犀牛智造潛行三年,新製造要幹三十年,又一次,阿里選擇了長期主義。
▼
文:侯繼勇
編輯:黎帥
什麼是造勢?星星之火,可以燎原,造勢不是呼風喚雨,而是點燃星星之火。犀牛智造,數造未來,阿里巴巴點燃了「新製造」的星星之火。自1500年發生了三次工業革命,第一次工業革命利用蒸汽機實現了生產的機械化,第二次工業革命利用電力實現生產的規模化,第三次採用電子和信息技術實現生產的自動化。三次工業革命以來,社會化大分工成為大趨勢,社會化大分工有兩個特點,一是生產以工廠為中心,二是分工細化,產業鏈越分越細,部門越來越多,組織越來越複雜。社會化大分工形成了跨國公司、超級平臺、全球品牌,造就了一個又一個現代商業帝國,成為人類商業史上的傳奇,比如GE、耐克、IBM、英特爾、微軟……。公元1500年世界人口約為4.25億,2020年人口約為75.85億,物質財富與人口同步增長,物質財富增長的基礎除了技術進步外,更有賴於全球社會大分工的生產模式。任何生產方式都不是完美的,社會化生產、全球分工大生產在極大地豐富了人類物質財富的同時,也產生了一些問題。比如產消脫節,出現了類似產能過剩、高庫存、資源浪費等問題,分工細化導致了流程漫長、決策緩慢、組織僵化等問題,隨著社會化生產、全球分工的深化,這些問題越來越突出。以製造業為例,很多巨無霸被「撐死」,庫存太多無法銷售導致公司轟然倒塌。掙錢數十年,一款產品庫存壓倒公司,這樣的悲壯故事不勝枚舉。曾經的四川長虹何等輝煌?當年囤積彩管造成了公司經營上的危機,中國最大的彩電企業從巔峰跌落,再沒有能夠重現昔日輝煌。宏碁曾經是全球排名第二的PC巨頭,當年在歐洲實施激進的渠道策略,大量向渠道壓貨,產品無法及時售出,最終形成積壓,壓垮了宏碁。家電和PC是很典型的製造業,長虹與宏碁的案例在製造業領域具有代表性意義。小米的創始人雷軍曾經說:掙錢二十年,只要有一款產品滯銷,就能虧掉幾十年的全部利潤。這就是製造行業走不出的怪圈,業內有人稱其為「製造業陷阱」。如何躲過「製造業陷阱」?有些企業選擇相關多元化,有些企業則直接房地產、金融等行業,以對衝風險,比如前一段時間登上熱搜的美的,本質上已經成為一家金控公司。普遍的選擇是急流勇退,選擇當一個富家翁,這樣最安全,但其在積累的財富與商業智慧不再在製造業領域發揮作用,對於行業來說,這是巨大的損失。最關鍵的問題產消(生產與消費)矛盾,以工廠為中心,也就是以生產為中心,以產定銷,生產越來越無視消費者的消費需求與消費能力,產消脫節的矛盾越來越嚴重。9月16日,阿里巴巴旗下的「新製造」樣板「犀牛工廠」正式於浙江杭州亮相,此前,「犀牛工廠」已經孵化沉澱三年。「犀牛工廠」在進行一場消費領域的新革命,其核心依靠銷售端的消費者數據洞察,形成以消費者需求為核心,重構傳統的「以產定銷」的生產模式,實現按需開發、按需製造。阿里巴巴「新製造」基於兩個基礎,一是中國製造業常年的深厚積澱,二一是過去二十年不斷優化迭代的網際網路電商平臺能力平臺。新製造代表著兩者的真正融合,打通供需兩端,實現真正的以銷定產。也就是阿里商業作業系統,二是超過7億用戶的消費大數據,這個數據還在時間和空間維度上快速增加。新製造蓄勢已久,2016年馬雲在當年的雲棲大會提出了「五新戰略」,「新製造」是其中之一,時任阿里集團董事長、CEO張勇(逍遙子)提出了「數字經濟時代新消費」的重要戰略。3年後,張勇從馬雲手中接棒阿里巴巴董事會主席。「新製造」、「數字經濟時代新消費」都是以消費者需求為核心,重構傳統的「以產定銷」的生產模式,實現按需開發、按需製造,「犀牛工廠」是「新製造」理論指導實踐的結果。