琅琊榜:譽王謀反是遲早的事,這幾個細節可以看出,細思極恐!
在琅琊榜的前部分劇情中,梁帝的幾個皇子,就屬太子和譽王最得聖寵,其中,譽王更是得皇帝的寵愛,就因為他和皇帝最為相像。但是隨著梅長蘇的到來,靖王的實力和勢力一步步增強,最後就連譽王都被他完全PK下去了。曾經最得聖寵的譽王哪裡經受得住,以前不管他怎麼鬧騰,皇帝都是睜一隻眼閉一隻眼。但是現在靖王加賜七珠親王,他因為妨礙皇帝推行國政而被貶為雙珠親王。那個心裡不平衡啊!所以他心灰意冷,一蹶不振。
他的謀士秦般若的計劃還沒實現,他不可能就這樣放著譽王頹廢下去。他打開了璇璣公主的錦囊,發現了玲瓏公主的手書。意外發現譽王竟是滑族後人,她告訴譽王,譽王恨極怒極,決定一不做二不休,趁著皇帝一行人在九安山春獵,發動叛亂。用當年梁帝的手段來奪取政權。
譽王謀反了,最後失敗了,他自殺了。一切進行得很快,仿佛彈指一揮間,就像沒有發生過一樣。從後面我們大致可以看出,譽王謀反就是因為他知道了皇帝為什麼不讓他當儲君,知道了他就是滑族之子。他內心不平衡,又加上皇帝對滑族所做的屠戮之舉,他就舉兵造反了。但是僅僅是因為這個原因嗎?顯然不是,一個人若是沒有造反之心,就算有這些誘導因素,他還是會恪守底線。
都說了,譽王和梁帝性情十分相似,那麼就是在做事,言語行為都和梁帝類似。梁帝是個什麼樣的人,我們大致清楚,他冷漠無情。他當年也是靠謀反奪取了皇位,行事狠辣決絕。從譽王為了加重太子罪名,不顧周圍百姓,炸了私炮房,死傷無數一事來看。他做事的狠辣之處比梁帝有過之而無不及。既然如此,他要造反也不是不可能的。
當然這只是一小部分,還有很多細節體現在他的言語中。在譽王為慶國公侵地案著急的時候,他請求先生謀劃出路。梅長蘇卻勸譽王放棄慶國公,還要想辦法支持靖王。經過梅長蘇的一番遊說,他是放棄了慶國公,但是他又說了一句話,景琰那性格,怕是以後不會聽我的調配。梅長蘇立刻就反駁了,為什麼要調配?難道譽王是想謀反嗎?譽王雖然當時讓梅長蘇不要亂說,但是一個人隨口說出來的話一定是因為心裡也有這個想法,只是他自己還沒有覺悟罷了。不管他是想造梁帝的反,還是今後太子的反,至少他心裡有樣一個想法,也許只是腦中的意念這樣一閃,但終究會成型。
中間有些細節就不多加敘述了,我們來看譽王謀反後,他在牢裡說的一段話。他說這件事是他平生做過最痛快的事了,這件事當然就是謀反了。反正現在他都是階下囚了,他不在乎把自己內心的想法說出來。雖然謀反有原因,但這都是藉口,之前他礙於原則和忠君的約束,他沒有多想。但是這個約束一旦沒有了,他也就反了。所以他說是很痛快的事兒,因為這個想法一直憋在他的心裡,不敢實施罷了。現在做了,當然心裡痛快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