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以為家》劇照
1905電影網專稿 12歲的男孩贊恩不願回家。作為家中的長子,他要打多份工養活弟弟妹妹,他要忍受父母的謾罵與毆打,他看著妹妹被強行賣給商販卻無能為力。他不識字,他沒有合法身份,他沒有未來。
贊恩和他的弟弟妹妹們
這是黎巴嫩電影《何以為家》的故事,也大多是贊恩的扮演者贊恩·阿爾·拉菲亞自己的故事。2016年,《何以為家》的選角導演看到小贊恩時,他正穿梭於貝魯特(黎巴嫩首都)貧民區的街道送貨。
贊恩與角色融為一體
身為居住在貝魯特數千名敘利亞難民之一,12歲的贊恩在四年前跟隨家人來到黎巴嫩,在家中四個孩子中排行老二,靠乞討和偷竊為生,沒有接受任何教育,不會寫自己的名字。選角導演在小贊恩身上感受到導演娜丁·拉巴基想要的氣質——一種詹姆斯·迪恩式的激情。
詹姆斯·迪恩
「他就是魔法。」 娜丁·拉巴基說:「他的眼睛裡有東西。我知道在第二個問題之後,我找到了我的演員。」
「從我看到贊恩的那一刻起,我就覺得有比我們更重要的東西在推動我們拍這部電影。好像我命中注定要見到他似的。當我看到他時,我想,『這個孩子不可能只有這樣的命運。對於一個如此聰明、如此有潛力的孩子來說,在貧民窟裡擁有這樣的未來是不可能的。」
娜丁·拉巴基在《何以為家》拍攝現場指導贊恩
正是這份與角色的契合,毫無表演經驗的贊恩·阿爾·拉菲亞在《何以為家》貢獻了感人至深的表演。觀眾可以在贊恩這個角色中看到生活所迫的早熟與孩子特有的天真,感受到那種毫無出路的絕望。
透過眼神,小演員把委屈、無助、憤怒等複雜的情感都精準的表達出來,直擊觀眾內心。
《綜藝》對贊恩的表演給出了這樣的評價:「富有啟示。(贊恩)將受到傷害的脆弱與超越年齡的堅韌所需要的特質結合起來,卻又不老套……他毫不費力地推進了整部電影的大部分。」
導演娜丁·拉巴基有意打破真實與虛構的界限,讓《何以為家》看起來像紀錄片一樣將黎巴嫩街頭的故事搬上大銀幕。
在拍攝時並沒有劇本,贊恩的名字就來自小男孩的原名。就算有劇本,參演的大多數兒童都不識字。所以她會指導她的孩子們該做什麼,該說什麼。
贊恩在坎城的一次新聞發布會上說,他覺得拍電影「很容易」。 「她告訴我要難過,我就難過,她告訴我要快樂,我就快樂,」他用平靜的聲音簡單地解釋道。
坎城電影節領獎臺上的娜丁·拉巴基與贊恩
從孩子的視角講故事是電影導演常用的手法,尤其在展現貧窮、戰爭等困境時,通過孩子的視角,在本應天真無邪的年紀飽受摧殘,更能真切地讓人感受到生活的殘酷與不公。
日本導演是枝裕和就是這樣。從長片處女作《無人知曉》到《步履不停》,到《奇蹟》,到《如父如子》,到《比海更深》,再到《小偷家族》,他在多部電影中採用兒童做主演。
是枝裕和
從《無人知曉》開始,他試鏡並選擇了許多沒有表演經驗的孩子。
「我在他們耳邊低語,並口頭告訴他們臺詞,我看他們對此做出什麼反應,只有對此做出準確的反應才能被選中。」
眼神也是是枝裕和非常看重的元素,因為「有力的眼神」,他選擇14歲的柳樂優彌出演《無人知曉》,後者也一戰成名,擊敗大熱門梁朝偉,拿下當年坎城電影節最佳男主角。
柳樂優彌憑藉《無人知曉》斬獲坎城最佳男主角
時任評委會主席的塔倫蒂諾·昆汀評價道:「完美的演繹了少年的成長旅程。」
《小偷家族》選角時,導演是枝裕和透露,當時約有200位小朋友參加試鏡,一一會面需要兩天時間,不過看到城檜吏後,他就做了決定。導演對此回憶:「他進門的那一瞬間,我就知道是他了!」並認為他的雙眼擁有強烈光芒,讓人印象非常深刻。
《小偷家族》中的哥哥由城檜吏飾演
柳樂優彌、城檜吏的真實生活與片中角色相差甚遠,準確傳達出人物情感的表演,也讓眾多媒體稱他們為「天才」。
和娜丁·拉巴基選角方式類似的是伊朗導演馬基德·馬基迪和巴赫曼·戈巴迪。《何以為家》中,娜丁在黎巴嫩的街頭找到贊恩,馬基德在其代表作《小鞋子》中,也採用了一種「廣泛撒網看緣分」的做法。
《小鞋子》在豆瓣電影Top250榜單上排名66
在完成劇本後,馬基迪劇組兵分三路到學校選男主角,偶然在一個課堂上看到小男孩哈什米安。因為沒寫作業,他被老師罵了,在他抬頭的瞬間,淚珠還掛在臉上。馬基迪便確認他就是阿里(《小鞋子》的第一主角)了。
「他需要有明確的情緒變化,尤其孩子的眼睛是最純潔的,有天賦的孩子能夠通過眼睛直白地傳達情緒。」
《小鞋子》中哈什米安飾演的阿里眼神令人心疼
另一位伊朗導演巴赫曼·戈巴迪在控訴戰爭的電影《烏龜也會飛》中,選用大量當地的小孩作為演員。而這些小孩中,很多都因為戰爭失去了健全的身體。
影片中,汗高夫是一個失去雙臂的男孩,衛星(電影中男主角綽號)的小跟班腿部有殘疾,阿戈林的小孩沒有視力……
因為戰爭失去雙臂的小男孩汗高夫
電影中,孩子們的行為與其說是表演,更像是對個人日常生活的重現。這樣的真實感,也讓觀眾直面戰爭帶來的無法彌補的創傷。
《烏龜也會飛》中的衛星
《烏龜也會飛》有一個絕望的結局。《何以為家》卻讓人看到了希望。在《何以為家》最後,贊恩在知道自己要辦護照時,露出了一個微笑。
對應的現實是,在拍攝完成《何以為家》後,他和家人離開貝魯特的難民營,全家移民挪威接受教育。在挪威奧斯陸上,他們擁有一棟五居室、兩層樓高的房子,帶有一個露臺和花園。房間裡有床。
贊恩和父親在挪威合影
跟隨《何以為家》劇組,這個曾在貧民區送貨的男孩,去過洛杉磯、紐約、坎城,踏過奧斯卡頒獎典禮的紅毯。他最愛的還是動物。「每次旅行,我們都會去動物園。」他說。
贊恩父親分享贊恩在挪威餵鴨子的照片
《何以為家》導演娜丁·拉巴基一直關注著這個她選中的孩子,她常於贊恩視頻聊天,並在社交網絡更新贊恩的近況。
娜丁·拉巴基在ins上稱:「他只是個找家的孩子,和其他孩子一樣。」
現在,這個孩子有了關於未來的更多想法。
「我想成為一名演員,我想買輛車,」 贊恩·阿爾·拉菲亞說:「哦,也許還能贏得奧斯卡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