犀牛智造通過智能化、數位化將銷售數字與設計、生產環節打通,通過C端到M端的高效連接,實現更具柔性的供給,將企業推廣,服務和製造結合,實現單元到生態的無限延展。在「智能化」方面,犀牛智造的縫紉機和傳送帶都可通過智慧型手機遠程跟蹤,物聯網,傳感器。在「數位化」方面,阿里巴巴其多年來積累了海量的消費者行為數據網際網路技術能力,將給製造商帶來幫助,將銷售端的數據洞察輸出給生產者,實現以銷定產。阿里巴巴犀牛智造CTO兼 COO高翔說:對消費者需求的預測,每一個員工,每一個工位之間的協同,都是以「雲邊一體」技術完成的,實現柔性智造的客觀實際。通過過去三年的運行,「犀牛智造」完成了需求端與供給端的重塑,高頻上新、滾動補貨,形成了「小單快反」的生產能力。新製造的目標是具備「從5分鐘生產2000件相同產品,到5分鐘生產2000件不同產品」的能力。在需求端,打通淘寶天貓,為品牌商提供精準銷售預測,首次讓按需生產可規模化實施;在供給端,通過柔性製造系統,犀牛工廠可實現100件起訂,7天交貨。在試點運營2年多時間裡,「犀牛工廠」已累計為200位淘寶天貓商家、主播、時尚達人等提供生產服務。近年來,中國政府積極倡導智能工廠「工業網際網路」,推動供給側改革,「犀牛工廠」加入了消費者洞察大數據,徹底打通了供銷兩則,完成了產消的閉環重構。曾鳴曾經說,網絡協同和數據智能,是未來任何商業模式必須擁有的雙螺旋,是新商業的基本DNA,「犀牛工廠」就是由「數據智能」驅動力的。1913年,福特汽車公司在美國高地公園工廠,完成了工業時代最具標誌性的流水生產線,是為電力驅動大生產的成熟樣板。「犀牛智造」雲端數據驅動、供需精準對接,是網際網路平臺探索新製造的重要一步,為數字時代全球探索未來智造給出了新思路、新路徑、新模式。「犀牛工廠」也製造了新恐慌:很多人擔心「馬雲開服裝廠了,其他服裝廠還有活路嗎?」這是想多了,「犀牛工廠」的目的不是辦工廠,而是為了建生態。犀牛智造CEO武學剛過去三年走訪了淘寶、天貓、批發市場大量的商家,他們的優勢是對設計和款式很敏感,在選款、拍照、拍視頻、運營粉絲和店鋪非常有創造力,很多是設計師、達人出身,但他們也有劣勢,搞不定供應鏈,供應鏈是很技術很複雜的事情,門檻很高,對起訂量有要求,很多商家剛剛創業體量很小,沒有辦法和供應商合作。「犀牛工廠」開始的時候就是幫助這些供應鏈薄弱的商家,給他們提供服務。從一開始,阿里巴巴做的事情是幫助商家,服務商家,而不是替代商家。從小處著眼,從細處入手,典型的阿里風格,這樣才能落地生根;阿里做事還強調是從高處著眼,從實處著力,看的「新製造」的大盤,發力處卻是淘寶、天貓、批發市場的賣家。「犀牛工廠」是阿里巴巴「犀牛智造平臺」打造出的一個樣板工廠,阿里巴巴不是要替代工廠,而是通過「犀牛智造平臺」將更多工廠升級改造成「智能工廠」。「犀牛工廠」正在逐步加快速度,通過開放的方式,服務更多的中小商家,未來希望建立雲端製造的生態,服務10萬個商家,創造萬億級數位化製造的生態。外界認為阿里巴巴是一家很理想主義的公司,這只是事情的一面,準確的說,阿里巴巴是將理想與現實結合得最好的公司。「新製造」這件事,高舉紅旗,原地踏步喊口號的不計其數,真正有進展的卻很少,這跟以前的雲計算很像,腳踏實地、雙手沾泥,躬身入局才能把理想變成現實。同時「犀牛工廠」把需求的數字與供應商共享、實時同步,完成消費者、商家、供應商之間數字無縫連結,供應商會根據需求備料,成為一個採購協同,供應商共享的平臺。浙江省原副省長、浙江省智能製造專家委員會主任毛光烈說:「犀牛智造最有價值的地方,就是把服裝工業的工藝、技術、經驗、知識全部數位化或軟體化,變成可以復用的,從而實現邊際成本下降甚至趨零。