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譽為眼淚收割機的《何以為家》,你看了嗎?

2020-10-20 朝華讀書

何 以 為 家

作者:朝華淺愛

一記敲響世人的警鐘,一則殘酷的成長故事

電 影 簡 介

《何以為家》是由黎巴嫩、法國、美國製作的劇情片,2018年5月17日在坎城電影節首映,2019年4月29日在中國內地上映。

影片一開始,面黃肌瘦、稚氣未脫的小男孩贊恩正站在法庭的原告席上。他剛剛因為殺人,即將面臨五年的刑期,而他的刺殺對象,是自己的「妹夫」。

法官詢問贊恩多大了,贊恩一臉冷漠的看了看被告席上的父母說——我不知道,你問他們好了。法官又問他知道自己今天為什麼會在這裡嗎?贊恩並沒有辯解自己為什麼要殺人,只是冷靜地重申了自己的訴求,我想起訴我的父母,因為他們生了我。

贊恩從小生活在黎巴嫩貧民區,父母都是來自敘利亞的難民,帶著全家逃亡至此。因為沒有戶口,贊恩的父母找不到像樣的工作。一家人只好蝸居在這到處都是垃圾,滿眼都是汙穢的地方。夜晚所有孩子們擠在一起,胳膊貼著大腿,沒有任何隱私、避嫌可言。屋子永遠吵吵鬧鬧,混亂不堪。

贊恩一家有七個孩子,作為老大他從小沒有讀書,不僅要照顧弟弟妹妹,還要做一些與他幼小身軀並不相符的體力活。白天去阿薩德的店裡工作,四處送貨送燃氣罐,晚上帶著弟弟妹妹們到路邊售賣自製水果飲料。在父母需要的時候,在各個藥店裡撒謊,幫他們購買製毒的原材料。見慣了底層生活的骯髒和無奈,贊恩擁有超出同齡人的世故與成熟。

當自己的妹妹薩哈來月事時,贊恩幫妹妹洗了內褲,脫下自己的背心給妹妹墊著,妹妹需要的衛生巾,他只能去偷。他叮囑妹妹不要讓媽媽發現,因為贊恩知道,一旦被媽媽知道了,妹妹就會被賣給房東的兒子——那個垂涎薩哈爾已久的30多歲的男人。

贊恩費勁心思,準備帶妹妹坐大巴離開,可是薩哈還是被父母賣了。贊恩傷心至極,帶上給妹妹準備的生活用品,離開讓自己絕望的家。

贊恩來到一家大型遊樂場,像是解放了一樣,坐著摩天輪吃著零食。他扒開雕塑的衣服,露出雕塑的乳房,他的內心仍然渴望著溫暖的母愛。很快,生活的難題就擺在了贊恩的眼前,因為年齡太小,沒有人願意給他一份工作。

絕望之際,贊恩遇到了一位單親媽媽泰格斯,她為了能存夠錢儘早辦好身份證,每天起早貪黑的工作,她想讓兒子尤納斯能夠和別的小孩一樣在陽光下玩耍。

雖然泰格斯也很窮,但卻十分的愛自己的兒子,這讓贊恩很羨慕。泰格斯收留了贊恩,讓他在自己工作的時候幫忙照顧兒子。這段時光是贊恩前十二年人生中,最溫暖最幸福的時光了。

可惜,幸福總是短暫的。

泰格斯因為沒有身份證突然被抓起來了,為了保護兒子,泰格斯也不敢跟警察說自己有孩子。彈盡糧絕的時候,贊恩不得不帶著小男孩出去找泰格斯和食物。贊恩想盡辦法,去救濟站騙奶粉尿不溼,按照父母的方式製毒。可畢竟贊恩也只是個12歲的孩子,他帶著小男孩生活的非常艱難,後來被房東趕出家門,流浪街頭。

最終贊恩不得不像父母一樣,賣掉小男孩。他也不捨得賣掉小男孩,可是小小年紀的他承受了生命無法承受的重擔,沒有了住所,怎麼養活小男孩,怎麼養活自己?他想拿賣小男孩得來的四百美元偷渡到瑞士,卻得知還需要能夠證明身份的證件。他不得不回家再次面對自己的父母。

