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就知道這部電影,但是一直沒看,因為我知道電影內容,也知道看完了肯定心裡會很不好受。
昨天吃中飯,轉到中央六,正好在播這部電影,就沒換臺。
電影講了這樣一個故事:
法庭上,十二歲的男孩贊恩向法官狀告他的親生父母,原因是,他們給了他生命。
是什麼樣的經歷讓一個孩子做出如此不可思議的舉動?
贊恩的父母原本生活在敘利亞,因為內戰成為了難民,流亡到黎巴嫩。沒有工作,沒有收入,沒有愛,住房狹小,在無力撫養和教育的狀況下依然不停生育。
作為家中的長子贊恩,弱小的肩膀承擔了無數生活的重壓。
父母收了一筆錢,把11歲的妹妹薩哈強行賣給商販為妻(薩哈最終因為懷孕導致大出血而死),贊恩憤怒離家。
贊恩一直找不到工作,後來遇到了善良的黑人拉希爾,這個女人是衣索比亞的非法移民,工作辛苦,育有一個孩子尤納斯。這個女人收留了贊恩,這樣她外出上班時就由贊恩照顧孩子。拉希爾原來的身份證明到期了,但她沒有足夠的錢去買新的證件,因此被拘留。
對於毫不知情的孩子們來說,拉希爾無異於失蹤。但是贊恩把自己對妹妹薩哈的愛轉移到了約納斯身上,即使約納斯的母親失蹤,但身無分文的贊恩依然用盡全力養著這個還不會走路的孩子――他盡力了,他無法再拋棄這個孩子――就像當初他沒能拉住薩哈的手一樣。
直到後來,走投無路……
這部電影採用了不少記錄片的拍攝方式,一個長鏡頭貫穿到底,沒有什麼技巧可言。
不斷的閃現插敘,贊恩每被生活折磨一次,就插放法庭上的鏡頭一次。
仿佛在告訴所有父母――
如果你不是一個合格的家長,早晚有一天也會像他們這樣,接受審判。
在法庭上,贊恩說了這麼一段話:
電影中的故事,大部分是主演贊恩的真實經歷,但幸運的是,贊恩的父母很愛他。
電影上映後,在聯合國難民署和劇組的幫助之下,贊恩一家得以成功移民挪威。2004年出生的贊恩才得以接受教育(贊恩不識字,無法看劇本。現場拍攝的時候,導演就將每場戲解釋給他聽,知道這場戲意味著什麼之後,就讓他用自己的話來說臺詞。贊恩經常會爆粗口,有很多髒話臺詞。導演允許演員用髒話表演,因為現實情況就是如此,她希望觀眾通過展現的這些髒話,來了解這些孩子都經歷了什麼。贊恩多數時間都是在暴力與謾罵的環境下成長,很多髒話都是脫口而出)。
現在細細算起來,贊恩也有16歲了。距離他拍攝這個影片,已經過去了四年。在劇組後續傳出的一些照片中,可以看出贊恩生活的很滿足。那張不常微笑的臉上,終於流露出了一絲絲的笑意。
贊恩的父母是敘利亞人,敘利亞有90%的人口信/仰/伊/斯/蘭教,/包括內戰也是因為宗/教而起。
背景知識
先了解一下伊/斯/蘭/教/的生育觀念:
伊/斯/蘭//教/鼓勵生育,但是它鼓勵生育的方式與佛教不同,伊/斯/蘭/教/直接將鼓勵生育定為教/義和神的指示。並且它主張生育的孩子越多,就越能享受福報,在死後就能進入天堂;而生育少的,自然就會遭受他人的鄙視。正是這種宗教觀念,使穆/斯/林/形成了鼓勵生育的觀念,所以穆/斯/林/無論在哪,都沒有忘記生孩子的這一宗旨和職責。
現在穆/斯/林/人口超過了20億,那些移民海外的穆/斯/林/生育率都是本地人的好幾倍,可以同黑人相比較了,基本上每一對穆/斯/林/夫婦要生育8個孩子。歐洲的一些國家都快變成穆/斯/林/國家了,比如俄羅斯人口1.44億,但穆/斯/林/就有2700萬!
在許多穆/斯/林/的觀念中,就有這樣一個信條:「誰掌握了生育,誰就掌握了世界」。穆/斯/林/生育率高,這就意味著在未來世界即將穆/斯/林/化。同時,生育率的高低往往能看出一個文明的發展水平,越是封建落後的文明,它的生育率就越高。
伊/斯/蘭/教/是世界唯一拒絕世俗化,反對現代化的宗教,教義保持原始,要求建立政教合一的國家。所以,正是伊/斯/蘭/教/這種封建性,促使穆/斯/林/生育率迅猛增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