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以為家》成「眼淚收割機」,竟然是因為他?

2021-01-07 1905電影網

《何以為家》劇照


1905電影網專稿 12歲的男孩贊恩不願回家。作為家中的長子,他要打多份工養活弟弟妹妹,他要忍受父母的謾罵與毆打,他看著妹妹被強行賣給商販卻無能為力。他不識字,他沒有合法身份,他沒有未來。


贊恩和他的弟弟妹妹們


這是黎巴嫩電影《何以為家》的故事,也大多是贊恩的扮演者贊恩·阿爾·拉菲亞自己的故事。2016年,《何以為家》的選角導演看到小贊恩時,他正穿梭於貝魯特(黎巴嫩首都)貧民區的街道送貨。


贊恩與角色融為一體


身為居住在貝魯特數千名敘利亞難民之一,12歲的贊恩在四年前跟隨家人來到黎巴嫩,在家中四個孩子中排行老二,靠乞討和偷竊為生,沒有接受任何教育,不會寫自己的名字。選角導演在小贊恩身上感受到導演娜丁·拉巴基想要的氣質——一種詹姆斯·迪恩式的激情。


詹姆斯·迪恩


「他就是魔法。」 娜丁·拉巴基說:「他的眼睛裡有東西。我知道在第二個問題之後,我找到了我的演員。」


「從我看到贊恩的那一刻起,我就覺得有比我們更重要的東西在推動我們拍這部電影。好像我命中注定要見到他似的。當我看到他時,我想,『這個孩子不可能只有這樣的命運。對於一個如此聰明、如此有潛力的孩子來說,在貧民窟裡擁有這樣的未來是不可能的。」


娜丁·拉巴基在《何以為家》拍攝現場指導贊恩


正是這份與角色的契合,毫無表演經驗的贊恩·阿爾·拉菲亞在《何以為家》貢獻了感人至深的表演。觀眾可以在贊恩這個角色中看到生活所迫的早熟與孩子特有的天真,感受到那種毫無出路的絕望。


透過眼神,小演員把委屈、無助、憤怒等複雜的情感都精準的表達出來,直擊觀眾內心。



《綜藝》對贊恩的表演給出了這樣的評價:「富有啟示。(贊恩)將受到傷害的脆弱與超越年齡的堅韌所需要的特質結合起來,卻又不老套……他毫不費力地推進了整部電影的大部分。」


導演娜丁·拉巴基有意打破真實與虛構的界限,讓《何以為家》看起來像紀錄片一樣將黎巴嫩街頭的故事搬上大銀幕。


在拍攝時並沒有劇本,贊恩的名字就來自小男孩的原名。就算有劇本,參演的大多數兒童都不識字。所以她會指導她的孩子們該做什麼,該說什麼。 


贊恩在坎城的一次新聞發布會上說,他覺得拍電影「很容易」。 「她告訴我要難過,我就難過,她告訴我要快樂,我就快樂,」他用平靜的聲音簡單地解釋道。


坎城電影節領獎臺上的娜丁·拉巴基與贊恩


從孩子的視角講故事是電影導演常用的手法,尤其在展現貧窮、戰爭等困境時,通過孩子的視角,在本應天真無邪的年紀飽受摧殘,更能真切地讓人感受到生活的殘酷與不公。


日本導演是枝裕和就是這樣。從長片處女作《無人知曉》到《步履不停》,到《奇蹟》,到《如父如子》,到《比海更深》,再到《小偷家族》,他在多部電影中採用兒童做主演。


是枝裕和


從《無人知曉》開始,他試鏡並選擇了許多沒有表演經驗的孩子。


「我在他們耳邊低語,並口頭告訴他們臺詞,我看他們對此做出什麼反應,只有對此做出準確的反應才能被選中。」


眼神也是是枝裕和非常看重的元素,因為「有力的眼神」,他選擇14歲的柳樂優彌出演《無人知曉》,後者也一戰成名,擊敗大熱門梁朝偉,拿下當年坎城電影節最佳男主角。


柳樂優彌憑藉《無人知曉》斬獲坎城最佳男主角


時任評委會主席的塔倫蒂諾·昆汀評價道:「完美的演繹了少年的成長旅程。」


《小偷家族》選角時,導演是枝裕和透露,當時約有200位小朋友參加試鏡,一一會面需要兩天時間,不過看到城檜吏後,他就做了決定。導演對此回憶:「他進門的那一瞬間,我就知道是他了!」並認為他的雙眼擁有強烈光芒,讓人印象非常深刻。


