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何以為家》為例,解讀導演娜丁·拉巴基創作背後的思考與情感

2021-01-09 破曉娛樂c

《何以為家》是由黎巴嫩導演娜丁·拉巴基執導,贊恩·阿勒費亞、Yordanos Shiferaw……等主演的劇情片。於2019年4月29日在中國內地上映。

何以為家海報

導演從一個家庭悲劇入手,利用孩子對父母的控訴,父母在法庭上的申辯為基礎,再以寫實的環境渲染手法,帶動情緒,使觀眾得以窺探難民生存,這一全球性的問題。

同時,也映照出了一種在巨大悲哀下時無可奈何的質感。

影片獲第91屆奧斯卡最佳國際電影(原最佳外語片獎)的提名和第71屆坎城電影節的評審團大獎。

有一個很有意思的地方,影片中的男主角,那個小男孩,他是一名真正的敘利亞難民,而且和他出演角色的名字一樣,他也叫贊恩。

他在現實生活中,也是出生在黎巴嫩,也同樣在黎巴嫩的街頭長大,也沒有上過學,跟劇中男主角的經歷有些相似,所以也難怪他在電影中的表演能如此的真實。

影片的中文翻譯名為《何以為家》,非常直白,這表示了主角贊恩的痛苦經歷。

但是,電影的原版片名卻是《迦百農》,這是什麼意思呢?

導演對此的解釋是,迦百農是《聖經》中的一個地名, 耶穌原先在拿撒勒傳道的時候並不受歡迎,於是他便改到了迦百農去。

迦百農是他傳道、事奉的起點,有很多的神跡和重大的決策,都發生在這個地方上。

例如,他治好了彼得嶽母的熱病,在會堂上趕逐惡鬼,治好了百夫長的僕人,救活了會堂管會人睚魯的女兒,召集十二人,設立十二門徒……等。

但是,後來的迦百農卻受到了耶穌的詛咒。

《路加福音》第十章15節:

迦百農啊,你已經升到天上,將來必推下陰間。

之後,有一些法國的文學作品就開始用《迦百農》這一詞來代表混亂與無序。

何以為家劇照

《何以為家》中的人們,他們生活在黎巴嫩,也同樣生活在迦百農這個混亂、無序的地方。

而從某種程度上來說,贊恩就像是耶穌,他出生(開始)在黎巴嫩,也在詛咒黎巴嫩。

作為一個生於黎巴嫩的導演,娜丁·拉巴基,卻以電影的方式,把這片土地上如此之多的罪惡和冷漠給展現出來;其實,在她的內心,應該是非常矛盾的。

因為她可能非常的痛恨黎巴嫩這片土地,但不可能恨生活在黎巴嫩上的人們。

而且,她在影片中所展現出來的,也並不完全都是控訴,關於這點,之後我們會提到。

如果說,控訴真的能夠解決黎巴嫩的問題,那早就被解決了。

事實上呢?至今為止黎巴嫩的整體社會壞境還是如同當初電影中所描述的那般,並沒有任何的改變。

黎巴嫩所存在的問題,是一個極其複雜,甚至不能用幾句話來簡單的概括;它深入到社會的各個角落和層面,是一個混亂而無序的問題;如果天真的想要依靠控訴來解決這個問題,那麼將會是遙遙無期。

而這就如同《迦百農》的詞義:混亂、無序,一樣。

接下來我將以故事結構、鏡頭語言、影片的主題,這三個方面來對整部電影進行深度的解析。

故事結構

關於影片的故事結構,是枝裕和導演的《無人知曉》跟《何以為家》其實是有些相似的,如果從兩部影片的整體技巧和思路上來看,都有著異曲同工之妙。

兩部影片同樣都是真實的事件改編而來,也同樣都採用了類似於紀錄片的拍攝手法,這就讓兩部影片的真實感,非常的強烈,給觀影的人一種身歷其境的質感。

何以為家劇照

不過,雖然說兩部影片的思路上是一致的,但是,側重點卻是有些不同的。

《無人知曉》的側重點在於劇中人物的內心情感世界,以及生活細節方面的刻畫,導演把著眼點放在了人心和日本的社區文化上。

《何以為家》則兼顧了角色的個人內心情感和對社會的關注,側重點放在了黎巴嫩的整體社會壞境跟國內的形勢上。

相比較之下《何以為家》對社會的探討和新聞屬性方面要比《無人知曉》更強一些,也更容易引發觀眾共鳴。

鏡頭語言

《何以為家》的視聽語言風格,它的臨場感非常強烈。

給觀眾一種很強的代入感,觀影的人就像是站在主角的身邊,然後跟著他,一起經歷這一切一樣。

尾隨鏡頭

造成這種觀影效果的原因是因為導演在電影中運用了很多的尾隨鏡頭,在這些尾隨鏡頭的帶動下,電影的畫面很容易就被觀影的人當成了自己的雙眼,然後跟隨著主角的視角,一起看向某個方向,一起移動腳步。

