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何以為家》:悲歌為少年而鳴

2020-12-21 文藝美刊

文/金澤香

貧窮之於親情,似乎天生帶有豁免權。比如生而不養,不是父母的錯,而是無能為力。這一幕出現在電影《何以為家》中。當十二歲的少年贊恩站在法庭堅定陳詞:「我要起訴我的父母,因為他們生了我」,贊恩的父母羞憤難當。面對律師的詰問,贊恩的母親滿腹委屈地咆哮:「如果我有選擇權,我會做得更漂亮!」顯然,被兒子指控的父母不僅委屈,而且憤怒。

敘利亞內戰,贊恩一家逃至黎巴嫩,因無證件,無身份,一家人蝸居貧民窟,兩個大人、七個孩子,貧困令他們失去生而為人的尊嚴。對生活束手無策的父母,暴戾難抑,不生孩子怕被人笑話,生了孩子生活更糟。年幼的贊恩被迫出去做工,從未上過學,如果不是妹妹薩哈被強行嫁給小販阿薩德,他不會一怒之下離家出走。

家是牢籠,薩哈的哀求與眼淚深深刺痛了他,父母的決絕斬斷了他對家的一線留戀。

流浪之路,贊恩幸得女工拉赫相助,暫有容身之所。可惜好景不長,善良的拉赫被查出無證件,以非法居留之罪關進監獄。贊恩面臨的難題十分棘手:他與拉赫一歲的孩子約納斯將如何生存。

贊恩擔起照料約納斯的重任,為此不惜學父母自製含毒品成分的飲品賣給癮君子。生活似乎有轉機,一日他在集市遇到賣雜貨的小女孩梅森,得知通過商販奧斯帕可偷渡去其他國家,比如瑞士。梅森說,「那裡沒有一個孩子慘死」,贊恩心生嚮往「我也想去」。等攢夠錢,他與約納斯會有新的生活與未來。但是如同陰晴不定的氣候,豔陽展露須臾即被烏雲遮蔽。贊恩一回家被房東驅趕,連同藏在鐵管的錢都來不及取。努力終成泡影,現實依然殘酷。

走投無路之際,與其餓死,他嘗試走在馬路對面,看有無好心人領養待在原地的約納斯。看著約納斯對他遙遙招手,贊恩眼裡注滿悲傷又絕望的淚水。不得已,想起奧斯帕之前說過幫他給約納斯找個好人家的提議,還會給他五百美元幫他辦偷渡。這也許是唯一一條能讓兩個人都活下去的生路。

贊恩聽從奧斯帕的建議,回家拿偷渡所需的身份材料。回到家的贊恩,聽聞薩哈因懷孕大出血身亡,盛怒之下,拿刀找阿薩德算帳。刺傷阿薩德的他,這一次被關進監獄。

電影行將結束,遠走高飛的美夢化為幻影。一次偶然之機,他在監獄聽到法律節目,關於父母對孩子的虐待,他鼓起勇氣撥通正在直播的電話自陳:

「我想讓大人們都聽一聽我的話,我想讓那些不能照顧孩子的人不要生孩子,否則長大後能回憶的是什麼,是暴力虐待、侮辱或者毆打嗎?被鐵鏈鎖、被水管澆、被皮帶抽嗎?我聽過最親暱的話只有「給我滾臭小子」或者「走開混蛋」。生活簡直就像一坨狗屎,比我腳上的鞋還髒,我天天活在地獄裡,受著煎熬,就像我做夢都想吃的雞肉一樣,命運為什麼要折磨我!我本來以為,我們會長大,長成個好人,會受人尊敬還有很多人喜愛,但是真主不想讓我們變成這樣,他要我們像地毯一樣被人踩在腳下。」

