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以為家》:真實的如同一部紀錄片,絕對值得你一看

2020-12-19 騰訊網

文/阿旨 校正/松松

《何以為家》豆瓣評分高達9.1分,該片曾榮獲第91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外語片提名與2019年英國電影學院獎最佳非英語電影提名。

其實據筆者了解這部紀錄片式的電影在上映前,曾遭受西方世界的強烈反抗,因為它真實地揭露了以黎巴嫩為代表的被戰爭和貧窮包裹下的難民的傷疤。而電影一經上映便引發人們的強烈關注和討論,但往往都是褒獎多。

電影《何以為家》引起廣泛關注不僅在於電影背後所折射的現實難題,更在於拋出無能為力改變的社會現實,影片中男主人公贊恩控告父母生而不養,由此產生的親子關係、父母責任等世俗問題擊中每個人的現實軟肋。整個劇情不拖拉,故事情節環環相扣,觀影后有很強的代入感和引人深思。

電影的導演是娜丁·拉巴基,她花了五年的時間構建《何以為家》的故事,想要揭露黎巴嫩難民的真實處境,為這些生活在深淵的孩子爭取被愛的權利。

導演表示:「我希望用我的職業作為武器,在城市陰暗的角落裡投下一束聚光燈,滲透到那些貧困且法逃脫的命運的人的日常生活中,希望能夠真切的幫助到這些孩子的生活,通過電影幫助人們意識到這種情況,才能真正做出改變。」正是導演心懷愛心的出發點,以及她日復一日的堅持從而創造出這麼優秀的影片。

電影裡的演員演技精湛,仿佛這件事真實地發生在我們身邊一樣。影片中的小主人公贊恩是2004年出生在敘利亞,很多人看了他主演的《何以為家》後,都稱他為天生的「小影帝」,都對他的演技讚不絕口。他完美地塑造一個少年老成,惶恐無助的男孩形象,並憑藉該片獲得了土耳其金橘獎9最年輕影帝。為什麼他的表現如此奪目?其實電影中的情節,也是小贊恩真實生活的寫照。

看完電影後,筆者不僅僅想稱讚電影優秀的製作,演員們精湛的演技,更多為影片中呈現的苦難而感懷:「幸運的人一生都被童年治癒,不幸的人一生都在治癒童年。」魯迅先生說過:「人生最痛苦的是夢醒了無路可走,做夢的人反而是幸福的。」所以清醒的贊恩令人心疼,所以希望世界多點愛,去關懷那些生活在苦難中的兒童。