重新回到家的贊恩被父親拳打腳踢,證件沒有拿到,卻得知了一個令人心碎的事情——妹妹薩哈爾流產死了。悲憤欲絕的贊恩拿起刀一路狂奔,刺向了「妹夫」,這才有了電影開頭法庭上的那一幕。

在獄中,贊恩的母親來看望贊恩,並帶給贊恩又一個噩耗——她懷孕了,贊恩只能更絕望的對母親說,你的話,刺穿了我的心,然後將不負責任的父母告上了法庭。

贊恩在打向電視直播的電話裡說——希望大人聽我說:我希望養不起孩子的大人,別再生了!關於童年,我日後能記得住的只有暴力、侮辱或毆打、鏈子、管子、皮帶打在身上的感覺,他們說過最好的話是「兔崽子,滾出去」「讓開廢物」。生活根本就全是蝨子,破鞋都比它華美。我生活在地獄裡,不過是生活裡煎熬的一塊爛肉,生活是千人騎萬人乘的潑貨。我以為我們會成為好人,被人愛戴,可上帝根本不希望我們能能被人愛,他希望我們是別人家的髒抹布。

這一段臺詞詮釋了這部電影的主題:「父母生而不養,養而不教,何以為家?」

有生皆苦,但罪在人禍。與其說贊恩在起訴父母,不如說在起訴整個世界:如果沒有能力撫養,就不應當生育;在苦難的土地上,無論大人小孩,生存即是罪罰;而這一切苦難的根源,並不在於地獄中人。

最後,贊因終於擁有了自己的身份證明信息,拍照時他笑不出來。攝影師逗他說「笑一笑,這是拍護照,不是拍遺照」,他才笑了出來,那一笑太打動人了,讓熒幕這端的我們感受到了一絲欣慰,但是在那片土地上,卻不知還有多少個「贊恩」在絕望地掙扎著。影片在這個笑容上定格了十秒,我的內心真是翻江倒海,很不是滋味。

《何以為家》是根據真實故事改編而成的,影片中的小男孩贊恩就是導演在黎巴嫩貧民區選出的難民。 用導演娜丁·拉巴基的話來說,他們不是在表演 ,而是在表現自己真實的人生。所以,銀幕上的他們才如此動人。

贊恩不是專業的演員,卻用自己的親身經歷,讓我們看到戰爭帶給普通人的痛苦。很多人都像讚恩一樣,可是沒有人能夠解救他們,這是最悲催的事情。

在沒有良好的家庭教育的環境裡,那麼小的年紀的贊恩能知道女孩子不應該早點嫁給男人,知道嬰兒需要保護,面對泰格斯的錢財一番掙扎。他做過的壞事也不少,學習父母製作毒品,對阿薩德的偷竊砸房東的門,搶奪小孩的滑板車,用刀捅了阿薩德.....他的行為依舊是野蠻的、無序的,甚至會給其他人帶來災難的,但他的形象卻依舊讓人感受到有愛,像無盡苦難中尚存的一絲希望的光芒。

伊坂幸太郎在《一首小夜曲》裡說的話,相信很多人都聽過:一想到為人父母居然不用經過考試,就覺得真是太可怕了。有一些父母,根本沒有資格做父母,他們的所作所為,正在毀滅孩子對未來的希望和對愛的信仰。

曾經我們以為,父母賜予我們生命,是最珍貴的禮物。可是如果沒有愛的支撐,生命的延續與繁衍,又有什麼意義?何以為家?就是愛與責任並存的地方。其實,理想家庭教育方式本質上就是愛。

我們都會成為沒有經過考試的父母,但大部分為人父母的我們,從不曾放棄學習和改進。從孩子生下,我們就努力地學習養育孩子、學習尊重孩子、學習正確的對待孩子……想要成為一個合格的父母,是一件容不得半點馬虎的事兒,非常需要責任心和愛。