贊恩的遭遇引發媒體和律師的關注。欣慰的是,人販子奧斯帕被抓獲,嬰兒約納斯重回拉赫的身邊。

電影結束了,真實的生活還在繼續。片中贊恩不是演員,他演的不是別人,正是他自己。導演娜丁·拉巴基在貧民窟發現了他,請他擔當主演。贊恩的人生因《何以為家》一片得到改變,片尾他說希望能去上學和能枕著枕頭睡覺,據片尾字幕介紹,「在聯合國難民署和《何以為家》劇組的幫助下,贊恩一家已在挪威安家,贊恩的父母獲得工作,贊恩正在求學中。」展現熒幕上的最後一行字尤為動人,「願每一個勇敢的小孩,都能被全世界溫柔以待。」

何以為家?大至世界和平,再無戰亂與逃離;小至家庭和睦,家人相互理解與關懷。相較龐大的難民群體,贊恩的幸運僅是個例,還有更多生活處境不堪的未成年人,他們能向誰求助?

片中贊恩父母與拉赫對待孩子的態度截然不同,並非他們生性暴戾,贊恩母親在法庭哭訴,「為了我的孩子,什麼犯罪的事都願幹」,不是不愛,而是無力,一切因生活所迫。他們是溫水中的青蛙,日復一日,遵循舊習,忘卻跳出,他們不是贊恩,不曾叛逆,任由生活欺壓,無能帶來的怨忿唯通過與孩子之間相互折磨而消解。有多少親情假以愛之名,實則行傷害之事。父母固然有錯,同時他們也是受害者。

有多少人能抵擋生活的重壓?贊恩無力維持他與約納斯的生計,同樣迫不得已將他送給奧斯帕。那一刻,他內心承受的不僅僅是與約納斯離別的痛苦,還有無力扭轉的憤懣,他恨一切,包括自己。然面臨生死之危,已無法承受道德的拷問。假若沒有更強大的力量護衛,人在命運面前,確如螻蟻。

《何以為家》最終討論的命題遠非親子關係,而是一個由來已久、從未止息的,與家庭、學校、社會三方有關的如何保護未成年人健康成長的深層研究,以及如何維護他們應有的權益。例如,當家不再是家,誰能成為那個幸運的贊恩,誰又能帶給他們活下去的勇氣與希望。

