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以為家》影評——何以為(wéi)家?何以為(wèi)「家」?

2020-12-21 曉曉教育之聲

01何以為(wéi)家?

今天觀看了評分達9.1之高的黎巴嫩電影《何以為家》:法庭上,十二歲的男孩贊恩向法官狀告他的親生父母,原因是,他們給了他生命,他訴求希望法官判決他的父母不要再生孩子。

是什麼樣的經歷讓一個孩子做出如此不可思議的舉動?

故事中,贊恩的父母在無力撫養和教育的狀況下依然不停生育,作為家中的長子贊恩,弱小的肩膀承擔了無數生活的重壓。

當妹妹被強行賣給商販為妻時,贊恩憤怒離家,之後遇到一對沒有合法身份的母子,相互扶持勉強生活。然而生活並沒有眷顧贊恩,重重磨難迫使他做出了令人震驚的舉動……

鏡頭從一片混亂的難民聚居地由遠拉近,到處是破敗不堪、極度貧困、飢餓與頹喪,小孩無知的廝殺打鬧與不良、人們麻木痛苦甚至絕望,沒有身份的難民恐慌不安、孤獨無助,

還有象徵陰暗與罪惡的曲馬多、大麻的如影隨形……雖沒有硝煙、沒有炮火,卻有著比硝煙炮火更沉重的困難,伴隨影片的基調始終是壓抑與嘆息。

所幸正如女導演娜丁·拉巴基「相信電影能改變世界」,正義也許來得有點遲,有點慢,但因為有了贊恩這樣柔軟又尖銳的「青年」(雖然他只有12歲,但我更願謂之為青年),正義終究會來。

他憂鬱的眼神、倔強的語氣、抗爭的身影,從未從世界的視線裡淡出。

何以為家?他弱小的身軀拖著鍋裡的黑人小弟弟,身心疲憊的在大街上徘徊時,「青年」贊恩在儘自己所能給無血緣的弟弟一個飄搖的家;何以為家?

面對妹妹被父母無奈賣給商販,「青年」贊恩聲嘶力竭、捨命相追時,聽說妹妹「沒了」,贊恩發瘋似的提刀狂奔向大街,「我要讓你們知道什麼是沒了」時,「青年」贊恩是多麼想要一個美滿幸福的家啊!

最後當得知媽媽又懷孕時,贊恩終於「大義滅親」似的在法庭上吶喊:「我要控告我的父母,因為他們生下了我。」「不要讓他們再生孩子。」

「青年」贊恩有男子漢的堅韌、責任與擔當,但年幼的他看到的只是父母的無情、粗暴、無能,不能給兄弟姐妹一個溫暖的家。

可放大到時代的視角,黎巴嫩、敘利亞、巴勒斯坦、以色列這些戰火紛飛的國家,流離失所的難民父母們的種種類似贊恩父母的無情舉動,豈止是簡單的「生而不養」呢?

他們沒有身份、沒有地位,沒有安全感,無怪乎法庭上的媽媽對女律師發出了聲聲「咆哮」:「你有什麼資格說我,我也不想我的孩子只能用糖水餵大,我經歷的事情你永遠不會經歷,你以前不會經歷,以後也永遠不會經歷……」

如雷般的拷問,拷問著在場的每一個人,也拷問著世界!

贊恩的父母何以不知道每個孩子都值得被溫柔以待?可何以為家?沒有安定的大家,何來幸福的小家?所幸,通過兒童看現實,絕望中仍散發光芒!

影片結尾定格在小男孩贊恩拍攝護照照片的微笑中,也是影片中他唯一一次直視攝影機的鏡頭。

讓我們相信,世界,總在一點一點的改變,世界總會慢慢的撕下「政客們在監獄敲鑼打鼓『希望你們都好』表演的假面」,被善良、正義、溫情的「青年贊恩們」與代表覺醒與正義的律師法官等人物所裝點,所主宰。

「即使不能改變現狀,至少也可以引起話題和爭議,引發人們思考」:何以為家?

02何以為(wèi)「家」?

