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侯爺知道掩蓋自己的鋒芒與聰明,可譽王蕭景桓就不一樣了,他從來不會放棄任何一次展示自己能力的機會,但是最終的結局卻讓人意想不到。今天我們就來講講全才譽王是如何把一手好牌打得稀巴爛。
第一,玩弄權術。譽王整部劇中都在玩弄權術,我這裡舉一個最經典的例子,太子的私炮房被譽王發現後,當譽王得到私炮房這一重要的消息時,於是譽王悄悄給自己的內弟下達命令,也就是當時在大理寺任職的大理寺卿朱樾,讓朱樾私下派人去引爆了私炮房,造成大量的百姓受傷和多數房屋盡毀,這樣才能有力地對太子造成更有利的打擊。果不其然,太子的私炮房爆炸之後,一時間民聲鼎沸,打怨聲載道。
梁帝知道這件事情之後,重重懲罰了身為太子的蕭景宣。就拿這件事情來說,他當時為了削弱太子的勢力可謂是費盡心機,甚至是可以付出任何的代價。哪怕是白白搭上幾十條無辜百姓的生命,也在所不辭。從這這件事情上可以看得出,譽王確實不適合成為大梁國的一國之君他連自己的百姓都不愛惜,又怎麼能夠能治理好這個國家呢。
第二,道貌岸然。梅長蘇在還沒有進入金陵城的時候,譽王就聽到傳聞「麒麟才子得之可得天下」。對於這個傳聞他可以說是深信不疑,梅長蘇第一次進入到金陵城,譽王不是給梅長蘇送金銀,就是送住宅,三天兩頭就去找梅長蘇,想要結交這位麒麟才子,希望梅長蘇能夠得到梅長蘇的青睞並且能夠為他所用,但是梅長蘇把譽王的好意都拒絕了,沒有收過他一分一毫,除了送給飛流的小玩具。但是,這並沒有影響譽王想要籠絡梅長蘇的渴望。因為譽王心裡很清楚,只要自己能夠梅長蘇這個麒麟之才,就算付出的再多他都不會在乎,畢竟只要得到梅長蘇的輔佐,他就能得到這個至尊之位。
然而隨著劇情的發展譽王漸漸的發現梅長蘇是靖王的人,於是他便產生了聯合夏江除去梅長蘇的心思,可以說對於他沒有幫助的人或者是阻礙他奪嫡的人,這樣的人他是不會給他太多的機會的。
第三,野心勃勃,身為七珠親王黨羽遍布朝廷,再加上母妃又是皇后娘娘,譽王想要爭奪皇位可以說是相當的自信。多次在朝堂之上,他和太子當著皇帝的面經常爭吵,想到得到皇帝的恩寵,私底下更是想盡一些辦法去尋找太子犯罪的證據,就是希望有朝一日能夠大幅度的削弱太子的勢力,甚至是取代太子成為儲君。在太子蕭景宣被皇帝廢黜之後,被貶為獻王,譽王在朝堂上的勢力可謂是空前龐大,但是梁帝是一個非常有心機的人,他善於玩弄權術,而且想要平衡朝堂上的各方勢力。多屢立戰功且辦事踏實的靖王就成了梁帝的扶植對象。這種做法讓譽王知道之後對梁帝的做法很不滿意,於是就開始聯合自己的黨羽想要對靖王實施打壓和排擠。
再往後來梁帝得知譽王才是引爆私炮房一案的主謀,就被梁帝重重懲處。從那以後他一直很頹廢沮喪,覺得自己和帝位無緣。但是,在夏江和般若的安排之下譽王知道自己是玲瓏公主所生,而玲瓏公主是滑族人,還看到了玲瓏公主留給他的絕筆書信,譽王終於知道皇位的繼承是不可能和自己有關係的。於是他下定決心去起兵謀反,在他的眼中他只不過是梁帝的一枚棋子,梁帝對他全無父子之情,更無傳位之意,因此譽王的起兵造反也就是順理成章的了。
第四,過於自負。身為梁帝的第五子,雖然生母身份低微,但譽王從小養在無子的皇后身邊,是可與當朝太子分庭抗禮的七珠親王。在群臣的心中,他還有可能是未來的儲君,黨羽眾多,熾手可熱。他八面玲瓏,手段圓滑,上可取悅聖心,讓皇后對他視如己出。下可禮賢下士,將般若這樣的滑族謀士招入麾下,擁有如此背景譽王怎麼可能不自負呢?憑藉譽王身後的這些人,譽王怎麼可能沒有奪嫡之心呢?但欲望太過自信,導致他在後面的劇情有些自負了,趁皇帝不在宮中,竟然聯合皇后開始謀反,最後結果肯定是敗了。譽王覺得這次謀反絕對不會失敗,畢竟準備得尤為充分,可是譽王還是小瞧了對手靖王。也就是譽王太過自負,導致自己淪落到亂臣賊子的境地,譽王對於皇位的太過執著,他的眼中除了與太子之間的勾心鬥角,就是如何排除異己的勢力,這才導致了後面種種事件的發生。
有句古話說得好:「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假如譽王在一開始就能夠端正自己的言行舉止,不去玩弄一些權術,加上大家都說他是最像梁帝的這些因素,說不定他真的有可能會成為下一任梁帝,但是最後還是毀在了自己的手裡。
關注我每天為你解讀不一樣的《琅琊榜》。