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淚收割機,黎巴嫩電影《何以為家》

2020-09-15 蔚藍中年之美

去年就知道這部電影,但是一直沒看,因為我知道電影內容,也知道看完了肯定心裡會很不好受。

昨天吃中飯,轉到中央六,正好在播這部電影,就沒換臺。


電影講了這樣一個故事:

法庭上,十二歲的男孩贊恩向法官狀告他的親生父母,原因是,他們給了他生命。

是什麼樣的經歷讓一個孩子做出如此不可思議的舉動?

贊恩的父母原本生活在敘利亞,因為內戰成為了難民,流亡到黎巴嫩。沒有工作,沒有收入,沒有愛,住房狹小,在無力撫養和教育的狀況下依然不停生育。

作為家中的長子贊恩,弱小的肩膀承擔了無數生活的重壓。

父母收了一筆錢,把11歲的妹妹薩哈強行賣給商販為妻(薩哈最終因為懷孕導致大出血而死),贊恩憤怒離家。

贊恩一直找不到工作,後來遇到了善良的黑人拉希爾,這個女人是衣索比亞的非法移民,工作辛苦,育有一個孩子尤納斯。這個女人收留了贊恩,這樣她外出上班時就由贊恩照顧孩子。拉希爾原來的身份證明到期了,但她沒有足夠的錢去買新的證件,因此被拘留。

對於毫不知情的孩子們來說,拉希爾無異於失蹤。但是贊恩把自己對妹妹薩哈的愛轉移到了約納斯身上,即使約納斯的母親失蹤,但身無分文的贊恩依然用盡全力養著這個還不會走路的孩子――他盡力了,他無法再拋棄這個孩子――就像當初他沒能拉住薩哈的手一樣。

直到後來,走投無路……


這部電影採用了不少記錄片的拍攝方式,一個長鏡頭貫穿到底,沒有什麼技巧可言。

不斷的閃現插敘,贊恩每被生活折磨一次,就插放法庭上的鏡頭一次。

仿佛在告訴所有父母――

如果你不是一個合格的家長,早晚有一天也會像他們這樣,接受審判。

在法庭上,贊恩說了這麼一段話:

電影中的故事,大部分是主演贊恩的真實經歷,但幸運的是,贊恩的父母很愛他。

電影上映後,在聯合國難民署和劇組的幫助之下,贊恩一家得以成功移民挪威。2004年出生的贊恩才得以接受教育(贊恩不識字,無法看劇本。現場拍攝的時候,導演就將每場戲解釋給他聽,知道這場戲意味著什麼之後,就讓他用自己的話來說臺詞。贊恩經常會爆粗口,有很多髒話臺詞。導演允許演員用髒話表演,因為現實情況就是如此,她希望觀眾通過展現的這些髒話,來了解這些孩子都經歷了什麼。贊恩多數時間都是在暴力與謾罵的環境下成長,很多髒話都是脫口而出)。

現在細細算起來,贊恩也有16歲了。距離他拍攝這個影片,已經過去了四年。在劇組後續傳出的一些照片中,可以看出贊恩生活的很滿足。那張不常微笑的臉上,終於流露出了一絲絲的笑意。


贊恩的父母是敘利亞人,敘利亞有90%的人口信/仰/伊/斯/蘭教,/包括內戰也是因為宗/教而起。


背景知識

先了解一下伊/斯/蘭/教/的生育觀念:

伊/斯/蘭//教/鼓勵生育,但是它鼓勵生育的方式與佛教不同,伊/斯/蘭/教/直接將鼓勵生育定為教/義和神的指示。並且它主張生育的孩子越多,就越能享受福報,在死後就能進入天堂;而生育少的,自然就會遭受他人的鄙視。正是這種宗教觀念,使穆/斯/林/形成了鼓勵生育的觀念,所以穆/斯/林/無論在哪,都沒有忘記生孩子的這一宗旨和職責。

現在穆/斯/林/人口超過了20億,那些移民海外的穆/斯/林/生育率都是本地人的好幾倍,可以同黑人相比較了,基本上每一對穆/斯/林/夫婦要生育8個孩子。歐洲的一些國家都快變成穆/斯/林/國家了,比如俄羅斯人口1.44億,但穆/斯/林/就有2700萬!