21世紀的青年,何以為「家」?最近讀龍應臺的《天長地久》,很有感觸。龍應臺有一支「橫眉冷對千夫指」、寒氣逼人如刀光劍影而又豪情萬丈的筆,她更培養了一雙優秀的兒子。

文中描寫了她和小兒子菲利普出行的一個細節,在巴塞羅南,女人龍應臺為發現一家「設計感強又便宜的女裝店」而欣喜若狂,正當龍在店裡「搶寶」時,兒子飛利普卻「興趣索然」,於是母子倆有了如下對話:

店裡人頭攢動,生意紅火,經過一圈滿掛牛仔褲的架子,他說:「七點九九歐元一條的牛仔褲,媽,你想到廉價的幕後是什麼嗎?生產一條洗白牛仔褲要用掉八千升的水、三公斤的化學物、四百MJ的能量。還有,廉價到這個程度,你可以想像廠商給東莞工人的工資有多低嗎?」

我停下腳步,回頭看他,說:「你不進這種店買衣服?」

「我不,」他說,「凡是便宜得不合理的東西我都不買,因為不合理的便宜代表在你看不見的地方有人被剝削,我不認為我應該支持。」

我停下來,說:「飛,告訴我,難道,你在買任何一個東西之前,都先去了解這個東西的生產鏈履歷,然後才決定買不買?」

「沒那麼道德啦,但是能做就儘量啊,」他輕快地說,「當然不可能每一件東西都去做功課,太累了,但是我覺得要讓這個世界更合理、更公平,是每個人的義務啊。你不覺得嗎?

最後,龍應臺以幽默而又自我嘲諷與思索的筆調寫下了:」我走出賣衣服的店子,可能像一隻剛剛被訓示的老狗,眼睛低垂看著自己弄髒的爪子。」

讀了這段話,有感動,更有震撼與衝擊。現在的我們,奔小康、追中國夢,幸福與美滿在生活的點點滴滴,我們不僅可以在節假日盡情外出遊山玩水,家門口也有了風雨無阻的「公益電影」放映點,有風景旖旎的風光帶、小公園,有共享足球場,讓人驕傲、讓人自豪,讓人幸福感滿滿。

可很多時候,自詡國泰民安的我們是不是也像短視的「老狗」,無度的購置身外之物,隨意浪費美味佳餚,過度開採各種資源,沒有勇氣「斷舍離」……

21世紀的世界,地球村的我們,何以理解「 人類命運共同體」?家是什麼?該何以為(wèi) 「家」?相信世界青年「贊恩們」、「飛利普們」能給我們更好的答案。

作為教育者,我們更要努力當「贊恩」、當「飛利普」,站在更大的格局與視界拷問自我、審視世界、追尋靈魂;不再年輕的我們,又該如何踐行「青春,不在年華,全在心境!」?

我們要深思,教育的功能是什麼? 是讓人的發展充滿了無限可能,是讓人更有尊嚴地活在這個世界上,是為了讓人能擁有更美好幸福的人生。我們,又要怎樣才能培養出更多的「贊恩」與「飛利普」們來為家,為「大家」?

這一切,都值得我們不斷追問,追尋……

相信,電影能改變世界!教育更能改變世界!