-END-配圖源於網絡

相關焦點

  • 電影《何以為家》
    電影《何以為家》
  • 《何以為家》,生而不養是為罪
    生而不養,何以為家?——電影《何以為家》文/小曹今天小曹看了一部電影,叫《何以為家》,原本以為這是印度拍的,因為感覺生活條件很差,而且孩子很多,後來了解是黎巴嫩的難民區。由黎巴嫩女導演娜丁·拉巴基執導的電影《何以為家》上映9天票房超2億元,並以8.9分的評分登頂一周口碑電影排行榜首位。
  • 《何以為家》影評——何以為(wéi)家?何以為(wèi)「家」?
    01何以為(wéi)家?今天觀看了評分達9.1之高的黎巴嫩電影《何以為家》:法庭上,十二歲的男孩贊恩向法官狀告他的親生父母,原因是,他們給了他生命,他訴求希望法官判決他的父母不要再生孩子。是什麼樣的經歷讓一個孩子做出如此不可思議的舉動?
  • 《何以為家》:眼淚不是苦難電影的終點,行動才是
    但恰逢《復仇者聯盟4:終局之戰》大殺四方,所有其他電影的排片空間都被擠壓,難攖其鋒。在這種困局之下,《何以為家》依然創造了首周票房破億的成績;這在沒有商業/藝術院線區分的中國,堪稱奇蹟。《何以為家》究竟魅力何在?真的就像坊間所說,只是一部「非常好哭」的電影?
  • 電影《何以為家》是如何憑藉「虛實共舞」贏得極好口碑的
    2019年4月29日,在中國內地上映的黎巴嫩電影《何以為家》(原名Capharnaüm,迦百農),由黎巴嫩導演娜丁·拉巴基執導,影片以住在貧民窟的12歲黎巴嫩男孩贊恩(真實生活中為敘利亞難民)在法庭控訴其父母生下他這一場景開篇,通過交叉剪輯方式回溯了贊恩在黎巴嫩貧民窟與首都貝魯特遭遇的一連串磨難
  • 在全球獲得極佳口碑的黎巴嫩電影——《何以為家》
    2019年4月當影片在第九屆北京國際電影節參展時,觀眾們都評價這部電影為「眼淚收割機」,諸多國內電影人也鼎力推薦。 在電影《何以為家》中所有演員本人的個人經歷都與影片角色非常貼近,哪怕是作為背景的群演,都是真實生活在那裡的當地人,因此,影片中所呈現出的藝術與生活之間的真實連續性可以說真實還原了黎巴嫩底層社會的現狀。
  • 《何以為家》導演娜丁·拉巴基:以電影作武器去戰鬥
    截止到5月9日,電影《何以為家》的票房達到了2.12億,作為進口的小語種影片,已屬突破,很難得。這也說明,我們的觀眾審美水平在提高。可以把《何以為家》定義為文藝片,也可以說它是災難片,又或者是紀錄電影。總之,這部電影的標籤多樣,已經不能用成功去為它定義。
  • 電影《何以為家》,值得一看
    前天,我們帶孩子去電影院看了一場黎巴嫩電影《何以為家》。這部片子網上口碑不錯,豆瓣評分達到8.9分。
  • 《人間失格》與電影《何以為家》
    今天來談談最近接觸到的「深刻」,《人間失格》和新上映的電影《何以為家》。》和看完《何以為家》後我對我的想法產生了動搖。如果說《人間失格》是一種不能承受的「輕」的深刻,那麼《何以為家》就是與之對應的關於生命之中「重」的深刻。
  • 《何以為家》被贊催淚 大部分演員均為非專業
    中新網北京4月16日電 15日,黎巴嫩女導演娜丁·拉巴基攜最新催淚大作《何以為家》亮相北京,娜丁·拉巴基以一身中國風服裝驚豔亮相,並用中文宣布電影《何以為家》正式定檔4月29日。《何以為家》導演娜丁·拉巴基身著中式禮服《何以為家》歷時5年創作完成、啟用全新非專業演員陣容,圍繞一位12歲黎巴嫩男孩的艱難成長曆程展開。當天映後,現場觀眾紛紛表示熱淚盈眶、感慨萬千。導演董越坦言自己是「全程在哽咽中」看完了全片,更表示自己自坎城起便一直關注著影片,希望它有朝一日能在國內上映,如今總算如願以償。
  • 電影《何以為家》觀後感:孩子不是包袱,而是上帝給我們的禮物
    《何以為家》是一部黎巴嫩的電影,獲得了第71屆節電影節的評審團獎,並且先後獲得了金球獎和最佳奧斯卡外語片的提名,引進了中國之前只有一個名字《迦百農》。福音電影《何以為家》預告片父母給孩子的愛的本質是分離的情侶之間的愛的本質是結合
  • 電影《何以為家》:生存之下,質問生存