相關焦點

  • 電影《何以為家》,值得一看
    前天,我們帶孩子去電影院看了一場黎巴嫩電影《何以為家》。這部片子網上口碑不錯,豆瓣評分達到8.9分。
  • 淺評影片《何以為家》的現實意義——「生」的思索
    電影《何以為家》為我們展示了黎巴嫩難民聚居區的底層生活。筆者試圖通過對影片紀實式的創作方式和當代難民身份認同障礙來討論電影的現實意義。真實作為最有利的武器給予了電影力量,這種力量經過了導演的藝術創造又作用於真實的現實世界。難民問題作為國際性的難題其間有廣大的空間值得探索,而這部影片更是將難民的人權問題以最直觀的方式展現給觀眾,讓難民問題重回人們的視野。
  • 電影《何以為家》:生存之下,質問生存
    作者:影評叫獸電影《何以為家》自上映以來,口碑爆棚,被譽為「眼淚收割機」。黎巴嫩女導演拉巴基以她獨特的視角和方式,呈現了一個發生在黎巴嫩貧民窟中的敘利亞難民的故事。這部電影之所以能夠打動很多人,是因為它的故事,還有它的設置,影片的整個藝術表現手法很像紀錄片,卻比紀錄片更加精確到位,雖然電影沒有刻意煽情,但是影片的節奏把握得非常好,能夠做到情到深處直擊人心。《何以為家》又名《迦百農》,早在引入國內之前,就於當年年初闖入了奧斯卡最佳外語片提名,電影的質量之高毋庸置疑。
  • 《何以為家》獲評「2019院線最佳」 導演聚焦底層引反思
    昨日,獲坎城評審團獎及奧斯卡、金球雙提名的口碑佳片《何以為家》(音譯《迦百農》)正式公映,這部聚焦底層人民、講述父母生而不養的「眼淚收割機」威力驚人,震撼無數觀眾,更被評「2019最讓人感動的電影《何以為家》公映引好評狂潮被評「2019院線最佳」《何以為家》於4月29日正式公映,這部獲獎無數的影片也是今年內地市場五一檔唯一提前點映的電影,足見片方對品質的信心。這部「催淚炸彈」一般的電影僅憑一點點催淚片段就已經刷爆抖音熱搜,感動了無數網友。無論是點映的口碑,還是正式公映後的觀眾反饋,都完全對得起觀眾期待。
  • 傳記經典:一部如同教科書式的電影,值得一看
    一部現代版的《羅賓遜漂流記》,一部能上教科書的影片,它就是大名鼎鼎的——
  • 電影《何以為家》是如何憑藉「虛實共舞」贏得極好口碑的
    一方面,《何以為家》非常符合紀錄片敘事的這種「銀幕後的具象世界」的表達,它的真實存在性凸顯了這部電影的現實厚重感;另一方面,《何以為家》與傳統的紀錄片敘事策略又有不同,因為它不但選用了頗有技巧的情節結構,而且在電影放映之前就給了觀眾一個環境的意識,這種意識的來源除了世界範圍內由媒介營造出的黎巴嫩和敘利亞難民問題背景,還有影片片名出現之前的那一組贊恩與街上的孩子們抽菸、打架、舉著自製槍模擬反擊的畫面
  • 演員即角色 比真實還真實的《何以為家》
    目前,《何以為家》已經收穫了超2億票房,越來越多的中國影迷因為口碑而走進影院「痛哭一場」。這部拿到奧斯卡提名的影片雖然最終沒能收穫獎項,但它對非法移民群體各種問題的展示、對父母子女生養話題的反思,直戳觀眾內心,不僅是女影迷們,「男兒有淚不輕彈」在這部電影面前也得認輸。近日,記者通過片方採訪了導演娜丁·拉巴基。
  • 中東難民何以為家?這部紀錄片告訴你真相
    放假出門看人頭的你肯定把這個假期過得很開心吧!比起滿世界跑的你們,DOCO君可是又窮又懶,放假四天,要說咱爺們的唯一樂趣還數看電影兒,一部名為《何以為家》的黎巴嫩電影就差點把DOCO君感動地哭暈在電影院裡。
  • 電影《何以為家》:真實得讓人不忍直視
    MOVIE 看片·熱映 鑑定對象:《何以為家》 發行時間:2019年4月29日 ★★★★★8.8 ★★★★★51.1%《何以為家》片尾,小男孩贊恩終於露出了笑容,但這個難得的笑容卻讓人心頭百般不是滋味。這部電影讓人想起《無人知曉》和《佛羅裡達樂園》,但它更殘酷,更讓人心碎,它提醒大家,在黎巴嫩,還有無數個像讚恩一樣的孩子。 《何以為家》並不是一部消費苦難的片子,導演娜丁·拉巴基用了大量手持攝像機的拍攝方式,盡最大可能真實地呈現黎巴嫩孩子的童年。
  • 在全球獲得極佳口碑的黎巴嫩電影——《何以為家》
    在電影《何以為家》中所有演員本人的個人經歷都與影片角色非常貼近,哪怕是作為背景的群演,都是真實生活在那裡的當地人,因此,影片中所呈現出的藝術與生活之間的真實連續性可以說真實還原了黎巴嫩底層社會的現狀。