在許多穆/斯/林/的觀念中,就有這樣一個信條:「誰掌握了生育,誰就掌握了世界」。穆/斯/林/生育率高,這就意味著在未來世界即將穆/斯/林/化。同時,生育率的高低往往能看出一個文明的發展水平,越是封建落後的文明,它的生育率就越高。

伊/斯/蘭/教/是世界唯一拒絕世俗化,反對現代化的宗教,教義保持原始,要求建立政教合一的國家。所以,正是伊/斯/蘭/教/這種封建性,促使穆/斯/林/生育率迅猛增長。

相關焦點

  • 在全球獲得極佳口碑的黎巴嫩電影——《何以為家》
    2019年4月當影片在第九屆北京國際電影節參展時,觀眾們都評價這部電影為「眼淚收割機」,諸多國內電影人也鼎力推薦。拉巴基在長時間的考察與準備中,詳細了解黎巴嫩底層社會的難民與街頭流浪者,最後選擇了具有相似生活背景的非專業演員參與拍攝。 在電影《何以為家》中所有演員本人的個人經歷都與影片角色非常貼近,哪怕是作為背景的群演,都是真實生活在那裡的當地人,因此,影片中所呈現出的藝術與生活之間的真實連續性可以說真實還原了黎巴嫩底層社會的現狀。
  • 奧斯卡 |《何以為家》眼淚收割機,徐崢黃渤傾情推薦!
    ▼《何以為家》「我要控告的我的父母,因為他們生下了我……」這句話出自一個名叫扎因的黎巴嫩男孩。十來歲的孩子因殺人被捕,又作為原告出席了法庭,這仿佛一場鬧劇的現場,被黎巴嫩女性導演拉巴基搬上熒幕,帶到了坎城和奧斯卡。
  • 《何以為家》成「眼淚收割機」,竟然是因為他?
    贊恩和他的弟弟妹妹們這是黎巴嫩電影《何以為家》的故事,也大多是贊恩的扮演者贊恩·阿爾·拉菲亞自己的故事。2016年,《何以為家》的選角導演看到小贊恩時,他正穿梭於貝魯特(黎巴嫩首都)貧民區的街道送貨。(贊恩)將受到傷害的脆弱與超越年齡的堅韌所需要的特質結合起來,卻又不老套……他毫不費力地推進了整部電影的大部分。」導演娜丁·拉巴基有意打破真實與虛構的界限,讓《何以為家》看起來像紀錄片一樣將黎巴嫩街頭的故事搬上大銀幕。在拍攝時並沒有劇本,贊恩的名字就來自小男孩的原名。就算有劇本,參演的大多數兒童都不識字。
  • 被譽為眼淚收割機的《何以為家》,你看了嗎?
    重新回到家的贊恩被父親拳打腳踢,證件沒有拿到,卻得知了一個令人心碎的事情——妹妹薩哈爾流產死了。悲憤欲絕的贊恩拿起刀一路狂奔,刺向了「妹夫」,這才有了電影開頭法庭上的那一幕。我以為我們會成為好人,被人愛戴,可上帝根本不希望我們能能被人愛,他希望我們是別人家的髒抹布。這一段臺詞詮釋了這部電影的主題:「父母生而不養,養而不教,何以為家?」有生皆苦,但罪在人禍。
  • 【催淚影片】《何以為家》眼淚裡的收割機,麥希力薦電影 | 請不要以愛之名,讓孩子顛沛流離
    十來歲的孩子因殺人被捕,又作為原告出席了法庭,這仿佛一場鬧劇的現場,被黎巴嫩女性導演拉巴基搬上熒幕,帶到了坎城和奧斯卡。《何以為家》原名《迦百農》4月29日上映>「眼淚收割機」。影片導演娜丁·拉巴基用她細膩的拍攝手法和毒辣殘酷的視角,展現了一個12歲黎巴嫩男孩艱難的成長曆程。影片中的故事卻殘酷真實,看不到人的救贖,也看不到神的憐憫。
  • 《何以為家》:眼淚不是苦難電影的終點,行動才是
    早在去年坎城電影節拉開帷幕之前,黎巴嫩女導演娜丁·拉巴基入圍主競賽的影片《何以為家》就是當屆的大熱門——鮮有一部藝術影片在世界首映之前,就取得了市場上的全面勝利