    作者:影評叫獸電影《何以為家》自上映以來,口碑爆棚,被譽為「眼淚收割機」。黎巴嫩女導演拉巴基以她獨特的視角和方式,呈現了一個發生在黎巴嫩貧民窟中的敘利亞難民的故事。這部電影之所以能夠打動很多人,是因為它的故事,還有它的設置,影片的整個藝術表現手法很像紀錄片,卻比紀錄片更加精確到位,雖然電影沒有刻意煽情,但是影片的節奏把握得非常好,能夠做到情到深處直擊人心。《何以為家》又名《迦百農》,早在引入國內之前,就於當年年初闖入了奧斯卡最佳外語片提名,電影的質量之高毋庸置疑。
  • 電影《何以為家》成黑馬!願天下善良的母親節日快樂!
    最近,有一部電影火了。是一部親情片,黃渤、徐崢等很多名人都在微博為這個電影賣力賺吆喝。小輕俠牆裂建議媽媽帶孩子們去看一下!《何以為家》講了這位12歲的黎巴嫩小男孩——贊恩的故事。《何以為家》電影預告片少年贊恩,「大概」12歲。
  • 《何以為家》成「眼淚收割機」,竟然是因為他?
    贊恩和他的弟弟妹妹們這是黎巴嫩電影《何以為家》的故事,也大多是贊恩的扮演者贊恩·阿爾·拉菲亞自己的故事。2016年,《何以為家》的選角導演看到小贊恩時,他正穿梭於貝魯特(黎巴嫩首都)貧民區的街道送貨。(贊恩)將受到傷害的脆弱與超越年齡的堅韌所需要的特質結合起來,卻又不老套……他毫不費力地推進了整部電影的大部分。」導演娜丁·拉巴基有意打破真實與虛構的界限,讓《何以為家》看起來像紀錄片一樣將黎巴嫩街頭的故事搬上大銀幕。在拍攝時並沒有劇本,贊恩的名字就來自小男孩的原名。就算有劇本,參演的大多數兒童都不識字。
  • 《何以為家》生而不養
    相信大家都看過《何以為家》這部電影,看過之後真的感觸很深,生而不養,那為何要生!賣子女真的狠心嗎。影片講述了一個12歲男孩贊恩,起訴控告自己的父母,原因是父母生下了他,卻沒有能夠好好的撫養他。《何以為家》磨滅人性美好的殘酷世界。生活可以把一個孩子逼到什麼程度?一句為什麼要生我?
  • 電影《何以為家》這部黑馬影片!有哪些細節值得我們深思?
    沒錯,是被稱作「奧斯卡最大遺珠」的《何以為家》。這部影片豆瓣評分8.9、爛番茄新鮮度89%、在微博上獲得了95%的大V推薦。《何以為家》講了這位12歲的黎巴嫩小男孩——贊恩的故事。《何以為家》電影預告片少年贊恩,「大概」12歲。
  • 《何以為家》:真實的如同一部紀錄片,絕對值得你一看
    文/阿旨 校正/松松 《何以為家》豆瓣評分高達9.1分,該片曾榮獲第91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外語片提名與2019年英國電影學院獎最佳非英語電影提名。
  • 《何以為家》:何為優秀的兒童片?
    《何以為家》個別細節做得不錯,但2019還在賣慘,還在像《藍風箏》《活著》一樣鋪陳苦難,毫無反思的能力和勇氣,太落伍太不酷了。兩星。何為優秀的兒童片?看看這些電影經典即可略知一二:日本《我出生了,但……》(1932)我出生了,但……爸爸你為什麼要當小丑供人取樂?你是我們的英雄啊!!
  • 人·人口·人類——《何以為家》的啟示
    4月21日,黎巴嫩電影《何以為家》(直譯:《迦百農》)舉行點映專場。我捏著贈票,躬逢其盛。我不是影迷,平日很少看電影。此番多半出於非電影動機。對於電影本身,我沒有太多期待。然而,開映之後我就被這部電影所深深地吸引,看了一場還覺得不過癮。第二天晚上,我又趕到中國電影資料館看了該片的第二場點映。
  • 電影《何以為家》:真實得讓人不忍直視
    MOVIE 看片·熱映 鑑定對象:《何以為家》 發行時間:2019年4月29日 ★★★★★8.8 ★★★★★51.1%《何以為家》片尾,小男孩贊恩終於露出了笑容,但這個難得的笑容卻讓人心頭百般不是滋味。這部電影讓人想起《無人知曉》和《佛羅裡達樂園》,但它更殘酷,更讓人心碎,它提醒大家,在黎巴嫩,還有無數個像讚恩一樣的孩子。 《何以為家》並不是一部消費苦難的片子,導演娜丁·拉巴基用了大量手持攝像機的拍攝方式,盡最大可能真實地呈現黎巴嫩孩子的童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