  • 推薦一部2019年感動全球的電影《何以為家》
    每當中國的觀眾們想看一些大片,總會想到好萊塢電影或者說是歐美電影,但是2019年的最佳影片卻是由一個處於戰爭的國家用最撿漏的工具拍攝的,那就是黎巴嫩,這部影片的名字叫做《何以為家》。這是一部由黎巴嫩導演用落後的手持攝影機拍攝的一部真實反映黎巴嫩孩子現狀的一部電影,沒有任何的修飾,一部真實的不能再真實的生活畫面,卻感動了全世界的所有人,理由是太真實了,真實的讓人不忍直視。劇中的男主演是一名12歲的小男孩,叫做贊恩,是導演從難民營裡挑選出來的,電影裡面演的就是他們的日常生活。
  • 《何以為家》,如果生下了我,那能不能讓我活下去?
    11歲的新娘,12歲的殺人犯,生而不養,養而不育,何以為家?奧斯卡虐心神作由黎巴嫩、法國、美國製作的劇情片《何以為家》,這是一部讓人看了會壓抑沉默的電影,12歲的贊恩將父母告上法庭,控訴自己的父母,為什麼生下了他,卻不養他?
  • 《何以為家》,一部看完讓你因生在中國而幸福感爆棚的電影
    眼淚收割機《何以為家》,一部看完讓你因生在中國而幸福感爆棚的電影 還記得小時候聽過的「放羊,娶媳婦,生娃,再放羊」的故事嗎? 有人問一個放羊娃,你放羊是為了什麼?他說賣錢。又問賣了錢幹什麼?賣了錢娶媳婦。娶媳婦為了什麼?生娃。生了娃幹什麼?放羊。 越窮越生,越生越窮貌似是個無解的死循環,在以前經濟落後年代是真實存在的。
  • 以《何以為家》為例,解讀導演娜丁·拉巴基創作背後的思考與情感
    《何以為家》是由黎巴嫩導演娜丁·拉巴基執導,贊恩·阿勒費亞、Yordanos Shiferaw……等主演的劇情片。於2019年4月29日在中國內地上映。他在現實生活中,也是出生在黎巴嫩,也同樣在黎巴嫩的街頭長大,也沒有上過學,跟劇中男主角的經歷有些相似,所以也難怪他在電影中的表演能如此的真實。影片的中文翻譯名為《何以為家》,非常直白,這表示了主角贊恩的痛苦經歷。但是,電影的原版片名卻是《迦百農》,這是什麼意思呢?
  • 天下之大,《何以為家》
    斬獲多項大獎的影片《何以為家》(音譯《迦百農》)將今日全國公映。
  • 《何以為家》影評——何以為(wéi)家?何以為(wèi)「家」?
    01何以為(wéi)家?今天觀看了評分達9.1之高的黎巴嫩電影《何以為家》:法庭上,十二歲的男孩贊恩向法官狀告他的親生父母,原因是,他們給了他生命,他訴求希望法官判決他的父母不要再生孩子。是什麼樣的經歷讓一個孩子做出如此不可思議的舉動?
  • 10部設計紀錄片,值得一看!
    不管你喜歡Dieter Rams的隱忍,還是Phillipe Stark的奔放,每個從事產品設計工作的朋友都能從這部紀錄片得到一些啟發。你會發現,麥當娜的專輯封面、米菲兔的文具、甚至是你家的沙發和電話,也許就來源於這四位大師的創作…… 04 《Simon Schama's Power of Art》 《藝術的力量》
  • 《何以為家》?無以為家
    假期是補劇的好時候,今天小編給大家推薦一部2019年4月上映的電影——《何以為家》。這是一個關於社會,關於人性,關於家庭,關於成長的故事。法庭上,十二歲的男孩贊恩向法官狀告他的親生父母,原因是,他們給了他生命!無力撫養卻拼命生育,單薄脆弱的脊骨承擔了讓它畸形的重擔。
  • 《何以為家》:眼淚不是苦難電影的終點,行動才是
    早在去年坎城電影節拉開帷幕之前,黎巴嫩女導演娜丁·拉巴基入圍主競賽的影片《何以為家》就是當屆的大熱門——鮮有一部藝術影片在世界首映之前,就取得了市場上的全面勝利
  • 人·人口·人類——《何以為家》的啟示
    《何以為家》開片的第一個鏡頭就別出心裁,就充滿陌生化效果。為什麼有牙醫給贊恩看牙口?因為贊恩家裡窮,天生是黑戶,所以他沒有身份證;沒有身份證就無法得知其出生年月,就只能找牙醫看他的牙口。結論:沒有證件你就不是人,你的待遇必然形同牲口。在娜丁·拉巴基這裡,身份問題又具象又抽象。一方面,它是具象的。所謂身份,就是一紙證明,就是身份證。身份證有助於解答「這是誰?」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