而那些忽視了責任的父母,就像是帶著孩子走在陡峭的懸崖邊上,一不小心就會葬送了孩子的生命。從某種層面,並不是每位父母都有資格成為父母。

有人說:童年之所以會影響人的一生,在於孩提時的經歷,決定了一個人看自我和世界的眼光。孩子不該是你開心的時候就捧在手心,不開心的時候就可以將他遺棄的玩具。

雖然我們都是普通人,不能左右外部的大環境,也無法給孩子創造一個絕對安全的港灣。我們能做的是,用責任心和愛給孩子必要的保護,儘可能的避免人為能夠控制的風險,甄別出可能發生危險的情景,提前預防,將孩子可能面臨的危險降低,成為孩子最強大的保護傘。

這影片帶給我們一些多元的文化視角與思考 —— 戰亂中的民不聊生,原生家庭良好教育的重要性、人口增長的負面效應、良善未曾在苦難中斷裂等等。

非常推薦大家去看這部影片,這是一部還沒看完就想讓全世界去看的電影。相信這部被媒體封為「眼淚收割機」的影片必將給你帶來又一次的心靈洗滌。

最後,送給你一句話,也是電影結尾說的:

願世界和平,願每個孩子,都能被溫柔以待!

導演寄語

在娜丁·拉巴基看來,她的電影絕不僅僅是娛樂或藝術,她說:

「我是非常理想主義的人,我相信電影能夠改變世界。即使不能改變現狀,至少也可以引起話題和爭議,或者引發人們的思考。

在《何以為家》中,比起僅僅是感嘆主人公贊恩在街上流離失所的命運,我更願意選擇用我的職業作為武器,希望能夠真切地幫助到這些孩子,只有通過電影幫助人們意識到這種情況,才能真正做出改變。

