎?但這樣真的對孩子不公平!


影片講述的僅僅是現實的縮影,真正的迦百農地區情況更加糟糕。影片的主人公贊恩是真實的敘利亞難民,據導演納迪·拉巴基所言,十二歲的贊恩甚至都不會寫自己的名字,拍攝全靠導演講戲(多數情節都是贊恩的真實經歷)。由於生長環境的影響,贊恩在片場經常吐露髒話。哈瑞的扮演者是非法移民,在拍完被抓的那場戲之後,她在現實生活中被警方帶走;影片中約納斯的父母也是非法移民,在拍攝過程中也因身份問題被警方帶走,劇組照顧了小約納斯整整三個月,經過劇組以及聯合國難民署的協調,最終將三人釋放。



作為兒女,有誰會無緣無故告自己的父母呢?生養都是責任,如果不能讓這個生命健康成長,就不要將他帶到這世間受苦了。小贊恩的經歷戳痛了多少觀眾的心:如果你不能好好養我就請別把我帶到這個世界。

相關焦點

  • 《何以為家》,如果生下了我,那能不能讓我活下去?
    11歲的新娘,12歲的殺人犯,生而不養,養而不育,何以為家?奧斯卡虐心神作由黎巴嫩、法國、美國製作的劇情片《何以為家》,這是一部讓人看了會壓抑沉默的電影,12歲的贊恩將父母告上法庭,控訴自己的父母,為什麼生下了他,卻不養他?
  • 《何以為家》生而不養
    相信大家都看過《何以為家》這部電影,看過之後真的感觸很深,生而不養,那為何要生!賣子女真的狠心嗎。影片講述了一個12歲男孩贊恩,起訴控告自己的父母,原因是父母生下了他,卻沒有能夠好好的撫養他。《何以為家》磨滅人性美好的殘酷世界。生活可以把一個孩子逼到什麼程度?一句為什麼要生我?
  • 《何以為家》:如果溫飽都不能解決,如何談詩和遠方?
    《何以為家》背後不得不說的故事在黎巴嫩底層社會的一個貧窮家庭中,贊恩作為長子被迫工作,家中生活一團糟,可是父母還是要養很多孩子。最終贊恩在律師的支持下起訴他的父母,控告父母生下了他,卻沒有好好撫養他。他們沒有身份,迎接他們來這個人間的家人也沒辦法給他們完整的童年,甚至連生存保障都是時時懸在頭頂的利劍。贊恩救不了被賣掉的妹妹,贊恩救不了無依無靠的尤納斯,贊恩救不了父母的愚昧,贊恩救不了社會的殘酷,贊恩救不了自己......既然無法改變什麼,不能依靠什麼,擁有的都會失去,為什麼我還要出生?為什麼還要生下我?
  • 《何以為家》|無以為家!請停止你無節制的欲望!
    007的交作業的時候,在班裡裡看到一篇《何以為家》的觀影感。在此之前,我大概了解到電影所要講的故事,知道電影中的小男主角所表演的一切,大部分都是取材他的真實經歷。我一直以為這部電影太過揪心,所以一直都沒有勇氣去看完整的影片。
  • 《何以為家》,生而不養是為罪
    生而不養,何以為家?——電影《何以為家》文/小曹今天小曹看了一部電影,叫《何以為家》,原本以為這是印度拍的,因為感覺生活條件很差,而且孩子很多,後來了解是黎巴嫩的難民區。由黎巴嫩女導演娜丁·拉巴基執導的電影《何以為家》上映9天票房超2億元,並以8.9分的評分登頂一周口碑電影排行榜首位。
  • 《何以為家》:為人父母生而不養,養而不育,何處為家?
    整部影片當中,最令人難過的莫過於扎因的爸爸說:我也是這樣出生,這樣長大的,我有什麼錯?扎因的媽媽說:我這一生都是奴隸,你憑什麼批評我?故事中的扎因,出生在有7個兄弟姐妹的家庭環境中,生活並沒有因為孩子的到來有所改變,反而變得愈加貧窮,正如扎因在法庭上的控訴:我希望大人聽我說,我希望無力撫養孩子的人別再生了。
  • 電影《何以為家》,值得一看
    《何以為家》的主線就是贊恩在法庭上控告自己的父母不負責任,讓他生活在地獄裡——贊恩說:「既然你沒有生養他的能力就不要生下來。」「我只記得暴力、侮辱或毆打、鏈子、管子、皮帶,我聽過最溫柔的一句話是『滾,婊子的兒子』『滾,你這個垃圾』。」
  • 《何以為家》真實反映為人父母,卻生而不養.
    「因為我要起訴我的父母。」「為什麼要起訴你的父母?」「因為他們生了我。」今天看了一遍豆瓣評分9.7分一部電影《何以為家》。剛上映的時候,這部電影就獲得了一致好評,當時也很想去影院看的,無奈我是一個不管電影極其精彩,進了影院就會昏昏欲睡的人。今天看完之後,頗有感觸,我覺得越真實的東西越能得到大家的認可,越能引起人們的共鳴吧。
  • 何以為家?我沒有家
    去年4月的黎巴嫩電影《何以為家》曾讓我印象深刻,觀影之後心情無比沉重。這部沒有任何明星,導演甚至需要抵押房產才能繼續拍攝的電影,卻火遍了全球。聖經中這是耶穌開始傳道的地方,是一個亂世,這個含義很符合影片的內容。這部電影講述了一個難民區男孩的故事。影片的開頭是贊恩站在法庭上控告他的父母:「贊恩,你知道你為什麼會被帶到這裡嗎?」「我要起訴我的父母。」「為什麼?」「因為他們生了我。」
  • 何以為家的終極追我
    你所愛的每一個人,你認識的每一個人,你聽說過的每一個人,曾經有過的每一個人,都在它上面度過他們的一生。」就是在這樣的一個地方,戰爭,貧窮,蒙昧,生死,苦難幾乎成了永恆的主題。電影《何以為家》中,12歲左右的男主角贊恩,是一個出生年月不詳、沒有身份證明的小男孩。他頭髮捲曲蓬亂,時常撇著嘴角,眼大無神。