《小偷家族》中的哥哥由城檜吏飾演


柳樂優彌、城檜吏的真實生活與片中角色相差甚遠,準確傳達出人物情感的表演,也讓眾多媒體稱他們為「天才」。


和娜丁·拉巴基選角方式類似的是伊朗導演馬基德·馬基迪和巴赫曼·戈巴迪。《何以為家》中,娜丁在黎巴嫩的街頭找到贊恩,馬基德在其代表作《小鞋子》中,也採用了一種「廣泛撒網看緣分」的做法。


《小鞋子》在豆瓣電影Top250榜單上排名66


在完成劇本後,馬基迪劇組兵分三路到學校選男主角,偶然在一個課堂上看到小男孩哈什米安。因為沒寫作業,他被老師罵了,在他抬頭的瞬間,淚珠還掛在臉上。馬基迪便確認他就是阿里(《小鞋子》的第一主角)了。


「他需要有明確的情緒變化,尤其孩子的眼睛是最純潔的,有天賦的孩子能夠通過眼睛直白地傳達情緒。」


《小鞋子》中哈什米安飾演的阿里眼神令人心疼


另一位伊朗導演巴赫曼·戈巴迪在控訴戰爭的電影《烏龜也會飛》中,選用大量當地的小孩作為演員。而這些小孩中,很多都因為戰爭失去了健全的身體。


影片中,汗高夫是一個失去雙臂的男孩,衛星(電影中男主角綽號)的小跟班腿部有殘疾,阿戈林的小孩沒有視力……


因為戰爭失去雙臂的小男孩汗高夫


電影中,孩子們的行為與其說是表演,更像是對個人日常生活的重現。這樣的真實感,也讓觀眾直面戰爭帶來的無法彌補的創傷。


《烏龜也會飛》中的衛星


《烏龜也會飛》有一個絕望的結局。《何以為家》卻讓人看到了希望。在《何以為家》最後,贊恩在知道自己要辦護照時,露出了一個微笑。



對應的現實是,在拍攝完成《何以為家》後,他和家人離開貝魯特的難民營,全家移民挪威接受教育。在挪威奧斯陸上,他們擁有一棟五居室、兩層樓高的房子,帶有一個露臺和花園。房間裡有床。