而觸發我這樣做的原因是,我需要在貝魯特(以及大多數城市)陰暗的角落裡投下一束聚光燈,滲透到那些貧困且無法逃脫命運的人的日常生活中。」

相關焦點

  • 奧斯卡 |《何以為家》眼淚收割機,徐崢黃渤傾情推薦!
    ▼《何以為家》「我要控告的我的父母,因為他們生下了我……」這句話出自一個名叫扎因的黎巴嫩男孩。十來歲的孩子因殺人被捕,又作為原告出席了法庭,這仿佛一場鬧劇的現場,被黎巴嫩女性導演拉巴基搬上熒幕,帶到了坎城和奧斯卡。
  • 《何以為家》成「眼淚收割機」,竟然是因為他?
    2016年,《何以為家》的選角導演看到小贊恩時,他正穿梭於貝魯特(黎巴嫩首都)貧民區的街道送貨。娜丁·拉巴基在《何以為家》拍攝現場指導贊恩正是這份與角色的契合,毫無表演經驗的贊恩·阿爾·拉菲亞在《何以為家》貢獻了感人至深的表演。
  • 【催淚影片】《何以為家》眼淚裡的收割機,麥希力薦電影 | 請不要以愛之名,讓孩子顛沛流離
    坎城電影節—評審團獎電影第91屆奧斯卡最佳外語片第76屆金球獎最佳外語片等提名《何以為家這部影片沒有大咖加盟,啟用的都是全新非專業演員,全片耗時5年完成,然而就是這樣的一部作品席捲了全球各大影展,賺足了觀眾的不少眼淚,被媒體稱之為
  • 電影《何以為家》:生存之下,質問生存
    作者:影評叫獸電影《何以為家》自上映以來,口碑爆棚,被譽為「眼淚收割機」。黎巴嫩女導演拉巴基以她獨特的視角和方式,呈現了一個發生在黎巴嫩貧民窟中的敘利亞難民的故事。《何以為家》又名《迦百農》,早在引入國內之前,就於當年年初闖入了奧斯卡最佳外語片提名,電影的質量之高毋庸置疑。這部電影的成功之處在於以下三點:一個是,電影題材選得好,很容易引起共鳴;一個是,電影拍得很真實;還有一個是,男主角扎因的表現很出彩。首先,這部電影的題材選得好,很容易引起共鳴。
  • 人·人口·人類——《何以為家》的啟示
    4月21日,黎巴嫩電影《何以為家》(直譯:《迦百農》)舉行點映專場。我捏著贈票,躬逢其盛。我不是影迷,平日很少看電影。此番多半出於非電影動機。對於電影本身,我沒有太多期待。然而,開映之後我就被這部電影所深深地吸引,看了一場還覺得不過癮。第二天晚上,我又趕到中國電影資料館看了該片的第二場點映。
  • 在全球獲得極佳口碑的黎巴嫩電影——《何以為家》
    2019年4月當影片在第九屆北京國際電影節參展時,觀眾們都評價這部電影為「眼淚收割機」,諸多國內電影人也鼎力推薦。比如影片《何以為家》從選角到拍攝,就是按照紀錄片的方式來運作。經過三年調研,六個月拍攝,兩年的後期製作,十二個小時粗剪版本,到成片的完成版,從內容到形式都給人一種強烈的真實感。
  • 《何以為家》:眼淚不是苦難電影的終點,行動才是
    早在去年坎城電影節拉開帷幕之前,黎巴嫩女導演娜丁·拉巴基入圍主競賽的影片《何以為家》就是當屆的大熱門——鮮有一部藝術影片在世界首映之前,就取得了市場上的全面勝利
  • 《何以為家》獲評「2019院線最佳」 導演聚焦底層引反思
    昨日,獲坎城評審團獎及奧斯卡、金球雙提名的口碑佳片《何以為家》(音譯《迦百農》)正式公映,這部聚焦底層人民、講述父母生而不養的「眼淚收割機」威力驚人,震撼無數觀眾,更被評「2019最讓人感動的電影《何以為家》公映引好評狂潮被評「2019院線最佳」《何以為家》於4月29日正式公映,這部獲獎無數的影片也是今年內地市場五一檔唯一提前點映的電影,足見片方對品質的信心。這部「催淚炸彈」一般的電影僅憑一點點催淚片段就已經刷爆抖音熱搜,感動了無數網友。無論是點映的口碑,還是正式公映後的觀眾反饋,都完全對得起觀眾期待。
  • 《何以為家》影評——何以為(wéi)家?何以為(wèi)「家」?
    01何以為(wéi)家?今天觀看了評分達9.1之高的黎巴嫩電影《何以為家》:法庭上,十二歲的男孩贊恩向法官狀告他的親生父母,原因是,他們給了他生命,他訴求希望法官判決他的父母不要再生孩子。是什麼樣的經歷讓一個孩子做出如此不可思議的舉動?
  • 《何以為家》,一部看完讓你因生在中國而幸福感爆棚的電影
    眼淚收割機《何以為家》,一部看完讓你因生在中國而幸福感爆棚的電影 還記得小時候聽過的「放羊,娶媳婦,生娃,再放羊」的故事嗎? 有人問一個放羊娃,你放羊是為了什麼?他說賣錢。又問賣了錢幹什麼?賣了錢娶媳婦。娶媳婦為了什麼?生娃。生了娃幹什麼?放羊。 越窮越生,越生越窮貌似是個無解的死循環,在以前經濟落後年代是真實存在的。