相關焦點

  • 《何以為家》生而不養
    相信大家都看過《何以為家》這部電影,看過之後真的感觸很深,生而不養,那為何要生!賣子女真的狠心嗎。影片講述了一個12歲男孩贊恩,起訴控告自己的父母,原因是父母生下了他,卻沒有能夠好好的撫養他。《何以為家》磨滅人性美好的殘酷世界。生活可以把一個孩子逼到什麼程度?一句為什麼要生我?
  • 何以為家影評!
    大家好,今天給大家說的這部電影是何以為家。《何以為家》是由黎巴嫩、法國、美國製作的劇情片,由黎巴嫩導演娜丁·拉巴基執導,贊恩·阿爾·拉菲亞、約丹諾斯·希費羅聯合主演。該片於2019年4月29日在中國內地上映  。該片講述了一個12歲的黎巴嫩男孩扎因悲慘的生活經歷,他控告自己的父母,原因是父母生下了他,卻沒有能夠好好的撫養他。
  • 電影《何以為家》
    電影《何以為家》
  • 在全球獲得極佳口碑的黎巴嫩電影——《何以為家》
    在電影《何以為家》中所有演員本人的個人經歷都與影片角色非常貼近,哪怕是作為背景的群演,都是真實生活在那裡的當地人,因此,影片中所呈現出的藝術與生活之間的真實連續性可以說真實還原了黎巴嫩底層社會的現狀。
  • 觀後感《何以為家》
    據上次《小鞋子》和《蕭紅》以後,綜合自己感興趣的內容,選擇了《何以為家》。《何以為家》的開頭,拴著手銬的扎因被帶上法庭,還有他的父母,理由是:扎因上訴了他的父母,因為他們生了他。香香公主可能是因為她本身就是父母,所以她更能理解父母的難處,而我更十分認可「沒有能力撫養孩子的人不要生!」
  • 《何以為家》?無以為家
    假期是補劇的好時候,今天小編給大家推薦一部2019年4月上映的電影——《何以為家》。這是一個關於社會,關於人性,關於家庭,關於成長的故事。法庭上,十二歲的男孩贊恩向法官狀告他的親生父母,原因是,他們給了他生命!無力撫養卻拼命生育,單薄脆弱的脊骨承擔了讓它畸形的重擔。
  • 《何以為家》豆瓣好於97%的劇情片,讓人吃驚
    《何以為家》讓人吃驚。驚詫之處有兩點,其一為票房,上映8天收穫1.74億人民幣,排片率是國產熱門影片《下一任:前任》的整整兩倍。這些數據讓它成為了五一檔的「黑馬」,僅僅排在「巨無霸」《復仇者聯盟4》之後。
  • 影評:《何以為家》
    《何以為家》是2018上映的一部「邊緣底層視角」的影片,電影採用了一種非常低調的視角,整個電影都讓鏡頭下降到一個孩子的視角高度,鏡頭平行於小男孩的視線,以他的眼光,觀看著外面的世界,因此,電影也帶著我們走進了一個兒童的無所歸依的視覺空間。
  • 《何以為家》:眼淚不是苦難電影的終點,行動才是
    早在去年坎城電影節拉開帷幕之前,黎巴嫩女導演娜丁·拉巴基入圍主競賽的影片《何以為家》就是當屆的大熱門——鮮有一部藝術影片在世界首映之前,就取得了市場上的全面勝利
  • 電影《何以為家》:生存之下,質問生存
    作者:影評叫獸電影《何以為家》自上映以來,口碑爆棚,被譽為「眼淚收割機」。黎巴嫩女導演拉巴基以她獨特的視角和方式,呈現了一個發生在黎巴嫩貧民窟中的敘利亞難民的故事。《何以為家》又名《迦百農》,早在引入國內之前,就於當年年初闖入了奧斯卡最佳外語片提名,電影的質量之高毋庸置疑。這部電影的成功之處在於以下三點:一個是,電影題材選得好,很容易引起共鳴;一個是,電影拍得很真實;還有一個是,男主角扎因的表現很出彩。首先,這部電影的題材選得好,很容易引起共鳴。
  • 《何以為家》成「眼淚收割機」,竟然是因為他?
    2016年,《何以為家》的選角導演看到小贊恩時,他正穿梭於貝魯特(黎巴嫩首都)貧民區的街道送貨。娜丁·拉巴基在《何以為家》拍攝現場指導贊恩正是這份與角色的契合,毫無表演經驗的贊恩·阿爾·拉菲亞在《何以為家》貢獻了感人至深的表演。