贊恩和父親在挪威合影


跟隨《何以為家》劇組,這個曾在貧民區送貨的男孩,去過洛杉磯、紐約、坎城,踏過奧斯卡頒獎典禮的紅毯。他最愛的還是動物。「每次旅行,我們都會去動物園。」他說。


贊恩父親分享贊恩在挪威餵鴨子的照片


《何以為家》導演娜丁·拉巴基一直關注著這個她選中的孩子,她常於贊恩視頻聊天,並在社交網絡更新贊恩的近況。


娜丁·拉巴基在ins上稱:「他只是個找家的孩子,和其他孩子一樣。」


現在,這個孩子有了關於未來的更多想法。


「我想成為一名演員,我想買輛車,」 贊恩·阿爾·拉菲亞說:「哦,也許還能贏得奧斯卡獎。」


相關焦點

  • 奧斯卡 |《何以為家》眼淚收割機,徐崢黃渤傾情推薦!
    但,一個12歲的男孩用一種讓世人難以想像的方式對其父母進行控訴——他把他的父母告上了法庭。▼《何以為家》「我要控告的我的父母,因為他們生下了我……」這句話出自一個名叫扎因的黎巴嫩男孩。這部高口碑的電影備受國內觀眾的喜愛和期待,豆瓣評分高達8.8分並連續三周獲得「一周口碑榜」冠軍。
  • 被譽為眼淚收割機的《何以為家》,你看了嗎?
    他剛剛因為殺人,即將面臨五年的刑期,而他的刺殺對象,是自己的「妹夫」。法官詢問贊恩多大了,贊恩一臉冷漠的看了看被告席上的父母說——我不知道,你問他們好了。法官又問他知道自己今天為什麼會在這裡嗎?贊恩並沒有辯解自己為什麼要殺人,只是冷靜地重申了自己的訴求,我想起訴我的父母,因為他們生了我。贊恩從小生活在黎巴嫩貧民區,父母都是來自敘利亞的難民,帶著全家逃亡至此。
  • 【催淚影片】《何以為家》眼淚裡的收割機,麥希力薦電影 | 請不要以愛之名,讓孩子顛沛流離
    【本片較熱門,請提早訂位】「我要控告的我的父母,因為他們生下了我……」坎城電影節—評審團獎電影第91屆奧斯卡最佳外語片第76屆金球獎最佳外語片等提名《何以為家>「眼淚收割機」。主角贊恩的父母很窮,他們負擔不起撫養他和妹妹的費用。由於沒有身份證,無法上學甚至在緊急情況下也不能夠得到醫院的救助。只有12歲的他,卻終日奔波在勞作養家的路上,身為家中的長子的他需要不斷賺錢。
  • 人·人口·人類——《何以為家》的啟示
    兩場點映下來,我發現這部影片名不虛傳,的確是一臺「眼淚收割機」(一個別出心裁的比喻!)。這部催人淚下的電影多少有點希臘悲劇所追求的卡塔西斯效應。它不僅讓觀眾獲得憐憫與恐懼的體驗,使觀眾由此宣洩情感、陶冶情操,而且還一邊「收割眼淚」,一邊釋放正能量。
  • 在全球獲得極佳口碑的黎巴嫩電影——《何以為家》
    2019年4月當影片在第九屆北京國際電影節參展時,觀眾們都評價這部電影為「眼淚收割機」,諸多國內電影人也鼎力推薦。2004年他出生在敘利亞西南部城市德拉,後來以難民身份與家人逃往黎巴嫩首都貝魯特市並在那裡居住了八年。 2016 年,當《何以為家》的選角導演看到小贊恩時,他正穿梭於黎巴嫩首都貝魯特的貧民區街道送貨,那時的他連自己的名字都不會寫。在影片中,小贊恩的出色表現除了靠導演指導外,基本都來自於真實生活,觀眾看到的電影中的場景,是他每天要面對的實實在在的人生。
  • 電影《何以為家》:生存之下,質問生存
    作者:影評叫獸電影《何以為家》自上映以來,口碑爆棚,被譽為「眼淚收割機」。黎巴嫩女導演拉巴基以她獨特的視角和方式,呈現了一個發生在黎巴嫩貧民窟中的敘利亞難民的故事。一部好的電影作品,往往能夠引發輿論,並推動社會去關注並改變不合理的現狀,毫無疑問,《何以為家》做到了。影片不僅展現了黎巴嫩底層社會混亂不堪的生活現實,更引發了人們對於貧困與養育責任的深度思考。正如12歲的主角扎因,在影片中控訴自己的父母,因為父母生了他,又不能給予他正常健康的生活環境。
  • 《何以為家》:眼淚不是苦難電影的終點,行動才是
    在這種困局之下,《何以為家》依然創造了首周票房破億的成績;這在沒有商業/藝術院線區分的中國,堪稱奇蹟。《何以為家》究竟魅力何在?真的就像坊間所說,只是一部「非常好哭」的電影?《何以為家》海報誠然,《何以為家》講述了一個十分催淚的故事。
  • 《何以為家》獲評「2019院線最佳」 導演聚焦底層引反思
    昨日,獲坎城評審團獎及奧斯卡、金球雙提名的口碑佳片《何以為家》(音譯《迦百農》)正式公映,這部聚焦底層人民、講述父母生而不養的「眼淚收割機」威力驚人,震撼無數觀眾,更被評「2019最讓人感動的電影《何以為家》公映引好評狂潮被評「2019院線最佳」《何以為家》於4月29日正式公映,這部獲獎無數的影片也是今年內地市場五一檔唯一提前點映的電影,足見片方對品質的信心。這部「催淚炸彈」一般的電影僅憑一點點催淚片段就已經刷爆抖音熱搜,感動了無數網友。無論是點映的口碑,還是正式公映後的觀眾反饋,都完全對得起觀眾期待。
  • 《復仇者聯盟4》晉級全球票房亞軍 《何以為家》內地五一檔小黑馬
