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何以為(wéi)家?
今天觀看了評分達9.1之高的黎巴嫩電影《何以為家》:法庭上,十二歲的男孩贊恩向法官狀告他的親生父母,原因是,他們給了他生命,他訴求希望法官判決他的父母不要再生孩子。
是什麼樣的經歷讓一個孩子做出如此不可思議的舉動?
故事中,贊恩的父母在無力撫養和教育的狀況下依然不停生育,作為家中的長子贊恩,弱小的肩膀承擔了無數生活的重壓。
當妹妹被強行賣給商販為妻時,贊恩憤怒離家,之後遇到一對沒有合法身份的母子,相互扶持勉強生活。然而生活並沒有眷顧贊恩,重重磨難迫使他做出了令人震驚的舉動……
鏡頭從一片混亂的難民聚居地由遠拉近,到處是破敗不堪、極度貧困、飢餓與頹喪,小孩無知的廝殺打鬧與不良、人們麻木痛苦甚至絕望,沒有身份的難民恐慌不安、孤獨無助,
還有象徵陰暗與罪惡的曲馬多、大麻的如影隨形……雖沒有硝煙、沒有炮火,卻有著比硝煙炮火更沉重的困難,伴隨影片的基調始終是壓抑與嘆息。
所幸正如女導演娜丁·拉巴基「相信電影能改變世界」,正義也許來得有點遲,有點慢,但因為有了贊恩這樣柔軟又尖銳的「青年」(雖然他只有12歲,但我更願謂之為青年),正義終究會來。
他憂鬱的眼神、倔強的語氣、抗爭的身影,從未從世界的視線裡淡出。
何以為家?他弱小的身軀拖著鍋裡的黑人小弟弟,身心疲憊的在大街上徘徊時,「青年」贊恩在儘自己所能給無血緣的弟弟一個飄搖的家;何以為家?
面對妹妹被父母無奈賣給商販,「青年」贊恩聲嘶力竭、捨命相追時,聽說妹妹「沒了」,贊恩發瘋似的提刀狂奔向大街,「我要讓你們知道什麼是沒了」時,「青年」贊恩是多麼想要一個美滿幸福的家啊!
最後當得知媽媽又懷孕時,贊恩終於「大義滅親」似的在法庭上吶喊:「我要控告我的父母,因為他們生下了我。」「不要讓他們再生孩子。」
「青年」贊恩有男子漢的堅韌、責任與擔當,但年幼的他看到的只是父母的無情、粗暴、無能,不能給兄弟姐妹一個溫暖的家。
可放大到時代的視角,黎巴嫩、敘利亞、巴勒斯坦、以色列這些戰火紛飛的國家,流離失所的難民父母們的種種類似贊恩父母的無情舉動,豈止是簡單的「生而不養」呢?
他們沒有身份、沒有地位,沒有安全感,無怪乎法庭上的媽媽對女律師發出了聲聲「咆哮」:「你有什麼資格說我,我也不想我的孩子只能用糖水餵大,我經歷的事情你永遠不會經歷,你以前不會經歷,以後也永遠不會經歷……」
如雷般的拷問,拷問著在場的每一個人,也拷問著世界!
贊恩的父母何以不知道每個孩子都值得被溫柔以待?可何以為家?沒有安定的大家,何來幸福的小家?所幸,通過兒童看現實,絕望中仍散發光芒!
影片結尾定格在小男孩贊恩拍攝護照照片的微笑中,也是影片中他唯一一次直視攝影機的鏡頭。
讓我們相信,世界,總在一點一點的改變,世界總會慢慢的撕下「政客們在監獄敲鑼打鼓『希望你們都好』表演的假面」,被善良、正義、溫情的「青年贊恩們」與代表覺醒與正義的律師法官等人物所裝點,所主宰。
「即使不能改變現狀,至少也可以引起話題和爭議,引發人們思考」:何以為家?
02何以為(wèi)「家」?
21世紀的青年,何以為「家」?最近讀龍應臺的《天長地久》,很有感觸。龍應臺有一支「橫眉冷對千夫指」、寒氣逼人如刀光劍影而又豪情萬丈的筆,她更培養了一雙優秀的兒子。
文中描寫了她和小兒子菲利普出行的一個細節,在巴塞羅南,女人龍應臺為發現一家「設計感強又便宜的女裝店」而欣喜若狂,正當龍在店裡「搶寶」時,兒子飛利普卻「興趣索然」,於是母子倆有了如下對話:
店裡人頭攢動,生意紅火,經過一圈滿掛牛仔褲的架子,他說:「七點九九歐元一條的牛仔褲,媽,你想到廉價的幕後是什麼嗎?生產一條洗白牛仔褲要用掉八千升的水、三公斤的化學物、四百MJ的能量。還有,廉價到這個程度,你可以想像廠商給東莞工人的工資有多低嗎?」
我停下腳步,回頭看他,說:「你不進這種店買衣服?」
「我不,」他說,「凡是便宜得不合理的東西我都不買,因為不合理的便宜代表在你看不見的地方有人被剝削,我不認為我應該支持。」
我停下來,說:「飛,告訴我,難道,你在買任何一個東西之前,都先去了解這個東西的生產鏈履歷,然後才決定買不買?」
「沒那麼道德啦,但是能做就儘量啊,」他輕快地說,「當然不可能每一件東西都去做功課,太累了,但是我覺得要讓這個世界更合理、更公平,是每個人的義務啊。你不覺得嗎?
最後,龍應臺以幽默而又自我嘲諷與思索的筆調寫下了:」我走出賣衣服的店子,可能像一隻剛剛被訓示的老狗,眼睛低垂看著自己弄髒的爪子。」
讀了這段話,有感動,更有震撼與衝擊。現在的我們,奔小康、追中國夢,幸福與美滿在生活的點點滴滴,我們不僅可以在節假日盡情外出遊山玩水,家門口也有了風雨無阻的「公益電影」放映點,有風景旖旎的風光帶、小公園,有共享足球場,讓人驕傲、讓人自豪,讓人幸福感滿滿。
可很多時候,自詡國泰民安的我們是不是也像短視的「老狗」,無度的購置身外之物,隨意浪費美味佳餚,過度開採各種資源,沒有勇氣「斷舍離」……
21世紀的世界,地球村的我們,何以理解「 人類命運共同體」?家是什麼?該何以為(wèi) 「家」?相信世界青年「贊恩們」、「飛利普們」能給我們更好的答案。
作為教育者,我們更要努力當「贊恩」、當「飛利普」,站在更大的格局與視界拷問自我、審視世界、追尋靈魂;不再年輕的我們,又該如何踐行「青春,不在年華,全在心境!」?
我們要深思,教育的功能是什麼? 是讓人的發展充滿了無限可能,是讓人更有尊嚴地活在這個世界上,是為了讓人能擁有更美好幸福的人生。我們,又要怎樣才能培養出更多的「贊恩」與「飛利普」們來為家,為「大家」?
這一切,都值得我們不斷追問,追尋……
相信,電影能改變世界!教育更能改變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