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以為家》讓人吃驚。
驚詫之處有兩點,其一為票房,上映8天收穫1.74億人民幣,排片率是國產熱門影片《下一任:前任》的整整兩倍。
這些數據讓它成為了五一檔的「黑馬」,僅僅排在「巨無霸」《復仇者聯盟4》之後。
這不能不讓人吃驚,看看同檔期的國產影片的表現,王家衛監製的《撞死了一隻羊》上映11天票房僅為985萬,張震和廖凡主演的《雪暴》上映7天票房也剛剛過2000萬,即使帶有IP效應的《下一任:前任》上映6天也只有1.02億。
若這些國產的影片難以與《何以為家》形成類比,那麼就同是「奧斯卡系」的影片來說,獲得今年第91屆奧斯卡最佳影片提名、最終斬獲最佳男主角獎的《波西米亞狂想曲》,上映46天票房仍沒到一億。
而去年的第90屆奧斯卡最佳影片《水形物語》,內地的最終票房也是僅為1.05億人民幣。
而《何以為家》還只是僅僅獲得了今年第91屆奧斯卡的最佳外語片提名。
讓人吃驚的還有《何以為家》的口碑。
超過10萬人在豆瓣給他打出了綜合8.9的高分。
這是什麼概念?——好於97%的劇情片!
今年第91屆奧斯卡打敗《何以為家》、獲得最佳外語片即將於5月10日登陸內地的《羅馬》,如今在豆瓣有超過5萬餘人給出綜合8.1分。
即使是斬獲本屆奧斯卡最佳影片獎的《綠皮書》,也是8.9分。
是什麼原因讓內地的觀眾對《何以為家》的口碑如此「慷慨」呢?
是因為《何以為家》不僅顛覆了觀眾們的許多固有認知,還切中了人們心靈裡最柔軟的部分。
「法庭上,十二歲的男孩贊恩(贊恩·阿爾·拉菲亞 飾)向法官狀告他的親生父母,原因是,他們給了他生命。是什麼樣的經歷讓一個孩子做出如此不可思議的舉動?」
這是《何以為家》的劇情簡介,很明顯,這是一個完全可以拿出來作為宣傳電影的噱頭,短短幾十個字,道出的儘是那麼的「不合情理」。
但是,非常有意思的是,這個「噱頭」真的僅僅就只是一個「噱頭」,因為看過電影之後,並沒有多少人去在意這個「贊恩狀告父母」的舉動,也沒有多少人在乎這場官司的結果。
人們在乎的,只有12歲小男孩贊恩的艱難人生:
「贊恩的父母在無力撫養和教育的狀況下依然不停生育,作為家中的長子贊恩,弱小的肩膀承擔了無數生活的重壓。當妹妹被強行賣給商販為妻時,贊恩憤怒離家,之後遇到一對沒有合法身份的母子,相互扶持勉強生活,但是,生活還是沒有眷顧到可憐的贊恩、、、、、、「
即使這是一個明顯被「誇大」的故事,編劇人為的假設了一種最極致的「生命不能承受之重」,把所有的「最悲慘」都集中到了贊恩的身上;
即使影片的導演娜丁·拉巴基,從母性的角度,極度的詮釋和渲染了「孩子的無助和可憐」;
但是,觀眾還是無法「跳出電影」,還是願意去相信那一切,並「感同身受」那一切,從而願意承認,電影深深打動了自己。
為什麼呢?對於不同的觀眾人群有不同的原因。
對於當今電影院的「生力軍」——年輕人們來說,他們幾乎都是獨生子女,據網上收集的公開資料顯示,如今的獨生子女大約為2億人左右。
而這些年輕人們,作為獨生子女,不僅有爸爸媽媽,大多還有爺爺奶奶、姥爺姥姥呵護著,幾乎一切都有人幫著擋風遮雨,對於他們的童年,都是只管快樂的無憂無慮。
所以,即使《何以為家》只是一部「被藝術化」的生活電影,但是12歲小男孩贊恩,小小年紀不僅要承擔家庭的重任,最後還淪落為孤苦無依的流浪兒,那種完全無助的艱難和絕望,都會讓年輕的觀眾們看得膽戰心驚,畢竟那種境況,是他們完全無法想像得到的。
所以,他們被震撼了,也許也下意識的對比了一下贊恩和自己的童年,於是,贊恩的那份堅強和獨立,或許也僅僅是贊恩那最後扣人心弦的一笑,都值得年輕的觀眾們給予極高的評價。
而對於已經為人父為人母的觀眾來說,看完《何以為家》之後感受就更深了,不是說給孩子榮華富貴才是「好父母」,而是把孩子生下來之後,就要盡到父母應盡的責任,「一人吃飽,全家不餓」的那種擔當,往往正是一個家庭的幸福模樣。
還有一個特殊的觀眾人群,就是那些留守兒童的父母們,估計看《何以為家》的感受都是心如刀割,因為不說給孩子們擋風遮雨,連最基本的陪伴都沒辦法做到,看著贊恩的遭遇,想想自己遠在老家的孩子,誰能忍得住不感慨萬千呢?
不管你是「高居廟堂」,還是泥濘在草野,孩子都永遠是每個人的軟肋,所以,關於孩子苦難的故事,總是最能牽動人們柔軟的心窩。
《何以為家》就是這樣的一部電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