  • 《何以為家》,生而不養是為罪
    生而不養,何以為家?——電影《何以為家》文/小曹今天小曹看了一部電影,叫《何以為家》,原本以為這是印度拍的,因為感覺生活條件很差,而且孩子很多,後來了解是黎巴嫩的難民區。由黎巴嫩女導演娜丁·拉巴基執導的電影《何以為家》上映9天票房超2億元,並以8.9分的評分登頂一周口碑電影排行榜首位。
  • 《七號房的禮物》:《何以為家》的另外一種走向
    《七號房的禮物》:《何以為家》的另外一種走向 1905電影網訊 去年,一部來自黎巴嫩的電影《何以為家》以黑馬姿態佔領中國銀幕,片中父母的失職和殘忍引發無數人聲討與思考:做父母的需要門檻嗎
  • 人·人口·人類——《何以為家》的啟示
    兩次點映散場後,我都聽見有觀眾小聲地彼此告誡:咱們這樣多好,珍惜和平、珍惜幸福吧……黎巴嫩電影《何以為家》宣傳海報1《何以為家》講述了一個名叫贊恩的黎巴嫩窮孩子的故事。贊恩出生在一個一貧如洗的多子家庭,自小生長在貝魯特的貧民窟。因為家裡窮,他無法上學,早早地就去雜貨鋪做起了幫工,憑藉瘦小的身軀給人送水送煤氣罐送各類雜貨。
  • 《何以為家》:坎城影星,和被遺忘的敘利亞孩子
    這部講述黎巴嫩貧民窟孩子的故事的電影《何以為家》,自4月29日起在中國內地上映,目前豆瓣評分8.9,貓眼評分9.4。2015年,黎巴嫩導演娜丁·拉巴基在籌備電影《何以為家》(原名《迦百農》)時,在貝魯特的貧民窟找到了贊恩,並選定他出演電影的同名主角。2018年,《何以為家》在第71屆坎城電影節中入圍了金棕櫚獎的評選,獲得了評審團獎,並已在2019年4月29日,在中國內地院線上映。
  • 影評丨《何以為家》,你的平平無奇可能是別人的奢望
    《何以為家》就是這樣一個壓抑、現實的影片。男主贊恩的家庭在難民聚集的社區,一個樓房裡。可房子內部陰暗、狹小,還遠遠不及房子外觀來的漂亮。僅僅12歲的贊恩在阿薩德的雜貨店裡打工。下班時間到的時候,他看到其他孩子坐著彩色的校車,快樂地跑回家。仿佛此刻贊恩跟他們並不是同一個年紀。
  • 《何以為家》被贊催淚 大部分演員均為非專業
    中新網北京4月16日電 15日,黎巴嫩女導演娜丁·拉巴基攜最新催淚大作《何以為家》亮相北京,娜丁·拉巴基以一身中國風服裝驚豔亮相,並用中文宣布電影《何以為家》正式定檔4月29日。《何以為家》導演娜丁·拉巴基身著中式禮服《何以為家》歷時5年創作完成、啟用全新非專業演員陣容,圍繞一位12歲黎巴嫩男孩的艱難成長曆程展開。當天映後,現場觀眾紛紛表示熱淚盈眶、感慨萬千。導演董越坦言自己是「全程在哽咽中」看完了全片,更表示自己自坎城起便一直關注著影片,希望它有朝一日能在國內上映,如今總算如願以償。
  • 《何以為家》;生而為人、何處是家?
    《何以為家》;生而為人、何處是家?電影最後贊恩露出的笑臉,一點都讓我笑不起來,儘管笑的那麼好看。影片結束了,但是悲傷沒有結束,隔著屏幕,那個世界裡的絕望也沒有結束。「我要控告我的父母」「為什麼」「因為他們生了下我」《何以為家》是內地的譯名,電影的原名叫《迦百農》。
  • 天下之大,《何以為家》
    斬獲多項大獎的影片《何以為家》(音譯《迦百農》)將今日全國公映。
  • 電影《何以為家》是如何憑藉「虛實共舞」贏得極好口碑的
    就《何以為家》而言,通過對影片這些詩學原則的分析便能夠看出許多引領和啟示全新電影創作方式的潛在力量,使《何以為家》這樣具有獨特氣質的影片給人耳目一新的文化體驗。 1.但是這一看法放置於《何以為家》的分析時似乎需要進行一些修正,因為敘事者是《何以為家》非常重要的組成要素,強調敘述者是理解影片的一條重要路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