在這種拍攝手法下,很容易就讓觀眾對角色和場景產生出一種代入感,輕鬆入戲。

手持質感的鏡頭運動

如果單單只有尾隨鏡頭,是無法做到這麼強烈的真實感,導演還運用了手持質感的鏡頭運動。

在這兩種拍攝手法的搭配下,導演成功的模擬出了現實生活中人的視線,這也就增強了畫面整體的真實感和觀眾的代入感。

鏡頭張力

除了真實感強烈以外,電影中有很多的場面,導演都拍得凸顯張力;尤其是爸爸強迫妹妹出嫁的那一段,在導演的鏡頭渲染下,很難讓人挪開眼。

何以為家劇照

為什麼會產生這種情況?

產生這種觀影效果的原因是因為導演在影像的序列中,加入了很多很短的特寫鏡頭;不僅如此,還不給電影畫面任何的全景鏡頭。

在導演的這種拍攝手法下,觀影的人只能看到電影畫面中一系列很短,很小範圍的運動和物件,這使每一個鏡頭都不能完全地把當時所有的畫面內容給交代清楚,於是,想要看得更多,更清楚的觀眾,只能更加聚精會神的看著電影畫面,不僅如此,還要在大腦中對電影的劇情產生思考。

這樣一來,觀眾為了把每一個短的特寫鏡頭拼湊成一個完整的故事,觀影時只能投入更多的精力,更加專注劇情的發展,而正是因為這種異乎尋常的專注,就讓鏡頭產生出了一種很強的張力。

除此之外,影片中還有很多的鏡頭畫面值得稱嘆。

比如贊恩在遊樂場找人的那一段。

導演在鏡頭畫面中添加了一個純視覺,類似人形狀的物體。

觀影的人看到以後,就會不由自主的產生思考,這個東西,會不會就是主角要找的「人」?

當然,會很快的發現並不是。

但是,他們腦中的小波瀾已經產生了。

在這種拍攝手法下,導演成功的在長鏡頭畫面中加入了一個小節拍,這樣觀影的人就不容易看膩,這也是拍攝長鏡頭畫面時的一個小技巧。

影片的主題

關於影片的主題,有人認為這是一部家庭教育的悲劇。

電影中的父母,他們把孩子生下來,卻沒有能力去養育孩子,只能放任不管;而孩子反過頭來控訴自己的父母,認為父母不應該在沒有養育能力的情況下,把自己生下來。

其實,這種說法,並不算完全的正確。

電影的主題並不完全是一部抨擊父母對兒女缺乏關愛的電影,這在影片中是有所依據的。

贊恩在照顧泰格斯的孩子,也就是片中的那個黑人孩子的時候,因為承受不住生活的壓力,最終採用了和他父親相似的辦法,把他給賣掉。

何以為家劇照

為了黑弟弟能活下去,把他賣給阿斯普洛這個人販子,和父親為了讓妹妹能有一張床睡,把她嫁給阿薩德這個禽獸。

這是何等的相似?

泰格斯,這個黑人媽媽,她也很愛自己的孩子,但是,她也沒有能力去養育她的孩子長大成人,只能拋棄給贊恩。

在黎巴嫩這樣《迦百農》的社會裡,混亂、無序的問題充斥在各個角落、層面,對一個孩子負責並持續的照顧著,實在有太高的成本,以至於讓拋棄和離別,這種人間悲劇,一次又一次的重演。

整部電影不單單是家庭教育的悲劇,還有整個社會的悲劇!

電影中的父母固然對贊恩生而不養,但是,誰又能證明他的父母對他沒有一絲感情呢?

確實,對於一個孩子而言,只生不養,是這世間最絕情的事情。

但是,在黎巴嫩這樣《迦百農》的混亂、無序中,人和人之間確實能生出愛來,但僅僅只靠生出來的愛是無法進行養育和維繫的!

最終只能又進入到那個悲劇的循環。

何以為家劇照

愛可以生出來,卻無法去養育。

這難道不是社會的悲劇嗎?

贊恩控訴自己的父母,生自己下來,除了字面的意思以外,其實還有否定自己存在的意思,甚至還有對自己生命的詛咒。

或許,娜丁·拉巴基導演正是藉助贊恩的控訴,來代替那些還生活在黎巴嫩這片《迦百農》(混亂、無序)土地上,忍受著艱難的人們,說出自己內心深處的悲嘆吧。

說到如何解決《迦百農》(黎巴嫩)這個混亂而無序的問題。

導演在電影中運用了一個粗暴而近乎奇蹟的辦法:製造出一個「救世主」來!