  • 電影《何以為家》:生存之下,質問生存
    作者:影評叫獸電影《何以為家》自上映以來,口碑爆棚,被譽為「眼淚收割機」。黎巴嫩女導演拉巴基以她獨特的視角和方式,呈現了一個發生在黎巴嫩貧民窟中的敘利亞難民的故事。這部電影之所以能夠打動很多人,是因為它的故事,還有它的設置,影片的整個藝術表現手法很像紀錄片,卻比紀錄片更加精確到位,雖然電影沒有刻意煽情,但是影片的節奏把握得非常好,能夠做到情到深處直擊人心。《何以為家》又名《迦百農》,早在引入國內之前,就於當年年初闖入了奧斯卡最佳外語片提名,電影的質量之高毋庸置疑。
  • 人·人口·人類——《何以為家》的啟示
    4月21日,黎巴嫩電影《何以為家》(直譯:《迦百農》)舉行點映專場。我捏著贈票,躬逢其盛。我不是影迷,平日很少看電影。此番多半出於非電影動機。對於電影本身,我沒有太多期待。然而,開映之後我就被這部電影所深深地吸引,看了一場還覺得不過癮。第二天晚上,我又趕到中國電影資料館看了該片的第二場點映。
  • 《何以為家》導演娜丁·拉巴基:以電影作武器去戰鬥
    截止到5月9日,電影《何以為家》的票房達到了2.12億,作為進口的小語種影片,已屬突破,很難得。這也說明,我們的觀眾審美水平在提高。可以把《何以為家》定義為文藝片,也可以說它是災難片,又或者是紀錄電影。總之,這部電影的標籤多樣,已經不能用成功去為它定義。
  • 《復仇者聯盟4》晉級全球票房亞軍 《何以為家》內地五一檔小黑馬
    《復仇者聯盟4》上映12天,全球票房已達約21.89億美元,在全球電影票房總排行榜上高居第二位,僅次於2009年上映的科幻冒險片《阿凡達》(全球票房約27.88億美元)。5月3日上映的三部新片《侵入者》、《漫長的過程》和《醜娃娃》衝入本期北美票房榜五強。驚悚片《侵入者》講述一對年輕人的驚悚買房故事,以1086萬美元票房躋身亞軍。
  • 黎巴嫩電影《何以為家》
    他的祖國把他們一家變成難民,進入黎巴嫩之後,他們又成了人人喊打的棄民。贊恩決定離家出走了,他踏上了他的父母曾走過的那一條流浪之路。那裡沒有他的證件,甚至,他的妹妹也不會再有了,父母留給他最好的遺產就是:他將在監獄裡度過他的少年生涯。因為,他捅了那個害死妹妹的混蛋。但混蛋會以為自己混蛋嗎?
  • 電影《何以為家》有哪些讓你感動的地方?
    一部榮獲坎城電影節評審團獎,獲得坎城金棕櫚、奧斯卡最佳外語片雙提名的小語種電影《何以為家》(迦百農)《何以為家》是由黎巴嫩、法國、美國製作的劇情片,由黎巴嫩導演娜丁·拉巴基執導,贊恩·阿爾·拉菲亞、約丹諾斯·希費羅聯合主演。該片於2019年4月29日在中國內地上映 。貧窮和生育,一直困擾著生活在社會最底層的群體,而不斷地生育,卻沒有能力撫養,只是一種悲劇的延續。
  • 電影《何以為家》,值得一看
    前天,我們帶孩子去電影院看了一場黎巴嫩電影《何以為家》。這部片子網上口碑不錯,豆瓣評分達到8.9分。
  • 黃渤,徐崢力挺《何以為家》,主角曾在黎巴嫩受虐,現在挪威圓夢
    ,這讓我感到心痛和戰慄,因為我看過那部豆瓣評分9.1的由黎巴嫩導演編導的電影《何以為家》,他講述的那個悲傷的故事近乎是真實呈現,甚至原型比電影更加殘酷,這是導演歷時3年,奔走在黎巴嫩的街頭,採訪了一個又一個無家可歸的黎巴嫩難民兒童,訪問了一個又一個苦苦掙扎著生存的家庭,親自訪問了法庭,監獄,收容所後根據真實故事改編的電影