這樣能為服裝製造的所有中小企業提供很好的服務,讓他們用得起、用得上、用得了。」簡單說,阿里不是自己搞生產,而是幫助工廠更好地生產。「犀牛工廠」的價值行業示範效應。麥肯錫資深專家侯文皓、清華麥肯錫數位化能力中心負責人認為:犀牛智造不僅是「燈塔工廠」,更是利用雲端智造重構了一個完整的生態體系,打造了一個 「燈塔網絡」和「燈塔生態」。阿里現在是第一個吃螃蟹的人,但目的不是吃螃蟹,而是探索吃螃蟹需要哪些工具、哪些能力,然後把這些探索而來的工具、能力與中小企業、行業等分享,讓大家吃螃蟹。馬克思主義最重要的成果之一,就是科學地揭示了資本主義周期性的經濟危機。在全球分工,社會化大生產的條件下,這個危機不可克服的原因——生產資料私有制與生產社會化的矛盾,生產組織的嚴密性與自由市場供需調節波動性的矛盾。全球在完成工業革命以後,其矛盾便以周期性經濟危機的方式不斷顯現出來,工業化的大規模的、迅速的發展遠遠地超過了市場或需求的增加,每隔十年,生產的進程。就被普遍的商業危機強制性地打斷一次,周期性的繁榮總是以發瘋似的生產過剩和最後再度破產而結束。除了傳統的「把牛奶倒海裡,生豬趕河裡」,生產收縮,工人失業,更激烈的市場爭奪以及戰爭之外,還有什麼新的方法嗎?1926年英國經濟學家凱恩斯發表了《自由放任主義的終結》,對新古典經濟學「供給自動創造需求」的觀點提出了批評,強調運用國家調節來解決市場機制的缺陷。凱恩斯主義是成功的,制度學派經濟學為羅斯福新政提供了理論基礎,讓美國走出了經濟大蕭條的泥潭。凱恩斯主義的成功是暫時的,1998年亞洲區域性金融危機、2008年美國次貸危機給全世界造成了震動,金融機構的破產潮通過資產鏈、債務鏈傳遞到全球,引發全球經濟危機。新古典經濟學「供給自動創造需求」的觀點是「以供給為中心、以工廠為中心」,凱恩斯,制度經濟學派的邏輯是「有效需求決定產出和就業」,用「看得見的手」調節供需。凱恩斯的「看得見的手」帶來了新的問題,這隻手並不總是敏捷,有時候靈敏,有時候笨拙,時靈時不靈。社會化大生產500年來積累的最大矛盾是產消脫節:社會生產能力越來越強,規模越來越大,越來越標準化,生產越來越無視消費的需求。回到事情的本質,就是按需求生產就對了,核心的準確的發現需求。問題來了,需求從哪裡來?過去很長時間以來,訂單生產,以銷定產停留在理論階段的原因就是對消費端沒有深刻理解沒有消費數據。阿里巴巴解決了這個問題:基於7億消費者,阿里有海量用戶數據對消費端、銷售端有深刻的理解,基於阿里商業作業系統,阿里巴巴敏銳的數據洞察能力,這是「犀牛工廠」能夠突圍「以銷定產」的原因。也有一些C2M模式創業項目,比如必要商城,必要的問題是沒有阿里巴巴平臺上的用戶數據,沒有阿里巴巴商業作業系統,沒有消費數據洞察能力。這些年,國家一直在強調兩個方面,一是供給側的改革,有數位化技術重構供給端,二是脫虛向實,虛擬經濟與實體經濟結合,新技術由虛擬經濟向實體經濟延伸。需要解決的關鍵問題是,供給側與消費側如何互通,虛擬與實體怎麼結合,「犀牛工廠」很好的回答了這個問題:消費側賦能供給側,數字經濟已經從消費領域向生產領域滲透。淘寶天貓總裁蔣凡在「犀牛智造」的發布會上說:在「新製造」領域,阿里不做工廠,阿里的角色是平臺,目的是生態,結果是重構製造業的價值鏈。在蔣凡的描述中,在由「商家、工廠、供應鏈、消費者、平臺」構成的多邊「新製造」生態中,阿里作為平臺,分享輸出的是洞察數據、提供的是數位化技術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