「救世主」出現並拯救了一切,解決了「所有」的問題,阿斯普洛這個人販子被逮捕,泰格斯母子團聚,贊恩得到了他一直夢寐以求的護照。

他終於在影片的最後一個鏡頭露出了全片最溫暖、最燦爛的的笑容。

何以為家劇照

有人認為這樣的大快樂結局似乎有種導演強行扭轉的感覺。

確實,但,這正是導演的意思!

她給電影這樣一個奇蹟般的大團圓結局,正是因為她自己沒有能力去拯救這片土地,和土地上的人們。

但是,她仍然想要把像讚恩這種,能從痛苦中解脫而出的希望,留存一份給那些還在痛苦裡掙扎的人們。

結語:

導演曾在採訪中說過這樣一段話:

我不想天真地說電影可以改變世界,但如果可以改變你看待這些孩子的態度,或是看待你自己生活的態度,那麼它至少能在一定程度上改變你。當有千千萬萬的人用不同的視角看待這些問題時,世界的改變才會開始發生。

可能電影所反映出的問題不會使社會產生任何實質性的改變,但這也夠了,它完成了它所背負的使命。

發現世界所存在問題,並將問題暴露在陽光之下。

相關焦點

  • 淺評影片《何以為家》的現實意義——「生」的思索
    電影《何以為家》為我們展示了黎巴嫩難民聚居區的底層生活。筆者試圖通過對影片紀實式的創作方式和當代難民身份認同障礙來討論電影的現實意義。真實作為最有利的武器給予了電影力量,這種力量經過了導演的藝術創造又作用於真實的現實世界。難民問題作為國際性的難題其間有廣大的空間值得探索,而這部影片更是將難民的人權問題以最直觀的方式展現給觀眾,讓難民問題重回人們的視野。
  • 《何以為家》:坎城影星,和被遺忘的敘利亞孩子
    拉巴基同時表示,《何以為家》是中國發行方定的中文片名,因為「迦百農」一詞可能難以理解。有臨時的遮擋,沒有溫暖的住所;有親生的父母,卻沒有親情和愛;獨自闖蕩在世界上,卻沒有法律文件來證明自己在世上存在的痕跡……中文片名或許是對贊恩這樣的流浪兒童更為直白的註解:哪裡才是家?
  • 在全球獲得極佳口碑的黎巴嫩電影——《何以為家》
    然而生活並沒有眷顧贊恩,重重磨難迫使他做出了令人震驚的舉動…… 01 黎巴嫩導演拉巴基 《何以為家》是 2018 年黎巴嫩女導演娜丁·拉巴基的作品,拉巴基以她獨特的視角和方式,呈現了這個發生在黎巴嫩貧民窟中的敘利亞難民的故事。
  • 《何以為家》成「眼淚收割機」,竟然是因為他?
    2016年,《何以為家》的選角導演看到小贊恩時,他正穿梭於貝魯特(黎巴嫩首都)貧民區的街道送貨。《小偷家族》中的哥哥由城檜吏飾演柳樂優彌、城檜吏的真實生活與片中角色相差甚遠,準確傳達出人物情感的表演,也讓眾多媒體稱他們為「天才」。
  • 豆瓣9.1《何以為家》:父親節裡關於孩子的故事,是對教育的反思
    《何以為家》整部電影只有短短的126分鐘,背後卻詮釋:生而為人,何以為家。可以說是《何以為家》之所以獲獎與真實社會是分離不開的。劇情總是來源於真實故事,又超越真實故事。今天我以《何以為家》為例,從視聽、敘事、主題、現實思考等角度,為大家解讀撼動社會結構的電影
  • 以《漢江怪物》為例,解讀導演奉俊昊創作背後的思考與情感
    《漢江怪物》無疑是韓國電影最賣座的電影,本片的解讀很多,但卻很少有人從「細節隱喻」和「布局背後的哲思」這兩部分來進行挖掘,今天我就結合自己的觀影體驗來剖析一下本片的魅力所在。《漢江怪物》是導演奉俊昊指導的科幻驚悚電影,2006年在韓國上映,成為韓國歷史上最賣座的電影之一,在豆瓣更有著7.4的評分。
  • 《何以為家》?無以為家
    假期是補劇的好時候,今天小編給大家推薦一部2019年4月上映的電影——《何以為家》。這是一個關於社會,關於人性,關於家庭,關於成長的故事。法庭上,十二歲的男孩贊恩向法官狀告他的親生父母,原因是,他們給了他生命!無力撫養卻拼命生育,單薄脆弱的脊骨承擔了讓它畸形的重擔。
  • 《何以為家》:眼淚不是苦難電影的終點,行動才是
    在這種困局之下,《何以為家》依然創造了首周票房破億的成績;這在沒有商業/藝術院線區分的中國,堪稱奇蹟。《何以為家》究竟魅力何在?真的就像坊間所說,只是一部「非常好哭」的電影?《何以為家》海報誠然,《何以為家》講述了一個十分催淚的故事。