  • 電影《何以為家》有哪些讓你感動的地方?
    我最感動的地方是男主角的努力,果敢,以及愛護弟弟妹妹的愛心。12歲的扎因,在一個搖搖欲墜的混凝土高層建築中長大,他是家裡的長子,為了養活自己和妹妹,他被迫工作,為當地的雜貨商送貨,拖著比自己個子還高的輪車到處奔波,搬運沉重的貨物,還要替父母照顧妹妹生活一團糟。
  • 《何以為家》影評——何以為(wéi)家?何以為(wèi)「家」?
    最後當得知媽媽又懷孕時,贊恩終於「大義滅親」似的在法庭上吶喊:「我要控告我的父母,因為他們生下了我。」「不要讓他們再生孩子。」「青年」贊恩有男子漢的堅韌、責任與擔當,但年幼的他看到的只是父母的無情、粗暴、無能,不能給兄弟姐妹一個溫暖的家。
  • 不想養我就別生我,震撼人心的電影《何以為家》
    《何以為家》是由黎巴嫩、法國、美國製作的劇情片,由黎巴嫩導演娜丁·拉巴基執導,贊恩·阿爾·拉菲亞、約丹諾斯·希費羅聯合主演。該片於2019年4月29日在中國內地上映。又名: 迦百農 / 星仔打官司(港) / 我想有個家(臺) / Cafarnaúm / Capernaum / Capharnaüm。第91屆奧斯卡獎最佳外語片提名,第71屆坎城電影節評審團獎。法庭上,十二歲的男孩贊恩向法官狀告他的親生父母,原因是,他們給了他生命。是什麼樣的經歷讓一個孩子做出如此不可思議的舉動?
  • 《何以為家》:為人父母最大的惡是生而不養
    世界上最可怕的事情,莫過於此吧:天生遭受苦難,卻不知自己為何要遭受苦難。如果沒有能力,就不要生育。在苦難的地方,生存就是最大的罪罰,而罪罰的根源即在人禍,贊恩和弟弟妹妹苦難的根源就在於生而不養的父母。「賜給了你什麼」「我懷孕了。」「你這是在扎我的心。」「我會給她取名薩哈爾。」這成了壓倒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贊恩把父母告上了法庭,於是有了電影開頭的那一幕。而電影中,面對贊恩的控訴,贊恩的父母在法庭上是這麼申辯的:「你有什麼權利批評我,你有我這種處境嗎?」
  • 《何以為家》:人性是自私的,每一秒都是暴擊
    你窮困潦倒、食不果腹,連自己都難以養活,你為什麼要生下我?這個國家戰亂頻發、難民遍地,你為什麼要讓我來到這個充滿苦難的土地上?如果你把我生下來只是為了把我遺棄、虐待、辱罵,那又為什麼要讓我來到這個世上?
  • 奧斯卡提名電影《何以為家》:「我想起訴我父母,因為他們生下了我」
    奧斯卡、金球獎、金棕櫚等多項大獎提名電影《何以為家》站在孩子的角度,對那些從未尊重孩子生命的父母提出了戳心一問。來源丨上官文露讀書會(ID:sgbookclub)編輯丨Pepper如果孩子出生以後註定要受苦,那還要生下這個孩子嗎?如果貧窮是父母虧待子女的原因,這樣的父母值得被原諒嗎?
  • 《何以為家》:如果父母也要持證上崗,我一定不會選擇你
    你的孩子,其實並不是你的孩子,他是生命對自身的渴望而生的子女。他借你而來,卻非因你而來,他與你在一起,卻不屬於你!憤怒交加的扎因持起刀子跑到雜貨店老闆家,於是扎因被關進了未成年監獄。在法庭上,扎因控告自己的父母,責問他們為什麼生下了自己,卻不養自己?一、讓人心死的並不是環境,而是冷卻的人性126分鐘的電影,向我們展示了兩種父母!
  • 演員即角色 比真實還真實的《何以為家》
    目前,《何以為家》已經收穫了超2億票房,越來越多的中國影迷因為口碑而走進影院「痛哭一場」。這部拿到奧斯卡提名的影片雖然最終沒能收穫獎項,但它對非法移民群體各種問題的展示、對父母子女生養話題的反思,直戳觀眾內心,不僅是女影迷們,「男兒有淚不輕彈」在這部電影面前也得認輸。近日,記者通過片方採訪了導演娜丁·拉巴基。
  • 孩子無權選擇父母,電影《何以為家》中的小扎因,選擇了起訴父母
    最近上映的黎巴嫩電影《何以為家》,探討了一個這樣的問題!作為父母,如果連撫養孩子最基本的保障都給不了,還應不應該把他們帶到世上?電影中的小主人公扎因,給出的答案是「NO」。其實這個問題,在中國內地很值得探究。在中國,秉承著「不孝有三,無後為大」的思想,父母懷孕生子的時候,很多人是不會考慮自己是否有能力撫養孩子的。
  • 豆瓣評分9.1《何以為家》:比貧窮更可怕的是生而不養
    文/爽爽子「贊恩,你為什麼要上法庭?」「我要起訴我的父母。」「為什麼要起訴父母?」「因為,他們生了我。」不知道大家對這段話熟不熟悉。這是影片《何以為家》中剛開始時主人公贊恩和法官的一段對話。影片主要講述了一個12歲的男孩贊恩向法庭控告自己的父母,原因是他們給了他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