  • 《復仇者聯盟4》晉級全球票房亞軍 《何以為家》內地五一檔小黑馬
    前方高能,請帶上wifi盾—>《何以為家》預告片上周,《復仇者聯盟4》內地上映第二周再收16.52億元,總票房38.77億元,大幅刷新了此前《速度與激情8》(26.7億元)創造的進口片最高票房紀錄,超越《紅海行動》(36.5億元)上升至中國內地影史單片票房榜第三名,打破了前三名皆由華語片壟斷的局面,能否超越亞軍《流浪地球》(46.5億元),拭目以待。
  • 《何以為家》:其實阿薩德算不上真正的壞人
    今天看了很久就想去看的電影《何以為家》,該片講述了一個12歲黎巴嫩男孩贊恩因悲慘的生活經歷,起訴自己的父母,原因是他的父母生了他,卻沒能好好撫養他。很多媒體評價該片為「眼淚收割機」,因為它演繹的就是最真實、最普通的飽受戰爭之苦的難民的悲慘生活。
  • 電影《何以為家》有哪些讓你感動的地方?
    一部榮獲坎城電影節評審團獎,獲得坎城金棕櫚、奧斯卡最佳外語片雙提名的小語種電影《何以為家》(迦百農)《何以為家》是由黎巴嫩、法國、美國製作的劇情片,由黎巴嫩導演娜丁·拉巴基執導,贊恩·阿爾·拉菲亞、約丹諾斯·希費羅聯合主演。該片於2019年4月29日在中國內地上映 。貧窮和生育,一直困擾著生活在社會最底層的群體,而不斷地生育,卻沒有能力撫養,只是一種悲劇的延續。
  • 《何以為家》:娓娓道來的一齣悲劇,看完儘是沉默
    與好萊塢式電影相比,《何以為家》的故事性是偏弱的,這意味著故事精彩程度較低,觀影效果稱不上絕佳。然而,儘管我非常注重故事性,但依舊覺得《何以為家》是一部值得一看的電影。隨後,我將從三個角度來聊聊《何以為家》。
  • 奧斯卡最佳外語片提名影片《何以為家》近期上映
    由娜丁·拉巴基執導的黎巴嫩電影《何以為家》(音譯《迦百農》)將於近期上映。奧斯卡最佳外語片提名影片《何以為家》近期上映我的父母沒有給我一個家所以我要打官司電影《何以為家》講述了黎巴嫩底層社會中12歲男孩贊恩的艱難人生,他的父母極其貧窮卻不停地生下了一個又一個孩子
  • 《何以為家》生而不養
    相信大家都看過《何以為家》這部電影,看過之後真的感觸很深,生而不養,那為何要生!賣子女真的狠心嗎。影片講述了一個12歲男孩贊恩,起訴控告自己的父母,原因是父母生下了他,卻沒有能夠好好的撫養他。《何以為家》磨滅人性美好的殘酷世界。生活可以把一個孩子逼到什麼程度?一句為什麼要生我?
  • 電影《何以為家》:悲歌為少年而鳴
    這一幕出現在電影《何以為家》中。當十二歲的少年贊恩站在法庭堅定陳詞:「我要起訴我的父母,因為他們生了我」,贊恩的父母羞憤難當。面對律師的詰問,贊恩的母親滿腹委屈地咆哮:「如果我有選擇權,我會做得更漂亮!」顯然,被兒子指控的父母不僅委屈,而且憤怒。
  • 推薦一部2019年感動全球的電影《何以為家》
    每當中國的觀眾們想看一些大片,總會想到好萊塢電影或者說是歐美電影,但是2019年的最佳影片卻是由一個處於戰爭的國家用最撿漏的工具拍攝的,那就是黎巴嫩,這部影片的名字叫做《何以為家》。他們在法庭上的訴說讓我再也控制不住自己的眼淚,這是整部電影的高潮,也是整部電影的的精華所在,在法庭上,贊恩的母親說出了這樣一段話:你有什麼權利批評我,你有我這種處境嗎?我經歷的你經歷過嗎?換作是你,早就上吊自殺了。戰爭之中,所有人都是受害者,只有設身處地的親臨現場,你才能感受到什麼叫《何以為家》!
  • 眼淚收割機,黎巴嫩電影《何以為家》
    去年就知道這部電影,但是一直沒看,因為我知道電影內容,也知道看完了肯定心裡會很不好受。昨天吃中飯,轉到中央六,正好在播這部電影,就沒換臺。仿佛在告訴所有父母――如果你不是一個合格的家長,早晚有一天也會像他們這樣,接受審判。
  • 《何以為家》導演娜丁·拉巴基:以電影作武器去戰鬥
    截止到5月9日,電影《何以為家》的票房達到了2.12億,作為進口的小語種影片,已屬突破,很難得。這也說明,我們的觀眾審美水平在提高。可以把《何以為家》定義為文藝片,也可以說它是災難片,又或者是紀錄電影。總之,這部電影的標籤多樣,已經不能用成功去為它定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