  • 電影《何以為家》:生存之下,質問生存
    作者:影評叫獸電影《何以為家》自上映以來,口碑爆棚,被譽為「眼淚收割機」。黎巴嫩女導演拉巴基以她獨特的視角和方式,呈現了一個發生在黎巴嫩貧民窟中的敘利亞難民的故事。一部好的電影作品,往往能夠引發輿論,並推動社會去關注並改變不合理的現狀,毫無疑問,《何以為家》做到了。影片不僅展現了黎巴嫩底層社會混亂不堪的生活現實,更引發了人們對於貧困與養育責任的深度思考。正如12歲的主角扎因,在影片中控訴自己的父母,因為父母生了他,又不能給予他正常健康的生活環境。
  • 《何以為家》:為人父母生而不養,養而不育,何處為家?
    娜丁·拉巴基執導的《何以為家》是一部紀實劇情片,通過深入了解黎巴嫩底層人民的生活狀態,從而以一種更加自然的方式,將其搬上熒幕,引人深思。導演拉巴基在製作《何以為家》時,前後花費了5年多,前三年調查黎巴嫩貧民窟的現狀,之後用6個月完成拍攝,在素材中精挑細選出近520小時的片子,經過2年的剪輯,終於在2019年於中國上映。
  • 何以為家豆瓣評分8.9 真人真事改編劇情背後是失序社會
    何以為家豆瓣評分8.9 真人真事改編劇情背後是失序社會  電影《何以為家》斬獲2018坎城電影節評審團獎,並獲得2019奧斯卡、金球獎最佳外語片雙提名,講述了十二歲男孩贊恩向法庭狀告其親生父母的揪心故事。《何以為家》豆瓣評分8.9,影片是改編自真實事件,據悉影片中的一切都是小男孩的親身經歷,讓人不敢相信。
  • 人·人口·人類——《何以為家》的啟示
    它不僅讓觀眾獲得憐憫與恐懼的體驗,使觀眾由此宣洩情感、陶冶情操,而且還一邊「收割眼淚」,一邊釋放正能量。兩次點映散場後,我都聽見有觀眾小聲地彼此告誡:咱們這樣多好,珍惜和平、珍惜幸福吧……黎巴嫩電影《何以為家》宣傳海報1《何以為家》講述了一個名叫贊恩的黎巴嫩窮孩子的故事。贊恩出生在一個一貧如洗的多子家庭,自小生長在貝魯特的貧民窟。
  • 《何以為家》:「為什麼要起訴父母?」「因為他們生下了我。」
    這是電影《何以為家》開頭裡12歲的小主人公贊恩在法庭之上向法官提出的控訴,電影通過倒敘的手法向觀眾展現了一個黎巴嫩男孩的悲慘童年,通過他的眼睛看這個社會,這個國家,這個世界,為我們一步步剖析所有處於苦難中家庭的悲劇與痛苦。
  • 以《何以為家》為例:過分的「成人思維」,足以摧毀一個孩子童年
    文章純屬原創,版權歸本作者所有,歡迎個人轉發分享《何以為家》是我反覆觀看了好幾遍的電影,每一次都有更深層次的感悟,而從不同的角度去解析這部電影,也都能得到不同層次的理解。《何以為家》原名為《迦百農》,"迦百農"是《聖經》中的一個地名,意味著"混亂",同時也意味著"奇蹟"。
  • 《何以為家》:娓娓道來的一齣悲劇,看完儘是沉默
    與好萊塢式電影相比,《何以為家》的故事性是偏弱的,這意味著故事精彩程度較低,觀影效果稱不上絕佳。然而,儘管我非常注重故事性,但依舊覺得《何以為家》是一部值得一看的電影。隨後,我將從三個角度來聊聊《何以為家》。
  • 電影《何以為家》是如何憑藉「虛實共舞」贏得極好口碑的
    就《何以為家》而言,通過對影片這些詩學原則的分析便能夠看出許多引領和啟示全新電影創作方式的潛在力量,使《何以為家》這樣具有獨特氣質的影片給人耳目一新的文化體驗。 1.但是這一看法放置於《何以為家》的分析時似乎需要進行一些修正,因為敘事者是《何以為家》非常重要的組成要素,強調敘述者是理解影片的一條重要路徑。
  • 國務人·觀影記丨吳天伊:《何以為家》,無處安放的信仰,無處停泊的靈魂
    一方面,我們希望「觀影記」能提供一個師生交流電影、觸發多元觀點與共識的平臺;另一方面,我們也希望從政治的角度解讀電影,能讓我們有所啟發,更好地思索過去、現在、未來。第2期「國務人·觀影記」,我們邀請的是來自2016級國際政治系的吳天伊學姐,她將對黎巴嫩電影《何以為家》做出自己的分享和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