  • 如果家園是一片廢墟,該如何開出花來——黎巴嫩電影《何以為家》
    他就是《何以為家》的男主贊恩·阿爾·拉菲亞——黎巴嫩導演娜丁·拉巴基在眾多敘利亞難民中選中了乾瘦,看上去有些發育遲緩的孩子。《何以為家》是一部黎巴嫩電影,拍攝於黎巴嫩,導演是黎巴嫩人,講的卻是被黎巴嫩主流社會排除在外的一個特殊群體的生活實錄。他們蜷縮在黎巴嫩這個異國境內,在社會最黑暗的角落過著不被重視沒有尊嚴的生活。像老鼠一樣,苦苦掙扎,人人喊打。他們是沒有家的人,他們是敘利亞難民。
  • 推薦一部2019年感動全球的電影《何以為家》
    每當中國的觀眾們想看一些大片,總會想到好萊塢電影或者說是歐美電影,但是2019年的最佳影片卻是由一個處於戰爭的國家用最撿漏的工具拍攝的,那就是黎巴嫩,這部影片的名字叫做《何以為家》。這是一部由黎巴嫩導演用落後的手持攝影機拍攝的一部真實反映黎巴嫩孩子現狀的一部電影,沒有任何的修飾,一部真實的不能再真實的生活畫面,卻感動了全世界的所有人,理由是太真實了,真實的讓人不忍直視。劇中的男主演是一名12歲的小男孩,叫做贊恩,是導演從難民營裡挑選出來的,電影裡面演的就是他們的日常生活。
  • 奧斯卡最佳外語片提名影片《何以為家》近期上映
    由娜丁·拉巴基執導的黎巴嫩電影《何以為家》(音譯《迦百農》)將於近期上映。奧斯卡最佳外語片提名影片《何以為家》近期上映我的父母沒有給我一個家所以我要打官司電影《何以為家》講述了黎巴嫩底層社會中12歲男孩贊恩的艱難人生,他的父母極其貧窮卻不停地生下了一個又一個孩子
  • 電影《何以為家》是如何憑藉「虛實共舞」贏得極好口碑的
    2019年4月29日,在中國內地上映的黎巴嫩電影《何以為家》(原名Capharnaüm,迦百農),由黎巴嫩導演娜丁·拉巴基執導,影片以住在貧民窟的12歲黎巴嫩男孩贊恩(真實生活中為敘利亞難民)在法庭控訴其父母生下他這一場景開篇,通過交叉剪輯方式回溯了贊恩在黎巴嫩貧民窟與首都貝魯特遭遇的一連串磨難
  • 黎巴嫩電影《何以為家》:那個12歲男孩,要起訴的只是他的父母嗎?
    4月29日一部叫做《何以為家》的黎巴嫩電影即將上映,4月20日進行了全國點映。點映評分淘票票9.2,豆瓣8.8.最終的票房我們不得而知,但是註定了這又是一部震撼人心的電影。我一直不知道應該怎樣寫點映影評,尤其是對於這部電影,怎麼才能做到既不劇透又表達自己的想法。電影基本上是真實故事改編的,讓我們看到這個世界最灰暗的那一面,帶我們看到了一種絕望的童年,很多個沉重的問題。
  • 《何以為家》:坎城影星,和被遺忘的敘利亞孩子
    這部講述黎巴嫩貧民窟孩子的故事的電影《何以為家》,自4月29日起在中國內地上映,目前豆瓣評分8.9,貓眼評分9.4。2015年,黎巴嫩導演娜丁·拉巴基在籌備電影《何以為家》(原名《迦百農》)時,在貝魯特的貧民窟找到了贊恩,並選定他出演電影的同名主角。2018年,《何以為家》在第71屆坎城電影節中入圍了金棕櫚獎的評選,獲得了評審團獎,並已在2019年4月29日,在中國內地院線上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