    前方高能,請帶上wifi盾—>《何以為家》預告片上周,《復仇者聯盟4》內地上映第二周再收16.52億元,總票房38.77億元,大幅刷新了此前《速度與激情8》(26.7億元)創造的進口片最高票房紀錄,超越《紅海行動》(36.5億元)上升至中國內地影史單片票房榜第三名,打破了前三名皆由華語片壟斷的局面,能否超越亞軍《流浪地球》(46.5億元),拭目以待。
  • 《何以為家》:其實阿薩德算不上真正的壞人
    今天看了很久就想去看的電影《何以為家》,該片講述了一個12歲黎巴嫩男孩贊恩因悲慘的生活經歷,起訴自己的父母,原因是他的父母生了他,卻沒能好好撫養他。很多媒體評價該片為「眼淚收割機」,因為它演繹的就是最真實、最普通的飽受戰爭之苦的難民的悲慘生活。
  • 《何以為家》影評——何以為(wéi)家?何以為(wèi)「家」?
    01何以為(wéi)家?今天觀看了評分達9.1之高的黎巴嫩電影《何以為家》:法庭上,十二歲的男孩贊恩向法官狀告他的親生父母,原因是,他們給了他生命,他訴求希望法官判決他的父母不要再生孩子。是什麼樣的經歷讓一個孩子做出如此不可思議的舉動?
  • 《何以為家》導演娜丁·拉巴基:以電影作武器去戰鬥
    截止到5月9日,電影《何以為家》的票房達到了2.12億,作為進口的小語種影片,已屬突破,很難得。這也說明,我們的觀眾審美水平在提高。可以把《何以為家》定義為文藝片,也可以說它是災難片,又或者是紀錄電影。總之,這部電影的標籤多樣,已經不能用成功去為它定義。
  • 《何以為家》,一部看完讓你因生在中國而幸福感爆棚的電影
    眼淚收割機《何以為家》,一部看完讓你因生在中國而幸福感爆棚的電影 還記得小時候聽過的「放羊,娶媳婦,生娃,再放羊」的故事嗎? 有人問一個放羊娃,你放羊是為了什麼?他說賣錢。又問賣了錢幹什麼?賣了錢娶媳婦。娶媳婦為了什麼?生娃。生了娃幹什麼?放羊。 越窮越生,越生越窮貌似是個無解的死循環,在以前經濟落後年代是真實存在的。
  • 演員即角色 比真實還真實的《何以為家》
    目前,《何以為家》已經收穫了超2億票房,越來越多的中國影迷因為口碑而走進影院「痛哭一場」。這部拿到奧斯卡提名的影片雖然最終沒能收穫獎項,但它對非法移民群體各種問題的展示、對父母子女生養話題的反思,直戳觀眾內心,不僅是女影迷們,「男兒有淚不輕彈」在這部電影面前也得認輸。近日,記者通過片方採訪了導演娜丁·拉巴基。
  • 奧斯卡最佳外語片提名影片《何以為家》近期上映
    由娜丁·拉巴基執導的黎巴嫩電影《何以為家》(音譯《迦百農》)將於近期上映。奧斯卡最佳外語片提名影片《何以為家》近期上映我的父母沒有給我一個家所以我要打官司電影《何以為家》講述了黎巴嫩底層社會中12歲男孩贊恩的艱難人生,他的父母極其貧窮卻不停地生下了一個又一個孩子
  • 《何以為家》生而不養
    相信大家都看過《何以為家》這部電影,看過之後真的感觸很深,生而不養,那為何要生!賣子女真的狠心嗎。影片講述了一個12歲男孩贊恩,起訴控告自己的父母,原因是父母生下了他,卻沒有能夠好好的撫養他。《何以為家》磨滅人性美好的殘酷世界。生活可以把一個孩子逼到什麼程度?一句為什麼要生我?
  • 眼淚收割機,黎巴嫩電影《何以為家》
    去年就知道這部電影,但是一直沒看,因為我知道電影內容,也知道看完了肯定心裡會很不好受。昨天吃中飯,轉到中央六,正好在播這部電影,就沒換臺。,原因是,他們給了他生命。但是贊恩把自己對妹妹薩哈的愛轉移到了約納斯身上,即使約納斯的母親失蹤,但身無分文的贊恩依然用盡全力養著這個還不會走路的孩子――他盡力了,他無法再拋棄這個孩子――就像當初他沒能拉住薩哈的手一樣。
  • 電影《何以為家》有哪些讓你感動的地方?
    12歲的扎因,在一個搖搖欲墜的混凝土高層建築中長大,他是家裡的長子,為了養活自己和妹妹,他被迫工作,為當地的雜貨商送貨,拖著比自己個子還高的輪車到處奔波,搬運沉重的貨物,還要替父母照顧妹妹生活一團糟。當扎因的父母把妹妹賣給雜貨商時,因為家裡窮父母還要養很多孩子,扎因控告父母,他希望所有不能好好照顧自己的孩子的父母都不能擁有孩子。
  • 《何以為家》;生而為人、何處是家?
    《何以為家》;生而為人、何處是家?電影最後贊恩露出的笑臉,一點都讓我笑不起來,儘管笑的那麼好看。影片結束了,但是悲傷沒有結束,隔著屏幕,那個世界裡的絕望也沒有結束。「我要控告我的父母」「為什麼」「因為他們生了下我」《何以為家》是內地的譯名,電影的原名叫《迦百農》。
  • 電影《何以為家》:悲歌為少年而鳴
    這一幕出現在電影《何以為家》中。當十二歲的少年贊恩站在法庭堅定陳詞:「我要起訴我的父母,因為他們生了我」,贊恩的父母羞憤難當。面對律師的詰問,贊恩的母親滿腹委屈地咆哮:「如果我有選擇權,我會做得更漂亮!」顯然,被兒子指控的父母不僅委屈,而且憤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